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末代皇帝(中国英国意大利) [打印本页]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37
标题: 末代皇帝(中国英国意大利)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38
片名:末代皇帝
英文片名:The Last Emperor
国家/地区:意大利 英国 中国
区域:欧美
出品: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 英国道奥电影公司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  
类型:剧情  
导演: 贝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主演: 尊龙 陈冲 邬君梅 陈凯歌
分级:美国PG-13
片长:160分钟
上映时间:1987年10月15日
详细剧情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本片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是一部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38
注:该片获第60届(198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九项大奖。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38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39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39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39
人物介绍
【简介】

光绪34年(1908年)10月,光绪、慈禧先后病笃。慈禧死到临头仍念念不忘把持政柄,突然决定立溥仪为嗣,并于10月20日发下“懿旨”,召溥仪入宫。结果演出了一场溥仪大哭殿的闹剧。

溥仪闹殿后的第三天,慈禧就一命呜呼了。慈禧死后举行了正式的国丧。消息传开,许多有钱的中国人群集卖唱的园子里(妓院的俗称),公开欢庆。两周后,12月2日,溥仪登基。

登基大典融宗教与世俗于一体:乐师、太监和牧师集结在太和殿,溥仪被放在又高又大的皇座上。12月2日那天,天气奇冷,溥仪又惊又冷,浑身打颤。侍卫内大臣和文武百官列队,一个个到他面前宣誓效忠。王妈是唯一能管住他的人,只有跟她在一起,溥仪才安心,但那天却不准她参加大典。诏书要求既是父亲又是摄政王的醇亲王载沣陪伴溥仪参加这场冗长、可怕、任何3岁孩子都费解的礼仪。

“我感到拖沓、沉闷,”溥仪后来写道,“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要这个,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喊也越来越响。我的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他说这话意在安慰我,却给文武百官留下了惨淡的印象,他们把这看作是不祥之兆。”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39
【生平档案】

溥仪(1906一1967),中国清朝末代皇帝,伪满洲国皇帝。清入关后第十代皇帝。道光帝曾孙,酵亲王载沣子,姓爱新觉罗,字浩然。满族。1908年 11月14日 , 被立为嗣皇帝,授载沣为摄政王,年号宣统。

1912年+++国成立 ,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不废帝号,仍居宫禁。

1917年7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召见张勋,接受他的奏请,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见张勋复辟)。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溥仪先搬进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馆。1925年2 月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 ,继续进行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 。 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 ,改元康德。溥仪于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 ,以伪满洲国皇帝的身份,先后两次访问日本。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 溥仪于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5年。

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 ,1959年12月4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7年10月17日因患尿毒症卒于北京。终年六十二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迁葬于河北省易县。著有《我的前半生》。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40
人物相关事件
性无能与末代皇帝家庭悲剧

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有人统计,大约有209位皇帝,其中除65位死于非命外,大多数都是“短寿皇帝”,皇帝长寿者为数不多。

皇帝是一国之君,万乘之尊,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宫阙暖阁,病了有名医好药进行治疗。那么,为何皇帝多短寿呢?除了其他种种原因之外,皇帝早婚、多妻以及沉湎于色欲,是他们盛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

皇子有的十三四岁就结婚,这必然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十三四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发育是身体成熟的开端,也是生殖器官从萌动、飞速成长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过早地开始性生活,必然会影响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史书上记载,皇帝的妻子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然而,事实上远不止这些。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据《新唐书》等史书记载,在开元、大宝年间,宫中嫔妃最多时竟有四万人!皇帝有这么多的嫔妃,荒纵淫欲,可想而知。皇帝酒色过度,往往使他们精力衰竭,体质下降,疾病缠身。皇帝患有阳痿及生殖器病变的甚多,这均与他们淫欲无度有关。所以,皇帝的后代体质多虚弱,而且一代一代传下去,体质就越来越弱,寿命越来越短。这种现象正说明皇帝的腐朽生活方式是导致皇帝多短寿的直接原因。

妻室太多必伤肾,纵欲过度必早衰。有些皇帝又心胸狭窄,没有真心朋友,又缺乏正常的天伦之乐,心理得不到平衡,他们命运的悲剧性结局便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末代皇帝博仪比起过去的皇帝,所册封的后妃并不多,他只先后册立过一后、一妃、两贵人,但始终未得一嗣,反而闹得家庭四分五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来,这位末代皇帝自幼长于深宫,当他还是十二三岁稚童时,就已在太监的教唆下染上恶习,过早地开始性生活,性欲过度膨胀,在宫内乱交、滥交。畸形的性生活,使他变成了近乎禽兽一般的性欲狂。从故宫到伪满,长期的淫乱生活,招致了物极必反的结果,导致他患有严重的阳痿。

末代皇帝博仪虽然也受到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在选择自己的后妃时也想有点自由,但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习俗,不允许他选择自己的意中人,还是由瑞康太后令其选择了婉容当皇后,文绣为淑妃。开始时,博仪和后妃的关系还能维持,但后来就江河日下,家庭争斗越演越烈。争斗的原因很复杂,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未代皇帝的性无能。

博仪的性无能越来越严重,他一直在想方设法治疗自己阳痿的毛病,不断地服用各种各样的补药。伪满期间,他甚至睡觉前都注射德国“司保命”男性荷尔蒙激素。起初每天注射两毫升,后来逐渐增加到8毫升、10毫升,然而并未见效,反而虚弱得走几步就喘,眼睛怕见阳光。这种难于启齿的秘病,使他对自己的后妃产生一种变态心理,由冷漠发展到歧视、反感。后来他检讨自己时说:“我的妻子就是我的摆设和玩物,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夫妻。”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40
皇后婉容因长期生活空虚,心清苦闷而精神失常。淑妃文绣由于“事帝九年,未蒙一幸”而与博仪诉之法律,决然离婚。本来,皇权至高无上,皇后嫔妃可废可贬可处死,离婚是不允许的事。然而,皇权已经落地,时代已经不同,博仪终于答应妥协,签上离婚和约:

一、自立约起,双方完全脱离关系。

二、博仪付给文绣五万五千元终身生活费。

三、允许文绣带走常用衣物和物品。

四、文绣返回母家居住永不再嫁。

五、双方互不损害名誉。

六、文绣不再提出诉讼。

为了顾及皇帝的面子,以示权威犹存,溥仪以皇帝身份又传谕一道,日:“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应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放归母家居住省愆,钦此。”这些文字只能装点一下门面,一旦离婚,博仪还有什么权力来限制文绣?离婚后,文绣并未回到母家,而是将获得的生活费用来办了一所学校。她的确没有再嫁,而是亲自任教,把身心全部献给了孩子。

后来,祥贵人也因不满“守活寡”而哀叹,福贵人因与他感情恶化也与他离异。溥仪在获得特赦以后,也曾尽量想法治疗性无能的毛病,可惜为时已晚,痼疾未能得到根治。当他获得新生后又一次再婚时,只好对新婚爱妻致歉:“我不能给你爱情,不会对你好!”

宫廷中的腐朽生活、过早的性胡闹,不仅埋下了博仪家庭悲剧的祸根,而且“或许是清末宫中三代未闻孩啼之声的通病”。这种悲剧也给那些为父为母者敲响了警钟:当自己的孩子刚开始性觉醒的时候,就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性知识和性卫生的教育。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40
人物回忆
清皇族后裔毓嶦:忆末代皇帝溥仪

毓嶦的身世

毓嶦和溥仪都是道光皇帝的后代,道光皇帝有七个儿子,继承皇位的咸丰是皇四子,被封为恭亲王的奕欣(也就是毓嶦的曾祖父)是皇六子,皇七子醇亲王就是溥仪的祖父。所以从辈分讲,毓嶦是溥仪的下一辈,毓嶦他们是叔侄关系。

毓嶦1923年出生在大连。毓嶦他们家怎么从北京“流落”到大连?这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咸丰赐给“恭亲王”奕欣一柄白虹刀,这把刀有点像现在常说的“尚方宝剑”的威力,可以先斩后奏。有人说这把刀曾杀过史可法,不过毓嶦至今还没找到过证据。白虹刀后来传到父亲溥伟手中。光绪临死前,让摄政王载沣杀掉袁世凯。父亲说,毓嶦可以用这把白虹刀杀袁世凯。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清朝内部一时犹豫,袁世凯没有杀成,反而做了大总统。父亲怕袁世凯报复,就跑到德国的租界地青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岛又被日本占了,但在1922年还给了民国,既反对共和、又想复辟的父亲只好搬到了大连。

毓嶦记得小时候,这把刀就在大连的家中收藏着。毓嶦他们家就住在海边,可能是潮气太大,刀上长满了锈。这和清末时期乾清门的侍卫带的刀差不多,都是锈得都拔不出来。后来找到常在毓嶦他们家门口转的一个磨刀的老白俄――他用一个木头架子,安上一个大轮子,下边有个踏板,类似缝纫机,一踩起来带着砂轮转,把锈磨掉后,白虹刀还亮了许多。

父亲到大连后,住在日本东拓(东洋拓植株式会社)给盖的房子,在大连黑石礁附近,一座很大的洋房。1936年父亲去世后,连地带房都没钱还,后来就被“东拓”收走了。毓嶦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回大连时,那幢房子还在;90年代第二次去,房子已被拆了。

毓嶦他们在大连生活时,“满洲国”一年给父亲一万块钱的生活费,几乎等于平均一个月800多块大洋,生活肯定比普通人家过得充裕一些。但父亲以前是住在恭王府里的人,到了大连,还摆出王府的架子――很大的一个楼,这么一大口家,还有佣人、厨子、司机,父亲每月花几百块钱聘一个秘书帮他处理事情,家里的开支太大。

当然,说起来北京的“恭王府”曾经是毓嶦他们家的。后来有人问毓嶦,对恭王府“你家”有什么印象?毓嶦说毓嶦能有什么印象?!1957年毓嶦从抚顺战犯管理所放出来,人家溥仪是特赦回北京,到哪儿都有安排。毓嶦他们放出来时,人家只给20块钱,问一句:“家在哪儿?”“北京。”给一张回北京的票就来了。那是毓嶦第一次进北京,住在什刹海附近的南关房,离恭王府非常近。那时候看恭王府,觉得跟毓嶦一点关系都没有,毓嶦吃饭还没着落呢!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40
与溥仪在长春

父亲是1936年去世的。依然按照前清王室规定,毓嶦带着三件传家宝――咸丰皇帝的密谕、大阅御用的紫宝石黄丝腰带和那把白虹刀,前往长春,追随溥仪。其实毓嶦到长春溥仪那儿念书,也是为了带出一张嘴,给家里减轻点负担。毓嶦到了长春后,溥仪将毓嶦母亲和两个弟弟也接过去了,每个月还给一定的生活费。

溥仪在长春办了个私塾,还是抱着复兴大清国的梦想,他想先培养出心腹,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回来之后,到伪满军队里当官,这样伪满军队就成了他的嫡系。1937年毓嶦到长春时,私塾里有五个学生。除了汉语、数理化、历史课等,毓嶦来的第二年赶上开英语课,老师陈承翰是溥仪二妹夫的舅舅,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毓嶦他们都是从ABCD开始学的,读的课本叫《New Crown》。学了两年后,太平洋战争打起来了,溥仪怕日本人说他亲美,就不让毓嶦他们学英语了

私塾里有一堂特殊的课是溥仪亲自给上的,专讲雍正的上谕,因为溥仪最崇拜雍正皇帝,反对结党营私,溥仪本人就有些“谈党色变”,当时伪执政时期日本人就要成立“协和党”,溥仪就害怕听见“党”字,坚决反对,所以日本人把它改为“协和会”,虽然是换汤不换药,但溥仪就同意了。

溥仪也是个“三分钟热情”的人,那时他新买了打字机、油印机,想图个新鲜。他不会打字,宫府内的打字员正好是毓嶦他们的远亲,溥仪就把他叫到缉熙楼上来看着他打字;溥仪用打字蜡纸在玻璃板上用复写笔抄的雍正上谕,再油印出来。溥仪也没长性,没讲几课,他就停了。

溥仪给毓嶦他们上的第一课是雍正的《朋党论》。学《朋党论》不能白学,要用实际行动表示毓嶦他们绝不结党营私,怎么表示呢?就要人人互相监视,对其他人的一言一行随时要向溥仪打小报告。毓嶦他们几个学生其实都是同族宗亲,但到最后都变成了非公事不言,都怕给小报告;而毓嶦他们这些学生,要对他无限忠诚,绝对不许说假话。后来有的学生年岁大了,结了婚,溥仪高兴了会问一句:“昨天回家和你媳妇……”学生也得如实回禀,不然就犯了欺君之罪。

溥仪的疑心重。他可能听了很多传闻,比如汪精卫到日本治病后死在那里,吴佩孚也在日本治死了,溥仪听了,总是害怕日本人安窃听器或是害他。他那段时间比较苦闷烦躁,经常打毓嶦他们出气。溥仪有一次得了痔疮,买了不少药,毓嶦那时还小,看到这种药很稀奇,随口说了句:“这药很像个枪弹!”这立即触动了溥仪的忌讳,“这不是咒毓嶦吃枪弹吗?”于是毓嶦狠狠挨了一顿板子。溥仪那时候没有生杀大权,毓嶦相信,如果有,他肯定把毓嶦拉出去毙了。皇上杀个人算什么呀?

在溥仪身边“不胜小心”——他喜怒无常,你真的是没法小心。有一次溥仪有点感冒,发了点烧,要避风。你在他身边看报,翻过来看另外一版,就这点风,也能让他“龙颜大怒”:“你不知道毓嶦在避风吗?用报纸在毓嶦身边扇风,是不想让毓嶦快点好吧?”于是赶紧趴在地上请罪、磕头。

以前毓嶦他们对溥仪一概叫皇上,直到改造后才改口叫“大叔”。溥仪在《毓嶦的前半生》里提到了数百人,都用的真名实姓,但唯独毓嶦他们三个“毓嶦”字辈的,他都给化了名,毓嶦在这本书里就是那个“小固”,至于为什么把毓嶦他们“三小”用了化名,毓嶦还从来没有问过他。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40
“溥仪不是同性恋”

1937年初毓嶦到长春时,有一次溥仪在西花园东屋里举行家宴,他的弟、妹、妹夫们还有毓嶦他们几个学生都参加了,毓嶦在这次家宴上第一次见到了“皇后”婉容:她特别瘦,脸上化了妆,烫了发,穿件绿色丝绒的花旗袍,旗袍的面料特软。

那天吃的是西餐,毓嶦他们只顾低头吃,也不敢乱看。溥仪向婉容介绍了毓嶦,说“这是恭亲王溥伟的儿子”——如果论辈分,毓嶦和婉容的外祖父毓嶦朗是一辈。那时候婉容还可以出来参加宴会,溥仪的妹妹们有时也到她那边去。

那时溥仪住的缉熙楼是一幢两边对称的二层建筑,西半部是“帝居”,东半部是“后居”,有点老死不往来的势头。婉容的饮食起居由几个女佣人伺候着,还有一个太监,也是个大烟鬼,他们住在东厢房,有时偶尔靠近了东半部,就能闻见由门缝里飘出来的鸦片烟味,混杂了屋子里的各种怪味,实在是熏死人!

毓嶦第二次见婉容是在几年后的一天,毓嶦正随着溥仪上缉熙楼,刚上了一半,溥仪忽然朝对面一指,毓嶦一看,婉容正站在那边,蓬散着头发,穿着一件土黄色的睡袍,骨瘦如柴,满脸是鸦片烟灰的颜色,样子很是吓人。毓嶦也不敢多看,也不知溥仪作何感想。

在伪满洲国最后一周的日子里,苏联的飞机天天晚上飞到长春空袭,每一次空袭警报后,溥仪就带着后来的“贵人”李玉琴钻进防空洞,却从来没有叫过“皇后”婉容,看来在他眼里早就没有这个妻子了。

毓嶦想婉容的不幸,溥仪也有责任。关于溥仪,后来有很多传言,但毓嶦可以肯定地说,溥仪不是同性恋。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他身体上的原因,其实写两个英文字母:ED,就明白了。

在毓嶦去长春之前,曾听父亲讲过,有一年他去长春祝贺溥仪生日时,正好遇到溥仪生父——醇亲王载沣,还有其他从北京来的清廷遗老遗少们。他们当然谈到了皇嗣问题。清宫自同治皇帝以后就再没生过皇子,那时候溥仪也正是壮年,这些遗老遗少们的希望都寄托于“今上”了。那时大家都认为不生孩子的过错在女人,所以想让溥仪的父亲出面劝溥仪再娶一房。据毓嶦父亲说,王爷听了大家的请求之后,又摇头又摆手。“知子莫若父”,当时毓嶦父亲哪里知道溥仪的难言之隐呢!

溥仪后来在长春又找了谭玉龄,谭玉龄在北京不过是个中学生,十七八岁,但毓嶦看见她时,烫着头发、丝袜、高跟鞋,穿着很讲究的旗袍,完全是一副少奶奶的模样。吃饭时,毓嶦他们陪着溥仪,而谭玉龄由溥仪的妹妹们陪着,男女不同席。

溥仪在回忆录里说谭玉龄的死,“对毓嶦至今还是个谜”,毓嶦倒觉得,谭玉龄究竟得的什么病才是个谜。很多人说谭玉龄的死是日本人害死的,毓嶦如果说谭玉龄不是被日本人所害,毓嶦也没有证据,但毓嶦可以这样说:如果谭玉龄不找日本医生治病,她当时的病情十有八九也要死。

谭玉龄死后,吉冈安直一直张罗着给溥仪找日本女人。毓嶦那时在溥仪寝宫的桌子上,看到过一些女学生们的相片,都贴在一份“体检表”上,大概有20多份,但毓嶦也不敢正视,只能偷偷瞥一眼。

过了一段时间,在原本为皇后设计的“同德殿”的二层,本来是空白,忽然摆上了一张双人床;有一天毓嶦从缉熙楼后门出来,见到穿着中式花衣的女孩子,正在接受消毒——就是往身上和脚底下喷石碳酸液,然后就去了同德殿。晚饭时,一个女佣向溥仪汇报“奴才小姐”今天如何如何;过了没多久,女佣汇报时,突然改口“奴才贵人”,毓嶦他们明白,已经封李玉琴为贵人了。

溥仪纳了新贵人,也没见他的生活有何变化,毓嶦好像也从来没见过他在李玉琴的同德殿留宿,而且也没有和李玉琴一起吃过饭。溥仪高兴的时候,偶尔也讲讲李玉琴,说她现在也学会消毒了,比如有个苍蝇落在手上,她马上就用酒精棉球擦擦。这当然是溥仪“言传身教”的结果了。

不知为什么,溥仪在《毓嶦的前半生》里,对李玉琴提得很少,对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离婚的事也都删掉了。李玉琴后来到抚顺战犯管理所见过溥仪两三次,最后一次是下定决心离婚而来的,管理所特别破例留她在管理所住一宿,想帮溥仪做最后的努力。但留宿的结果,恰恰相反,似乎更促成了李玉琴离婚的决心。她从1943年进了伪皇宫到1945年8月两年多的时间,毓嶦只见他们分楼而居,不知是否曾真的同床共枕过。也许在战犯管理所的这一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了。

毓嶦再见到李玉琴是20年后的事了。溥仪被特赦回北京后,当上了全国政协的文史委员会委员。有一次已在长春图书馆工作的李玉琴来北京,想见溥仪。溥仪那时还没有结婚,李玉琴早就又结了婚,孩子也大了。怕单独见面不太合适,就把毓嶦和毓岩找来作陪。

那时候溥仪住在全国政协的宿舍里,毓嶦他们陪着李玉琴去了。寒暄几句后,没有什么可说的。毓嶦和李玉琴坐在沙发上随便翻看画报,毓嶦突然想:这要在20年前,溥仪不把毓嶦打个半死才怪呢。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8-5-15 09:41
“末代皇帝”的最后

从1937年到长春,一直到1957年1月离开战犯管理所,毓嶦和溥仪一起整整20年。其中付出“十年铁窗”的代价,毓嶦这一辈子,算是为溥仪牺牲了。

从抚顺回到北京,大家和溥仪见面,但叔侄关系平平。1961年初,溥仪到了全国政协,毓嶦那时在大兴一农场劳动,每个月公休四天,进城回家,有时就去政协找溥仪,那时也没有电话事先联系,好在他和毓嶦一样都是独身,倒也容易见面。

大概是1961年年底,毓嶦有一次到政协去看溥仪,他正好要穿大衣外出。毓嶦还没来得及问他去哪儿。他的街坊赵大爷也在屋里,对毓嶦说:“这人啊,要是一搞上对象,就和往常大不一样啦!你看,这么大冷的天,一早就往外跑。”毓嶦一下子明白怎么回事,赶紧告辞出来。后来听说溥仪和李淑贤结了婚,不过他也没邀请毓嶦。

1963年,毓嶦结了婚。本来毓嶦不想告诉任何人,但母亲还是告诉了溥仪。后来溥仪和李淑贤夫妇到毓嶦家贺喜,毓嶦也没见着。溥仪送了毓嶦一个铁皮暖瓶,上面印了一个古代美人,这在当时已算很讲究的了,因为一般的都是竹子套的。

后来一个朋友到毓嶦家看到这个暖瓶,告诉毓嶦这是溥仪结婚时别人送的礼物,但他嫌古代美人属于“四旧”,不太好,一直没用,又送给了毓嶦。看来溥仪的脑筋真是够“新潮”的!但毓嶦也没几个钱,“四旧”就“四旧”吧,裁了个红纸条写上“破旧立新”四个大字,贴到大美人身上,接着用。

溥仪在“**”中得了肾癌,手术切除了一个后没多久,另一个肾也出现了癌细胞,最后在60岁那年死于尿毒症。溥仪临死前也没得安生,他的那本《毓嶦的前半生》被翻译成好几种外文,发行量那么大,结果成了“大毒草”,他带着病还得批自己的“大毒草”。

在长春,李玉琴的兄嫂被红卫兵打成了“皇亲国戚”。李玉琴为此专门带着她的嫂子和一名红卫兵,来到北京找溥仪,证明她的娘家在伪满时期不是皇亲国戚。那时候溥仪正在协和医院住院呢,但谁还关心这个“牛鬼蛇神”呢?李玉琴在她的回忆录里说,他们为了弄这个证明,在北京前后呆了80多天,也就是说把住院的溥仪给折腾了两个多月。

溥仪死后,骨灰本来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来一个姓张的老板在河北易县西陵附近买了块地,建了“华龙陵园”。经人介绍,张老板认识了李淑贤。不知怎么谈的条件,劝李淑贤把溥仪骨灰搬过去。盖了三个坟头,除了溥仪和李淑贤外,还有一个是为了葬谭玉龄。1995年1月26日这天,溥仪的骨灰下葬到这里。

细心的人都能看出来,当时只有李淑贤一个人抱着骨灰盒,没有爱新觉罗家族的其他人前来送葬,因为大家都反对把溥仪的骨灰由八宝山移走。谭玉龄死后就停在长春的般若寺,抗战胜利后给火化了,把骨灰带回北京,放在溥修家中,等到溥仪回北京后,骨灰又交还给溥仪保存。溥仪结婚后不久,有一天李淑贤告诉他,说自己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一个穿白色长袍的女人。溥仪没办法,只好把骨灰交给毓嵣保管。“**”后,毓嵣也被清出北京,他在房子的墙脚挖了个坑,把谭玉龄的骨灰暂时放在那儿。现在,谭的骨灰保存在长春伪皇宫里,不知将来在哪儿安葬。

1997年,李淑贤也因癌症去世了。但她临死前,却说自己不想葬在溥仪那儿了。她说,溥仪生前给人当了半辈子傀儡,死后毓嶦不能再让他当招牌了,毓嶦的骨灰坚决不和溥仪葬在一起,毓嶦要去八宝山。现在他俩都走了,也没什么直系亲属,溥仪的身后事现在也只能就这样搁着,所以毓嶦给溥仪作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可怜秋月一茔孤。”(本文原名《毓嶦:毓嶦所知道的溥仪》)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