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台商社群对两岸互设办事处的看法 [打印本页]

作者: CampusHR    时间: 2010-2-3 14:03
标题: 台商社群对两岸互设办事处的看法
台商社群对两岸互设办事处的看法
       一、前言
  马总统在就职周年记者会上提到:两岸存在互设办事处的「客观需求」。此一渐趋成熟的规划,随即在7月下旬观光局局长访问大陆后,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落实:双方已于7月上旬在香港进行协商,计划于年底前分别在台北和北京两地互设「旅游办事处」。而根据相关媒体报导,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的问题,似乎也端上两岸协商议程。面对这样的发展方向,大陆台商社群咸表欢迎,但对办事处职能有限一事,则颇有盼望与期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调整办事处的角色定位,能直接为广大的大陆台商社群服务。有鉴于台商此等的殷切期盼,本文先对其需求进行初步分析,希望有助政府中长期的政策规划。
      二、两岸互设办事处刍议
前述双方互设办事处一事,之所以时机日趋成熟,其原因主要有两项。首先是两岸整体环境与气氛的改善。自从新政府就职后,恢复两会协商,台湾不断扩大开放,对岸颇多善意表示(例如在开放台湾国际空间方面),双方不断透过交流开放,强化双方的互信。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双方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便远较政党论坛前容易。另方面,随两岸交流不断扩大,双方互设办事机构的客观需求——无论对政府或民间而言——均越发明显。参考之前海基会公布的数字:在台湾开放陆客观光后,2009年1到5月累积的大陆观光客已超过30万人次,估计年底可达到80万人次。另方面,在开放两岸「平日包机」后,两岸直航的载客数也已经达到121万人次,平均每航班载客率为89%。两岸交流——尤其来台观光人数的暴增——已经为专职服务机构的诞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此外,鉴于两岸开放的新局,台湾多数媒体均大幅扩增对大陆新闻的深度报导——目前已有13家媒体,在大陆长期派驻记者,驻点城市则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另方面,大陆在台驻点媒体,则包括5家中央层级媒体与2家地方层级的媒体。两岸派驻的记者,每天发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层面的动态,对增进两岸的相互了解,绝对是不可或缺也功不可没的。也因此,一方面为落实马总统「推动大陆媒体驻点正常化」的政见,另方面也为因应两岸交流持续开放的发展趋势,新闻局已逐步放宽大陆媒体的驻点人数与停留时间。对岸也公布实施新版的「台湾记者采访办法」,将台湾记者停留的时间延长为6个月。
综合上述,无论两岸旅游机构与媒体常驻的协商,发展上均属时势所趋,过程上则水到渠成。因此,一旦马总统揭橥此方向后,不但大陆方面立刻表达善意响应,观光局局长赖瑟珍也在往访大陆后,随即公开双方在台北、北京互设办事处的政策规划。
但基于马总统「务实渐进」的整体政策方向,目前对旅游办事处的角色功能定位上,并不包括核发签证等「准领事功能」,亦即只就两岸旅游事务,进行谘商联系,或是在遇到纠纷时进行协助调处,此外附加些旅游产业的营销推广等。此外,「非观光体系」的人员,也不会加入外派的行列。虽然对于之前盛传的签证核发,由于事涉敏感而遭暂时搁置,但由于派出办事处的母体机构,在台湾为观光局白手套机构「台旅会」,在大陆则为同样身份的国家旅游局「台旅会」。仍象征两岸关系正从之前「单向、间接、个案性」的原则,逐步走向「双向、直接、制度化」的方向,将两岸交流带进又一个历史阶段,此一发展自有其不可轻忽的历史意义。
      三、互设办事处的客观需求
两岸互设办事处,固然因为两岸交流日益频密,观光直航、媒体驻点均确有需要,但两岸交流的新格局、新形势,又岂仅上述两端。根据海基会发布的资料,在台湾政党轮替,两岸迈入新阶段后,涉及两岸的文书验证,较去年同期成长30%,人身安全案件的协助处理,较同期成长31%,两岸经贸纠纷件数,更较同期成长55%。显现两岸政策施行一年来,涉及两岸交流的各项事务——无论在哪个领域——均可见大幅遽增的趋势。就此而言,需要专职办事单位协助服务者,又何止观光、媒体层面而已?
因此,展望未来,为因应两岸全面开放的需要,上述专职办事机构的角色与功能,也必须随两岸关系的开展,而有逐步调整的必要,这也是广大大陆台商社群的共同期盼。
当然这样开放、建制的过程,仍应秉承马总统「务实渐进」的原则,随客观社会需要、整体条件成熟而逐步推出与调整。诚如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对办事处问题的评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在透过交流、建立互信,之后方能进一步扩大协商的范畴。因此,目前双方办事处的功能,虽仅限于观光旅游层面,但未来若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纷争、透过政策实践证明其成效、尤其在客观上显现确有建制的必要时,不妨将目前「功能特定」的办事处架构,逐步调整扩大其职能,以符合两岸交流的需要,成为综合性质的办事机构。换言之,目前初步建制的「办事处体制」,似乎不妨解读为「框架/容器」的形式,随两岸形势的演变发展,逐步「放进」最适合两岸关系的功能。
这样的思考与界定,除与政府政策不谋而合外,应该也比较符合台商社群的需要与期盼。因为对他们而言,不同于各种其它外商外资——他们背后都有各自的使领单位,扮演起扶助与支持的角色——相对而言,台商则颇有「孤臣孽子」,「世人遗弃」的感觉。但过去十年处于「戒急用忍」的政策环境下,虽然心痛遗憾,却始终也莫可奈何。这也就是为何众多大陆台商,对于泛蓝重新执政,怀抱高度期待的原因之一,既然政党已经顺利轮替,这便成为台商殷切期盼于马政府的工作方向之一。
对于台商社群而言,他们迫切需要类似使领馆那样,不但功能多元,且能协调双方政府的外派机构,因为唯有如此,方能扮演有效服务台商社群的职责。也就是说,若能在角色定位上规划出类似目前驻港「中华旅行社」或昔日新华香港分社那样的机构,虽以办事机构为名,但却能全权代表台湾政府,充份照顾当地台胞台商,总绾两岸政经交流。从比较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办事机构的出现,将不止满足台商社群的需要,事实上恐怕也是两岸频密交流下,所必须预先规划因应的制度安排。
      四、台商对互设办事处的期待
自政府开放大陆探亲以来,台商西进络绎于途,迄今已有20多年,根据学界估计,大陆目前有超过80万的常驻台商,总投资金额约1千5百亿至2千亿美金,因此带动的两岸贸易,每年为台湾创造数百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至去年底,累计对台湾创造了五千五百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其它的成效还不在话下,对台湾的经济的持续繁荣,可说极为关键、贡献卓著。目前政府对大陆的服务体系,主要以海基会为中心,联系起大陆各地超过百家的台商协会,再配合其它诸如国民党台商中心、工总、贸协、电电公会、台商张老师等民间、半民间机构,构筑起大陆台商的服务体系。但对于广大台商而言,一方面海基会无法在大陆长期驻点,能够及时提供的帮助有限。另方面台商协会多属「同好俱乐」的民间协会性质,对于台商所亟需的服务,台协往往心余力绌。结果则一旦面对困难,台商和台协往往还得求助对岸的台办系统。当然必须要说明的,台办在面对大陆的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时,往往未必能够扮演台商期待的角色。
经过访谈整理,对于台商社群而言,他们希望的是类似我们驻外使馆那样,功能齐全的综合性长期驻点的办事机构,不但配置专职的领事、经贸、新闻文化、法务等服务功能,也容纳类似海基、贸协等民间机构,一方面全权代表台湾政府,与大陆当局接触协商;另方面协调当地相关人士与单位,例如代表性、重量级台商、台商协会(妇联/台青)、台商学校(国际学校/国际部)、民间组织(如慈济)、联系诸如工总、台商张老师、以及当地各种投资咨询、律师事务机构等,在地方上构筑起一套完整的台商服务体系。至于驻点的安排方面,台商除期待在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外,也在各区域中心——例如东北的沈阳、西北的西安、西南的重庆等——已经台商汇聚的中心如东莞、苏州,各就近设置台湾的办事处。甚至在工作已见成效后,进一步在重点城市如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广州等地持续推广外,其它如华北的天津、青岛,华中的武汉、长沙,华南的厦门、福州,东北的哈尔滨、大连,西南的成都、昆明,西北的兰州、乌鲁木齐等继续推广。
至于在办事处的职能方面,台商对此的期盼可分为两大层面。一方面集中于作为「准外馆」的象征与代表功能,协调两岸双方的政府单位。其中,针对大陆当局者如协商投资保障协议、争取各种政策优惠与法定权益、反映台商经营与生活需求等。另方面,针对台湾当局者则包括修订涉及台商的法规制度(例如重复课税问题)、争取台商经营权益(诸如转型升级基金的设置)、强化台商与台湾联系等(例如安排回台上市事宜、帮忙协商直航票价等)。除此之外,双方互设的办事处,由于其代表双方政府的身份,还可扮演台湾的亲善大使,帮助维护台湾形象、促销台湾商品、提升台湾品牌等功能。
另方面,台湾驻在大陆当地的办事机构,更值得台商期待者为其就近协调,建构支持与服务网络的角色,例如如下各个方面:(1) 生活服务方面:可以协助健保退费、签证签发、文书认证、法定证明、以及提供各种急难救助等;(2) 经营服务方面:可针对大陆发展趋势与当地政策,提供相关信息与辅导,帮助台商永续经营等;(3) 法律服务方面:可以就经营纠纷层面,提供仲裁与诉讼的服务,在人身安全、法律纠纷方面,确实落实法律保障等;(4) 协调社群方面:可以协调集体谈判,为台商争取权益,促成集体授信、连带担保等,也可以协调集资项目(如建置台校会馆等),造福当地台商社群;最后 (5) 教育文化方面:可以促成教育衔接、鼓励文教活动、促进学术与文化交流等。
总之,台商社群基本希望透过办事处的设置,一方面强化当地台商社群的组织与合作,另方面可以对外为台商社群争取权益,最终形成一个有效支撑台商在当地发展茁壮的网络。这样的安排若能成功,就台商们的看法,也会有助台湾的发展繁荣、两岸关系的可长可久。

      五、结语
根据海基会在马政府周年时,所做有关两岸协商的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当中,有76.7%赞成两岸互设办事处,82.6%赞成制度性协商轮流在两岸举行。可见台湾社会对于两岸协商,互设办事处已有相当共识。政府不妨加快步伐,逐步予以推动。
除此之外,台湾民众对于两岸事务性协商有7成以上的支持度,6成以上的民众满意海基会的表现与两岸协商成果,超过6成的民众对两岸关系持正面态度,6成6的民众认为两岸复谈可改善两岸关系。在涉及主权议题方面,将近5成民众认为两岸协商无损台湾主权与尊严;5成6的民众认为两岸协议符合「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如何诠释这样的结果,这应该是两岸交流在「务实渐进」的原则指导下,不但与时俱进,而且循序渐进,待得水到渠成后,民众高度一致支持便不难预期了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4:03
不错,支持一下。。。。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4:03
为楼主顶贴!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