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卓琳走了,她帮邓小平先生完成的两个心愿, [打印本页]

作者: laruence    时间: 2010-2-3 12:40
标题: 卓琳走了,她帮邓小平先生完成的两个心愿,
卓琳帮邓小平完成的两个心愿
中国***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卓琳同志因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卓琳是邓小平的夫人,她出身于富商之家,陪小平三起三落,见证香港回归,与邓小平相濡以沫的58春秋,在邓小平去世后,卓琳更是帮他完成两个心愿:
[坦然]死后骨灰撒在小河沟就行了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后,当国人、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当人们还在思考如何向老人家表达最深切的哀痛之情时,卓琳向家人、向子女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切要以中央的决定为准,你们不能提出高于中央标准的要求。

    1997年2月26日下午,卓琳拄着拐杖在亲友面前说:“将近60年前,也是在北京,有从云南来的3个姐妹,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姐妹是可以不走那条路的,我们家不是穷人,我们完全可以像你们从书中看到的小姐那样活下去。但是,我们没有,我们选择了延安。为什么呢?很简单: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那个时候,社会很黑暗,广大妇女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我们就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中国妇女的解放才参加革命的。”

    晚年的卓琳对待生和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她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

    每逢邓小平祭日,卓琳预先买些花瓣,在院子里抛撒,边撒边喊——“老爷子,给你撒花了,你听见了没有”。这情这景,让看到的人怎不动容?在接受采访时,她说:“他去世了,我们全家人都很悲哀,但是这是自然规律,你也没办法。每年他的生日,我们全家人还像他活着一样,大家一块儿给他过生日,纪念他。”
[欣慰]

见证香港回归替小平完成遗愿

    邓小平晚年,一直珍藏着两个心愿:他想活到1997年,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他想活到2000年,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与邓小平相伴一生的卓琳替他实现了这两个心愿。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卓琳向**民提出,要代老爷子去香港看一看。**民批准了,去香港时带上了卓琳。

    1997年6月30日午夜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当五星红旗伴随着庄严的中国国歌冉冉升起,英国“米字旗”徐徐降下时,董建华热泪盈眶。

    有媒体问道,在回归庆典上,他特意郑重介绍卓琳女士,引来全场掌声,这是否是“临时起意”?

    董建华对此表示,其实那不是“临时起意”的,国家主席**民在庆典开始前对他特意做了嘱托。

    董建华说,自己对卓琳的介绍中,寄托了香港人对邓小平的无限敬意及追思,也是希望透过卓琳聊慰邓小平未竟的心愿。当时我话音刚落,卓琳女士站起身来时,整个大厅掌声雷动,实在让人难忘。那不是事先预演的场景,而是发自与会者由衷的敬意,他们用双手拍打出同一个讯息——邓公,香港终于回归,您老人家当可含笑九泉!这个片段是整个回归庆典中最动人的镜头,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卓琳对此也感觉非常欣慰:“我完成了老爷子的遗愿。”


【爱心】
拿出10万积蓄捐给地震灾区

    小平同志去世后,卓琳在儿女和孙辈们的簇拥下安享幸福的晚年。每天早饭后,卓琳要听上一会儿京戏,这是她一生的爱好。如今,老人对京剧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年。她订了不少戏曲杂志,电视上只要有戏剧节目,她一般都要看的。


在得知四川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卓琳寝食不安,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灾害救援及灾民的生活状况。几天来,小平同志的家人向中国红十字会纷纷捐款。15日,卓琳老人又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并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卓琳表示,为帮助灾民,她愿竭尽全力。

   zhuo1.jpg (43.08 KB)
   11.jpg (42.34 KB)
   12.jpg (23 KB)
   zhuo2.jpg (19.99 KB)
   zhuo3.jpg (27.77 KB)
   zhuo4.jpg (40.19 KB)
   zhuo5.jpg (21.04 KB)
   zhuo6.jpg (25.65 KB)
   zhuo7.jpg (22.87 KB)
   zhuo8.jpg (20.76 KB)
   zhuo9.jpg (11.71 KB)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现在,警惕呀,君不见有些形左实右的始终代表,
已经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暴露了他们处心积虑地公然反对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的本质!

其用心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附件
暴露2.jpg (102.59 KB)
2009-7-31 05:48

暴露1.jpg (86.49 KB)
2009-7-31 05:48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0
伟人不再,人民悲歌.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0
一路走好...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0
南山28啊!!你这样弄!!!恐怕原先要给她开追悼会的计划不得不取消了!!!
文章结束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0
你开不开追悼会,与我们无关,他们永远长存在我们心中


你开不开追悼会,与我们无关,

他们对改革开放的贡献和精神,

永远长存在我们心中!
附件
南山与小平一国两制的关系.jpg (83.39 KB)
2009-7-31 13:22

示有不测.jpg (34.79 KB)
2009-7-31 13:22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1
看著前面挺感動的~~想哭想哭來的。。。。但是到了後面,又成了批判會了?~~唉~就不能分開進行嗎?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2:41
邓家低调设灵悼卓琳 不会向公众开放


邓家低调设灵悼卓琳 不会向公众开放
2009-07-31 08:54:15  



30日上午,云南宣威市在卓琳父亲浦在廷的故居前举行了悼念仪式,数百名各界人士参加了悼念活动。
  中评社香港7月31日电/邓小平夫人卓琳二十九日病逝,消息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昨天,中国各大媒体都在显着位置推出了多篇怀念文章和历史照片,以表示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思念之情;而位于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邓家住所,灵堂已于昨夜搭设完成,许多卓琳生前的亲友一早就前来吊唁,门前车辆络绎不绝。

  大公报报道,记者在卓琳的故居看到,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人员前来吊唁。几个身穿黑色便装的工作人员守在灰色的铁门前,每有车辆抵达,都会上前询问吊唁者的姓名、身份,与手中的名单核对后,才打开大门放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吊唁活动不对公众开放,何时开放要“八月十号以后等通知”。

  灵堂肃穆低调

  邻居告诉记者,从一大清早,就不断有人赶来吊唁,白色的花篮摆满了门口。后来这些花篮和花束都被搬进了院中,据她粗略估计,一上午这里就接待了数十批悼念者。

  这位邻居说,最近一次见到卓琳是一年多以前,“她平时很少出来走动,我们也很难见到”。

  据前来悼念的亲友描述,卓琳的灵堂非常肃穆、低调。遗像是改革开放后卓琳在美国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的演讲照片。

  下午时分,十位开国大将之一黄克诚的家人前来悼念。随后,民政部部长李学举也步行来到,亲自送上花篮。一位邻居告诉记者,上午看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送来花篮。据悉,中国科协副主席齐让、**元老陈丕显之子陈小津、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等也都在上午前来吊唁。

  坦然对待生死

  除了部委、军区的领导,中小学校的师生们也送来花篮悼念。下午,景山学校的师生代表步行送来花篮,挽联上写着“卓妈妈您老人家安息吧,景山学校全体师生敬挽”。

  据悉,卓琳与小学的渊源不浅。1950年,**中央西南局成立了人民小学,卓琳任校长,孩子的吃、喝、住、衣服全由她负责。直到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她才带着孩子一同到了北京。

  据悉,晚年的卓琳对待生和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并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

  在卓琳度过生命中最后时光的这处四合院旧居,灰砖灰瓦,格外朴素,门前几棵腰粗的槐树遮天蔽日,令这一处更添静谧。一阵大风吹过,满树槐花如同雨点般洒下,落得人满头满身。

灵堂内正前方,卓琳遗像神采动人,遗像正下方是邓家子女献上的花圈,两侧摆满了中央高层及**元老敬献的花圈。(文汇报图)
  
  邓家设灵悼卓琳 不会向公众开放

  另外,文汇报报道,昨天是卓琳去世的第2天。昨日早上,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邓家住所,看见前往邓家吊唁的亲友络绎不绝。受香港文汇报委托,记者专程赶赴邓家敬献花篮,只见灵堂肃穆低调,摆放的遗照上的卓琳貌似摄于风华正茂的中年。门口的一名警卫证实,卓琳的灵堂已于昨夜搭设完成,今天开始接受亲朋好友的吊唁,不会面向公众开放。  

  从早上7时许开始,就陆续有吊唁的车辆进入邓家大院。每有车辆抵达,门口几名身便装、手臂上挽黑纱的工作人员便会上前询问吊唁者的姓名、身份,与手中的名单核对后才予以放行。米粮库胡同的东口,停2辆警车,4名警察在路口巡逻,但并不限制行人出入。  

  记者专程赶赴邓家敬献花篮,经过层层的严格身份验证,在2名身便装、手缠黑纱的工作人员引领下进入主吊唁区。灵堂设在院内中央的一座白色小楼,各式挽联、花圈摆满了灵堂内外,甚至楼前的阶梯也被占满,弥散白菊与百合的清香。工作人员说,今天估计有上千人来到这里,与卓琳女士作最后告别。  

  由邓家子女亲自布设的灵堂面积不大,没有哀乐,没有持枪守护的警卫,也并未置放遗体,但气氛庄重肃穆,令人顿生无尽哀思。灵堂正墙的上方,悬挂黑色的巨幅挽联“沉重悼念卓琳同志”,正下方则是卓琳的遗像。有别于公众熟悉的晚年形象,照片上的卓琳貌似摄于风华正茂的中年,只见火红的五星红旗下,身淡蓝色旗袍的她正手拿讲稿发表演讲,激QING迸发,神采飞扬。据悉,这是其家人精心挑选的照片。  

  **民LIPENG等 敬献花篮  

  邓家子女的花篮放于遗像正下方,挽联上写深情的悼词:“亲爱的妈妈,我们爱你想念你。”两侧则摆满了中央高层及**元老敬献的花圈。其中右侧是前**中央总书记**民携夫人王冶坪、儿子**、江绵康,以及儿媳、孙子等全家人送的硕大花篮,上书“沉痛悼念卓琳同志”,另外还有前国家总理LIPENG及其家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参谋部、**中央组织部等送来的花圈。  

  昨天上午9时30分许,中国科协副主席齐让驱车进入邓家大院,代表中国科协敬献花圈。邓小平和卓琳的女儿邓楠现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上午11时许,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乘坐一辆黑色奥迪前来吊唁。  

  60年邻居称 “邓家低调”  

  据守在门口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悼念卓琳的灵堂已经搭建完毕,今天是卓琳逝世的第2天,应邓家人要求,设在家里的小灵堂只供亲朋好友前去吊唁,不会对外开放。不过,记者看见,在邓家的胡同周围,已经聚集了很多前来悼念的民众,还有人在陆续赶来。  

  米粮库胡同是一条L形胡同,邓家住所位于胡同的拐角处。安士军住在邓家南侧的一个小院里,他告诉记者,他在这里住了60年,仅去年他曾看到卓琳去旁边的部队大院去看战士们打篮球,今年听说老人身体不好,再没见过。“邓家人都很平和,也很低调。”  

  已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遗孀卓琳,29日中午12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终年93岁。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2:41
卓琳吊唁现场 亲友寄托哀思(组图)
卓琳吊唁现场 亲友寄托哀思(组图)

   2009-07-30 16:03:33  



亲朋好友捧着花篮前来吊唁。
  中评社北京7月30日电/今天,是卓琳去世的第二天。上午,记者来到她生前居住的位于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在一个多小时内,记者看到不时有吊唁的亲友前来寄托哀思。

  人民网报道,米粮库胡同的东口已经封闭,外部车辆不可进入,人员仍可以自由出入。几位交警在维持交通秩序。记者在米粮库胡同口碰上一位72岁的李奶奶,她告诉记者说,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平日里从没见过卓琳,从昨天开始,胡同里陆续有不少人送花圈和花蓝过来,才知道她去世的消息。

  卓琳居住地是一个灰色砖瓦小院,灰色的大门,在树木的掩映下,古朴而宁静。门口并无警卫,大门紧闭,不时打开供吊唁朋友车辆或人员出入,随即关上。

  一位表情凝重胳臂上戴着黑纱的人,出来迎接了十多位穿着黑色服装的亲友,他们排着队静静进入小院,不到十分钟就结束吊唁走出来,他们步履匆匆,拒绝了记者采访。

  小院门前,一个清洁工在清扫地上的落花,不时有亲朋好友手持花束、花篮前来悼念卓琳同志。院门口摆满花圈,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往花圈上面加挽联。运送花圈车辆上的工作人员说,这些都是昨晚连夜赶制的,很快这些花圈花蓝全部被搬入院内。

  一位姓闫的警卫,在米粮库胡同的这个小院已经呆了六年,他告诉记者,应卓琳同志家人请求,吊唁活动不对外开放,只是供亲戚朋友前来悼念。卓琳一向深入简出,近些年基本是在家养老。她为人非常低调,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很少和外界来往。警卫希望记者转告,他是得到家人的委托,希望不要有过多媒体前来打扰。

  米粮库胡同地处景山后街北地安门内大街路西,明朝属“内宫监”,后称米粮库胡同,在油漆作胡同南边。据《明宫史》记载:内宫监所管十作日木作、石作、油漆……并米盐库、营造库等。明亦称米盐库,清改称米粮库。米粮库胡同历史上曾留下许多名人的足迹:如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就居住在此胡同的40号。

吊唁现场只对亲友开放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2:41
亲友正在向花圈上放置挽联。

卓琳逝世 今接受国家领导人及亲友吊唁

  2009-07-30 08:58:19  



邓小平与卓琳生活照

  中评社北京7月30日电/中国***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新京报报道,从昨天下午开始,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邓家已在操办后事。据门前的警卫称,里面在设灵堂,今天将接受国家领导人与至亲好友的吊唁,但暂不会开放公众去家中的灵堂。

  卓琳1916年4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1943年9月任**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1950年3月任**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1952年任**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她也受到牵连,1969年10月随邓小平到江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 现场

  卓琳在家中 度过最后时光 胡同街坊自发到邓家门前驻足哀悼

  在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粮库胡同里,有一个两进的普通院子,灰砖灰瓦,方方正正,院内种满了花、草、树,郁郁葱葱。邓小平全家于1977年搬到这里。

  昨晚,这个大院的大门紧闭,从门外望进去,只见被世人所熟知的两棵松树在黑夜中相互依偎。时有邻居经过,在门前驻足。胡同内的张大妈称,卓琳老人已在此居住20余年。昨日下午,悉知卓琳老人去世,米粮库胡同的街坊们都自发到大院门前驻足哀悼。

  大院旁家属院的宇文华老人表示,昨日下午16时许,米粮库胡同内开进多辆车,其中有两辆面包车装满鲜花,还有松柏,另外一辆车装满黑布、白布等。“来了很多警察,还有当兵的,今晚要连夜做花圈布置灵堂”。

  这个大院居于米粮胡同中间,左边是卓琳老人居所,右边是作为警卫的第七中队。大院中有电工、厨师、清洁员、司机等,负责照顾邓小平家人的生活。宇文老人称,她的女婿便是卓琳的司机。据她了解,今年春节后,卓琳老人病重,遂入院治疗。前几日,卓琳老人随家人回到米粮库胡同的家中,度过最后时光。  
   
亲友正在向花圈上放置挽联。
 ■ 人物

  卓琳,小平半个世纪的“拐杖”

  “她始终都认为邓小平是对的,包括在‘**’时,邓小平被DADAO。”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副主任刘金田因工作关系,与邓家多有接触。他眼中的卓琳,对丈夫坚定支持,对亲友和蔼可亲,对孩子们严格要求。

  青年 云南读北大第一人

  卓琳出身名门,本名浦琼英,云南宣威人。父亲是名实业家,经营著名的宣威火腿,曾是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北伐军少将。

  刘金田介绍,卓琳是云南省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另外她还是云南省百米跑运动员。在北平,她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抗日救亡进步活动。七七事变后,她同两个姐姐来到延安,并在这里结识了邓小平。

  “他从前方回来,经常到公安部里来玩,有时我们也到他们驻地去玩。他大概那个时候对我有意了,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块到延安的女朋友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后来,他两次主动找上门。听他讲完有关情况和理想后,觉得他也是个知识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多年后,卓琳平实而又深情的回忆,记述了战争岁月那段浪漫的爱情。

  婚后 跟着小平起起落落

  结婚以后,卓琳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据刘金田介绍,自邓小平到中央以后,卓琳一直在小平办公室当秘书,但她从不参与其他事,只管收文件、发文件这类的事情。

  “**”开始后不久,邓小平被DADAO,他和卓琳都被软禁起来。在经过无休止的批斗之后,她被惩罚打扫卫生。“卓琳和邓小平一直到最后去世,都是相互依靠,都是非常好的。”刘金田说。

  晚年 借钱向震区捐款

  卓琳的晚年生活,最多的是听戏,还喜欢听评书。她曾请人帮忙找了很多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评书的录音带,没事的时候就听上几段。

  卓琳老人的最后一次公开报道,是在去年汶川大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证实,5月13日和5月14日,卓琳的家人连续两天匿名捐款后,5月15日,卓琳老人又拿出自己积蓄多年、不足10万元的工资,准备全部捐出。老人还特地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的整数,而所借部分将从她日后的工资里扣除。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1
一路走好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1
善良的中国母亲.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2:41
走好。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1
老毛号召青年下乡,老邓带领人民下海,.老...让工人下岗.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1
送别

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我们往往认同符合自己利益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意识形态和观点理论,而不愿意务实地站在法律和客观的角度或更高更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和决定眼前的工作和权衡得失。不能超逾自己始终代表的保守观念,永远不能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就不能闯出一条血路,不能开拓一番新的事业!

附件
送别.jpg (152.14 KB)
2009-8-10 13:45

怀念小平,送别卓琳.jpg (150.82 KB)
2009-8-10 13:45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1
卓琳遗体在京火化 胡Jintao等到八宝山送别

卓琳遗体在京火化 胡Jintao等到八宝山送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0 23:13:02  



在卓琳同志遗体的正前方,摆放着子女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妈妈我们爱你”。(人民网记者摄)
  中评社北京8月10日电/新华网报道,中国***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卓琳同志遗体,8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卓琳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卓琳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Jintao、**民、吴邦国、温Jiabao、贾庆林、李长春、习**、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10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卓琳同志”,横幅下方是卓琳遗像。卓琳遗体安卧于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党旗。  

  上午9时许,胡Jintao、**民、吴邦国、温Jiabao、贾庆林、李长春、习**、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王刚、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刘淇、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俞正声、徐才厚、郭伯雄、薄熙来、朱熔基、**、**、曾庆红、吴官正、**、何勇、令计划、路甬祥、韩启德、陈至立、梁光烈、马凯、戴秉国、曹建明、廖辉、杜青林、白立忱、黄孟复、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万钢、罗富和、王志珍和刘复之、杨白冰、丁关根、田纪云、迟浩田、张万年、吴仪、曹刚川、曾培炎、王汉斌、布赫、彭佩云、何鲁丽、顾秀莲、盛华仁、贾春旺、孙孚凌、胡启立、徐匡迪、张怀西、李蒙,中央军委委员陈炳德、李继耐、廖锡龙、常万全、靖志远、吴胜利,以及于永波、王瑞林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卓琳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卓琳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卓琳同志的生前友好和家乡的代表也前往送别。
  
  卓琳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前往医院看望或以各种形式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的还有:王乐泉、汪洋、张高丽、LIPENG、万里、乔石、宋平、刘华清、**、王沪宁、乌云其木格、华建敏、周铁农、李建国、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陈昌智、严隽琪、桑国卫、**、王胜俊、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马万祺、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董建华、郑万通、林文漪、厉无畏、陈宗兴和李德生、张劲夫、黄华、彭冲、王芳、谷牧、吕正操、郑天翔、姜春云、钱其琛、张震、倪志福、陈慕华、孙起孟、雷洁琼、王丙干、邹家华、王光英、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周光召、曹志、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热地、唐家璇、**、韩杼滨、钱学森、叶选平、杨汝岱、钱伟长、任建新、宋健、钱正英、朱光亚、万国权、陈锦华、赵南起、毛致用、经叔平、王文元、王忠禹、李贵鲜、张思卿、丁光训、罗豪才、张克辉、郝建秀、邓力群、张廷发,中央军委委员许其亮,以及傅全有、王克、乔清晨等。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2:41
深圳沉痛悼念卓琳 刘玉浦王荣专程赴京送别

深圳沉痛悼念卓琳 刘玉浦王荣专程赴京送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0 17:11:16  


  中评社北京8月10日电/深圳商报报道,7月29日,邓小平夫人卓琳在京逝世,享年93岁。消息传来,深圳人民无不感到万分悲痛,更加深切缅怀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丰功伟业以及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8月8日,受**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委托,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玉浦,省委常委、代市长王荣,市政协主席王顺生等专程赴京,代表深圳市几套班子和全市人民沉痛悼念卓琳。

  走进胡同里的四合院,里面幽静中透着安宁,盛开的荷花清香远逸,火红的石榴沉甸甸地挂满枝头,遒劲的油松枝繁叶茂,仿佛都在表达着无尽的思念。

  灵堂设在客厅,卓琳的遗像当中摆放,上方是黑底白字的“沉痛悼念卓琳”条幅,四围摆满了各界敬献的花篮,整个灵堂庄严、肃穆而平和。深圳市几套班子敬献的花篮,由数百朵盛开的白菊花组成,放在灵堂右侧的前方。

  刘玉浦、王荣、王顺生和市领导谭国箱、戴北方、李华楠一行,神情凝重走进灵堂,向卓琳遗像三鞠躬,表达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1200万深圳人民的沉痛哀悼。随后,与卓琳的家人一一握手,劝慰他们节哀保重。

  深圳的同志远道而来,卓琳的子女邓朴方、邓林、邓楠、邓榕像接待亲人一样,给予了热情接待。

  刘玉浦深情地说,深圳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成立的经济特区。对深圳特区的发展,小平同志始终亲切关怀、全力支持,并寄予殷切的期望。1984年和1992年,他先后两次南下深圳视察,作出了重要指示,发表了著名谈话,为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今天的深圳。

  刘玉浦表示,小平同志每次视察深圳,卓琳大姐都相随相伴。深圳人民对小平同志、卓琳大姐两位老人家,始终满怀感恩;对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始终铭记在心。

  他告诉邓家子女:在深圳,无论是红岭路口的邓小平同志画像前,还是莲花山顶的邓小平同志塑像前,每天都有市民去瞻仰、缅怀,天天鲜花不断。而仙湖植物园里,小平同志、卓琳大姐一起种下的高山榕,已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扎根于深圳这块热土上。

  刘玉浦、王荣介绍了深圳发展的有关情况。他们表示,去年以来,在中央和省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深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今后,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定不断开拓进取,把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邓朴方对深圳的同志专程前来吊唁表示感谢。他说,我们一家人对深圳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直关注深圳的发展。深圳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GDP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排头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样板。新的时期,相信深圳市的同志一定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做出新的成绩,实现新的突破,成为新的榜样。

  邓林、邓楠、邓榕也对市几套班子领导、对深圳全市人民表示感谢,衷心祝愿深圳今后发展得更好。她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经常去深圳,去看看深圳的发展变化,去看望深圳的同志和深圳人民。”

  市领导还向卓琳的家人赠送了小平、卓琳在深圳留下的珍贵相片和《春天的回忆——邓小平与深圳》电视纪录片。

卓琳的亲属邓朴方、邓楠等。
   
在灵堂正中央悬挂着卓琳的遗像。
   
前来送别的人们在遗体前三鞠躬,表达悼念之情。
   
卓琳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党旗。

各界人士悼念卓琳。
   
各界群众排队进入礼堂悼念卓琳。
   
前来悼念的各界人士在签名簿上留言。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时的卓琳(后左二)。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2:41
一对伟大的夫妻.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2:41
罄竹难书啊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3 12:42
楼上,你这个恶心的**余孽,你的处境不好带来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好,你还算活得有点用处.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