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请教台湾网友一个问题:关于内湖、新竹工业园区 [打印本页]

作者: 影音王    时间: 2010-2-3 11:55
标题: 请教台湾网友一个问题:关于内湖、新竹工业园区
亲爱的台湾网友朋友们:
俺想多了解一些关于台湾内湖工业园区和新竹工业园区的情况,希望有资料的朋友介绍一些给我,主要关心其园区定位、产业状况、演变历史。
最好能有ppt格式的文件。
万分感谢。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1:55
有台湾朋友帮我吗?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1:55
还是没人理我。。。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1:55
你找望蜀吧,他的条件好,找资料快。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1:55
可是他好像不理睬我!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3 11:55
呵呵!你把我當成超級超人了,超人也要睡覺吧?

要的資料隨後貼出,沒順序,看到可能有用的就給你~


~~~~~~~~~~~~~~~~~~~~~~~~~~~~~~~~~~~~~~~~~~~~~~~



維基百科
內湖科技園區,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內湖區西南隅,是台灣第一座由民間投資及政府放寬產業進駐而發展出來的科學園區。園區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生活機能、活絡的交通網路、先進的資訊脈絡。區內資訊、通訊、生技產業林立,更有全球知名的光寶、仁寶、明基等26家企業營運總部及51家關係企業,12家研發中心、三大固網廠商和新興的IPS、SDC總公司佈局於此。目前進駐廠商家數超過3000家,每天有9萬多名科技菁英在此創新、研發。


地理位置
園區範圍包括內湖路一段、港墘路、瑞光路、民權東路六段、舊宗路二段、堤頂大道二段所圍地區;行政區屬西康里、港墘里、瑞光里及部分湖元里。


發展概況
園區近5年營業額,以每年平均近30%的速度成長,是全臺灣企業營收最高,聚集豐沛資金、技術與人才的科技園區。根據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委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每年對區內廠商普查的調查最新報告,截至2007年底,內科全年企業營收已達新台幣2兆7078億元,平均成長率高達28.63%。但也有許多人指出,這樣的數字只是「營運總部」放在內科的結果,許多生產行為仍然在竹科、中科、南科甚至中國大陸等地。


未來願景
內湖科技園區腹地已開發達95%,為持續發揮產業群聚效益,並提供臺北市科技產業更充裕的發展用地,臺北市政府已統籌結合園區鄰近的大彎南段工業區、羊稠段工商展售區與蘆洲里工業區等周邊用地,總佔地面積達542公頃「大內湖科技園區」已然成形,為產業及企業注入更充沛的發展能量。現階段已優先公告放寬大彎南段工業區、羊稠段工商展售區二地區的產業進駐項目比照內湖科技園區,除將產業發展效益外擴,並將本市傳統工業區轉型升級,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延伸產業發展腹地,充實本市產業競爭力與發展潛能。結合臺北捷運內湖線通車串聯的優勢,期望吸引更多的投資人青睞,5兆元新台幣產值新目標已經啓動。
馬政府認為內湖線配合台北松山機場可以提升內科競爭力。但木柵內湖線的設計難以兼任機場捷運功能,松山機場增班空間也有限、許多商務旅行仍仰賴桃園機場,又會讓內科部分地點受到飛機噪音污染;且內湖區無法光依靠內湖線,仍須擴充聯外道路以舒緩交通需求——這正好被松山機場擋住。松山機場在特定狀況可節省一些時間、但不搭機時的交通需求則被犧牲,就算有獲益也極小,極可能得不償失。







附件
內科-01.png (964.21 KB)
2009-8-8 11:00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3 11:55
內湖科學園區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1:55
台北市科技重鎮 內湖科學園區

內湖的快速發展除了捷運的規劃,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內湖科學園區的進駐,不但為內湖帶來高科技的產業,更是帶動地方的商業發展,為內湖注入一股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氣,也讓內湖成為台北市新興的熱門商圈。

  內湖科技園區主要範圍是在內湖路一段、港墘路、瑞光路、環東快速道路、民權東路所包涵的區域。自1995年正式開放廠商進駐以來,先後已經有超過數百家公司行號,再加上原先登記之廠辦、公司行號,包括銀行、科技、保險、媒體、電信等類別,目前至少已有近二千餘家廠商進駐。園區內處處可見高聳的科技大樓和總部,搭配整齊的街道規劃,讓整個園區就像是一片科技海洋,而大樓就變成一座座有著耀眼外觀的科技島。

  除了科技大樓,每天還有近七萬多人的科技新貴穿梭在園區內,更是吸引不少美食餐廳和連鎖業者在園區內開設分店甚至是總部,提供科技人方便又快速的用餐選擇,而整個內湖的商業也受到科學園區的帶動,店家紛紛以園區為主要消費市場,加速了內湖的發展。走在園區的街上,迎面而來的都是科技新貴男女,也堪稱是另類的體驗。

  各家的科技大樓各有不同特色,也會在其中庭或公共空間增設許多造型不同的裝置藝術,搭配寶藍色的玻璃帷幕,更是有著超現代化的整體氛圍,下次你也可以找個時間來園區內散步,感受這與世界尖端接軌的科技脈動。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1:55
感谢望蜀兄,我好好看看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1:55
都市計畫 -- 期末報告(內湖科技園區與新竹科學園區之空間意涵與屬性差異)
By The Silicon Valley of Dreams, 2002


在西元2002年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顯然已經讓美國的矽谷褪色,毫無疑問地,這個高科技園區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已獲得世界的認同,遑論她目前是否已褪色,她目前應是台灣科技園區的典範。然而在台灣的內湖科技園區在最近六年內悄然茁壯,六年前的員工兩千多人,目前超過七千人;六年前每年營收新台幣五千多億元,目前成長三倍,達到一兆五千億元,已快速的超過新竹科學園區一兆一千億元的營收。
但如何來評價這兩個園區的好壞,是沒有一定的標準。在 Kevin Lynch所著-Good City Form-裡提到”在為城市空間形態建立一套有限的幾個性能性指標上,我建議用下列這一組。它們都不是單一的指標,都對應著一組質量。而且,每一組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做出評估。其基本指標共有五個—活力、感受、適宜、可及性、管理。”而本文中挑選可及性來探討,因為Kevin Lynch認為可及性是現代都市中最基本的優勢。
由於可及性的分析也過於龐大,和所謂科學園區這種特定城市的定義有些許不同,因此本文也在可及性中挑選幾項來分析,其項目是—資源的可及性、可及性物件的多樣性、公共空間、交通時間。

資源的可及性
在書上是定義為“對於一些材料資源而言,可及性也是必須的,例如食物、水、能源以及許多其他資源”,由於在現代都市中,這些材料資源是基本單元,因此在這裡我將它轉換成金融、餐飲等之服務性設施。

可及性物件的多樣性
在書上並未明確的定義,只有指稱其為重要的可及性輔助指標。在這裡我將它解釋為設施的多樣性。

公共空間
在書上提到”一個好的環境,是一個對人、物以及設施等有著適當的多樣性,能提供明顯而容易的可及通道”。在這裡我將它用公共空間的尺度來量度容易的可及通道,及建築立面的多樣性來量度明顯的可及通道,因為一樣的建築立面會降低通道的辨識性。

交通時間
評估交通時間是很複雜的,但卻很重要,因為人們對交通代價的是很重視的議題。但由於本文並非要討論交通時間的明確測量,故會由其它文獻尋找數字。
內湖科技園區
在還未分析內湖科學園區之前,先概略的介紹此園區的歷史和範圍。臺北內湖科技園區原本是輕工業區,但於民國91年由台北市都市發展局改變為科技園區,其計畫案的案名為”變更臺北市「臺北內湖科技園區」(原內湖輕工業區)計畫案”,日期文號為91年7月26日府都二字第09116768500號。內文詳定計畫區範圍如圖1,及其總面積為149.72公頃,包含科技工業區A區68.78公頃、科技工業區B區13.88公頃,及其他公共設施。
關於園區產業發展的目標:
鼓勵發展代替僵化管制
1. 引進彈性許可機制,以因應知識經濟產業中創新及短週期之發展特性。
2. 鼓勵發展策略性產業,取消設置策略性產業樓地板面積限制,提昇策略性產業進駐誘因。
3. 在維持科技產業發展空間及整體環境品質前提下放寬使用管制。
4. 鼓勵放寬關聯性產業及服務性設施如金融、餐飲等之進駐,完備工業區機能。
由於以上的彈性開放政策,讓原本輕工業區時代的較差空間環境改變為豐富的多層次樣貌。以下是可及性分析:

資源的可及性
在內湖科學園區內到處都可見多樣的服務性設施如餐廳、銀行、甚至是家具店和汽車銷售中心,而且這些設施都是置入於科技工業大樓中,因此可及性極高,如圖2。





可及性物件的多樣性
列舉在內湖科學園區內設施有餐廳、銀行、家具店、汽車銷售中心、加油站、學校,圖2、圖3。


在圖4中,乍看中會以為來到了熱鬧的商業地區。





公共空間
內湖科學園區的公共空間,已在台北都市發展局下有規定:本科技工業區建築基地面臨計畫道路應退縮留設四公尺之帶狀式公共開放空間(退縮部分得計入法定空地),供公共人行步道使用,並自道路境界線起算一?五公尺範圍內植栽喬木行道樹,且依下列規定:
1.行道樹間距不得大於八公尺,樹冠底離地淨高二公尺以上。
2.行道樹植穴深度不得少於一.五公尺,覆植土不得少於二立方公尺。因此帶狀式公共開放空間的尺度是有不錯的寬度,如圖5。





至於建築立面的多樣性也是很豐富,不同的大樓有不同的建築立面特色,如圖6。






交通時間
以捷運網路而言:
內湖到台北車站僅需28分鐘
以汽車而言:
航空方面,5分鐘可達臺北松山機場,40分鐘可到達中正國際機場
緊臨環東快速道路,8分鐘可達市民大道與信義計劃區。
另中山高速公路、北宜高速公路、北二高等皆有交流道於5分鐘路程之內,可於1小時至新竹科學園區--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提供。 不過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提供所提供的數據似乎只能參考,因為這些數字應沒將交通尖峰時的交通流量算進去。


新竹科學園區
民國 69 年 12 月 15 日設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台灣第一個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即以塑造高品質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基地為宗旨, 23 年來政府已投入新台幣385 億元在園區的軟硬體建設,至 92 年止,園區內共設立 370 家高科技公司,大部分是半導體、電腦、通訊、光電等電子產業。園區早期為了吸引國外優秀人才進來,因此有規劃工業、住宅、休閒區。住宅區內設有單身及有眷屬宿舍提供員工使用,休閒區則包含籃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練習場等。目前園區廠商也大都有提供員工餐廳,甚至一些大廠(如聯電)也有員工專屬的休閒活動大樓。新竹科學園區面積約六、七百公頃。

資源的可及性
在新竹科學園區內大都是廠房,服務性設施也大都由科管局所設的設施如餐廳、籃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練習場、等休閒設施,但是很單一。但是園區的廠商都會提供員工餐廳,倒也方便員工使用。故其資源的可及性算是限制型的可及性。

可及性物件的多樣性
相對內湖科學園區,新竹科學園區內設施多樣性就少多了只有科技生活館、銀行、一家加油站、一間學校、但有很多的廠內員工餐廳(銀行)。

公共空間
帶狀式公共開放空間的寬度目前找不到官方數字,不過由現場觀察,似乎約2米寬,是足夠人們行走,但兩米後的寬度都種植草皮,故不若內科般的寬闊。
建築立面的變化很少,大都是一式的建築物。

交通時間
以捷運網路而言:目前還未興建,不過交通部規劃多年的省轄都會區捷運建設終於最近定案,將新竹及台南捷運則轉型為鐵路系統,新竹都會區捷運系統計畫也已經交通部審議同意,將以「結合捷運紅線與台鐵內灣支線改善」做為優先推動方案,也就是規劃路線沿台鐵內灣支線新竹站至竹中站後,岔出兩軌道進入高鐵新竹站區。
以汽車而言:
園區到新竹火車站約15分鐘車程緊鄰高速公路交流道,至國際機場約50分鐘,距台北約80分鐘--竹科管理局提供

總結
我們將之前兩個園區的可及性來做一個差異表,如表1。




由以上有限的可及性分析,可以看出內湖科技園區與新竹科學園區之空間意涵與屬性差異,如表2。




經由Kevin Lynch所著的”Good City Form”裡所提到的論述來幫助了解空間的意涵與屬性,或許會因撰文者的偏差的解讀和分析應用方式而不客觀,但卻也似乎是一種程序方法來尋找分析抽象空間的意涵與屬性。因此結論是分析抽象的空間,似乎也可以用理性的程序方法來找到意涵。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3 11:55
望蜀兄,这个比较我觉得很有意义,但是图表我看不到。您是直接粘贴的还是上传的?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3 11:56
內湖科技園區


坐落於臺北都會地區之內湖科技園區,是首座因勢利導,由民間投資及政府放寬產業進駐而發展出來的都會型高科技園區,園區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生活機能、活絡的交通網路、先進的資訊脈絡、高效率的專業服務窗口,吸引包括製造業、資訊、通訊、生技、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並引進企業營運總部之進駐,園區已發展成為聚集豐沛資金、技術與人才的科技重鎮。
  
園區範圍
(一)園區範圍包括內湖路一段、港墘路、瑞光路、民權東路六段、舊宗路二段、堤頂大道二段所圍地區,行政區屬西康里、港墘里、瑞光里、湖元里之一部分。
(二)園區土地面積計149.72公頃,產業用地占81.95公頃,包括:
科技工業區B區:為原計畫第二種工業區,分布於高速公路以南、行忠路以北地區,目前以設置汽車修護、保養等使用為主,面積13.43公頃。
科技工業區A區:為原計畫第三種工業區,分布於高速公路以北地區,以電子及電力機械器材製造業、資訊服務業等使用為主,面積68.52公頃。
園區開發
一、開發背景
  臺北內湖科技園區位於內湖區西南隅,早期為基隆河周邊之農業區,民國70年間,鑑於散佈於住宅區、商業區之未登記工廠對市民生活環境的衝擊,及提供本市未來工業發展所需之大面積工業區素地,爰本府於74年1月15日公告發布實施「擬訂內湖輕工業區附近地區細部計畫暨配合修訂主要計畫案」,將本區規劃為以供無污染、適宜本市未來發展之輕工業區,並採市地重劃方式,分2期整體開發,全區於84年2月完工。


二、開發沿革
(一)為促進區內土地之整體利用,引進工業興建廠房,本府建設局於79年8月9日發布實施「臺北市內湖輕工業區輔導管理辦法」,復於88年7月20 日為因應產業結構調整,修訂原辦法,89年7月5日及同年12月29日兩次依上開辦法第4條第5款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之產業規定公告進駐園區之產業,惟得於區內設置之產業,仍僅限於製造業為主。經查90年時進駐之內科廠商約有600家,其中取得合法登記工廠家數約為200家,取得營利事業登記者約為130 家,餘為支援性產業,因尚未開放而無法登記。


(二)鑒於當時正是亞洲經濟快速成代,臺灣、日本、新加坡及韓國等亞洲四小龍陸續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展現出紮實的經濟實力,臺灣的產業結構也在這股趨勢下快速變遷,高科技產業以明日之星的姿態,登上國家經濟發展的舞臺,成為重要的主角,「輕工業區」的規劃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本府積極聆聽產業界的聲音,意識到大陸市場的影響與產業外移的問題,為因應國內產業轉型的需求,也為了讓「內湖輕工業區」的發展能夠更多元化,於91年7 月26日公告實施「變更臺北市『臺北內湖科技園區』(原內湖輕工業區)計畫案」,其後並歷經8次公告放寬進駐產業,以提供園區充足支援性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具彈性的土地使用管制機制,形塑優質的就業環境、創造具有競爭優勢之科技產業發展環境。



園區現況
一、園區產業發展現況
(一)產業進駐情形
  園區在廠商積極營造及本府各局處努力耕耘下,依本市商業處營利事業登記資料顯示,截至98年4月底計有3,469家廠商完成營利事業登記,較90年底之600家成長高達4倍以上,且目前園區開發率達95%以上,較本府91年7月公告「變更臺北市『臺北內湖科技園區』(原內湖輕工業區)計畫案」時之60%,園區土地使用已獲充分利用。另依97年6月對園區廠商之調查顯示,其中從業人口為90,473人,96年全年營收高達2兆7千餘億元,且至98年4月底止,園區已有光寶科技、仁寶電腦、大眾電腦等26家企業總部及其56家關係企業與12家研發中心進駐,內湖科技園區已成為臺北市企業營運總部及研發中心群聚之地。


(二)產業發展趨勢
  據94年5月6日美國商業周刊雜誌(Business Week)深度報導台灣西部主要交通幹道中山高速公路自內湖到新竹短短70公里的路程,聚集了全球最重要的電子資訊產業關鍵企業,並擁有全世界最傲人的資訊產業聚落,依臺灣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之定位,暨本市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豐沛的人力資源、良好的商業環境,內科園區實可攻佔生產鏈中研發設計、行銷、服務等知識經濟產業的關鍵性位置,以因應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之來臨與挑戰,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之亞太企業營運總部、研發中心。


  內湖科技園區其地理位置優越,擁有中山高速公路堤頂交流道、堤頂快速道路等高速道路系統,可快速連接松山機場、中正機場、基隆港及新竹科學園區,交通網絡便捷,且本市又擁有豐沛的人力資源及良好的生活環品質等優勢,園區歷經10度公告放寬進駐產業,吸引產業鏈中研發設計、行銷、服務等知識經濟產業進駐,目前區內已包括製造業、資訊、通訊、生技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並引進企業營運總部之進駐。91-96年企業營收五年來平均成長率高達 28.63%。已成為本市最重要的產業發展基地。


園區願景
推動「大內湖科技園區」計畫
  內湖科技園區從規劃迄今,其發展腹地已達9成5以上,園區整體發展已趨飽和,為擴大其發展動能,提供園區產業更大之發展空間及更多元之服務設施,市府將推動大內科計畫,將鄰近內科的大彎南段工業區(面積約70.47公頃)與內湖五期重劃區之辦公服務區、倉儲專用區(面積約9.18公頃)辦理都市計畫變更,變更為科技產業用地,其使用項目將比照內湖科技園區,大內科面積將是目前內科園區的兩倍,相關之計畫於97年5月20日本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已於97年8月6日公告施行。


  大內科計畫內大彎南段工業區,原規劃為大型物流業、批發倉儲業及工業、廠房使用。現況土地使用率偏低目前正屬開發中階段,其位內科南端,有少量廠房與廠辦大樓及倉儲批發業者進駐,再加上五期重劃區土地已完成土地重劃,即將可開發使用,未來比照內湖科技園區之允許使用產業項目,引入高附加價值產業、及相關支援性服務產業進駐,除擴大內湖科技產業群聚效果,以彈性的土地利用來增加企業主的投資意願,將繼內湖科技園成為本市下一個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群聚地,吸引科技與周邊相關業者進駐。


  未來仍將持續檢討其週邊地區,如大彎北段商業娛樂區、北勢湖工業區、新明路工業區及蘆洲里工業區等區域,除將產業發展效益外擴,並將本市傳統工業區轉型升級,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延伸其產業發展腹地,充實本市產業競爭力與發展潛能。


大內湖科技園區示意圖

圖片說明:
面積:5.42平方公里
目標:亞太知識服務及區域研發中心
定位:科技創意中心
   人才培訓中心
   新興產業育成中心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1:56
如附~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1:56
\
是以附件的形式传上来的吗?我怎么看不到啊?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11:56
望蜀兄,能否把下文中的几个图表发给我?如果图片不是很大,发到我邮箱吧:stefancn@163.com,万分感激。


資源的可及性
在內湖科學園區內到處都可見多樣的服務性設施如餐廳、銀行、甚至是家具店和汽車銷售中心,而且這些設施都是置入於科技工業大樓中,因此可及性極高,如圖2。





可及性物件的多樣性
列舉在內湖科學園區內設施有餐廳、銀行、家具店、汽車銷售中心、加油站、學校,圖2、圖3。


在圖4中,乍看中會以為來到了熱鬧的商業地區。





公共空間
內湖科學園區的公共空間,已在台北都市發展局下有規定:本科技工業區建築基地面臨計畫道路應退縮留設四公尺之帶狀式公共開放空間(退縮部分得計入法定空地),供公共人行步道使用,並自道路境界線起算一?五公尺範圍內植栽喬木行道樹,且依下列規定:
1.行道樹間距不得大於八公尺,樹冠底離地淨高二公尺以上。
2.行道樹植穴深度不得少於一.五公尺,覆植土不得少於二立方公尺。因此帶狀式公共開放空間的尺度是有不錯的寬度,如圖5。





至於建築立面的多樣性也是很豐富,不同的大樓有不同的建築立面特色,如圖6。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1:56


臺北內湖科技園區管理聯合會介紹
「臺北內湖科技園區管理聯合會」於93年9月在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輔導下成立,主要成員是由內湖科技園區各大樓及企業總部管理單位聯合組成,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個平台的建立,讓在園區企業面臨問題時能透過「內科管聯會」及時請求市政府協助解決,而市政府政策的宣導與服務,亦能透過此平台快速傳達給園區的各個企業。

「內科管聯會」一直將「內科園區」能發展成為台灣矽谷的目標而努力,總是適時反映廠商需求,讓市府團隊能及時協助廠商解決困難。

委員會六大功能
「內科管聯會」未來將以下列六個功能委員會結合園區各大樓的意見對內科的發展與各項事務的改善提出建議案。茲將委員會主委及功能分述如下:

一、 活 動 委 員 會 – 主任委員  卓俊明
功能:承接政府與科技園區產業相關的標案,加深對園區產業發展相關事務的協助,並爲管聯會開拓財源。
成立『福利委員會聯盟』簡稱『福委聯盟』,爲園區員工爭取福利。

二、 發展策略委員會 – 主任委員  黃揆元
功能:管聯會智庫。運籌管聯會會務未來發展方向及活動安排協調。

三、 公共事務委員會 – 主任委員  **
功能:公務部門事務協調。提案爭取公家預算協助辦理活動,以協助園區廠商拓展商機、擴大服務範圍,並爲管聯會開闢財源。

四、 產學合作委員會 – 主任委員  陳於志
功能:創建企業與學術界合作平台,協助企業爭取研發獎助及加快企業研發腳步。

五、 兩岸交流委員會 – 主任委員  盧以恩
功能: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協助兩岸企業合作及參訪事宜。

六、 產業交流委員會 – 主任委員  張博堯
功能: 建立產業商務交流平台,協助園區企業推展業務,協助各委員 會相關事務之推動。

企業發展的好伙伴
「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管理聯合會」簡稱「內科管聯會」是以內科園區企業總部以及大樓管委會為組織成員的法人團體,於93年9月由一群熱心的園區夥伴共同組織成立。目的在幫助大樓管理人解決大樓管理事物,成為廠商與廠商、廠商與政府溝通交流之平台,促進園區平衡發展。

97年6月黃理事長為擴大服務對象希能增加一般公司成為會員,經理事會同意通過於97年11月在大會上提報經大會通過,往後不再限制廠商入會限制以廣納園區廠商加入。

內湖科技園區:佔地約150公頃,園區擅長提供創新的服務,包括研究開發、品牌行銷及人才育成等發展重點。2007年本園區營收已超過2兆7千億元,期盼打造園區為營運總部群聚基地。目前園區已聚集三大固網、生技公司、資訊科技公司等約3300家,跨國營運總部則達26家,歡迎企業營運總部、資訊、通信、生技研發設計、創投等加入行列。

內科園區在短短的幾年內,建了一百多棟大樓,快速密集的群聚效應,使得內科園區成為台北市的金雞母,也使內科園區的公共建設追不上發展的速度,這其中產生的種種問題,希望在各委員會組織的運作下扮演好廠商與廠商、廠商與政府之間的橋樑,同時我們亦會為會員們爭取更多的福利,解決園區公共設施、交通安全、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內科管聯會的成果
「次核心產業進駐回饋辦法的完成立法」、「瑞光路沿線車道的重新規劃」、「園區直達公車」、「接通園區通往樂群二路美麗華」、「次核心產業進駐之回饋金減免及調降繳交金額」、「大灣南段工業區併入內科園區」、「開放休閒運動產業進駐園區」、「園區環境之加強消毒」、「拓寬行愛路(民權東路至行忠路間路段)為四線道」、「郵局到府收件暨郵件優惠方案」以上種種事務的推動完成均有賴許多園區廠商共同的心力付出。


~ 續 ~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11:56
兄弟,請用代理~ 無界9.5
http://www.boxcn.net/shared/yzi0xlvra9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3 11:56

~續~

標題 : 大內科-科技園區計劃-1
發佈時間 : 2009-06-02



大內科-科技園區計劃-1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3 11:56

~續~

標題 : 大內科-科技園區計劃-2
發佈時間 : 2009-06-02



大內科-科技園區計劃-2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3 11:56
標題 : 展望大內科-1
發佈時間 : 2009-06-02



展望大內科-1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