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台湾光复64年经济发展(3) [打印本页]

作者: 入主中原    时间: 2010-2-3 07:12
标题: 台湾光复64年经济发展(3)
六零年代台湾 全民接单创造外汇fficeffice" />
美援在1965年全部撤出后,台湾经济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甚至就在美国结束经济援助的前一年,台湾的经济成长数字就已经,首度超过两位数了!台湾社会已经储备了,经济起飞的能量!60年代成立的加工出口区,不但为台湾民众带来无数的就业机会,更吸收了来自美国,以及欧美地区的技术与经验;就连家庭主妇,都搬个小机器回家,开始了"客厅即工厂"的副业,赚钱贴补家用;不少中小企业,也派人单枪匹马到海外,争取订单。当时的台湾,可以说是,从上到下,全民一心拼经济。到了六零年代末期,蒋介石还将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为九年,大幅提升了台湾的人力素质,也让台湾更具备竞争的能力。接着就让我们跟镜头,一起重回六零年代的台湾。
南台湾加工区60年代生产技术重镇

位在南台湾高雄的加工出口区,每天上午八点半前陆续会有许多劳工涌入。
四十多年前,台湾就是靠这样的加工区,创造产值赚进外汇,并提供就业机会。60年代晚期兴建完成的加工区,免关税、通关一元化,再加上设厂迅速容易等优点,因此吸引不少外商进驻。日本缝纫机在台生产制造厂台弟公司,当年就是看中加工区提供的种种优惠措施,因此选择进驻。台弟董事长伊藤登:「30年前的夏天,台湾还不是一个高度开发的国家,当时台湾政府基于促进产业的考量,设立了加工区,兄弟工业也在产品加工的需求下选择进驻!」

设立加工区的构想,是由六零年代担任经济部长的李国鼎考察先进国家后提出的。曾经担任加工区处长的余光亚说:「民国五十三年的时候,当时的财政部长严家淦先生、以及李国鼎先生,到国外去开会,回途的路上,到义大利的翠雪港这个自由港,去了解他们的运作。回来以后就检讨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促进我们工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自由贸易区和工业区的综合,形成一个叫做加工出口区。」

外国资金跟技术进来之后,台湾劳工就业的机会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加工区筹备期间就加入的前处长洪瑞国表示:「那个时候三个加工区一共是一百九十二公顷,然后有这么九万多的员工,在这边工作。连这些在区外的供应商合起来的话,区内九万多,区外的话大概也差不多有这样的就业人士。」60年代还只是高职生的张安玲,当时为了贴补家用,甚至在下课之后前往加工区兼差打工。对于这种越认真加班、钱就领得多的工作型态,她感到相当满意。加工出口区女工张安玲:「我们有加到一百小时的时候,为了要赚钱啊!要赚钱大家都拼命加班,最最TOP的时候,就是有加到一百小时。那个时候加一百小时的时候,你的薪水就真的很多,那个时候人是很疲倦很累,可是看到钱领很多的时候,真的很高兴!」


加工出口热 带动「客厅即工厂」风潮


这个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加工出口模式,也带动全台各地兴起一阵加工潮。当时配合上工业区设置条例松绑,可以看到不少散落农村的小工厂零星设立,不少农家子弟更积极投入工业生产。台湾东海大学东亚研究所陈介玄教授说:「这一个时间大概是台湾很大量的从这个农转到工的这个阶段,你几乎看到说那个时候很多的只要握有农地的,他想出来创业的话,他几乎都可以怎么样呢?有一个空间譬如说,我贷款啊或是就在我家农地弄一个铁皮屋,然后盖个一个简陋的一个工厂,然后就开始起动了!另外也有一些人,在客厅里或者屋檐下,拿些原材料就近加工。逢甲大学庶民教育中心陈介英教授说:「在织布这一块,他其实小资本就可以做,甚至是你可以当作是家庭的副业。那他平常还是种田,但是有工作的时候就纺织、或者是说纺织空余的时间,或者是他去安排好时间,比如说机器什么时候该换纱,该回来做一些调整的时候,他就回来,但是平常的时候他还是可以去田里工作!」这名现在是台湾岛内外知名制袜商人的张世明,在七零年代也是响应当年省主席谢东闵提出”客厅即工厂”构想的代表人物。张世明回忆,他在父亲标会协助下,搬回几台小制袜机就在家里开始生产。制袜商人张世明说:「那时候就是父亲为了要一个地方给我们作,就是弄一个阁楼,前半段是我在做袜子,后半段是一般的住家这样子!要睡觉就是要住到阁楼上去!有赚到钱再去买楼上一户这样!」

台湾客厅即工厂风潮形成后,大部分的孩子,也成为父母亲的帮手。不过在1968年前念国小的孩子,下课后并无法直接回到家里,而是得留在学校补习,目的是为了应付竞争激烈的升级考试。1956年在台北县天灯故乡平溪乡出生的杨仁祥,就记得哥哥当年上小学时相当辛苦。杨仁祥说:「那时候就是看到我们哥哥,他们当初为了要考初中,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大概在应该从五六年级开始吧!他们就放学以后,就要参加补习,然后参加补习的话,大部份都要到晚上六七点,才回到家,满辛苦的!」一直到1968年国民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为九年,杨仁祥才不用跟哥哥一样要靠长时间补习才能升学。



蒋介石倡九年义务教育 厚植劳动力

义务教育延长,也意味着国府教育行政机关一下子必须大幅扩充国中数量。
杨仁祥虽然乐于享受政策好处,但也感受到匆促开学的的窘境。杨仁祥说:「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校舍都还没盖好,我们甚至于还在教室的屋檐下上课上了,应该最少有半年以上,可能全部急着办,上课在屋檐下,操场中还有大窟隆!」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为九年的另一段插曲,则是当领导人蒋介石看到当时幅员不大的以色列,因为有良好国民教育作根基,而能在短期间内打败环伺强敌。于是蒋介石下令,就算财务困窘,也要推动义务教育延长。前监察院王作荣说:「老「总统」下命令马上就办,那人家说你这个来不及,要起码要三年,他说不行!现在就办!他说这个教育是基础啊,这个九年「国民」教育就是,这九年「国民」教育对于以后的我们,现在外国人到台湾来投资,或者我们自己经济发展,都讲台湾劳工很优秀、水准很高,机器一学就会!为什么原因?教育嘛!」

六零年代蒋介石推动义务教育延长让台湾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大幅提升,直接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多国外企业察觉到这个优势,对台湾注入资金以及技术。台湾这个资源有限的地区,于是得以从七零年代开始,在国际间逐渐发挥made inTaiwan的影响力!

蒋经国台湾经济神话
  
从七零年代到八零年代之间,无论在政治或经济上,台湾都面临了许多挑战,尤其历经两次能源危机,更是台湾社会转型的关键。当时的行政院长蒋经国,就是执政团队的舵手,他下令执行台湾的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等十大基础建设,为未来产业升级,奠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蒋经国也深切了解,台湾不能永远依赖传统产业,于是他聘请海外科技专家协助,而有了产业升级。另一个更大幅度的跃升,就是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这个产业的诞生,居然是在一个早餐店里做成的决定!
蒋经国主政台湾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并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他宣布提出一项大规模的经济发展计划"十大建设",预计在五年之内迅速完成"南北高速公司"、"中正国际机场"、"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工程"、"苏澳港工程"、"台中港工程"、"大钢铁厂"、"大造船厂"等能源、交通和重工业制造等基础建设,以快速地将台湾推入高度开发的社会。事实上,由1950年到1970年大约二十年间,台湾已完成由农业生产到轻工业生产的初期累积,1971年台湾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顺差,这或者也是现代史的首次,接下来势必要进入重工业的发展阶段;虽然如此,蒋经国的"十大建设"因规模过大,向外贷款过巨,仍遭到经济专家的质疑,认为这项计划将拖垮财政,不过他却以"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力排众议。事实上,他的考虑是多方面的。简易地说,当外在局势难为时,蒋经国将资源大量投入内部的建设上,使得人民建立信心并从中确认自我的价值。

毫无疑问,无论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那是台湾历史上的黄金岁月,走过那一段路的台湾百姓都记得,自己如何买下第一间漂亮的公寓房子,创办第一间公司,接到第一张海外订单,走上第一趟海外之旅等等。
台湾的九十年代
九零年代,台湾大量对美国出超,更造成美国贸易庞大赤字!当时担任行政院长的俞国华,在面对美方压力下,不得不让台币大幅升值,台币兑美元汇率,从四十台币兑换一美元,一路升值成为二十五台币兑换一美元。
完成了从以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到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工业的产业转型;完成了过度依靠美国市场到全球化的市场转型;完成了从制造业导向到服务业导向的结构转型。 上世纪的六十到八十年代,是台湾经济从起飞到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美国和日本,若干劳力密集工业的生产成本,因工资上升而提高,竞争力下降,不得不逐渐放弃生产,台湾、香港等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恰好填补此一空缺,首先形成以纺织、制衣、鞋业、塑胶、人造绒维、机械、电工器材等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来料加工工业。以此为基础,台湾在七十年代,又发展出钢铁、造船、石化三项重化工业。这一时期,台湾工业的两大特色是:(一)劳力高度密集;(二)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
以代工、模仿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80年代尚能顺利进行,到了90年代,由于工资及土地价格巨幅上升,东南亚与大陆新兴工业的兴起,相对竞争力大幅下降,台湾遭遇发展瓶颈,何去何从,台湾面临选择。其时,有二条路可走,一是将产生基础转移到劳动力、土地成本更低的大陆,一条是留在本岛,在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要素高涨的压力下转型。
不能在工资和土地成本的压力下,任由产业资本急促外移。产业资本在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驱动下,如不加限制,势必争先恐后地外迁,因而对资本外移设置一定比例的限制是防止台湾产业空洞化的必要措施。对于被限制在本岛的产业资本,一是忍受工资和土地成本的压力,二是忍受产业升级的风险;对整个台湾社会,则要忍受经济哀退停滞这一转型成本。但正是这些压力,促进了产业的升级。
从1998年到2003年,台湾经济历经数年的停滞,2001年经济成长率为自1960年代以来首次的负成长。但仔细观察台湾这一波经济不景气,就可以发现,虽然经济成长停滞,但技术进步并没有停滞。台湾在美国获得的专利件数,由1997年的2,500件激增至2001年的6,500件。在台湾经济衰退最严重时,专利件数反而创下历史新高,仅次於美国、德国与日本高居世界第四位。同时,愈来愈多的台湾出口品是属于高度技术密集的产品。虽然2001年台湾经历四十年来第一次经济衰退,但在所有的出口品中,高度技术密集的产品,已升至46%。台湾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就在此一代价中完成。
从1995年到2006一季度,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63.89%增至74.3%,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者的比例,由1990年的45%,增加到2005年的58.2%。与此同时,工业产值从1995占GDP比重的32.78%,下降到2006年一季度占24.12%,工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者的比例,从1990年的41%降至2005年的35.2%。过去十五年,服务业不只吸收了从工业、农业领域释出的劳力,还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上述数据表示,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者的比例,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低于亚洲的韩日和新加坡。也就是说,台湾服务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仍有相当的潜力。
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产业结构的重心,是台湾经济结构的一大转变。目前,台湾的服务业具备这些比较优势:1、资讯电子服务业基础雄厚,且已融入全球供应体系;2、位居亚洲枢纽地位;3、台商全球布局形成跨国服务业市场,4、人才素质高,资金充裕,创投事业发达,企业家精神旺盛,等等。这些优势,有助于台湾发展全球加值服务中心,创造更多服务业的工作机会。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07:12
过去的四小龙,蒋经国死后就完蛋了
文章结束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