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关于黄金和故宫文物运台的澄清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水煮音
时间:
2010-2-3 05:04
标题:
关于黄金和故宫文物运台的澄清
蒋中正总统带往台北的大量黄金并没有任何分文落入蒋宋家族手中,如果你也认为台湾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份,那表示那些黄金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
fficeffice" />
同理可证那些故宫的国宝,也没有任何一件落入任何人的私人口袋,
原北京故宫中约1/6全中华民族最精华最完美的历史瑰宝,更躲过了在大陆**中无情的摧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得到最完善的保存和维护.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05:04
此事待查.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05:04
看看。。。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05:04
无法无天的时代, 监主自盗事那是多如牛毛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05:05
首先谢谢台湾对文物的保护。如果台湾人民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放在哪里根本不是个问题,让我们以后共同来保护吧!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05:05
北京故宫的国宝还在北京放着呢,没有被**破坏。**期间还考古发掘了兵马俑,所以你讲免于破坏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05:05
蒋中正总统带往台北的大量黄金并没有任何分文落入蒋宋家族手中,如果你也认为台湾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份,那表示那些黄金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
************* 嗯。只有台湾才是中华民族,福建不是中华民族,所以故宫国宝和大陆人的国库只放在台湾,不放在福建。 由此证明,我们福建省是被中华民族所殖民着的。 鉴定完毕。 拿分走人。 src="http://bbs.huanqiu.com/images/smilies/default/mg_12.gif" border=0 smilieid="214">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05:05
先总统为了中国的文物是做了巨大的贡献,从抗日就开始把文物望后方运,直到后来运到台湾使文物没有在“**”中受到损失!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05:05
这个我知道,央视的纪录片《故宫》有一集专门讲抗日时国民政府如何历尽艰难万险保护文物的。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3 05:05
好尾大哦。蒋该死预见了倭寇侵华,也预见了**,不对,这么说蒋该死也预见了逃到台湾的下场?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3 05:05
http://news.cctv.com/news_2007/20090629/102220.shtml
蒋介石逃往台湾前偷运黄金内幕 共带去多少财宝
CCTV.com 2009年06月29日 09:3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新闻网
蒋介石逃台前偷运黄金内幕
何虎生
1949年前后,150多万吃“皇粮”的人口突然涌入台湾,对于当时只有600多万人口的台湾无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在这种经济背景下,蒋介石政权居然挺了过来,还使台湾创造出经济增长“奇迹”,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呢?
1949年前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岌岌可危,退守台湾已势在必行。蒋介石以其“精明”之道,在退守台湾前,将国库中的黄金、美钞、银元偷偷地运到台湾,来个釜底抽薪,使李宗仁的代总统“总而不统”,无法控制国民政权的局面,而且没有与共产党“和谈”的本钱,丢给将来的毛**、共产党政权一个烂摊子,使其难以维持大局,并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看,使他们知道,中国非有蒋介石不可。
1949年2月上旬的一天,曾任国民政府上海市市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时已去职在香港逗留的蒋介石的亲信俞鸿钧,突然接到蒋介石从溪口拍来的电报,要他想方设法将国库中的黄金提出来秘密送到台湾,并叮嘱再三,“千万要守秘密!”
2月14日下午,一架由香港飞来的飞机在虹桥机场降落,此时上海进入临战状态,机场四周,宪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对往来旅客悉数搜查。当头戴一顶黑色礼帽,身穿一袭黑色风衣,鼻梁上架着副金丝眼镜的俞鸿钧一出飞机弦梯口时,立即引起了宪兵们的警惕,他们把俞鸿钧引至候机室,进行了审问。俞鸿钧介绍了自己的身份,但却拿不出任何证件和证明,宪兵们哪里肯信。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宪兵提出和时任上海警备司令的汤恩伯联系一下,在电话机旁守候多时,终于和汤恩伯接上了话。汤恩伯立即派车到机场迎接。这时,宪兵们才知道他不是冒牌货,而是位大“长官”,立即向他道歉。俞鸿钧摆出“长者风度”,与宪兵们一一握手道别,嘉许了他们“恪尽职守”的精神。
俞鸿钧在汤恩伯的帮助下,撇开了当时的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刘泗业,直接与自己原来的旧属取得了联系,转达了蒋介石转运黄金的旨意。这批旧属获知老长官的来头和来意之后,立即采取各种方案,将藏在中央银行的黄金、外币、银元做了明细账,告知了俞鸿钧,并协商了安全、可靠的运出方法。
安排妥当后,俞鸿钧立即告知蒋介石一切安排妥当,只等行动。蒋介石得到消息后,立即致电曾是自己机要秘书、时任联勤总部财务署长的中将吴嵩庆,让他在上海秘密组织运送工作,并指令:所有这些硬通货,全部交由蒋介石掌握,吴嵩庆只对蒋个人负责,在上海运送过程中,不得有误。
2月18日黄昏,一艘外表破旧的海军军舰接到海军司令桂永清的密令后,停泊到了上海外滩中央银行附近的码头旁边。午夜,在一片细雨蒙蒙中,一群由海军士兵化装成的民工进入中央银行,不声不响地将一箱箱黄金运上了军舰。凌晨4时许,装运完毕,这艘军舰驶出吴淞口,以最快的速度向东南方向驶去。
20日中午,这批黄金运抵台湾基隆港,当晚,俞鸿钧接到当时台湾省主席陈诚从台湾打来的电报:货已收到。俞鸿钧放心地舒了口气,随即将这一消息电告蒋介石。
随后几天,还是这条军舰将中央银行的美钞、银元从上海运到厦门,有的放置几天后才运到基隆。
库存黄金运到台湾后,蒋介石看着清单,突然想起还有一箱珠宝存放在中央信托局,当即命令侍奉在自己身边的蒋经国迅速办理此事,将它运抵台湾。这箱珠宝多半系日军侵华期间,汉奸走狗们非法搜刮而来的,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返都南京,对汉奸们进行了逮捕、收审,没收其财产,珠宝落入蒋介石政权手中。
蒋经国领命后,迅速潜入上海,然而很快其行踪和目的就让李宗仁的手下侦察得知了。李宗仁立刻下令中央信托局妥善保存,没有他的手谕,任何人都不得动用,并将保管这箱珠宝的人调到香港。
蒋经国无功而返,就劝说蒋介石“据所知情形,这一箱珠宝已经用了不少,剩余的东西,仅值二三千万美金,我们何必为此区区之物,同人家伤和气。”蒋介石听了非常生气,指责蒋经国道:“你懂什么,到了台湾,当军队粮饷发不出的时候,就是一块美金也是好的”。蒋经国被斥责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只得再作努力,但最终还是没把珠宝取出来,蒋介石为此很不高兴。
蒋介石退到台湾前从大陆带去了多少美元、黄金、银元?据有关资料显示“外币约合8000万美元,黄金92万两(其中属蒋介石私人贮藏的有2万余两),银元约3000万元。此外,此时的宋孔两大家族也偷偷地把他们在大陆搜刮的财富近亿美金(上世纪年代的价格)存入美国的花旗、大众银行”。
蒋介石这些运往台湾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人民的血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推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勒令国民交出私藏的黄金、美金、银元兑换成“金圆券”,不惜采取军事和特5手段强行索取、没收,不交的甚至被抓去坐牢、杀头。不少老百姓辛苦了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攒下的硬通货一夜之间变成了印有蒋介石头像的面值为50万、100万不等的纸币。而随着战局的紧张、银根的收缩,这些“金圆券”一夕之间狂跌,老百姓欲哭无泪,这也是国民党政权不得人心,最终****的原因之一。
蒋介石运往台湾的这笔钱财,今天看来兴许不算大数目,但对当时台湾的750万人口,以及金、银、美钞的实际购买水平而言,却是一笔巨额财富。正是靠着它,蒋介石才稳定了台湾金融,控制了物价上涨,支付了150万文武职员的工资、军饷。一句话,稳定了当时的军心、民心。(摘自《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何虎生/著 华文出版社出版)(老年文汇报)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3 05:05
国民党如何将故宫文物运到台湾
1948年12月27日,国民党盗运第一批文物抵达台湾基隆。当时由南京迁往台湾的文物分三批,第二批、第三批分别于次年1月9日、2月22日到达。这些文物主要包括当时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以及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000多箱。台湾当局就是以这些文物为基础,建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造成了今天南北两个“故宫博物院”的局面。 转运:先因抗战南迁又因内战迁台
1948年11月,徐州会战结束后,蒋介石深感南京的危险,为了今后有一个退身之所,他决定着手经营台湾。于是,他把大批黄金、机器设备、布匹甚至工厂等向台湾转移,而且下令将战时珍藏在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原北京故宫南迁文物精品、南京中央博物院、国立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的藏品运往台湾。
193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后,为保护传世之宝,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文物南迁计划,1933年起,壮观的“文物大迁移”开始,主要以故宫所藏文物为主。珍品历经十二年,从北京经上海、南京辗转到达四川、贵州大后方,直到抗战结束后,才陆续运回南京。不久内战爆发,这批南迁文物还没回到北京,其中精品就连同国民党的机密档案一起被“发配”到台湾。
文物迁台过程混乱不堪。
第一批文物是1948年12月20日离开南京下关的,负责运载的是海军登陆艇———“中鼎舰”。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不稳定,很多人等待机会能搭船去台湾避难。据在故宫博物院工作70余年的那志良老人回忆:海军部的人员听说“中鼎舰”要开往基隆的时候,纷纷带了家眷和行李,赶到码头准备搭便船。一时间,船上挤满了人,熙熙攘攘。这样一来,文物的安全就要大打折扣了。负责人杭立武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混乱,只好找了“海军司令”桂永清出面告诉大家还有其他的船只专门运载家属,这才平息了开船前的混乱。
到了第三批文物要运走的时候,已经是1949年1月底,逃命变得比两个月前紧迫多了。这次负责运载的“昆仑号”军舰一开到,海军部的眷属就抢先上船。文物箱运上去的时候,只能与这些人混在一起。杭立武想用上次的办法,找桂永清来解决。结果,船上的人哀求,希望能帮帮忙,给一条生路。看到这情景,负责劝说的“总司令”都落了泪,也只好少考虑文物,搭他们起航了。不过正是这些人员占据了船的空间,使得一部分文物装不下,留在了内地。
文物运到台湾之后,先是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趁着不是制糖季节暂且存放,保管条件十分恶劣。到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文物才得以迁入新库。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幕,国宝才有了适当的保存和展览环境。
专家翁文灏亲自挑选运台文物。
运往台湾的5000箱文物、档案,都是文物专家翁文灏等人挑选过的精品。诸如被视作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的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玉雕精品“翠玉白菜”、“肉形石”、宋代汝窑瓷器、传世书画、清宫服饰等。
毛公鼎之所以著称于世,在于它32行497字的铭文,号称是青铜器的天下第一铭文。它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器物,有50多公斤重,大口圆腹,腹呈半球状,口沿上有两只高大的耳朵,腹下三只兽蹄形足。鼎是周宣王时期大臣毛公因为感激周王恩德而做的。腹里的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任命和勉励。宣王不但勉励毛公不要怠惰、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鱼肉鳏寡,而且宣布了委以毛公管理周天子家事和内外大事的重任。如此古老而完整的文献,郭沫若先生称它“抵得上一篇《尚书》”,价值自然连城。
毛公鼎1850年在陕西岐山出土,被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到北京,由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用重金买下,并深藏于密室。后辗转至大收藏家叶恭绰手中。抗战胜利前后叶家因无力承担家族生活开支,靠变卖文物度日,毛公鼎被上海商人陈咏仁买下,并在1946年捐献给当时的南京政府,随着国民党的文物盗运到了台湾。
“三希”辗转分散两岸。
《快雪时晴帖》是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四行帖,全帖28字,是王书典型的代表,字字气势强雄,笔法飘逸,乾隆皇帝赞誉这是“二十八骊珠”。后人一般把这幅帖与王洵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同称“三希”。现在此“一希”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二希”则归属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实“三希”差点都落脚台湾。《快雪时晴帖》是清查皇宫物品时,从溥仪的行李里找出的,原本归北平故宫博物院。1933年随着文物南迁到了南京。而《伯远帖》、《中秋帖》原是溥仪的庶母瑾太妃所有,卖给了郭葆昌。1935年,郭葆昌在家中请庄尚严(后来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鉴赏,郭宣称自己死后捐献时就交由庄氏办理。1949年,他的儿子郭昭俊带着《中秋帖》、《伯远帖》去了台湾,见到庄尚严后旧事重提,本想“半卖半送”,结果当时台湾经济状况不好,当局不拨款,只好作罢。后来内地以35万港元将“二希”买下,藏入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样,“三希”就在不同的故宫博物院里分家了。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