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从南京1937到高考1977再到中华的统一复兴 [打印本页]

作者: laruence    时间: 2010-2-2 08:11
标题: 从南京1937到高考1977再到中华的统一复兴
题记:战争是一种悲哀,一个民族的自相残杀更是一种放大的悲哀。
      其实很不想去触碰“南京”这个话题,因为太悲情,作为曾经的一个首都,这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悲情,也是一段历史的悲情,更是一个民族永远无法磨灭的悲情。它悲情到让我无法用贴切的词汇来表达和形容,任何人类的语言在形容这段令人窒息的历史前都是苍白和索然无味的。但是,在学校电影院接连看完《南京!南京!》和《高考1977》两场电影后,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太过崩溃,我还是决定把自己无法形容但是又不得不勉强形容的感受笨拙地写出来,一是释放一下压抑的心情,二是借此告慰那悲情的30万遇难同胞。如果用角川的话说:活着比死着难受。那么,请逝者安息。
       陆川的电影《南京!南京!》上映已久,拖到现在才看,是因为原本并不打算看的。小学时期看过的《南京大屠杀》对自己的冲击已足够大,以至于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电影里残暴的日军冲进难民营**掳掠,黑压压一片的国人被枪决被活埋或是被火葬的情景,枪声哭声嚎叫声不绝于耳,南京城里的中国人就像一只只沉默的蚂蚁,任凭践踏毫无反抗,枪声下的沉默真的是对一个毫无血气民族无情的悲讽。我恨日本人的禽兽,也恨中国人的懦弱。所以《南京》上映后,一想到记忆里的南京,就马上有了一种悲凉无力感。我害怕自己会哭泣,更害怕自己会再次陷入那种悲愤的情绪。但是,还是在同学的推荐下忍不住踏入了电影院。从南京!南京!的1937一直看到了高考的1977,跨越40年的历史连着看,足以让人的心理有强烈的负重感。晚上回宿舍后有人问我有什么感受可以开口直接讲出来吗?我说我真的是说不出来,那种虚脱无力感怎么可以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讲出来?让我静下来谈观后感我也只能在深夜的寂静中慢慢的敲打键盘使自己再次深陷那种道不明的情绪中。
       两个多小时的《南京!南京!》让我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崩溃了五次,每一次的泪水都是不知不觉就涌了出来,很快就模糊了视线,打湿了衣襟。电影院里的气氛是严肃而压抑的,以至于看完后的记忆也只有了那残存的五个崩溃的瞬间。
     “中国万岁!”:我很害怕看到无数的中国人蚂蚁般被活埋被火葬被射杀的情景,江边黑压压数不清的中国人在沉默中如落叶般倒地,机枪的扫射声就像抨击到你的胸口上一阵接一阵的疼,疼的让人无法呼吸。脏黑的脸庞,木然的表情,呆缓的动作.......这就是做了亡国奴的中国人不约而同的神态。国父的铜像沦陷后被日本人嬉笑推倒,那沉闷的倒地声更像是一种长长的叹息。当一个不到10人的日本小分队进入教堂后,数不清的国人,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还是孩子,都默默的,呆缓的,一个接着一个举起投降的双手,包括那些仍然有枪可以反抗的士兵们。而那个坐在父亲肩头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也幼稚地举起了双手,那一刻,时间似乎停滞,为了这个屈辱的民族。但是,在陆剑雄的带领下,还是数十个有血性的中国人站起来了,死的慷慨,死的悲壮,当他们高昂着头颅,不再沉默地大声呼喊:中国万岁!的时候,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第一次的泪流满面,是为了这些还尚存血性的中国人。
     “妓女”:第二次的泪流满面,是为了一个叫江香君的妓女。在日军要求交出慰安妇就放过难民营,这个妓女勇敢而坚定的说我去并高举右手的那一瞬间,眼泪就簌簌的落下了。那双手仍然涂了血红的指甲油,但是就是那高昂的一举,却让这名妓女的灵魂比任何苟且的人都要高贵。虽然明明知道这一去就等于是送死,但是,这个妓女和其他站出来的伟大中国女性,用一种接受耻辱的形式捍卫了中国的尊严。
     “Shot me”: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抗争,当柔弱的躯体无法和强大的力量抗衡的时候,这便是最后的反抗。姜淑云做到了,她的一句“Shot me”让她清清白白坚持反抗到了最后一秒,在清脆枪声后的寂静中,她保有尊严的死去。
     “我太太又怀孕了”:出卖同胞的唐先生,在女儿被杀,小妹被辱,国破家亡的最后一刻终于醒悟了。生的希望留给了妻子和另外一名中国人,在日本人耳边笑着说的最后一句“我太太又怀孕了”让这个软弱悲情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最后放大光彩化。是啊,有了生的希望,死又算得了什么?于是,他睁开双眼,直视枪口慷慨赴死。
     “活着比死了难受”:其实我应该是很解恨地看着日本人去死的!可是最后这个叫角川的日本人的死却让我有了无法抑制的悲凉。战争的存在就是人性的泯灭,于是这个还尚存人性的日本人就不得不陷入了内心的绝望和无助中去了。很不幸,他的单纯和最后的人性使他居然爱上了一个日本妓女并把她当做自己的妻子,可是百合子在面对他的最后却只剩下呆滞的面庞和那句机械“请吧”的语调。于是这个尚能算人的士兵在无数次内心的挣扎后用自杀来解脱了自己,和百合子一样无奈凄凉地死在了异国他乡。片尾的枪响声很清脆,短暂的沉默后是小豆子和顺子在原野上欢快的奔跑和开心的微笑,阳光下的小豆子笑靥如花地吹着蒲公英,干净清脆的笑声就如同没有发生过战争一样随着蒲公英的花絮飘落在春天的原野上。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在孩子的笑声中延续,可是,泪水,却和着小豆子的微笑决堤......
       40年后的1977的中国大陆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可是那些被耽搁了十一年青春的上海知识青年们读书的渴望,在雪地里奋力的奔跑,政治与人性的碰撞还是让我从悲伤的情绪中一瞬间没有缓过神来。不过幸亏有了可爱的老迟,那个说话幽默做事独断却不失可爱的老迟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别样风景。奔跑,奔跑,恢复高考后向着考场奋力的奔跑,已经错过了10年,20年,100年,不能被世界的文明抛弃在荒野,要在奔跑中统统拾回来!在奔跑中甩掉人治的悲哀,在奔跑中重拾自己的青春,在奔跑中弥合被政治毁灭的亲情,在奔跑中相互搀扶摔倒再爬起来,在奔跑中重拾文化大革命浩劫后这个多难民族的希望。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感谢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前辈们,给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的青春和激QING,也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的不易。
      历史永远只是历史,该遗忘的该记忆的都由历史来评判。但是, 中国,不管她曾经叫+++国还是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她永远只有一个身躯,永远只有一个名字,她永远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国土,不容忍任何人污蔑她***她肢解她,存在这种无耻想法和做法的人,只配被钉在历史的十字架上遗臭万年。
      1937年的12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血洗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中国;1977年的12月,第一次公平意义上的高考恢复在了这个百废待兴的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沧桑走的很快也很慢,72年后的今天,32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明媚的阳光下好好的活着,虽然也是很平凡很渺小很微不足道地在活着,可是,活着,只是简单的活着,就花了我们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活着真正好,不是吗?既然活着,那就要尽量避免战争。
      我不惧怕战争,但是我惧怕悲情。
      希望,这个多难的民族,不再有战争和悲情。我活着,所以我期待,能够看到我们民族的和平统一与真正的复兴。
                                                                                                                BY:Jane
                                                                                                             2009年5月22日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2 08:11
好不容易写篇原创文啊居然没人看~~~囧~~~~~~ 看完电影心情真不好~~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