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为DADAO袁世凯 孙中山曾提出租让东三省给日本 [打印本页]

作者: dalilandy    时间: 2010-2-2 03:48
标题: 为DADAO袁世凯 孙中山曾提出租让东三省给日本
摘自:《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 作者:杨天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森恪1912年2月3日下午6时致益田孝特电云:

中国财政穷乏,在年底(当系指旧历年关而言—笔者)以前如无一千五百万元,即难以作战,而革命政府亦将陷于混乱。现因汉冶萍公司之五百万元借款业已成立,故又以招商局为担保,向我国邮船会社及英、德、美国等进交涉,拟再借款一千万元。此项借款,如在五日之内仍无实现之希望,则万事休矣;孙、黄即可能与哀世凯缔结和议,将政权转让与袁。关于租借满洲,孙文已表应允。日本为防止革命军瓦解,如能在汉冶萍公司五百万元借款之外再借与一千万元,则孙等与袁世凯之和议即可中止,而孙文或黄兴即可赴日订立关于满洲之密约。如借款不能到手,则军队大有解散之虞。南京动摇,孙文必遭变故。故我国如有决心断然实行满洲之事,即请在四日之内以电报示知,续借一千万元。如是,即可使其中止与袁世凯之和议。

森恪,( 1882-1932 ),日本大阪人。1901年被三井物产公司派到上海支店,任实习生,不久升职员,先后在上海、长沙、汉口、天津、北京等地活动,成为三井财阀的中国事务专家。益田孝(1848 ~ 1938),三井财阀的总头目。明治维新时期在横滨经商。1572年由井上.馨推荐,进人大藏省任职。1872年以后任三井物产公司理事长,对三井财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武昌起义后,由于帝国主义把持中国海关等原因,中国革命党人处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更急需一笔巨款以支持浩大的军费开支,并筹划北伐。

1912年月1月上旬,黄兴致电日本政界元老井上馨,要求日方提供援助。另一元老山县有朋从并上处得知消息后,立即批示益田孝,乘此机会,与革命党人订立密约,使东二省为日本所有。益田孝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森恪,森恪即开始为此奔走。1月下旬,签订汉冶萍中日合办草约,规定集股三千万元,中日各半,由公司转借五百万元给临时政府,作为购买武器与军火之用。2月2日,森恪又亲赴南京,与孙中山谈判。此前,黄兴正在和日本邮船株式会社上海支店长伊东米次郎及美国人司戴德、德国捷成洋行等磋商,拟以招商局为抵押,借款一千万元,尚未成功。森洛获悉后,即在3日和孙中山会谈时,以提供一千万元借款为饵,诱使孙中山同意租借满洲。本电即发于会谈之后。据森恪记述,本电初稿由他用中文起草,曾经孙中山及胡汉民修改。根据本电,可见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困窘和需款北伐的情况,它说明孙中山、黄兴等人并不是一个心眼地想和袁世凯议和,只要财政上有办法,议和即可中止。

森恪2月3月的电报比较简略。2月8日,他有一封致益田孝的长函,详细汇报了和孙中山会谈的情况。据该函,当时在场的有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胡汉民、日人宫崎滔天、山田纯三郎等人。会谈中,森格转达了元老桂太郎的意见:

如阁下所知,如今世界为黄种人与白种人之战场,为制止白人势力先锋俄国之南下,确保日本存在之安全与东洋和平,日本认为有以日本之力量保全满洲之必要。为此,日本已不惜以国运为赌注,牺牲多数人之生命与财产。当俄国仍图南下、德人占据青岛之际,满洲终必假日本之手予以保全。以今日之大势论,仅赖中国政府单独之力保全满洲,虽阁下恐亦难以确信,而以日本之立场观之,更不能不深感一任中国政府独自维持之危险至极。事实已很明白,满洲仅赖中国政府之力已不能保全,此已为贵我双方之所共认,故可断言:满洲之命运业已定矣。可以预料,革命政府之前途必有诸多困难,基于地理上、历史上之特殊立场,如无日本之特殊援助,则其成功之可能实甚渺茫。
倘阁下决心舍弃命运已定之满洲,一任日本势力发展,以此换取日本之特殊援助,完成革命大业,则日本必将立即采取必要手段以满足其要求。为保全满洲,日本已不惜进行第二次战争。当今之际,阁下如能默默合作,则(日本)国家悬系已久之大问题可得解决,避免第二次战争,以小努力取得大利益。不知阁下决心如何?若阁下所思与鄙人一致,望速裁断。

森恪表示,这是桂太郎透露给益田孝的秘密意旨。倘孙中山有意实行,则可由孙中山或黄兴中的一人秘密赴日,日本将派军舰迎接,然后转去京都,和从东京来的桂太郎会谈,缔结关于满洲的密约.

听了森恪的陈述后,孙中山表示:

何曾料到,桂公已有此决心?长久以来,自身为中国苦虑,为黄种人心忧。为东洋和平计,满洲无论如何亦须保留于东洋人手中。因此,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满洲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国革命。但日本疏远余等,不相接近。当余发难之时,曾申请在日本立足,而日本官宪不允余入境。在此情形下,余以日本政治家并无包容余等之度量,因而离日转依美国。然由于地理上、人种上之关系,中国如无日本之同情与支援,即将一事无成,此乃运命仪关,故余为如何取得日本之同情而煞费苦心,其结果,日本有志人士为革命改府尽力者日渐增多,而日本改府迄今仍无转变表示,是以余等为日本政府之态度如何而日夜心忧。

孙中山又表示:

上述桂公之意,若在余自欧洲归国途中,甚或在到达香港时获悉,则余当即绕道日本,决定此一问题。然今日时机已失,事已迟矣。盖当时凡革命军之事,俱可依本人与黄兴之方针而定,今则不然。如今各省赞同余等主张者,自动举起革命之旗,加人余等行列,余等既缺兵权,又缺财权,故在贯彻主张时不能无所顾虑,凡大事必须由众议决定。其尤要者,最近革命政府之财政匾乏已达极点,缺少财源,无以供应军队,几陷于完全破产之境地。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队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将面临瓦解之命运。在此严重时刻,倘余等数日间不能露面,恐将产生余等穷极逃走之流言。基于以上实情,在旧年年末以前,不论采取何种手段,亦须筹得足以维持军队之资金。之所以断然实行汉冶萍日中合办,以取得五百万元资金者为此,此次又苦心焦虑,欲以招商局为担保,筹措一千万元借款者,亦为此。然而,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一面,军费之困穷日益严重,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订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而后徐谋军费供应,策划再举,以武力扫除北京势力,拟定革新天下之方案。近来已频频与北方就和议进行交涉,谈判已渐趋成熟,双方条件大体一致,只要南方决心一下,南北休战言和,合为一体,随时均可实现。然余等对于获得财源,仍怀一线希望。倘或有幸,此刻能获得防止军队解散之足够经费,余等即可延缓与袁议和,俊年关过后再进一步筹借资金,而后继续排袁,仍按原计划,坚决以武力消除南北之异端,斩断他日内乱祸根,树立完全之共和政体,此即余等之设想。但据迄今为止之经过情形看来,获得财源,仍无希望。倘或不幸,在五天之内,即至9日,旧历年关之前,意欲筹得之一千五百万元经费,如仍无成功之希望,则万事休矣。只好在革命政府未倒之前,掌握机先,达成南北和议,将政权一时让与袁世凯,除此别无他策。而政权一旦转入袁氏手中,其后事态如何演变,实难遵料,而与日木签订密约之类,恐将无望。

谈话最后,孙中山虽然再一次声称“时机已失”,但又表示,日本政府如确能“火速提供资金援助”,“余或黄兴中之一人可赴日本会见桂公,就满洲问题与革命政府之前途,共商大计。”

这次谈话具体地透露了孙中山的困窘处境。当时,南京附近集中了数万军队,庞大的军费和军队哗变的担忧已经压得孙中山等喘不过气来。正如他在致章太炎信中所说:“(南京军队)每日到陆军部取饷者数十起”,“年内无巨宗之收入,将且立碚”。“无论和战如何,军人无术使之裹腹。前敌之将士,犹时有哗溃之势”。二者所述,完全吻合。这段谈话也告诉我们,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和谈实非得已,租让满洲主要是为了获得“排袁”必需的经费,孙中山的理想还是“以武力清扫北京势力”,“消灭南北之异端,斩断他日内乱祸根,树立完全之共和政体”。

2月3日会谈之后,森恪因与安徽铜官山矿业代表会见,离开南京,前往上海。5日,孙中山致电森恪,希望迅速得到日方关于一千万元贷款的回答。同日下午3时,森恪致电益田孝:“满洲。焦急等待对我等3日南京特急电之回答。”02月6日,森恪得益田孝复电称:“绝密。满洲使彼等极为满意。正经由正确之渠道解决财政问题。彼等将于今日会晤总理大臣。”森恪接电后,于当夜致电孙中山:“满洲事,尊意当可满足。东京来电云,款事正在极力筹措中。与袁世凯之和议,在东京表明某种意向之前,望延期。尊意如何,盼急电复.”在森恪的电报还没有到达南京的时候,孙中山又于6日下午5时致电森恪:“与袁世凯之和议延期至9日,望在此前给予确切答复。”8日,益田孝再次复电森恪:“与袁世凯议和事,不容他人置嚎;但可明告孙、黄:予等怀有深切同情。予等祈愿孙、黄能在有利地位上进行妥协。”电报声称:关于汉冶萍借款,当争取于明日汇款二百五十万元;铜官山(借款)亦可在明日给予确答;招商局借款如能成立,亦当努力敦促尽快汇款。关于满洲问题,电报指示森恪劝告孙、黄,来一人到日本签订密约.并说,果能实现,“将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同情”。2月11日凌晨1时55分,森恪再次致电益田孝:

顷据孙、黄所见,招商局借款之前途,难关尚多,颇费时日,故已不能依靠,目前军队大有解散之虞。在旧历年关以前,除汉阳铁厂之五百万元借款外,尚须另行筹措一千万元,是乃绝不可少之需要。如此项款额不能到手,彼等即不可能离开南京。彼等业已答应租借满洲,要求在十天以内提供一千万元。如能承诺,则黄兴可即日前往日本,以签订秘密合同,究应如何办理,希火速给予明确回答。兹事干系甚大,万望全力以赴。

招商局借款,即2月3日森恪电所述邮船会社借款,这一借款,本已于6日签订草约,但由于英国的介入,突生障碍,以租让满洲获取借款便成了孙中山和黄兴的希望所在。

此电发出后,没有任何回音。其原因,据南京会谈的参加者山田纯三郎回忆,在于陆军大臣石本新六的反对。

按照日本军部的扩张主义分子的观点,在中日、日俄两次战争中,满洲是日本人为之抛洒珍贵的鲜血的地方,理应享有一切权益,而无须以金钱收买。同日,隆裕认可清帝退位优待条件,决定清帝下诏退位。

还在孙中山归国之前,南北和议即已开始。孙中山于I911年12月25日归国后,和议继续进行,但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北伐。I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组织了六路军队北伐,但是,各路均无很大进展,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缺少经费。黄兴曾在《复张睿书》中表示:“援滦兵可即日出发,惟苦于无饷无械,不能多派。”又称:“派军舰去烟台与援滦同一事,以海军以烟台为根据地也。派人去天津之说,亦是要事,惟刻苦无款耳。”由此可见,北伐计划受制于经费的状况。北伐既无从进行,于是孙中山、黄兴等人又寄希望于和谈,但是和谈也并不顺利。1月19日,袁世凯提出,由清廷授与他组织临时政府的全权,临时政府设在天津。20日,孙中山致电伍廷芳,表示:“清帝退位,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其臣民”。对此,袁拒不接受。孙中山再次倾向于以战争解决问题.29日,南京临时政府所辖各军在清江浦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北伐.与森恪的谈判正是在这一情况下举行的,它表现了孙中山为取得北伐经费而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由于谈判未成,孙中山只能接受他不愿意并力图避免的现实,山田纯三郎回忆说:“孙先生方面,既无DADAO袁世凯的武器,又无资金”,“不得不含泪同意南北妥协,最终让位于袁世凯”。山田的有关回忆,由于事隔多年,情节上有不准确的地方,但这一段叙述是符合事实的.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2 03:48
近代唯毛**一人堪称伟人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2 03:48
孙老头那时候,哪知道日本人会这样啊,他早年在日本留过学,有不少的日本朋友,他会提出这种意见不奇怪,至少在他看来他的日本朋友要比袁世凯友好的多。就算是伟人,他也是人又不是神,麻烦别找那种完全处在假设性上的缺点出来说事。这个设想他也只是提出又没有实施。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2 03:48
的确,前有“毛太阳”,今有“金太阳”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2 03:48
是啊,台湾如不是有个苏联培养教育蒋经国,那有四小龙之称,美国的马英九和台湾培养阿扁哪一个有可比性?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2 03:48
台湾只有蒋经国一人勉强可道~~看看历届领班头头有哪个具可道性?蒋介石算得上一代枭雄,可他与项羽比还是要逊色不少~~~~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2 03:48
曲线救国政策.但是是不成功的,汪精卫已经证明给我们看了
文章结束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2 03:48
是的,指望日本,也太天真了,日本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这还自动送去.

DADAO袁世凯是国内的事,怎可引狼入室,孙中山真没用,老想靠这个靠那个.

孙中山为一己之私,竟然出让国土,与***贼有啥区别?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2 03:49
告诉你:"+++国"从来就没成为个"国" 你等从来就是流寇!!乱党!!!从1911年由孙中山等几个混混在南京宣称成立不久就不得不自动解散让给袁世凯!! 从此之后,孙中山等就整年整月的从内部捣乱,啥个【二次革命】,啥个【护法运动】。弄得国无主,民无依靠。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 生。何谈其为"国"!! 孙中山死后,蒋介石许诺统一后割让东三省给日本从而依靠日本出钱办军校,买军火,招兵买马。两军对垒时再用钱收买内奸等下 三滥手段总算拼凑出个"南京政府"。可当日本人要其承诺兑现时,蒋介石自己也说:江西还有个"朱毛共匪"的【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何谈其为‘国'!!! 最后为灭朱毛!一直追打到陕西黄土高原,身为"统帅"的自己却做了"朱毛"和假投蒋的张杨东西北军的"俘虏"!!!本来 早已死定,只因苏联为利用其对抗美日,强逼**"放生"才有了后来的抗日的民主联合政府,最后因日本扫荡了美英在亚洲的殖民 地,蒋介石的那个苏联庇护下的政府又成了美国的香饽饽,两边吃香。靠侵略中国大半国土的日本称霸世界的野心和日本强悍的军力,使那时那个所谓的"+++国"红极一时,"四大家族"也在那时捞得盆满畚满,养得"脑满肠肥"!!!可却已被日本赶到西南一偶,苟延残喘。南京沦陷被杀三十万,自己为逃跑炸开黄河自己淹死自己国民百万!!其时所谓的"+++国"只是苏美共养的"丧家狗"而已。何谈其为 "国"!!!! 最后终于等到日本弹尽粮绝失败回岛,自己才得以‘还都'南京,可"接收"却成了"劫收"。军队垂头丧气还都!!"声嘶力竭 ""你死我活"的"劫收"!!!完全是一副"丧家犬"的嘴脸。何谈其为"国"!!!! 终于召开了"国民大会"可却因没**参 加而爆发了内战,号称八百万实际真正听自己的没几十万的"国军"被**的解放军赶进了大海。本准备逃亡日本,又因**与苏联 结盟造成美国恐慌,而被美国相救--派出第七舰队横堵海峡。终于得一苟延残喘之小岛,蒋介石又以一已下野的平民之身自封自己为"总统"。-------而要统的那个大陆根本就不在自己掌握控制之内,何谈其为'"国"!!!!! 二十年后,因美国被**打服,不得不将其蒋介石政府赶出所谓的联合国,其最后这一点"名份"也丢了!!!何再谈其为"国" +++国从来就没成为个"国"过!!!! ---------那个南山二十八的总"+++国"的说个不歇真是真正的厚颜无耻啊!!!! 还两岸"崎角之势"!!你是猪皮啊!!! 你和你那个"+++国"从来都是一群 流寇!!!乱党!!!!而已!!!  给汉奸网特们登记造册,做好大肃反的准备!!010-65132277
文章结束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2 03:49
...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2 03:49
当局者迷。。。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2 03:49
可怜孙中山手上没有军队啊,幸亏他没有成功.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2 03:49
看!孙文等革命党人订立密约,使东三省归日本所有。会谈中,孙文表示:“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
满洲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国革命。”
森恪在会谈当天下午6时还发出一封经过孙文、胡汉民修改的致日本有关人士的特急电报,内称:“关于
租借满洲,孙文已表应允……如能在汉冶萍公司五百万元借款之外再借与一千万元,则孙等与袁世凯之
和议即可中止,而孙文或黄兴即可赴日订立关于满州之密约。”
据与孙文有密切交往的内田良平说,从1905甚至更早时开始,孙就曾在游说日本朝野人士时一再声称:
“满蒙可任日本取之,中国革命的目的在灭满兴汉”,“日本如能援助中国革命,将以满蒙让渡与日本
。”
孙中山的革命,得到日本政府外务省秘密资金的支助,已经不再是秘密。日本在有计划地对中国进行渗
透的同时,不断地受到革命党和军阀的让步、许诺、暗示的鼓舞,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吞并中国的政治野
心。
从1898 年起至1923年止,包括与森恪的谈话在内,致小池的信和《中日盟约》后来被披露后,类似的记
录共10条,交涉对象包括首相、陆军参谋总长、政坛元老、财阀等等。海峡两岸均有人急欲修补孙文的
形象,硬说这些文件是假的。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是孙文的一贯思想,并非孤证。这是文件均是在日本
外务省的档案中找出来的,而非稗官野史。
1905年成立同盟会,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共同拟定六条政纲,其中第五条即为:“主张中日两国国
民的联合”。
另如有记载:1917年9月15日,日本社会活动家河上清访问广东军政府。孙文在会见河上时明确地表示:
“一旦他掌握了权力,将愉快地将满洲交给日本管理。”
1918年11月16日,孙文在上海会见日本实业家松永安左卫门时又说:“日本如果援助南方派的话,可以
承认日本对'满蒙'的领有。”
1922年2月5日,孙文又与日华林矿工业公司的代表签订密约,规定该公司提供二万支长枪、72尊野炮、
120支机枪及相应的弹药和5百万日元为条件,“同意将海南岛,及所有沿广东海岸之岛屿的开发权,及
从厦门以南至海南岛的渔权,全让给公司专利包办。”
“同意公司对开发广西之林矿有优先权。”
“政府指派三分之一的委员名额,委员会主席须为日本人。”
此事当时就有所透露,引起海南岛在各地的人士强烈抗议,一再向孙文和军政府质问,《申报》和《华
字日报》等报刊曾作过连续追踪报导。“护国运动”中,孙文又暗中与以田中义一为骨干的日本军部秘
密往来,透过日商九原房之助,先后收受日本军部接济140万日元(折合当时美元约70万元),开日本军
国主义介入中国内政之先河。
另如民国元年,中山先生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表“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满清政府所缔结的一切不平等
条约、所借的外债、和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的“种种之权利”。
民国三年,孙致大限重信书,求助倒袁,所列交换条件,比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更为丧权辱国。1915年1
月11日,日本驻华公使面交+++国大总统袁世凯一份二十一条决议书,史称「二十一条」,要中方俱
签。这部分原因是日本要求对当年支持中国革命的回报。2月5日,中国政府刚刚与日本方面就签约一事
谈判,讨价还价之际,孙中山却擅自在日本东京与日方秘密签订了一份《中日盟约》,共十一条。这份
盟约,与著名的***条约“二十一条”,颇多相近之处,条款的屈辱损国,更有过之。革命党人的作派
,比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还要来得“前卫”。
孙中山当年在日本的一举一动,均处于日本警方的严密监视下,警方的档案中留下了订立《中日盟约》
的当天,山田纯三郎到孙文住宅,由山田挂电话给陈其美,要他持印鉴立即前来,陈果然奉命来到;中
华革命党党员王统一亦来到孙家等记录(另一日方签字人估计是补签的)。日本外务省有关档案中还留下
了送信人王统一的名片,而王是中华革命党最早宣誓入党的五人之一,是订约时的在场见证者。此信和
盟约的真实性,日本学者藤井升三已有详细论证,颇难推翻。
文章结束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2 03:49
看!!
                        孙中山为何叫“孙大炮”

      2008-03-11 21:53:48 来源: 网易历史综合 网友评论 15 条 点击查看  孙中山当年立下宏愿说在10年内修20万里即10万公里铁路,的确是不切实际

孙中山叫“孙大炮”,是人们对他的称赞。因为无论对满清统治者,还是对封建军阀,他都是一门摧枯拉朽的“大炮”;还有人说,叫他“孙大炮”,是因为他口才了得,一开口就有如大炮狂轰……事实上,“孙大炮”的绰号来自孙中山的政敌袁世凯,也并不是对他的赞许。
1 912年8月,孙中山刚从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上下来。他入京跟新任总统袁世凯密谈多次,正与袁处于蜜月期。
此时的孙中山周游世界,既有强烈的爱国心,又好学深思,满脑子理想。根据他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的考察,他认为中国要富强,首先要“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而欲“货畅其流”,修铁路乃第一要务。因此他在与袁氏密谈时,提出这样的方案:他愿专任修铁路之责,保证在10年内修筑铁路20万里(一说10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请袁在同一时期训练精兵百万以强中国。据说,当时袁世凯一听,高兴得站起来大呼“孙中山先生万岁”,孙中山也回报一声“大总统万岁”。
孙中山的话虽出于一位伟大爱国者的至诚,但袁世凯心里认为他是信口胡吹。其后,袁在背后说孙中山是个“大炮”。“孙大炮”之名由此而来。
袁派孙中山去修筑铁路,显然是投其所好,免得他继续革命或重新****。谁知孙中山信以为真,向中西媒体正式宣布自己今后的使命之后,就认真地干起来。袁也特授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孙中山率领大批失业党人,乘豪华专车到全国视察。后来孙袁交恶,当局要清查铁道公司的账目,发现铁道一寸未建,而视察公帑却浪费百十万两,于是袁世凯要下令通缉“贪污犯”。
直到今天,我国铁路总里程不过是8万公里,孙中山当年立下宏愿说在10年内修20万里即10万公里铁路,的确是不切实际。
作为理想主义者,孙中山的其他一些构想也显然难以实现。譬如,他讲“中国实行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不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即可成地球最富之国”。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综合 )  

文章结束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2 03:49
无语,不是又是忽悠吧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