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ZT):台灣光復後,通貨膨脹和米穀的徵收政策,導致農民階層日趨貧困﹑農村治安的惡劣。又由於1948年以後,來自中國共產黨及內外情勢的壓力,才迫使國民政府踏出「微溫」的土地改革作為緩和長久以來與農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戰後的土地改革基本上是關係著國民政府﹑舊地主和農民三者的利害關係。
---------------------------------------------------------------------
A. 三七五減租(1949) 1949年1月陳誠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後,即著手減租政策的準備。同年四月公佈「台灣私有耕地租用辦法」,甚至不待「三七五減租條例」的正式立法(1951年始正式立法),從1949年第一期稻作起,就將「三七五減租」政策付諸實施,即將地租的上限規定為收穫物的37.5﹪,以減輕過去佃農沈重的地租負擔,更在法律上保護耕作物價格,以謀求佃農關係之安定。
B. 公地放領(1951) 1951年6月,「公有耕地放領政策」與「減租政策」告一段落後,「台灣省放領公有耕地扶植自耕農實施辦法」開始付諸實施,主要係利用戰後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耕地(合計18萬1千甲,佔戰後台灣總耕地面積的21﹪強),實施佃農的土地放領轉移土地,佃農承購公地之價格訂為該耕地全年正產物總收穫量的二倍半,分十年期償還。同時並規定其每年償付部份(包括土地稅在內)不得超過主產物每年收穫量的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