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聖嚴師父 達 賴喇嘛世紀對話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水煮音
时间:
2010-2-1 20:10
标题:
聖嚴師父 達 賴喇嘛世紀對話
http://www.xici.net/b193144/d25014490.htm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佛教传到中国大概是第二世纪,传到西藏大概是第七世纪左右到第八世纪,中间相差大概四百到五百年的时间,但这个过程之中,从印度透过汉译传到中国的经论,大部分西藏都有,也有一部分西藏没有;至于在西藏所翻译的圣典之中,则有不少是汉译部分所没有的。
汉传佛教的译经工作曾有一千多年辉煌的历史,发展得非常蓬勃而完整,几乎早期、中期印度佛教的经论,汉传佛教都有;而晚期印度佛教的东西在汉地不是没有,只是很少,有一大部分只传到西藏。
就我所知,有几部论典汉传有,藏传则没有,例如《大毘婆沙论》、《大智度论》、《成唯识论》等。另外关于律藏(毘奈耶)部分,在部派佛教时代一共有二十个部派,二十个部派中应该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律藏,可是汉传只翻译过来四个部派的律藏,我推想藏传的律藏是一切有部,大概有一部分是汉传有而藏传没有翻译的。
两个系统的传承中,因为汉文化有自己思惟的方法及文化背景,如儒家、道家的背景;藏文化也有它本有的背景,如苯教,就因为两地文化背景不一,所以发展出来的佛教,渐渐就各具特色。
长久下来,因为交流、来往较少,造成彼此都在互相批评,汉传佛教说藏传佛教迷信,说藏传佛教不行,而藏传佛教也认为汉地的佛教大概也不行。
其实汉藏两个系统的佛教,本来像是同一个母亲的两兄弟,只是后来兄弟分了家,如今兄弟再聚,彼此应该互相慰勉。听了这两天的法会,我感觉藏传佛教非常有内容,特别是教理的次第组织非常严密,修行次第也非常谨严。
****的开示让人觉得藏传佛教非常丰富,但也好像很难,先要把显教次第理解得非常清楚,才能够学金刚乘,也才能够成就金刚乘。
****: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圣严法师来作这次的会谈,我是一九九七年在台湾和圣严法师第一次会面,之后,我们还会面了几次。今天,则是我第一次正式跟一位中国禅宗的阿闍黎直接对谈。我认为世界各宗教之间,进行类似的对谈,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大家才能互相学习及赏识各宗教的主要教义和观点。这点对于佛教中的各个宗派尤其重要,因为我们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圣严法师:现在我要把中国的佛教简单地介绍一下,所谓中国的佛教,是印度传到汉地,汉传之后再发展而成的十个宗派,其中八个宗派是大乘,两个宗派是小乘。
大乘佛法当中,直接从印度传来的,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宗派,一个是三论宗,一个是唯识宗,另外一个是律宗。
而在中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把印度佛教重新组织的,则有两个大宗派,一个是天台宗,一个是华严宗,这两个宗派的教义部分,有非常严密的组织和具有次第的分析,对修行的次第,也有严密谨严的发挥。
吸收天台与华严精华的禅宗
但是这两个宗派全部都是用印度的经典和论典,由于时间有限,我无法详细解说这两个宗派的内容,只能简单地说。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智顗大师把龙树菩萨的真俗二谛观,发展成天台的空假中三谛观,并且把止观修行次第作了严谨、有系统的组织。天台宗的一些修行法门跟藏传的道次第( Lam Rim) 教义相当接近。
华严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平等、互融、互摄的。华严宗主要的教义是四法界:
︵一︶由小乘的教理所显的事法界。
︵二︶由唯识及中观的教理所显的理法界。
︵三︶由《维摩诘经》等所显的理事无碍法界。
︵四︶由《华严经》所显的事事无碍法界。
因此,华严宗实在是印度佛教各宗派的融和。
由于天台宗的禅观和教义,加上华严宗的教义和禅观,才成熟了禅宗。也就是说,禅宗跟华严宗及天台宗有关,把两个宗派的精华全部吸收就成为禅宗的内容。
不过禅宗并不是从开始形成以后就没有再改变,而是渐渐地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宗派。
禅宗的主要经典是《楞伽经》,它的内容有唯识也有如来藏,天台宗则以《法华经》为主,依据的论典则是《中观论》。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但也用《大智度论》、《十地论》。而这些宗派一定都不离《阿含经》和阿毘达磨。此外,禅宗最主要经典有三部,一部是《楞伽经》,一部是《金刚经》,另外一部则是《维摩诘经》。
《六祖坛经》整合中国佛教思想
可是中国文化向来不喜欢繁杂的东西,希望愈简单愈好,于是反应在禅宗最重要的一部圣典--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这部经整合了所有的佛教思想。
中国禅宗最伟大的祖师是惠能,而惠能是怎么开悟的?就是听到《金刚经》里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主要是讲发菩提心和空性;《楞伽经》主要是讲如来藏,我们要相信人人都有如来藏,也就是每个人要相信你可以成佛。而《维摩诘经》主要是告诉我们,如果真正要开悟,一定要放下分别心与执着心,也就是放下烦恼心。破烦恼就是离烦恼分别,就是离所知障、烦恼障,当我执放下之后,烦恼和菩提平等,生死和涅盘平等,善与恶平等,不去计较当下就与佛相应。
早在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度化二祖慧可时,慧可就希望菩提达摩给他安心的方法,因为心中有很多烦恼,无法安住。菩提达摩并没有给他方法,只是问他:「你那一个心不能安,你找找看,找出来以后,我替你安。」
其实这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在经典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问文殊菩萨:「你是三世一切诸佛的老师,请问你什么时候成佛?请问你已经修行多久了?」文殊菩萨的回答很奇怪,也很好玩,他说:「我问你,这样的问题你要问多久?」
其实禅宗教人家开悟,没有一定的方法。主要是要你找自己的烦恼心究竟是什么?印度早期的修行方法实在很难,要先从五停心的数息观等开始,要经过寻、伺、喜、乐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次第的禅定,依四念住修行,经过暖、顶、忍、世第一,而证声闻初果,从这点来看,要成佛实在很不容易。但是禅宗呢?只叫你当下不要思索,妄心生起的当下,找找看它是什么?找不到时,自然就会了解空性。
因此有人认为,懒人修禅宗最好,其实不然。禅宗也讲戒律,也讲定、慧。如果心不清净,行为不清净,就必须先持别解脱戒,从持戒开始。同时真要学禅宗,一定要发菩提心,所以也必须受持菩萨的三聚净戒。
持净戒修善法度众生
三聚净戒就是「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或是「持一切净戒,修一切善法,愿度一切众生」。其实我认为这三聚净戒,就跟****所讲的宗喀巴圣道三要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性见一样。
但如果已经见到佛性,已经解脱了烦恼,行为就能不受有形的拘束。以禅宗的百丈禅师为例,他就说他不违背大小乘的戒律,也不需要被大小乘的戒律所拘束。
禅宗讲的定,要跟空性的智慧完全一致,才是正定。它不注重次第,而特别重视智慧,空性的智慧如果发起,才是真正的定,否则不承认你是得大定。所以即定即慧,定慧是均等的。
至于怎么修?简单地说,信心很重要,要相信佛说的,我们每一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如果当下就能无分别心,也有可能当下开悟。例如释迦牟尼佛时代,就有很多阿罗汉只听佛说的一句话,马上就证得阿罗汉果。在《阿含经》里,就有这种例子,有人去见佛,释迦牟尼佛只跟他讲一句话,他马上就证阿罗汉果,禅宗也有听到一句经文马上开悟的六祖惠能。
不过一般人做不到的话,还是可以从基础开始。首先是把身体放松,其次,把头脑放松。可以用数息的方法,也可以不用,如曹洞宗默照禅,就是叫我们只管打坐的感觉,然后注意你的心在做什么,把心安定之后,最好修绝观的方法。绝观就是叫我们离开四大,离开五蕴,离开心、意、意识,到这个时候,你看看自己究竟是什么?
简单的说,就是你面对外境或内境时,不管是心里的念头或心外的事物,都不要给它名字,不要形容、不要比较、不要思索。
很多人喜爱开悟,以为像古代禅师,拿个******在你头上一打,就能达到当头棒喝的悟境。但是很多人弄不清楚什么是当头棒喝,认为骂一句或打一下,让妄念、烦恼暂时不起就叫做开悟。其实这只是在有分别、烦恼时,在攀缘、执着非常重的时候,禅宗会用这个方法,突然之间打一下子、骂一下子,是有用的,但不是开悟。
如果这个方法不得力,不容易用,曹洞宗之外还有一个临济宗的方法。那就是问:「是谁有这么多的烦恼?」「是谁在攀缘或乱想?」「是谁有这些习气、无明?」「是谁啊?究竟是谁?」不断地问,问的时候,要使自己这些无明、烦恼、习气渐渐不生起,一段时间不生起以后,假如有人给他打一棒,大概是有用的。
建设人间净土
根据这些原则,我正在推动一个运动,叫做「建设人间净土」,希望让佛国净土在我们人间出现。这要从心的清净开始,然后是行为的清净;当自己的身心清净后,也能影响周遭的人清净,然后逐渐扩大影响力,让其他的人也能够一个一个心清净、行为清净,那么,佛国的净土就可以在我们人间出现。
不过心的清净确实不容易,真正的清净至少要实证空性的智慧后,才能没有烦恼,才能清净。但是我们不用失望,修行一定是从凡夫开始,一定是从有烦恼的心开始,如果没有烦恼的心,我们根本无从修行起。
天台宗说我们现在任何一个念头的心,其实跟十法界任何一类众生的心,完全相同。虽然我们无法马上跟空慧相应,但是只要和烦恼不相应,或是烦恼不现行,也比总是在烦恼之中打滚好得多。
对治烦恼分为三个步骤:知烦恼、伏烦恼、断烦恼。甚至只是知道有烦恼也不错。一开始只能知道有烦恼,然后能够伏烦恼,最后才能断烦恼。能够知道有烦恼,其实就已经跟清净心相应了。
所以当我们知道有烦恼,晓得这是烦恼心,要马上把它放下来,不要太难过,不要后悔,但是要改进、修正,可以用参话头的方法,也可以注意呼吸,使自己的妄念、烦恼心不那么容易起伏,这时候你的心跟清净佛性就是相应的。
佛法认为,如果一念心清净,这一念之间,就跟佛相应,就是佛。这就如同《法华经》中所说的,若有人进入寺院,能称念一句南无佛,这人已经成佛了。不过这是因地的佛,不是果位的佛。
当每一个人都能承认这个事实时,至少我们的行为会改善很多,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成为佛国净土!
****:今天稍早在一项我们私人的会晤中,圣严法师告诉我,他曾闭关六年,这使我非常敬佩。现在听到您对禅宗教义的阐述,我马上就深深感觉到,我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大修行者的智慧之语。对所有的人,能了解佛法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佛法的知识落实于修行。
在聆听您阐述禅宗教义时,我随手写下几个问题。首先我想请问,惠能大师是第几世纪的人?
圣严法师:第八世纪(西元六三八-七一三)。
****: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历史上,藏传佛教的起源与发展,跟禅宗有一些历史的渊源。我们知道,宗喀巴大师对传到西藏的禅宗顿教曾有激烈的批判;在西藏,也曾针对禅宗与印度传来的佛教的异同对比,引起很大的争辩。
不过,在藏传佛教初期,赤松德赞王在位时,桑耶寺分成几个僧院,每一进僧院专供一个宗派居住。有一进僧院专供密宗师住,另一进专供译经师及印度学者住,还有一进则叫禅院,据说是专供一位中国来的被称为「和尚」的法师居住。桑耶寺建于第八世纪,此时,正值寂护及莲华戒两位大师在西藏弘扬佛教的时期。
我认为,如果寂护大师在桑耶寺特别拨出空间为中国来的禅师兴建住所,他一定很欢迎禅宗,认为那是西藏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好像到了寂护的弟子莲华戒的时代,当时在西藏的一些禅宗行者所弘扬的,跟原先的教理略有出入,他们过度强调应排拒任何形式的心念,不仅修行如此,在哲学立场上也是如此,这是莲华戒所驳斥的。因此,以我看来,好像有两种不同派别的禅宗传到了西藏。
圣严法师:我很感谢****提到这位中国和尚的问题。从这个故事看来,好像莲华戒时期的大乘和尚没有资格代表禅宗。从敦煌石窟发掘出来的许多佛教相关文献中,学者发现类似的事迹记载,第一个中国和尚对西藏佛教,尤其在禅修方面,有重大的影响。所以,第一个到西藏的中国和尚好像并不差!
****:在我们西藏的故事里,第一个中国和尚是受欢迎的,第二个和尚好像在辩论中落败了。
圣严法师:所以,今天问题不会出在我身上,但是我的下一代,会不会又要吃败仗,我就不知道了!
****:从我们西藏人的观点来看,我们欢迎第一个中国和尚,但对第二个中国和尚的信徒,我们只好说「再见」了。将来我们碰到中国来的法师,如果他是第一个中国和尚的信徒,我们还是会欢迎的;假若他是第二个中国和尚的信徒,那我们还是要说「再见」了。
我个人并不认为顿悟和渐修这两个法门有任何冲突或矛盾,不过,这并不表示顿悟法门适合于任何人。也许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某些人能从顿悟法门得到更多的利益。但是,大体而言,对大多数的人,渐修法门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圣严法师:****说的这道理我赞成,可是请大家不要误会,以为有知识的人才是利根或善根深厚的人,没有知识的人就不是。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知识程度并不高,但他却是成就最高的禅师。
佛在世时有一位佛弟子周利盘陀伽,他是最笨的人,但还是证了阿罗汉果。他的证果并不是从听闻而来,而是藉着扫地、擦鞋的方法,结果也能开悟证阿罗汉果。
****:在此我要澄清一点:佛教是很注重智慧的,有时候,甚至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我们是在讲聪明、脑筋很灵敏的人,其实,聪明并不等于佛法所讲的智慧。在佛教经典里,有很多例子讲到聪明人反被聪明误,他们把事情分析到极点,却无法洞察机先,有的只是一些小聪明而已。智慧并不一定包括聪明,智慧主要还是洞察观照的能力及正知见。
其次,我要指出,有些人虽然不算聪明、脑筋不灵光,但是他们有必要的专注与心力。就好像圣严法师所说的故事,周利盘陀伽虽然笨,但藉着扫地和擦鞋的方法,也能开悟。
圣严法师刚才谈到禅宗的要义,其实,在藏文典籍里面,我们也可以找到论及禅法的例子,特别是顿悟法门。比方说,我记得在噶举派的一部论着中,明显地说「大手印」修法就是顿悟法门,并称如果有人以渐修的观点来体会大手印法,那就是完全误解!顿悟的确是证悟的法门之一,它是一种任运天然,不拘于渐修次第的法门。
我们也可以从萨迦派的着作中找到「同时成办空智与解脱」的说法,尤其是宁玛派的「大圆满」(rdzogs-chen)修行法门。而在格鲁派中,连宗喀巴也接受这种同时成办乃瞬间解脱的观念,不过,他认为,表面上看来是顿悟,实际上是许多因缘聚会达于成熟,突然发生作用,而引致那瞬间的解脱。
宗喀巴以佛经里的一个故事为例,这个故事说在中印度有一位国王,收到一份很贵重的礼物,是一个遥远国家的国王送的。这位国王很为难,不知道应回送什么好,因为这份礼物太贵重了。最后,他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佛陀建议他回送一幅「生死轮回图」的画,描述生死轮回的十二因缘,并附一首偈颂说明此画的涵义。当这位国王派人送这件礼物去时,他还附了一个口信,告诉对方应以非常欢喜的心情和隆重的仪式来迎接这份礼物。
当那位国王收到这个口信时,他觉得很好奇。不过,他还是安排了隆重的仪式来迎接这份礼物。最后,当他打开礼物时,他很惊讶那不过是小小的一幅画而已。不过他还是仔细地观赏这幅画,慢慢地发觉它很具深意,然后他读了那首偈颂,刹那间,他了悟了生死轮回的十二因缘之真义。这个经验发生得很突然,看起来完全是看到那幅画及读到那首诗所引致,不过,从宗喀巴的观点看来,这件事虽然看来突然,事实上是许多因缘聚会的结果,最后那一片刻的事件,不过是点燃顿悟经验的火花。
西藏的上师虽然没有像禅宗棒喝的方法,但在大圆满法门里,也有一种类似的方法,就是修行者使劲地大喊一声「呸」。据说当这个「呸」喊出来时,妄念会刹那间被切断,修行者会体验到顿时的了悟。这种体验据称是奇妙,而无思虑分别,是一种无念的状态。
圣严法师:这个修行者能否维持在此种的状态中?这种经验是短暂的?还是延续不断的?
****:萨迦班智达(Sakya Pandita)有一首偈颂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这首偈颂说,在念与念之间的空隙中,内在的澄澈光明持续地出现。这首偈颂暗示,当你喊「呸」而顿然体验到任运生起的奇妙及无分别心时,你所体验到的就是这种光明,也可以称之为空性。不过,这种体验是短暂的。据说已累积具足大功德资粮的人,当因缘成熟时,也可证悟空性。在大圆满法门里,如果你的奇妙体验,能有上师的加持,再加上你自己的具足更高的功德资粮时,你就能够提升这种体验为「正净觉」(藏文rigpa,英译 true pristine awareness)。当你体验到这个光明时,整个世界融会于空性、真如。
圣严法师:我想请教,大圆满当下所出现的光明能够维持多久?是一直维持下去而心中不断有光明呢?还是过一段时间就渐渐淡掉了?还有,光明境出现之后,还有烦恼吗?晚上睡觉的时候,梦里的情况怎么样?
****:容我继续从大圆满法门的观点来讲,当我们谈到心的光明本性,其实,我们就是在讲心识的本质,这个本性是连绵不断的。比方说,水的本性是清澈的,只要有水在,它的清澈本性也就会在。当水浑浊时,我们就看不到水的清澈本性。如果我们用棍子去搅拌它,那水就更加浑浊。如果要见水的清澈本性,你就要让它静止下来。你一旦停止搅拌水,而让浊水静止下来,就会重见水的清澈本性。这个清澈本性,无须外求,它本来就在浑浊的水中。
同理,一个人不论他有善念或恶念,他的心性都一直在那无所不遍的光明中。从修行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都是阻碍我们体验光明的绊脚石。因此,我们非常强调如何使心识安定下来,如何止息善念与恶念之迁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禅宗的顿悟法门和上面所讲的有颇多类似之处。
一个人心中一旦有了光明的体验,他的梦境马上会受到影响,会变得明晰。不过,这种大圆满的顿悟法门有其先决条件,就是要先修一种方法,叫做「寻找心的真面目」。这种方法就是去分析心的生起、安住、变异和消灭,其分析的方式相当类似中观派的四句逻辑。
在藏传佛教中,也有讨论同时成办奢摩他(止)和毘婆奢那(观)的。不过,要达到这种境界,修行者必须至少要修持密乘的禅定及密法而达到第八修心层次,要达到这个层次,才能同时成办奢摩他和毘婆奢那。
方才您讲到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让修行者去找那个感受到烦恼的我,这方法就是要修行者自问「我是谁」、「谁在生烦恼」等等。这种方法很接近于中观派的像用〈金刚屑因〉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是从因果的角度来看事物。从经典里还可以找到其他类似的法门,如月称菩萨(Chandrakirti 六○○-六五○)的对「我」的七点分析;还有,噶举派的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 一○四○-一一二三)也有一种类似的方法,他要求弟子不断地去找:「我在那里」。
还有一点我要指出,中观派的中心教义之一,就是不断地问:「事物的存在,是否如其表面上看起来一样的存在?」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空的真正意思。比方说,我们可以问,在我们的眼前,是否真有小虫。我们仔细观察之后,我们的结论或许是相反的,实在没有小虫。不过,这个「没有」并不等于空无所有。所以,有时候,没找到东西等于是找到了。空是我们仔细观察一件存在的事物,去找它真正的本性后所找到的东西。
圣严法师:有些人以为,当他们自问「我是谁」时,找心找不到,就认为是开悟了,这会有问题。有很多人是暂时休息,心中虽没有杂念,但不是开悟,这个叫做顽空,不是空性的空。所以必须要有老师来考验,并且,学生也要自省及自我观察日常生活中会不会起烦恼,有没有执着。
所以我刚才才问,心的光明现前之后,可以维持多久?如果一直维持下去,我们叫做彻悟;没有一直维持下去的话,叫做见性。不过,如果一个人的体验不符合中观的空性的话,我们也不承认那是真正的彻悟。
要能真正体验到无我,还是要从无所得来修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修行愈加精进,他会停止追求自己的开悟,反而专心于帮助他人。当你不再关心自己的觉悟,转而全心全力地帮助他人解脱烦恼时,那才有可能彻悟。
****:藏传及印度佛教都有四禅的八个预备层次,其中,第五个层次是观察分析,它的目的是检查修行者是否能控制某些强烈的情绪。比方说,男修行者就要他观想一个女人在面前,如果此人在这个时候还有色欲,这个人就必须再作训练。一个已达到初禅境界的人,应已摆脱许多的执着和色欲,但是,有些人虽然体验到空性,仍不能去除他们的习气,还是有层次不一的色欲、贪念和种种执着。
圣严法师,您方才提到一个人能够持续不断地安住在空性的体验中,这样的体验只有在修行到更高的次第才能成办,因为这需要此人能对禅定及禅定后的证悟得到自在。一个修行者在彻悟之前,于很多层次中,禅定及证悟都是依观生起,并且两者互相交替。据说,在彻悟时,禅定和证悟才会同时发生。从这个观点看来,如果能将现证空性的体验连续不断的维持于禅定中,那就是彻悟了。
圣严法师:彻悟并不是证阿罗汉果,也不是完全断欲,彻悟是从此以后心中对佛法没有疑惑。一个彻悟的人,不是完全断了烦恼,还是知道有烦恼,但不会让它现行,不过他会很安心,清楚自己的状况,而且从此以后不会再迷惑。
禅宗不讲究渐修次第,我本人也修持过禅观;不过,见性和体验空性更加重要。这好像你从未尝过水而第一次要去尝水的味道,那是你必须亲自去体验的。体验空性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必须亲自去体验它,不然你永远无法知道,也许你听说过,但那是不够的。彻悟跟见性不一样,见性是开始体验空性,见性之后仍有烦恼,有时候还会现行;但是彻悟以后,只要心中有烦恼,都很清楚。
还有,以禅宗的角度来看,彻悟并不是维持在禅定里面。
这是我们第一次对谈,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深入详细地讲清楚,这些问题至少要两三天的工夫才能讲清楚。
****:如佛经所说,对一个现证空性的修行者而言,空性的真谛是不可思议,超乎语言文字的。没有这种亲身的体验,空性不过是理智的和概念的了解而已。
我想谈谈圣严法师的人间净土运动,这个运动是以每个人心的清净为基础来建设清净的社会和环境。这个运动不仅相当接近于我个人的方法,也证实了我的方法,这使我感到非常鼓舞。
我常常告诉人,解脱轮回和烦恼,在某种角度来看,固然是个人自己的事,但更重要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建设一个我所谓的「社会的涅盘境界」(the nirvana of society)。在这样的社会里,瞋恨、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以及纷乱不安的心境会减少。所以我想今天我们有一个真正的「心灵交会」。
我非常感谢您提倡的人间净土运动。
圣严法师:和****交谈,一点都不像是两个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在谈话!虽然我们的语言不同,但是我们基本的想法和观念是一致的。谢谢。
****:希望将来我们能够有更多像今天这样的交谈,尤其如果主题是空性的话,我们到中国的五台山再会。
圣严法师:但愿大家都能再相会五台山上,因为传说文殊师利菩萨在地球上的道场就是在五台山。
****:假若我们真能有机会在五台山上再次见面来谈空性,而文殊师利菩萨到时候还是没有给我们加持的话,我们也许只好认定文殊师利菩萨是空的!
现在我们请在场来宾提出问题。
圣严法师:有这么多的问题?难的统统给他,不要给我。
问:请问圣严法师,是禅属于密,还是密属于禅?
圣严法师:我不了解密,还没学过密,这问题可能由法王回答比较好。
不过如果说禅就是密,密就是禅,那我们两家就是「学禅等于学密,学密等于学禅」,我想这是有问题的,这当中有同,一定也有不同。
****:大体而言,密乘的殊胜之处来自其禅定修持的严密。因此,我们把密乘归属在三藏中的经藏,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密乘是从禅定修持的严密发展而成。
问:修持佛法,要经过闻、思、修的次第。但若修持空性法门,好像有时候只要诚信就能达成智慧的体验,请问是否真确?
圣严法师:悟有世间的悟,有出世间的悟;有解悟,有证悟。解悟的过程是听闻佛法,之后自己了解了法,例如听到缘起,知缘起就是知法,知法就是见佛,不过这是不是开悟呢?我认为这应该只叫解悟,可以产生信心。至于证悟,就要看是不是跟空慧相应,是不是体验到空慧了?是不是真正见到了佛性?所谓的佛性,就是空性。
****:依藏传佛教,我们大致上用觉悟这个名词来指圣者的证量。
问:见性开悟和修行有何不同?
圣严法师:开悟可能是顿悟,如果是善根很深厚的人,开悟以前就积蓄资粮,是可能突然间开悟,悟后还是要修行,但是一般人的资粮还不够,还是要修行,好好地修行,修身口意三业,然后才可能开悟。
问:彻悟后证佛果位就不用修行与持菩萨戒吗?如此是否与「世世常行菩萨道」这句偈有所违背?
****:行菩萨道可以分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行菩萨道以自度,就是要成正觉,成正觉之后,就不必行菩萨道了。另一方面,既已发愿利益众生,就算成正觉之后,还是要行菩萨道。
问:请问圣严法师,除了次第以外,有没有其他求解脱的方法?
圣严法师:顿悟法门就是不讲次第的,所以学禅最好;但是诸位不要认为可以占这个便宜,因为如果你已经是在那种顿悟的状况下,自然不必次第,但是开悟以后,还是要修行。
其实有的人在果位上修,有的人在因位上修。所谓在果位上修,例如成了佛以后的释迦牟尼,照样还要每天打坐。我也问过****,他每天怎么修行,照理说,他已经是个大成就者,应该不必修行才对,因为已经成就了。可是他告诉我,他每天大概用三到四个小时打坐、拜佛,中国禅宗的祖师也是一样。
问:请问圣严法师,要了解空性的话,必须要遮除什么?去除什么?
圣严法师:空性的意思是要断两个极端,一个是实有,另一个是虚无,但也不能执着中间。这叫做中道,是中观派的教义。
真如则是唯识和如来藏的教义,了解真如很简单:你知道有烦恼,烦恼就是真如。不过,愚痴的人,经常情绪化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烦恼,这个人是不知道有真如的;如果对自己的烦恼、情绪很清楚,就是跟真如相应,因为烦恼全部断尽,微细的无明全部断尽了,就是成佛了。
所以我说烦恼就是真如,如果没有烦恼,真如也不存在,真如只是个假名字。
问:请问圣严法师,光靠方便,就能成佛吗?光靠智慧呢?
圣严法师:〔对现场翻译说〕怎么老是问我?再找找看,有没有问题给法王的?〔台下观众笑〕
问:请问两位大师对神通的看法?
****:我举我的老师林仁波切为例,我常常问林仁波切一些问题,他的回答有时候非常奇怪。有一天,我开始怀疑他是否有其他特殊能力。所以我问他:「您有没有神通的经验?」他说:「我不知道,不过有时候我心里会很奇怪地知道某些事情。」所以,神通似乎是可能的。
当然,我也遇到过一些人号称有神通,但我很怀疑。我从小就跟随林仁波切,所以我信任他。但我遇到一些人自称有神通及预知能力,不过我很怀疑他们。当我访问台湾时,我见到许多西藏的喇嘛,我就警告他们,没有高深的领悟,就不要假装,尤其不要假装有神通及预知能力,因为会被人家拆穿的。
至于预知或神通,我们可以说,理论上心识本来就有了知的能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有预感。比方说早上会有一种预感或直觉,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我认为,这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有预知能力的种子。透过禅修的训练能使我们的心念愈来愈集中,记忆力及觉照力也愈来愈强,一旦记忆经验的能力变得非常敏锐,预知的潜力就会增加。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至少可以相信预知的可能性。所以,预知或神通似乎以不同的形态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
在第七世****的时期,有位名僧达普.罗桑登贝坚赞( Dag-pu-Lobsang-Denbe-Gyalsten,一七一四-一七六二),他是公认为有神通的。有一次,一位格鲁派大师,章嘉乳贝多杰(Jang-gya-Rolbay-Dorjay,一七一七-一七八六)问他:「这些预知能力是如何在你的心中生起?」达普.罗桑登贝坚赞回答说,每次他必须认真的思考一个问题时,他就把心专注在脑中第一个出现的形像上,通常是一个铃的形像。在这个铃上方,就会出现一些形像或图案,他的预知,就是从这些影像图案中生起。
诚然,无上瑜伽密确有修行的方法教人如何能得到这种神通,佛经里面也提到神通,不过通常限于眼通或耳通,而非嗅觉的神通。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视觉或听觉来辨识一个远方的东西,但不可能用嗅觉。因此,神通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圣严法师:信仰佛教的人一定相信有神通,如果佛教徒不相信有神通,也是很奇怪。但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就告诫弟子们不要随便用神通;中国禅宗的禅师,也特别禁止弟子们表现神通或说神通。
愚痴的人希望求神通来帮助自已,有智慧的人则是用智慧来处理所有的问题,用智慧处理问题是一劳永逸,绝对可以把问题全部解决,但如果用神通处理问题,只是临时的、暂时的。所以最好求智慧吧!所以我们这次对话的主题是智慧法门,不是神通法门。
****:我藉这个机会特别感谢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谢谢!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20:10
阿弥陀佛~~愿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1 20:10
..............
附件
Dalai Lama visits The Royal Albert Hall. London, May 2008.jpg (111.72 KB)
2009-2-5 18:25
Protest against Dalai Lama in London.jpg (173.4 KB)
2009-2-5 18:25
Western Shugden Society 2008.jpg (123.48 KB)
2009-2-5 18:25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20:10
狗屎达 赖,居然说什么我们西藏欢迎中国来的和尚 这叫不追求独立?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20:10
骂人会使自己运气差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20:10
在西方这叫民主 在我们这叫粗鲁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20:10
受人人唾弃之***分子~!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20:10
我是骂“人”吗?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1 20:10
谁也保佑不了,炮弹横飞,杀戮战场,上帝在哪?佛又在那??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20:10
两位高僧所言非常的好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20:10
版主好像都到北戴河去度假了。。。。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20:10
装逼,你个鬼子懂什么?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20:10
字这么小,看得眼花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