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三十年来台湾国际空间细说从头
[打印本页]
作者:
影音王
时间:
2010-2-1 19:25
标题:
三十年来台湾国际空间细说从头
外交政策见证台湾统独发展轨迹
张麟征
(台湾大学政治系名誉教授)
无论是从中美断交开始算,还是从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开始算,过去这30年,+++国的外交始终处于困境。不管变换甚么策略,使用甚么方法,突围的可能与效果都不大。纵使有过那么一点半点绩效,譬如一度邦交国数字曾经由22个上升到29个,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纵然削尖了头,挤进了APEC及WTO等国际组织,国际地位也不是国家。情况为什么如此?答案很简单,问题出在中国只有一个,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也只能有一个。外交既是内政的延长,不解决两岸问题,也就是中国内政问题,+++国的外交当然就没有出路,甚至连+++国也没有出路。
一 基于默契的外交休兵期
过去30年,可以以1993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段时期。
前段时期中,台北方面还沿袭着国府迁台之后的立场:国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不容***,坚决反对台独。既然**在国际上起来了,不仅夺走了国府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又抢去了承认国府的诸多邦交国,最后连美国也巴结上**,与国府割袍断义。审时度势,国府自知力不如人,只能反求诸己,在外交上改采守势,将精力转移到内政,力求先壮大自己,再伺机寻求突破。
两岸在这段时期中似有某种程度的默契。国府在外交上采取低姿态,不再与对岸正面交锋;北京也不为己甚,没有乘胜追击。在北京眼中,蒋经国还是一个可以打交道的对手,不能将其逼到墙角。就像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所言,「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要维持这一基础,就不能不展现若干善意。让国府保留这二十几个邦交国,于北京无害,与统一有利。但这一相对稳定的两岸外交情势在李登辉上台后面临考验。
李登辉在80年代末接任,最初几年,由于权力根基尚未稳固,即使不愿萧规曹随,也得将政策予以包装。上台后推出「务实外交」,积极拓展台湾「国际空间」,争取新的邦交国,以及国际组织的参与。自此以后,争取台湾「国际空间」,在台湾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流行语。初期政策似颇有成效,邦交国一度由蒋经国时代的22个,上升到29个,国府不仅重回亚银,又以经济体身分参加了APEC。
但是这种积极的外交作为,并没有考虑到两岸关系的敏感性,虽然当时两岸之间已经展开积极接触。李登辉我行我素,从未尝试就此议题与北京沟通,进行解释或说服。当时外交部长钱复就以为,在政策优先顺序上,两岸关系应该优先于外交关系,但未为李所接纳。一意孤行的结果,当然招致**反制。尤其是在1993年,李登辉推出「参与联合国案」以后,两岸就此展开激烈的外交战。
二 两岸外交肉搏战的再起
李登辉的「务实外交」值得检讨之处,不止在其忽略两岸关系,过分进取,未能充分考虑本身实力及国际现实,还在其政策理念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国府自从迁台以来,其拓展国际外交,与对岸间争的都是名分问题,即中国的合法代表权。至于中国主权,其涵盖两岸领土人民,在两岸间从来不是问题。
但是李登辉不同。他深知台北在代表权争议上赢不了北京,加上他的日本情结,场所理论,以为解套之道,就是透过推销「双重承认」、「双重代表」,改变两岸外交之争的本质,使其由代表权之争质变为主权之争。说白了,就是分割中国主权,让台湾透过外交承认与加入国际组织,取得独立的地位,自中国***出去。
不过,由于当时台湾内部政治环境还不是那么有利于台独,国际上又有美国与**强大的压力,李登辉带有浓厚台独色彩的外交政策,走的是「包装路线」,他个人也一再假惺惺的强调不支持台独。无论是「吁请联合国重新审视2758号决议,考虑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还是「特殊国与国关系」,都是这样的政策产物。
李登辉的台独面目既然露出来了,北京的外交打压就不再手软。两岸在双边外交战中,你来我往,互挖墙角,金钱外交的游戏越玩越烈。台北为数不多的邦交国中,几个较具份量的,如沙乌地阿拉伯、南韩、南非,相继断交。参与联合国案,固然年年铩羽而归,申请WHA观察员,也不断被拒门外。
三 外交失火,殃及两岸
当公然主张台独的陈水扁上台,两岸与外交情势同步转趋更为严峻。有鉴于美国与**的压力,以及内部情势尚未能马上掌控,陈水扁初期仍然沿用李登辉争取台湾「国际空间」的手法来包装台独,「四不一没有」、「大胆喝茶」就是这样的产物。此时「金钱外交」的操作更为粗糙,更无章法,甚至中饱私囊。建交断交,花钱无数,出访频频,绩效全无。在哥斯达黎加断交后,眼看即将发生骨牌效应,还好政权不久轮替,北京为了回报马英九重回「九二共识」的立场,展现善意,按兵未动。否则巴拉圭、尼加拉瓜等国恐将一一倒下。
陈水扁的台独步伐时快时慢,完全取决于政治需要与当时环境。有的时候讲「四不一没有」、「台湾独立,办不到就是办不到」,好像颇为明理与顾全大局。有的时候又比李登辉还急躁,像高唱「一边一国」,明火执杖的搞「公投」、「终统」、「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入联公投」等等。这种情况下,外交自然难有开拓,两岸关系也随之跌落谷底,《反***国家法》的出台也就不令人意外。
四 台湾究竟要甚么样的国际空间?
经过李扁两人十几年的鼓吹,争取台湾国际空间好像是一桩理所当然的事。即便政党再度轮替,马英九说起台湾的国际空间,也十分理直气壮,甚至连胡Jintao也说,听到了台湾人民需要国际空间的声音。究竟台湾要的是甚么样的国际空间?大陆又能放手给台湾多少的国际空间?
在李扁时期,「国际空间」显然是包装台独争取国际承认,获得新国家地位的模糊说法。因此,任凭包装如何精美,大陆都松不了手。那么马英九呢?马英九所说台湾「国际空间」的内涵又是甚么?
照马英九的外交诉求来看,第一是要冻结台湾邦交国的现况。这个诉求在台独势力来看很卑微,很消极。马英九认为很实际可行。在大陆看来价码有点高,但免强还可接受。总的来讲,台独在外交上冲撞了这么些年,漫天烽火,遍地洒钱,绕了多少冤枉圈子,结果还不是只有23个邦交国。比之于蒋经国时代,数量没有增加不说,邦交国的分量却更轻了。硬拚下去,恐怕连这个数字也维持不了。因此马英九这第一个诉求完全务实,毫不吃亏。
马英九第二个诉求,是要以适当名义,参与像WHA、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这点,台独势力应该没有太多好挑剔,但是难免鸡蛋里挑骨头。对此大陆觉得需要小心因应,一个一个处理,但是也没有断然拒绝。要是台独势力没有这么嚣张,大陆不必担心台湾政党轮替不已,到时候覆水难收;要是马英九立场更为清晰,譬如不仅主张不独,而且反独,大陆或许在处理此一议题时会更为放心。对大陆来说,港澳都可以「准会员」(associate members) 身份参与WHO,以同样地位处理,台湾也没有不能参加的道理。
问题在台湾拒绝港澳化。当然,台湾也可以高港澳一等,毕竟现在统治台湾的政府,曾经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在两岸之间好安排,譬如港澳和内地签了CEPA,即「更紧密的经贸安排」,台湾怕被矮化,不愿沿用,主张两岸签CECA,即「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大陆也同意了。但在国际社会里,一切约定俗成,很难有太多例外。既然坚持一中原则,大陆不可能接受在国际组织中,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马英九如果在台独势力挤压下不肯迁就现实,这个问题就难解。再说,马英九究竟是要争取台湾人民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还是也要透过这种参与彰显台湾主权呢?相信应该不会是后者,否则又与台独立场有何不同?
五 最好的时机需要最大的智慧来掌握
其实台独势力也只是会闹而已,北京不松手,他们又有甚么办法?他们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及其专门组织,企图迂回达到独立目的的做法,也不过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讨价手段而已。马英九大可不必理会。
争取WHA观察员一事,看来不会有太多的困难,甚至WHO准会员也不是甚么太大的问题。但是要一下子跳到IMF、世界银行就不是那么容易。一来这两个组织的章程本来就没有国家以外的会员,二来国际上正酝酿着这两个组织的改革问题,三来北京也还不可能如此放心松手。建议马英九不要把台湾人民的期待提得那么高。
台湾吵闹了这么多年的拓展「国际空间」,现在是最有可能突破的时候。马英九必须务实体认,「国际空间」的开拓,一定要在「九二共识」,即一中原则的基础上展开,任何解决方案都不能与此一基础抵触,否则北京即使再有善意,也难松手。就北京来说,虽然台湾政局变化莫测,马英九能否稳住,进而连任,难以断言;民进党是否还有能力与机会攫取政权,也难逆料,但是眼前这一扭转两岸形势的机会,不容错过,就算冒险,也得一试。
只要「国际空间」不再是包装台独诉求的外衣,相信台湾人民想要的「国际空间」就有云开见日的一天。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19:25
问题在台湾拒绝港澳化。当然,台湾也可以高港澳一等,毕竟现在统治台湾的政府,曾经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呵呵~陈水扁也当过“总统”呢,难道台湾人必须永远奉他为总统?难道台湾人现在侦查陈水扁贪污问题是犯罪?
台湾人是一群很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包装着一层西方民主外衣的怪物,其实跟日本人一样,都是民主怪胎,连一些起码的民主理念都还会清晰建立。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