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阻碍和平统一大业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打印本页]

作者: CampusHR    时间: 2010-2-1 13:14
标题: 阻碍和平统一大业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一位台商从台湾民意看当前的两岸关系
fficeffice" />
日前,在与一位长期往返两岸的台商私下闲聊中,这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老朋友就当前大陆的对台政策对台湾社会主流民意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做了详细分析,并就今后的“促统”大业提出了独到的建议。

据其介绍,近来,台“陆委会”公布的民调显示,超六成以上民众认为两岸关系呈现和缓发展的态势,对两岸关系发展持乐观看法,认为两岸三通有助提升台湾竞争力,并对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在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上深具有信心,更有91.8%的民众主张广义维持现状,包括“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统一或独立”,“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统一”,“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永远维持现状”,创“陆委会”历来调查新高,充分表明当前大陆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得到了台湾社会主流民意的广泛支持。

       他认为,与陈水扁执政时期的一味向“台独”路线挺进所造成的紧张局势相比,当前两岸暂时搁置“统独”问题不失为一个务实的举措,符合大陆的“反独”需求,但就大陆追求终极统一的目标来说,切不可盲目乐观,未来还任重而道远。

       首先,“台独”社会基础恶性膨胀是促统大业的最大障碍

自2005年以来,受陈水扁政权的贪腐无能所累,民进党连续三次遭受重大挫折,“台独”社会基础恶性膨胀的势头虽一度受挫,但泛绿基本盘仍维持在40%。且从较长时期看,省籍矛盾、族群矛盾、统“独”矛盾仍将是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伴随着“台湾主体意识”和本土化诉求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利于民进党打着“本土牌”骗取选票,更增强了泛绿选民的凝聚力。也因此,即使陈水扁家族贪腐罪证确凿,仍有8%左右的“台独”基本教义派死命相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支持民进党的绿色选民并不都是“台独”基本教义派,所谓的“深绿选民”,仅占25%,而占75%的“浅绿选民”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支持民进党,一旦工作到位、条件成熟,会随时改变政治立场。如绿营的主体是中南部的劳工和农民,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受台湾当局尤其是陈水扁当局的蒙骗和误导,对大陆对台政策不甚了了,而大陆的各项惠台政策对他们影响有限,不能感同身受,加上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造成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被一些“有心人”加以利用,使他们担心固有利益受到损害,进而对统一心存畏惧。若做通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对民进党无疑是釜底抽薪,同时,也是对大陆对台部门的一大考验。

       更值得警惕的是,岛内两党政治格局已经成形,政敌轮替将成常态。未来,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的话,在操控“台湾主体意识”和“本土论述”话语权的同时,利用执政权务实展现政绩,以之为基础,再运用执政资源要挟和拉拢社会各阶层,极有可能导致“台独”社会基础进一步恶性膨胀,增强“台独”势力和“台独政权”“拒统谋独”、“以武拒统”的野心和实力,进而挟民意冲击大陆的政治底线,破坏两岸来之不易的政治互信,到时,大陆还得为今时对国民党的善意相让而自吞苦果。

       其次、泛蓝社会基础遭到严重削弱

近二十年来,经过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施政,岛内统“独”力量此消彼长,一方面,“台独”社会基础不断恶性膨胀,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压缩了岛内“反独促统”力量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空间。虽然目前岛内选民结构仍维持“蓝大于绿”的格局,但泛蓝因内部多次***而在选民结构上的绝对领先优势已不复存在,特别是在动员能力和凝聚力上更不能与泛绿同日而语,这也是陈水扁能两次在逆境中战胜泛蓝候选人的主要原因。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去台的二百多万党政军人士大多已抱憾遗世,留下的二、三代台胞,由于两岸多年的隔绝,对故乡很陌生,没有太深的感情,早已溶入当地社会和本土化,放弃了父辈当年的抱负,导致急统势力后继无人,逐渐呈泡沫化,更严重淡化了泛蓝势力对加快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步伐的急迫感和责任感。

蓝营的政治人物也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如马英九在胜选后,出于连任考虑,不顾台湾政党政治现实,一意孤行要做全民“总统”,过度追求“蓝绿共治”的象征意义,加之“外省人”、“卖台”等长期留下的阴影在马英九潜意识里挥之不去,秉承“外省有罪”论和自我扭曲的省籍情结及二二八情结,不但处处迎合民进党所宣扬的“台湾主体意识”,不敢对陈水扁的“去中国化”“台独”挑衅进行彻底的拨乱反正,甚至连彻查陈水扁贪腐弊案这一社会共识都不敢主动去做,直接后果就是蓝营反感,绿营不买账,不仅重挫了执政团队的士气,流失了泛蓝支持者的热情,更进一步削弱了泛蓝势力的整合和战斗力。

再次、大陆惠台政策反“独”有余、促统不力

近年来,大陆以为台湾同胞谋福祉为己任,对台湾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仅表现在“互惠双赢”的原则下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而且还相继出台一系列特别的惠台措施,甚至是更为积极的单方面的惠台措施或利益让渡行动。从2005年至今,大陆累计惠台措施超过七十多项,范围涉及台湾农渔业、文化、旅游、台商投融资、产业合作、专业人士考证、台生就学等等,惠及岛内不同行业与群体,为台湾经济注射了“强心剂”,受到岛内民众的广泛肯定与欢迎。然而,大陆的惠台政策,并没有产生预期的促统效应。抛开一些绿色台商赚大陆的钱转而扶持“台独”势力不说,即以数百万在大陆的台商来说,他们在大陆不仅享受着超人的待遇,更享有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港澳企业,甚至是内地企业都不能享受的融资及税收政策。因此,为牟取更多、更大的名利,在这个群体的大部分人心中,对两岸关系普遍存在着“和而不统”、“急而不僵”的侥幸心理。也因此,“戒急用忍”、“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等极力阻扰两岸三通,拒不开放两岸交流的锁台政策虽不符合他们的期待,但陈水扁还是能两次赢得大选,唯在2008年,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挑衅将两岸关系拉到战争的边缘,挑战到他们的最大利益,才遭到他们的群体反抗。

马英九当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国民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始终缺乏思想,台湾的“政治话语权”早已落到民进党等“独”派手中。加之国民党内的“府”、“院”、党及“立法院”一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这个内部政治严重***及对立的社会,一旦触及统“独”这根意识形态神经,国民党就乱作一团,给民进党可乘之机,马英九当局进而畏首畏尾,只能紧守“不统、不独、不武”新“三不原则”,在“松一点、紧一点”中作抉择,毫无国民党的“宪法一中”政治理念而言。更可悲的是,马英九当局一直存在把大陆当“跳板”使用的心理。自政党轮替以来,两岸虽然互动频繁,但实际上都是台湾先开利己的空白支票,大陆再配合兑现,以至在CECA等问题上变来变去,想当然地认为大陆一定会配合兑现“支票”。殊不知,大陆在多次无私奉献后,也希望在两岸整合乃至促统方面有所回报,长此以往,也会失望乃至厌恶的。

他还认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了大陆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知道了台湾与大陆互利合作能得到更多、更大的帮助和实惠。而两岸间日益深化的经贸关系和各项交流,尤其是当大陆综合国力一旦赶超美国时,将极大地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民族情感,和平统一必将成为岛内绝大多数民众的务实选择,届时,“台独”社会基础也必将不断萎缩直至彻底消亡。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