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AAA統一乃大勢 障礙在何處?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水煮音
时间:
2010-2-1 13:14
标题:
AAA統一乃大勢 障礙在何處?
《出自联合新闻网论坛》
評論員簡介:
許歷農:1921年3月1日生,安徽貴池人;“中華民國”將領,陸軍官校16期畢業;歷任陸軍官校校長、陸軍總司令、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國家統一委員會(國統會)副主任委員;曾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93年因反對時任的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而退黨,與趙少康等另組新黨。後代表新黨當選為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人稱新黨大老,也被尊稱為“許老爹”,2005年2月重回國民黨。許近年致力兩岸和解交流,擔任新同盟會會長。
湯紹成:1955年生,台灣省台北縣人,德國波恩大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副教授,法國諾曼基金會駐台代表,1996年3月當選第三屆“國大代表”;現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秘書長。
王曉波:1943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教授,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台灣“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現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海峽評論》總編輯。
吳瓊恩:美國奧斯丁德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主任、所長,中國統一聯盟第十二、十三屆主席;現為台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客座教授,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顧問,《海峽評論》雜誌社社長,中華公共行政學會副理事長兼兩岸學術交流委員會主委。
毛鑄倫:1947年12月生,山東省泰安市人,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曾任中興大學講師,《中國時報》主筆,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現為台北大學教授、《海峽評論》副總編輯。
曾祥鐸:1937年生,廣東興寧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台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中興大學教授;現為台灣世新大學教授。
蔡 瑋:筆名蔡逸儒,美國北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歷史、政治學博士;曾任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所所長,“陸委會”諮詢委員等;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國立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許歷農:兩岸和平統一 既要看台灣的情勢 更要看大陸的情勢
我認為,談兩岸和平統一,不能光看台灣情勢,更重要的要看大陸情勢。以大陸情勢來說,目前是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的最佳時候:大陸早年的清算鬥爭、三反五反、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乃至於文化革命的時候,除了武力解放台灣之外,幾乎沒有統一的工作。
但是,從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動改革開放之後,經過30年的努力,大陸發生了五大轉變:
第一,從霸權思想變轉到王道思想。霸權思想以力服人,王道思想以德服人。前30年,大陸幾乎都在打仗,如抗美援朝跟美國人打,中蘇珍寶島戰爭跟蘇聯人打、對越自衛反擊戰跟越南打、印度邊界戰爭跟印度打。兩岸之間,戰爭打得不多,但登步島戰役、古寧頭戰役、東山島戰役,乃至八二三砲戰,這些戰役大多我都參加了。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上真正關係全 局、具有戰略性和全球性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和發展問題。這個說法已經改變了霸道思想。胡錦濤也說,要堅持以和平方式來解決國際爭端,而不以戰爭手段解決。
第二,從階級鬥爭轉變到和諧社會。毛澤東那時講,要以階級鬥爭為綱,年年鬥爭、月月鬥、天天鬥;到鄧小平時說,中國社會的矛盾不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社會生產力的矛盾,必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胡錦濤則說,要構建和諧社會。
第三,從計劃經濟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毛澤東時,是採高度集中計劃經濟的體制;鄧小平時候,傳統理論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國家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一定實行計劃經濟,而資本主義一定採市場經濟。他指出,市場經濟也好,計劃經濟也好,都是一種經濟的手段,與社會性質沒有關係。所以社會主義應該採行市場經濟。胡錦濤也很肯定這個說法,目前改革開放有效地完成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第四,從破壞中華文化轉變成發揚中華文化。以前都是我們台灣講發揚中華文化;現在我們看到,大陸也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反而是台灣退步了。
第五,從均貧思想轉變到均富思想。毛澤東時代認為,“一窮二白”很了不起,窮人革命,最高的社會地位是三代貧農;而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過,大陸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面臨幾個大的任務,包括擺脫貧窮落後、從農業社會變成工業社會等。
由於這五大轉變,中國出現了歷史上最好的和平統一的時機,但這不是指馬上就可以統一,而是指增強了中國和平統一的經濟實力,改變了中國和平統一的態勢,增加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
吳瓊恩:台灣不應該再對大陸搞對抗策略
中國歷史有個奇妙的規律:如果政治穩定30年,經濟就繁榮,文景之治後的漢武帝時代是這樣,唐朝貞觀時期也如此,清代康熙時期亦然。從兩岸的情況來看,台灣1949到1979年30年穩定,馬上成為亞洲四小龍第一;大陸1978年底改革開放之後,也是不到30年經濟就好起來:大陸1996年第一次外匯存底超過台灣,2005年外匯存底世界第一,2007年超過美國對全球經濟貢獻最大。照這樣的情勢走下去,中國經濟會愈來愈好;在胡錦濤提倡和諧世界、和諧社會與和諧國家的時候,台灣不應該再對大陸搞衝突策略;過去李登輝、陳水扁皆因內部選舉需要去挑撥衝突,馬英九可能不會,但他腦筋有時會“凸槌”。
不急於統一 反而有利於統一 兩岸遲早會統一
大陸方面,在和諧的情況下,應該改變過去自我中心的心態。大陸過去曾把統一看得太急,急了反而沒有成果;現在胡錦濤把解決貧富差距擺在第一位,統一沒那麼急,但天下事很奇怪,統一不急反而有利於統一。現在對台灣採取和諧政策是對的,只要大陸經濟慢慢上來,台灣是跑不掉的。
大陸恢復宏揚中華文化、建立孔子學院是對的。中華文化基本精神就是和諧。中國大陸要記取歷史教訓,在和諧環境下,先縮短貧富差距,做好這件事,對於大陸、台灣、世界都有幫助;北京帶動東亞文化風潮,代表未來新潮流,中華民族很有前途,兩岸遲早會走向統一的路。
王曉波:促成兩岸和平統一 必須喚醒台灣三種具有潛在統一思想傾向的人
現在兩岸和解之後,我們統一要怎麼辦?不瞞各位講,從保釣運動以來,我致力於兩岸和平統一工作38年,一直在思考與尋求中國統一的道路。我很高興看到,現在兩岸和解後,不必再使用武力,但要怎麼實現統一,仍是一個大問題。在台灣,以這麼少自覺的知識分子和社會菁英要促成兩岸和平統一是不夠的。
因此,正如孫中山所說,必須喚起民眾,以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那麼哪一些民眾是可以被喚醒的?根據我在台灣長期的生活和觀察,台灣大概有三部分人口具有潛在的統一的思想傾向:
第一部分,是具有愛國主義傳統的人。當年日據時期抗日的人士都已過去,但還有第二代、第三代。如果兩岸統一,他們先人就是抗日英雄;如果台灣獨立,他們就是反動分子,是台奸。如果這部分人組織起來,有一定的影響力。
第二部分,是經過抗戰、由國民黨帶到台灣的這些人。對於這部分人來說,如果兩岸統一,好歹還可以做個中國人;如果台灣獨立,他們就變成“中國豬”。在此情況下,這部分人應該有統一的需要。這部分人分散在眷區和同鄉會,要考慮如何聯繫、喚起他們的統一意識。
第三部分,是近20年來兩岸交流所積累的人,包括台商、台幹、台生與嫁到台灣的大陸新娘。如果兩岸統一,他們就是兩岸統一的橋梁;反之,即變成賣台分子。對這些人要聯繫、組織和宣傳。現在的國民黨政府大概不會積極從事這樣的事情,必須要有知識分子、社會菁英去從事這些工作。
台灣先要有要求統一的選民 才會有主張統一的政治領袖和政府
台灣已經是民主社會,一個政治家必須要先是政客,才有機會成為政治家,不然根本拿不到政權(政客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政治家必然是政客)。因此,台灣沒有要求統一的選民不必寄望於台灣有主張統一的政治領袖和政府;要如何喚起台灣社會內部統一的動力,是我們要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人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國家尚未統一,同志仍須努力!
曾祥鐸:兩岸最嚴重的問題是:大家都打迷糊仗 只講現在不講將來
我談五點看法:
第一點,我認為,兩岸最嚴重的問題是“現狀不可能永久保持”,現在大家都打迷糊仗,只說現在,不講將來。中國不可能永遠***,現狀能保持多久?二十多年來,我到大陸參加各種研討會的感覺是,北京一直極力避免討論統一問題,只討論兩岸如何交流,因為討論統一議題就是攤牌,攤牌後就不歡而散。中國大陸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決不放棄,但台灣不接受,所以大陸也避開這個問題,不然一談就談死了,一直在外面繞。
第二點,今天中國的***,其悲劇性是出現了六種不同的情況:第一,在中國土地上,兩個中央政府;第二,在中國土地上,出現兩個國號;第三,在中國土地上,出現兩部憲法;第四,在中國土地上,有兩道法統;第五,在中國土地上,有兩面國旗;第六,在中國土地上,有兩個首都。
如果實行**的“一國兩制”,這六種狀況由兩個就變成一個了。那麼,兩個中央政府變成一個,要保留哪一個?消滅台北還是北京?這還需要說嗎?同時,國號、憲法、法統、國旗、首都,都變為一個。
第三點,是我對“一國兩制”的看法。“一國兩制”讓香港人民地位上升,卻讓台灣人民地位下降,所以台灣不能接受。香港本來是殖民地,從前只有民主、法治,沒有政治自由,香港立法局只有提案權沒有表決權;現在自己管自己,從奴隸變成主人。
可是台灣呢?以前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統一的話中央政府一定沒有了,“中華民國”憲法沒有了,首都、國旗都不見了,對台灣人民來說心里一定會難過,所以說台灣地位下降。
台灣的未來一定是“和平”或“毀滅”二選一
第四點,台灣拒絕統一的原因有四:一是國民黨過去長期的**宣傳教育;二是台獨20年“去中國化”的宣傳,影響很大;三是由於不實宣傳,很多台灣人對**有嚴重的恐懼感;四是政客的炒作,宣稱台灣雖然是“小國家”,但在世界的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都名列前茅,所以為甚麼要統一?好像沒有大陸,台灣也活得好好的;五是美國、日本的支持。
第五點,是展望未來。台灣將一天比一天衰弱,台灣對大陸的依賴會愈來愈重;而大陸崛起對台灣會有強烈吸引力,以大市場吸引小市場。但是,最後的統一雖然是個大難題,估計兵臨城下做個樣子總是要的,台灣任何一個“總統”絕不敢接受和平統一,最後一定是“和平”或“毀滅”二選一。
蔡瑋:一些積非成是的觀念很難扭轉 兩岸應該處理這類問題
剛剛祥鐸兄說的旗與號的問題,一位大陸學者有個趣論,他說乾脆白天升青天白日旗,晚上升五星旗,就解決了。
先說一個故事:我有一次參加一個鄉下活動,感到很驚訝,因為沒有想到鄉下地方還有人國語講得這麼好。我就跟他聊天,問他國語怎麼說得這麼好。他說他娶了一個湖南太太,在那兒住過一段時間。我再問,那你應該不會主張台獨吧?!可是他說他還是主張台獨,因為他就是不要給人家管。這就是不少台灣人的心態,加上共產黨舊官僚腐敗的作風,所以台灣獨立的聲音一直不減。
把話拉回正題,兩岸關係和平統一,當然有有利的一面,剛剛大家都提了,大陸的心態、思維、做法、實力都有所轉變,這是正面的地方;馬英九上台後,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屬正面的。
但是,我可能要澆點冷水,大家知道,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陳水扁後來也說,他任內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藍軍拉往綠色方向;我現在自己在教書,我也常問學生大陸與台灣到底是甚麼關係?他們會認為說,基本上就是兩個“國家”的關係,“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兩者沒有關係。
我認為,現在兩岸就是特殊關係,特殊關係就是特殊關係,不需要進一步做解釋。就像兩岸航線,不是“國際航線”,也不是“國內航線”,就是屬於特殊航線。馬英九接受墨西哥太陽報訪問時說,兩岸是地區與地區關係,就是這樣的觀點。
我相信,台灣大多數人搞不懂兩岸的定位,包括台灣的統派媒體也稱台灣是個“國家”。但我認為,稱台灣是個“國家”,是一種地理觀念,絕對不是主權觀念。這也是美國前國務卿鮑爾稱台灣不是“主權國家”的原因。一般台灣的民眾畢竟搞不清楚意思,才會讓媒體在文字上大做文章,這些積非成是的觀念,大概很難扭轉,這是兩岸應該處理的問題。
美國因素的影響
另外,我要談的是國際因素。美國的主張是維持現狀,而這個現狀必須要由美國來界定,不准兩岸挑起緊張、採取片面的行動;日本則是不准兩岸改善關係,改善關係也算破壞現狀。除此之外,美國說他們重視的是過程,不在乎結果,但是他當然在乎結果。
不久前美方有學者來台,我們私下討論馬英九。他說美國所要的,一是區域安全,二是對美國有利(favorable)的東北亞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亞太國家、中國大陸、台灣都在乎區域安全,但是美國要的是對他有利的權力平衡。如果這個權力平衡對其不利,他們就要來影響、製造、或形塑對他們有利的情勢;如果台灣不配合美國政策,不展現自衛的能力和決心,美國會有因應的措施。換句話說,就是要強迫台灣軍購,採取有利於美國的措施。
兩岸應該要有某種程度攸關兩岸和平統一的急迫感
綜合說起來,我認為,兩岸都應該要有某種程度攸關兩岸和平統一的急迫感;如果沒有一個適度的急迫感,可能不是個非常負責的態度或方法。
近期到大陸開會,我感受特別深:共產黨很奇怪,只談和平發展,不談和平統一;和平發展能否走向和平統一還是個未知數。我也開玩笑稱,現在的**不再是以前的共匪了,溫良恭儉讓,感覺差很多,除非和平發展就等於和平統一,只是為了不觸怒台灣部分民意,採保留說法。
我認為,從和平發展、到和平架構,最後到和平統一,這其中的辯證關係、關聯性、邏輯上的必然性,都還要再去深入思考。如現在談的建立互信機制、結束敵對狀態等等,怎麼走下去,都還要再好好研究。
我非常同意老爹講的,一個現代化、文明、理性、王道的中國,自由、民主、均富、統一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我仍是一句老話,我主張光復大陸!
湯紹成: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共識
在前面幾位發言之後,實在不容易找到特殊的題材。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有點接近蔡瑋兄的想法,分為外部環境與內部因素。外部環境主要就是美國、日本、歐洲,內部因素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總共六個項目。
外部環境因素,當然是以美國為主。我舉幾個例子,說明美國在兩岸間的表現與以往有很大的差別:第一,在2008年“總統”選舉前,美國派了兩艘航空母艦到台灣海峽來,意義在哪里?第二,前美國在台協會的主席夏馨,來台灣以後就不見了,原本要有大動作,結果沒有。
航空母艦的意義,代表了美中雙方可能在台灣問題上的共識,就是要讓這次選舉平穩度過,不容許再有2004年兩顆子彈的事情發生。大選完之後,航空母艦沒有馬上走,而是等到520就職之後才走,可知他們希望整個過程都要平穩順利。從這里可以推測,美中雙方有高度共識,只是**不方便出面,由美方出來代打。
而夏馨來台之前,民進黨就宣佈將有爆炸性的訊息,但她一來之後就不見了。有人說是包道格來了,當然這也是因素之一,而我得到的訊息是,中美兩方高層達到的共識是她絕對不能講話,所以AIT給她強烈警告,禁止她在熒幕前面發言。
從這個問題,我認為中美之間可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共識,一是平穩過度;二是藍軍贏得江山。這種互通訊息、互利合作的作法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雙方各取所需。
外有幾個例子,一是伊朗想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大陸擋住了,這對美國來說是重要訊息;二是北韓問題,中國協助處理,美國也鬆了一口氣。
意思是說,台灣問題上,要擴及美、中兩方在國際戰略的佈局。到目前為止,雙方是互利協助。美國學者也認為,美中關係相當不錯,雖然有些問題,但都已納入正常軌道協商。
中國人對國家的感受與德國不同
內部因素大家談了很多,我想分兩點:第一點,前陣子馬英九提到了“兩岸的特殊關係”。特殊關係的概念是從德國來的。大家會以為是國與國,和兩岸情況不一樣,但里頭還是有可以參考的地方:那時東、西德的定義是“非外國”,各有一套憲法,所以很難界定雙方關係,想了半天,決定用負面表列,既非本國又非外國,就變成一個“特殊地區”(special area),兩國的關係即為特殊國與國關係。
1990年東西德統一了。過程當中,我們還可參考屋頂理論,意指“一個民族、兩個國家”,但這個理論不適合我們用。在德國,一個民族沒問題,但國家不行,因為國家對德國來說是負面因素。在德國歷史上,一統一就發生戰爭,國家統一帶給人民的是災難,這跟中國不一樣。中國統一帶給我們的是尊嚴和福祉。
對於德國來說,一個民族分開成兩個國家反而好,大家沒有疑慮了,周邊國家也安心了。但中國的情況剛好相反,中國人對於國家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國家觀念對我們是正面的:基於以前歷史觀感,國家統一才不會被欺負。所以,“一國”是絕對沒問題。在此情況下,兩岸要用其他的名稱予以概括。
台灣最好恢復“國統會”運作 但名稱可以改一下
前陣子馬英九提到了兩岸是地區對地區的關係,這是對內;對外,即在國際上,是另外一回事。這叫內外有別。兩岸間用“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在國際空間上,兩岸還差得很遠,完全沒有達成任何共識。現在巴拉圭想跟北京建交,可是北京把問題拖下來,但拖也不是辦法。
因此,兩岸要加強交流,加強協商。現在北京想幫忙可能還不知道怎麼幫,而台灣方面的實際專家、操作者還去不了。因應這種情況,台灣內部最好恢復“國統會”,但是名稱要改一下,換湯不換藥,比如說改成“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這樣馬英九做主任委員,有了第二個頭銜,對於兩邊高層次的交流更有幫助。
許歷農:當初李登輝籌組“國統會”時,黃昆輝跟我說,名稱本來要改成“國家統一促進會”,可惜李先生不同意。
毛鑄倫:中國成功舉辦奧運的意涵
各位先進,今天討論的東西很有意思,2008年8月24日我在北京看京奧閉幕,我的眼睛不是很好,只看到底下都是人,跟文化大革命時期相比,一樣是成千上萬的人,只不過那時候是要砸爛資本主義的狗頭;而今天,中國做主人歡迎全世界。那時各國政要都在場,北京表現出非常大的善意。
各國應該知道中國政府要表達的是甚麼:如果中國政府現在可以做這件事情,那麼做其他事情本質上也沒甚麼太大差別。也就是說,中國可以把你當朋友,也可以把你當敵人,那就看你的選擇了。我認為,這是最讓他們害怕的事情,因為中國可以完全自主的把你當朋友或敵人。當然這個自主不是沒有原因的,要看你的表現。中國政府用這種方法表達它的意志與尊嚴。我認為,這是最關鍵的,也是累積了一、二百年受壓迫後的反應。
中國大陸不能發展西方的民主 否則過去兩百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今天討論和平統一,“和平”和“統一”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很多人認為,和平就好,和平是一個很好的價值,我們維持在和平狀態就好了。但是,如果只有和平,沒有統一,是否合適?和平發展到最後是不是必然達到統一的結果?這是我們統派的人比較關心的一點。
事實上,兩岸之間的和平,或者是所謂的非戰狀態,在60年代初期就產生了。粗略從1965年開始計算,兩岸進入非常穩定的非戰狀態,到1995年整整持續30年(一個世代)。這穩定的30年是兩岸各自追求自己的目標的前提,確定各自發展路線,集中自己力量,達到後來的成果。兩岸都知道這“非戰狀態”是相當重要且有利的。
對大陸來說,政府展現的是能夠調動、主導、下命令給大多數的人民,讓他們來配合國家的計劃和政策。這也是西方國家欲強加民主給中國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政府不能調動、主導、指揮、影響、控制其人民,否則就是假民主,人民應起來抗爭。台灣經歷此過程,已經完成了,台灣從這里得到榮耀,藉此瞧不起大陸;但今天大陸政府若相信這個且朝此方向做,那就是愚不可及,一、二百年的努力將付諸東流;一個非強而有力、不具說服力、不能主導中國社會的中國政府非常危險。
大陸想要建立中國人的自信、民族尊嚴、富強形象來感動台灣,讓台灣覺得還是做中國人比較好,這個方向沒有錯,甚至是治本的方法,但是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美國的軍方、情治單位合力讓台獨下台,以此方式讓北京放心,但民進黨會重新部署、反撲,會對兩岸關係發展造成影響,值得注意。
許歷農:中國之所以沒有統一 美國是最大因素
各位都談到美國,我個人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統一,美國是最大因素。當年大陸武裝解放台灣沒能成功,是美國人的影響;之後和平統一遲遲沒有進展,也是美國人的影響。美國人一直把台灣當做西太平洋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是西太平洋列島的中心環節,台灣亦是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戰略物資傳送的咽喉,所以要掌握台灣來牽制中國大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未來兩岸統一有三種可能的方式
至於將來兩岸用甚麼方式來統一,我認為,不外乎三種:第一是武力統一,這對兩岸都沒好處。第二是和平統一,這要考慮到現況與台灣人民的心理,台灣人民長期受**和台獨教育的影響,很難有心理上的改變;當然大陸現在採取很多措施,已經改善很多了,如何加強統一文宣,讓台灣民眾接受,是一個挑戰。第三是自然統一,就是兩岸水到渠成,自然同意統一。
蔡瑋:大陸應在經濟上給馬英九更多改善兩岸關係的正當性
老爹,接您的話,我沒有答案,只提個問題:
我最近常跟外國媒體接觸,馬英九在政治上表現得還相當正面,譬如說外交休兵、兩岸特殊關係;但是被民進黨和親綠媒體批得體無完膚,又指他政見跳票,像陸客來台事情。
外國媒體直問,如果馬英九一直在政治面釋出善意(在綠營角度上是傾斜、讓步),也許政治問題很難一下子解決,但經濟方面是最實惠、立刻可以做到的,老百姓也可以感受到的。
我認為,大陸要為所當為,在經濟上讓馬英九有更多的正當性,讓他來改善兩岸關係;對大陸來說,政治上確實有困難度在,相對來說經濟上就方便許多,給馬更多政績,讓政治社會化,讓百姓知道大陸絕非洪水猛獸。
王曉波:“一國兩制”的幾種模式
不久前李家泉在《中國評論》發表一篇文章,我們後來看到北京方面提出“一國兩制”的說法,我有不同的意見。北京的提法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我的提法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那時我還說要比賽,把逗點改成頓號)。我問,和平統一後才一國兩制,那請問和平統一前是幾國幾制?後來改成頓號,就沒有前後的問題。
其實兩岸的現狀就是“一國兩制”,是內戰對峙性的“一國兩制”;後來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國兩制就變成兩個模式:一是內戰的“一國兩制”,二是統一模式的“一國兩制”;後來江八點提出“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兩岸共同維護中國主權”,在此又出現“一中前提”,兩岸當然是兩制,而且在統一之前,兩岸民間充分交流,這不同於內戰和統一的“一國兩制”,我們姑且稱之為和平的“一國兩制”。
從“一國兩制”觀點來看,可以有內戰、和平、統一的“一國兩制”。這次李家泉的文章出來,他提出,既然現狀是一國兩制,這是客觀事實,只是兩岸主觀不承認;馬英九只須把客觀事實,轉化為兩岸主觀的共識,不就統一了嗎?這個問題可以探討。但老實說,現在統一問題不在於大陸,障礙也不在馬英九,而是在馬英九的票,如果可以改變馬的票就可以改變馬英九。
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解讀
馬英九對於兩岸關係說法,有幾個要點:互不承認、互不否認。互不承認就排除了台灣獨立和兩個中國的問題,如果互相否認就無法達成和平。
另一點是“一中各表”。就大陸來說,稱一個中國是“一個中國原則”。甚麼叫原則?如果世界上只有這一個東西,他就不需要原則,他就是他;如果有好幾個東西,才會有這個東西的原則。所以“一中各表”與“九二共識”,以及**所說的“一個中國原則下,不追究其具體內涵”,一個中國原則是抽象原則,在此情況下,具體地解決兩個“國家”、兩個政府的爭論。
這次我去大陸,也有人問我馬英九提區域對區域是甚麼意思?我就回答,第一是“憲法”增修條款對兩岸的定位;第二,這與“一國兩制”並無邏輯衝突,反而有邏輯的一致性,因為落實“一國兩制”是落實在雙方;第三,馬英九競選時還說,此後兩岸的會談,不需要、也不必要讓美國介入,我很擔心這番話挑釁美國,吃美國的乾豆腐。
美國最期待的台灣政權是“不台獨的台獨政權”
不久前《自由時報》的頭版頭條,報導美國畫出兩道紅線,台美雙方雖然都否認,但我相信這是美國的真心話,只是不便明說。這兩個“不可以”,一是台灣不可暗示台灣主權屬於中國,二是台灣的國際空間不可以中國為最後的承諾者。
在此,我們可以說,自從蘇聯瓦解後,美國對台政策只有三句話: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馬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唯獨漏了不和。不僅如此,還要簽定兩岸和平協議。若兩岸一和,美國如何以台制中?就戰略意義上來講,美是否願意放棄台灣在遠東的戰略地位?因此,美國最期待的台灣政權,是“不台獨的台獨政權”:“不台獨”就不會戰,“台獨政權”即不統也不和。在此情況下,美才能以台制中。
過去美國操縱南韓與台灣有兩條繩索:
一是經濟,以前台灣和南韓都需要美國市場發展經濟,不聽話動輒以301條款控制經濟;如今台灣對美市場的依賴度低於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美國已經斷掉了一條繩索。
二是政治,台灣需要美國軍售武器。如果兩岸一和,台灣不擔心大陸打了,第二條繩索也斷了。在此情況下,美國對於台灣的控制幾乎斷線。馬英九當權以來,憑良心說,馬不是做得很好,講話也不是很適當,但在整個造勢氛圍里,是不是對馬準備另一次的顏色革命?這我不知道。我們都還要再觀察馬的內政施政,實踐檢驗真理。
文章结束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13:14
要问2岸统一的障碍。。只有一个“利益”。啥时候利益统一了。2岸就统一!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13:14
台湾当局缺乏有远见的人物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