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有台湾的朋友吗~?想请教一些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影音王
时间:
2010-2-1 06:45
标题:
有台湾的朋友吗~?想请教一些问题
我想请教关于国共内战的问题
说实在读书的时候历史上说的内容模模糊糊,从军阀到蒋介石退守台湾,这一片基本上认识很少。近几年对于国民党的报道没有以前那么攻击性,属于中性较多,对于这部分的了解来自凤凰较多。
毛真的加入过国军吗?听说职位较低,后来为什么推出呢?国共第二次内战的爆发点是什么?权力吗?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5
现在还不到完整的真实历史出土时刻,如果你的网路可以连结海外,可以推介你看一些资讯。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5
哦~~~ 这位回答的很隐晦,那你就隐晦的讲讲到底怎么回事嘛~~~用字母代号也行啊~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6
共產黨就是奪權的,所以兩次加入國民黨挖角,來壯大自己.而蔣介石被打敗的原因,就是毛澤東說要分土地給大家...後來如何大家都知道.....至於共產黨說國民黨貪污,那時候國軍被共軍打敗 節節敗退,當然城市(上海....)的官員都想撈錢逃命了,當然腐敗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06:46
文章开始戴平山評:共產黨打敗國民黨的原因
八陸軍跟新四軍能打敗國軍的原因,是因為共產黨在延安土改成功,把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再加上敵後武攻隊在晉察冀地方的拓展勢力(敵後武攻隊可不是抗日的,那是共產黨瞎說的,他們主要是拓展共產黨的勢力,宣傳共產黨的土改政績....),再加上林彪接收了日本關東軍的武器,美國也曾武裝過八路軍,國軍最主要失敗的原因,還是,人民相信共產黨是為人民做事,人人有土地.所以雖然國軍曾收復延安,但這裡的人是親共的,所以八路軍來,他們就幫助共產黨打國軍.
結果共產黨所謂的新中國成立後,搞了"人民公社",土地又被共產黨收回去了.現在共產黨的官員,把精華地段土地賣給財團,卻讓拆遷戶,住到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這如果是在資本國家,商業精華地,可是很貴的,地主靠收租,就很有錢了,反觀馬列**,這些錢都落到共產黨官員的口袋裡.
共產黨稱"國民黨也貪污"的詳情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隨之打仗,城市大部分是國軍佔領的地方,到46年後,國共戰爭國軍都打敗仗,軍心已經渙散,所以城市裏的國民黨官員,看到大勢已去,只好貪污 撈錢,好作為逃命的資金.
所以只要國民政府相對安定(跟46年國軍戰敗相比),現在連總統陳水扁都能被起訴貪污,這跟馬列**相比,他絕對是做不到的(別說胡景濤不貪污,他貪的比誰都多,他貪了誰敢講,共產黨官員大家都貪,他不貪是存活不了的).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06:46
???楼上,,,,国民党怎么会打败仗呢,,,既然共产党像你说的那么腐败。。。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1 06:46
老戴,我忍耐你很久了,你个**,你不胡说会死是不是?你个杂碎,我*你妈个B!我看你欠揍!
文章结束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6
我很好奇BZ大人都在做什么。。这样一个扭曲历史事实的人还可以在论坛里发言。都不警告下。。。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6
他开的被骂的很惨很惨呢,结果就跑来中继续灌输这些了,记住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ok了,至于历史的真相,让我们自己去看好了,还有对于这个呆呆呢?大家就无视他吧,被气个半死很划不来呢
还有楼主,至于毛**是否曾经当过国民党,这个貌似没说过也没提,但是到曾经提到孙中山在毛**和蒋介石之间选择的时候选择了正规军校毕业的蒋介石。
这也算是毛的人生中一大污点吧,不提也不奇怪。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
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我就知道有这么一段他在国民党的历史。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6
當初共產黨只是一個小黨,後來靠謊言奪得政權後,........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6
谎言?
呵呵
好好好
那怎么掌握国家资源的国民党连谎言也玩不过呢?
还是不行啊!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1 06:46
说不来道理,所以就胡扯霸道呗!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06:46
当年的谎言如今已经大部分都实现了,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不过既然实现了就不能算作谎言呗,戴老兄。而且我很怀疑你是不是台湾人,虽然你用繁体字打字。不過繁體字么,換個輸入法就能搞定的事.。雖然不是什麽值得驕傲的事,不過我感覺你的語氣很奇怪呢,是在大陸呆久了?感染上了大陸的說話習慣?亦或者???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6
不是隱晦,是說了無益現實,請看則歷史:
《戰國策.秦策二》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06:46
国共合作期间共的军队和将领都加入过国军。只不过理念不同又争权夺利,一山容不了二虎两方就干起来了。国军输在没有共军对百姓的思想工作做的好,没有严明的军队纪律,比如共军从不干扰百姓不拿百姓的东西,见到困难还有予以帮助,直到现在解放军还保持这个传统。这是最厉害的武器、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思想上特别给予农民和工人以美好的将来的许诺,所以很得工农的支持。国军的将领,偶想不必共军的将领的作战水准差,但是缺乏百姓支持,所以就打败战。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6
當然騙要騙的真嗎,江山沒拿到手,都不算騙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1 06:46
三人成虎!!!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7
答案是连曾参的亲娘都信了谎言,而这谎言只不过是讲了三次而已!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06:47
呃……
我想不用吵了,在凤凰网找到了答案
半年没发钱 国民党曾欠毛**720块大洋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midang/200810/1027_2664_847855.shtml
国民党史馆吸引大陆客 爱看“国民党”毛**史料
http://news.sohu.com/20090222/n262387938.shtml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47
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孙中山从陈炯明叛变和谋害行动中脱险之后,1923年,中国***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1889-1928)到上海莫里哀路29号幽静的书斋里会见了孙中山,同孙中山一起,继续探索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他们谈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及对革命力量的分析。据宋庆龄后来回忆道,孙同李的谈话常常一直谈到吃饭的时候,就临时留他在家吃便饭,饭后又继续谈很长时间。
在孙中山的书房里,李大钊谈到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问题,孙中山同意这种做法,李大钊成为以个人身份同时参加国民党的第一个共产党人,介绍人是一个资深的国民党员张继。这种做法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十分普遍。毛**、瞿秋白曾经是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后来宋庆龄想要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曾写信给在北京大学的李大钊,请他寄一本他认为较好版本的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英文版,李大钊及时选寄了一本,这也是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送上绞刑架之前所做的几件事情之一。李大钊牺牲时才38岁。
1923年1月中旬,广西境内的滇军和桂军各一部,以拥护孙中山为名,进军广州,驱逐陈炯明,请孙中山回广州,借孙中山的声望为自己镀金。2月中旬,孙中山再度离开上海赴广州,被推举为“大元帅”。
孙到广州不久,就号召解散所有“编余军队”,化兵为工。禁止赌博,整顿官员作风,接着他组成了1917年以来在广州成立的第三个政府,所宣布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全国的和乎统一。对于学生进步的游*示*,他不但不制止还加以鼓励。
在政治上,他努力使国民党内部对他联俄、联共的新方针给予支持。在共产党方面,同国民党合作问题上的疑虑到1923年6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经消释了,这次在广州召开的党代会通过决议,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联盟,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宋庆龄在一篇回忆中说:“在1924年,当国共合作问题正进行讨论时,我问孙中山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他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治它就需要有新血液。”他所说的“堕落”是什么意思?他指的是国民党员缺乏革命精神、士气与勇气,大家忘记了建立国民党的目的是为了革命,因此产生了个人利益开始支配党员行动这种不幸的后果。……他不止一次向我说:“国民党里有中国最优秀的人,也有最卑鄙的人。最优秀的人为了党的理想与目的而参加党,最卑鄙的人为了升官发财加入党。假如我们不能清除这些寄生虫,国民党又有什么用处呢?"1923年孙中山对建立一支革命军队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7月间,孙中山与宋庆龄一同去视察广州飞机场。孙中山新建立的一支很小的飞行部队负责人杨仙逸兼航空局局长、飞机制造厂厂长。当时刚制成了一架飞机,据说是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它的机身是三夹板的,机舱有两个座位,没有舱盖,那一天,这架飞机要进行试飞,试飞后,宋庆龄坐在机舱内摄影留念,孙中山建议将这架飞机命名为“洛士文”号,“洛士文”是宋庆龄的英文名字。这张照片对许多中国女青年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妇女照样可以上天,为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口号增添了一段佳话。
8月14日,孙中山和宋庆龄重登“永丰舰”,纪念蒙难一周年,他们在舰上摄影留念。在前甲板上,他们同穿着白色海军服的军官和水手们在一起,他们穿着朴素,没有架子。
10月,孙中山视察广州飞机制造厂以后,乘炮艇前去珠江口的虎门要塞。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曾在这里同英国入侵者进行过英勇的抵抗,鸦片战争失败后,使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孙中山在虎门看丁炮兵的演习,他正从保卫革命的新角度来关注国防事业的发展,只有革命成功,才能使国家摆脱屈辱的处境。
孙中山新的革命路线立即引起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嫉恨。原来拥护孙中山回广东的滇、桂小军阀不久便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支持下先后倡乱。1923年12月,美英帝国主义为了劫夺广东关税,截断广州政府的经济来源,竟派遣大批军舰到广州实行恫吓。可是军阀和帝国主义这些恶劣行径反而加强了孙中山的反抗精神。他拒绝向帝国主义低头。广州市民举行了争回关税主权和DIZHI美货、英货的示*运动,给孙中山以有力的支持。1924年广州发生了英帝国主义策动的商团叛乱事件,孙中山就在他的对外宣言中,对帝国主义表示了更为坚决的态度:“从前有一时期,为努力推翻满清。今将开始一时期,为努力推翻帝国主义之干涉中国,扫除完成革命之历史的工作之最大障碍。”
1923年6月中旬,孙中山为了同苏联提供援助进行探索性的会谈,派出一个由蒋介石为首,成员中包括共产党人张太雷在内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访问苏俄,参观苏联步兵团,重视苏俄的军事援助。10月间,孙中山又作出了许多促进同**和苏俄合作的举措。
1923年10月 ,苏俄派鲍罗廷到广州。在政党的政治方面,孙中山向北京的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发去一个密讯,请他来参加一个改组国民党的委员会。经孙中山同意,**的领导机关和机关报(向导)周刊从上海迁到广州。
在国事方面,孙中山接受了公众的一项请求,把他的广州军政府改组为在全国享有统治权的政府。这是对北京演出曹锟贿选闹剧的反应。军阀曹锟采取策动内阁辞职、军警索饷等手段,逼迫当时的总统黎元洪下台,采用5000银元一票的价格,收买残存的国会议员,使他当选为“+++国大总统”。在此之前,孙中山曾呼吁议员们拒受贿赂,不怕恫吓,但无济于事。他又向外国呼吁不承认这个用金钱买来的政权,同样不起作用。到这个时候,孙中山有所醒悟,搁下用了很久的“护法”口号,不再理会根据临时约法产生的国会。
在同苏联的关系方面,应孙中山的邀请,列宁派鲍罗廷担任国民党的顾问。10月到广州立即帮助国民党重新改组,使之成为民族和社会革命者的团体,帮助建立严密的组织,规定严格的纪律。1923年10月18曰孙中山委任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
鲍罗廷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原住白俄罗斯,少年时代就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手下工作。在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10月革命之间的十多年里,在沙皇暴政下,流亡美国,加入了美国社会党,结识了许多自由派和进步人士。他的妻子是美国人,在家里常用英语;他的英语很流利,可以直接同孙中山用英语交谈。来中国之前,曾在英国、墨西哥和西班牙任共产国际特使,同印度独立运动中的左翼分子也有接触,丰富的经历使孙中山很感兴趣。
鲍罗廷当时39岁,身体魁梧,脸盘宽大,审慎而又善于交际,好开玩笑,多才多艺,会骑马、下棋,读书也很多,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物,孙中山很信任他。有一次,一位国民党的右翼分子问孙中山,你是否知鲍的真实姓名,孙回答说:“他的名字是拉斐特!”。
宋庆龄常去鲍罗廷家,她觉得同这家人在一起很愉快,大家都说英语,又都曾经在美国住过,有许多共同语言。鲍氏夫妇用宋庆龄能够理解的辞汇向她介绍俄国及国际革命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拓宽了她的视野。
鲍罗廷的妻子法尼娅在回忆录中谈到过两家的关系:“到广州以后不久,我就认识了孙中山和他的夫人-容貌秀丽的宋庆龄,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孙中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善良的面孔,睿智的双目,全神贯注和强烈的事业心,都表露了他非凡的人格。”“孙中山和鲍罗廷精通英语,所以他们共事伊始就可以不用翻译。这一点极有利于他们的直接交往和友好接触。孙中山有一次风趣地对鲍罗廷说,殖民主义者使中国蒙受巨大灾难,可是他们的语言倒成了你向我们传授革命经验挺不错的工具。”“孙中山经常一连几个小时地同鲍罗廷谈话,详细询问俄国革命发展中某些阶段的情况,俄共(布)的历史,1905年革命失败的原因,十月革命准备的情况等。他对列宁生活的细节也很感兴趣,例如列宁侨居国外时怎样工作,怎样培养革命者。如何研究多种学科和学习外语,如何出版和编辑《火星报》等许多情况。”“孙中山与鲍罗廷的友谊与共同工作一直持续到这位伟大的中国革命者的最后时刻。当孙中山因胃癌和肝癌病卧北京,生命垂危之际,宋庆龄和鲍罗廷一直守护在他的病榻之旁,孙把致苏联遗书交给鲍罗廷。”
在防务方面,孙中山在10月间再度视察虎? 门要塞的加固工程,这次陪同他的除宋庆龄外,还有新来的苏联军事专家。在这些专家中,最杰出的人物是瓦西里.勃柳赫尔,他在中国用的名? 字是“加伦”,后来西方舆论界对于他作战谋略的高超,训练军队有方很感震惊。
1924年元旦,孙中山在广州主持群众大会,庆祝新命名的“国民政府”成立。会上,宋庆龄为一年半前在陈炯明叛变时保卫总统府有功的将士们授勋。人们普遍承认,在那次事变中,宋庆龄请求孙中山只身逃出总统府是挽救了孙中山的生命,功不可没。以前国民党中的保守派,对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婚事不满,故意称宋庆龄为“宋小姐”,现以普遍称她为“孙夫人”,她经常在公开场合与孙中山一同出现,她在民众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是1924年1月下旬,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有中国***人参加起草的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宣言。完成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建立了国共两党的合作。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有了新的内容。第一,民族主义有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新内容,由于反对帝国主义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民族主义也就有了革命的力量。第二,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宣言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造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第三,民生主义直接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限制私人资本的原则,规定“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关于节制资本,宣言规定,有独占性质的大规模企业归国家经营,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孙中山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说明宣言的演讲中指出:“发表此项宣言,就是表示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革命!终要把军阀来DADAO,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对外的责任,要反对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我们有此宣言,决不能又蹈从前之覆辙,做到中间又来妥协。以后要把妥协调和的手段一概打消。”从这个演讲中可以看出,孙中山革命的决心是何等坚决。
国民党一大选出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24名委员中有3名共产党人,最著名的是李大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共有17名,共产党人有7名,毛**是其中之一,还有瞿秋白、林伯渠、张国焘等人。
在国民党的最高职能机构中央党部中,担任组织部长和农民部长的都是共产党人。工人部长是最坚定的国民党左派、共产党人的好朋友廖仲恺。这三个重要部门的秘书都是共产党人,农民部的秘书是彭湃。这些人事安排显示,孙中山希望通过注入共产党人的新鲜血液,使国民党得到振兴。
当时,在广东这一块南方革命根据地,农会纷纷成立,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最早的农会是由充满激QING的年轻人彭湃(1896-1929)组织的,他出身地主家庭,但在日本留学时,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回国后参加了中国***,把自己家里的产业分给农民。他自己像农民一样劳动、吃饭、穿衣,组织农民进行革命,成为当地农民所信赖的农民领袖。在广州开办的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最初由彭湃主持,教员都是共产党人,这是一所培训农民运动领导骨干的学校,选送来的学员人数不多,但都有实际斗争经验,在这里学习革命理论,研究农民问题,学习军事知识,交流组织农民运动的经验。1924年8月21日,在讲习所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孙中山讲了话,他强调指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参加,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大家到乡村去宣传……先要讲农民本身有什么利益,国家有什么利益,农民负起责任米把国家整顿好了,国家对于农民又有什么利益,然后农民才容易觉悟,才有兴味来管国事。”在再次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时,说中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
宋庆龄后来曾回忆说:“1924年7月广东全省第一次农民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必然成为中国新力量的中国农民来参加革命。这些农民来自广东各县,许多人赤着脚走了好些路来到广州。他们衣衫褴褛,有的还带着箩筐和扁担,我深深地受了感动,孙中山也很受感动。”我们回到家里之后,他对我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
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但孙中山没有立即实行分田,因为这将使小地主阶层受到震动,而国民党的许多官员和下级军官都是这个阶层出身的,因此,广东农民的实际经济状况没有改变,只有几个地方实行了减租,个别地方没收了地主的土地。但农民协会发展很快,为以后国民革命军胜利北伐打下了基础。
毛**同志的重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1926年3月发表,他曾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为第六届学员讲授过,这届学员人数最多并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影响很大。1927年1月毛**在湖南对农民运动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3月间发表了另一重要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在广东工人中,自1922年共产党组织香港海员大罢工以后,共产党的力量很强。1923年,广州榨油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罢工坚持了8个月,终获胜利。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成为支持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和制止国民党内右派捣乱的一支力量。
19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孙中山在廖仲恺主持的一个盛大的工人*会上发表演讲,号召工会和其他劳动组织集中力量,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他指出,如果没有民族独立,那么中国劳工大众都不能前进。
1924年7月间,广州工人罢工抗议关于中国人出入沙面岛英法租界均须携带执照的规定,使沙面租界瘫痪五周之久。正如1922年的香港工人大罢工一样,租界里的外国人不得不在没有任何中国工人帮助的情况下过日子,自己做各种清洁工作。罢工以最后取消这项无理规定而胜利结束。同年晚些时候,工人们以罢工行动和直接参加战斗,协助广州政府平定英帝国主义分子策动的“商团”叛乱。商团头子陈廉伯是英国汇丰银行广州支行的买办,他得到香港英国当局的支持,并勾结北洋军阀和仍然盘踞广东东部的陈炯明反对孙中山的革命政府。10月间,由于陈廉伯利用外轮偷运大批军火被截获,商团发动武装叛乱,最终被镇压。
到1925年5月,广州工会会员达到54万人,工人运动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政府。
孙中山在宋庆龄的陪同下,1923年12月,曾经到广州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岭南大学对学生发表演讲,勉励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把+++国重新建设起来,让将来民国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孙中山的演讲,受到全校学生的热烈欢呼,气氛十分动人,使广大学生认识到,青年的理想应同正在进行的革命结合起来。
列宁在莫斯科逝世的消息传到广州,当时正在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为此休会三天,以志哀悼。2月24日,中国国民党举行大规模的追悼大会。高层干部全体出席。大会由这次国民党改组的关键人物廖仲恺主持,孙中山在宋庆龄陪同下到会。祭坛正中上方悬挂着孙中山亲笔书写的祭帐“国友人师”,表达了对列宁的敬重。
孙中山充满深情地作了一篇祭文:“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干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生,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干恨,我丁百厄;所冀与君,并轨并辙。敌则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返。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
正如在孙中山坚持下国民党一大所通过的宣言及决议那样,他这篇对列宁的悼词也显示出他思想发展之快,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适应于旧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改造成适应于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在实现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孙中山遇到不少人的干挠,每当孙中山向前跨一步的时候,总有人企图把他拉回来,孙中山要实行国共合作,有些国民党人来找他,威协说要**,并进行无端的攻击和恐吓。孙中山是吓不倒的,他曾多次宣称,除非国民党有一个真正革命的纲领,否则他就要同这批人分手,并解散国民党。
广州革命政府要站住脚跟,关键问题是建设一支革命军队。首先决定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主持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并发表了演讲。有一张著名的历史照片,就是孙中山登在主席台上,左边是宋庆龄,右边是军校校长蒋介石和党代表廖仲恺。这所学校是在苏联和中国***人的帮助下建立的,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任国校政治部秘书主任,刚从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归来的聂荣臻任军校政治部教官。军校的任务是为革命军培养军官,这些军官要有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并熟悉现代战争技术。1925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支持下,准备进攻广州,推翻革命政府。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第一次东征,打垮了陈炯明的主力。黄埔学生军编入东征军,周恩来作为军校政治部主任,也随东征。在海陆丰农民武装配合下,黄埔学生军奋勇杀敌。当时广州《商报》说黄埔军校的队伍是:“军行所至,不扰民间一草一木。”东江人民称赞他们是“真正保国卫民之革命军”。这所学校建在山峦起伏、林木葱翠的黄埔岛上,正式名字是“陆军军官学校”,人们普遍尊称为“黄埔军校”。它为中国军队培养了许多名将。
孙中山青年时期曾想参加海军,因为帝国主义是从海上入侵中国的,海防是中国的薄弱环节。他的反清斗争一开始就是用武装来进行的,组织了许多次武装起义,为了反对北洋军阀,他曾寻求同南方的将领结盟,但这方面的努力屡遭失败,他才强调要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没有革命的军队,就不能粉碎内外反动势力的锁链。孙中山的侍卫副官马坤曾经说到,孙中山在战场上十分沉着勇敢,马坤亲眼目睹,有一次在同一个叛变的南方军阀作战时,广州形势突然危急,孙中山和夫人饭后休息时听到报告,孙马上离开宋庆龄乘汽车赶往前线。庆龄碰到这种情况,尽管为丈夫担心,却从不阻拦。一路上孙中山碰到一些败退的军官,他用耐心说服和自己的示范行动,使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转身回到前线与敌人作战。在前线,他的位置已在敌人机关枪射程之内,他仍然沉着指挥,使正趋瓦解的防御阵地重新得到巩固。他的周围有士兵阵亡,也有随从受伤,但他坚决拒绝在战况稳定下来之前离开前线。有人觉得这样不妥当,他却带着歉意说:“我已经让部下不必要地冒了许多危险。”
文章结束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