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從急獨派到急統派:台灣政治中的七大勢力 [打印本页]

作者: laruence    时间: 2010-2-1 06:35
标题: 從急獨派到急統派:台灣政治中的七大勢力
一、深綠派。即台獨的基本教義派。他們中的中堅分子是一些年紀已經七八十歲的“皇民”,這是一批有“台獨使命感”的人,有“傳教士”般的執着态度,李登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深綠派要求建立獨立“國家”,凡是與中國大陸有關的一切事物,均在他們摒棄排斥之列。他們的人數大概占全台灣人口的3%~5%。爲實現台獨目标,他們甚至盼望流血沖突,在他們看來,這種沖突越早越好。用他們的話來說,台灣人迄今爲止,對大陸的共産黨隻有“不滿”,或說“不喜歡”,而從“不喜歡”到“仇恨”,需要經過流血這一階段。隻有在與大陸的對抗中流血,才能制造兩岸間的族群仇恨,完成台灣“獨立”的使命。流血的效果深刻強烈,極易上升爲仇恨。而這正是台獨事業所需要的。他們說,所有“國家”的獨立都要經過這一流血過程,“二·二八”**最終造成了國民黨的下台,美國脫離英國也是如此。“台灣獨立,什麽都不缺,就缺仇恨。有了仇恨,就有了獨立。”    如果你問他們,爲什麽兩岸之間流血不會導緻中國大陸對台灣最終以武力統一,而是使台灣***爲一個獨立“國家” ?深綠派會回答,隻要台灣流血了,美國人按其保護自由人權的理想主義的天性,就會來幫助台灣人打抱不平,從而卷入戰争。如果你對他們說,美國卷入兩岸戰争,就會像在伊拉克那樣,陷入無法脫身的困境,因此,美國不會輕易出兵卷入兩岸戰争。他們的回答是,美國完全可以在不出兵情況下,通過遠距離常規武器的精确打擊與威懾,每天定點精确轟炸大陸幾個軍事與工業重點目标,遲早會迫使中國讓步。中國炸美國的核彈隻有20顆,而美國炸中國的核彈則有2萬顆,兩者力量不成比例,中國決不具備與美國全面決戰的實力。這種看法在台南深綠派人士中尤其普遍。他們認爲,美國人天性決不會讓共産黨軍隊攻擊“自由台灣”而不管,當年日本打中國美國都不會不管,何況台灣。深綠派甚至希望讓台灣“菲律賓化”,附庸美國,成爲對付中國大陸的橋頭堡。他們非常善于把握機會來煽動民間對大陸的不滿。
二、中綠派。這是些具有台獨理念但又具有機會主義性格的人,在台灣人看來,以前,陳水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台灣人一般認爲,陳水扁當選爲“總統”初期,還不是台獨基本教義派,他由于處于“總統”的既得利益地位,必須承擔起對台灣全島的“安全責任”,因此,他與基本教義派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方面基本教義派需要陳水扁,另一方面陳水扁在選戰中也需要基本教義派的票源支持,兩者在選戰時期會建立起更爲密切的政治聯盟。但選戰結束以後,陳水扁會爲了自己的利益而與激進台獨派保持距離。陳水扁可以說是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具有台獨傾向性,另一方面,他的“總統”地位與角色,又決定了他必須是“務實”政客,否則會威脅台灣的利益以及他本人地位的穩定。使兩個特性統一起來的因素就是機會主義。我在台灣聽到對陳水扁最多的評價就是“他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可以對陳水扁作如下估計:一方面,美國亮出底線後,他不會碰它,不會在任内宣布台獨;另一方面,他又會在“不碰國号”的框架下,去做“制憲”的事,他不會“安分”。“當政”的民進黨人士中的多數人屬于這一派。
三、淺綠派。這是一些心态上傾向于台灣“獨立”,但有更強的現實感,意識到台獨現實可能性太小、風險太大、成本太高的人士。他們對大陸的發展已經有了相當清楚的認知,其中不少人與大陸已經有相當密切的經濟、社會聯系。實際生活使他們更務實,更少“理想主義”。他們與中綠派的最重要區别在于,中綠派決不會主動去尋求與大陸建立建設性的兩岸關系。而淺綠派在發展兩岸建設性關系方面更爲積極,但其前提是,台灣在兩岸關系的未來格局中,必須享有“獨立共同體”的權力。根據我的觀察,來大陸投資辦廠的本省籍台商中的大部分人士,尤其來自台灣南部地區的人士,均屬于這一派,雖然表面上他們并不這樣表示。另一類的淺綠人士是對大陸“打壓”台灣不滿的親民進黨傾向的人士,他們并不反對大中國,也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在苗栗一家茶館見到的一位具有淺綠觀點的顧客,他在交談中對我說,如果你們把飛彈對準美國與日本,我沒有意見,你們把飛彈對準我們,我們台灣人每天生活在大陸飛彈的陰影裏,這叫我們怎麽不反感?這種逆反心理也是從中間派向淺綠派轉化的一個因素。據我在花蓮東華大學的了解,台灣持淺綠與淺藍觀點的人占全部選民的大多數,但近年來從淺藍向淺綠的觀點轉變的趨勢已經出現。當然,這是相對而言,并沒有絕對的标準。
    四、淺藍派。如果說,淺綠派在堅持中間立場的情況下,比較親近民進黨。那麽,淺藍派則在堅持中間立場的情況下,在政治上比較同情國民黨,而對民進黨抱有更強的批評态度。他們尤其反感民進黨不擇手段的選戰行動,認爲台灣民主已經走進了不正常狀态。淺藍派中堅力量是國民黨籍官員的下一代,其中又以外省籍的留學回台專業人士爲其中堅力量,此外也包括中産階層。台灣各大學教授大多數是外省籍第二代,他們大多有留學美國的經曆,持淺藍觀點的居多。一方面,由于種種原因,甚至包括認同“國民黨中國”而形成國家認同感,以及“國家(中華民國)自尊心”,他們不願接受台灣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行政獨立特區的安排(即使這種制度安排比香港還要寬松);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的現實感,由于台獨可能導緻的 “犧牲太重,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前景叵測”,他們也決不願意冒險支持台灣“獨立”。一方面,他們對民進黨的投機十分不滿;另一方面,又覺得國民黨在選戰中的表現像是“扶不起的阿鬥”,對此深感焦慮。一方面,他們不願回歸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的自治區的體制中來;另一方面,他們也不願接受“台灣獨立”後受歧視的“準猶太人”待遇,他們處于深重的矛盾之中。
    他們與淺綠派共同構成台灣的中間派,此類中間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接受某種程度的模糊的形式上的統一,也可以支持不統不獨的局面。這種中間派在台北市及台灣中部、北部占大多數。台灣的中間派以中産階級爲主體,比較溫和務實。
    中間派對兩岸關系的看法可以概括爲以下四點:一、如果未來大陸的經濟狀況與台灣差不多,并完成了他們所說的政治現代化即民主化,兩岸歸爲同一國家也是可以接受的。二、如果數十年後大陸前景不好,台灣獨立并不會有太高的風險與成本,他們也會支持台獨,但這些均不是現實的事。三、在目前的條件下,他們也并不希望現在就與大陸統一,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在他們看來,台灣不妨保持不統不獨的局面。四、如果要在中期建立與大陸統一的關系,他們所能接受的可能模式,則隻能是一種松散獨聯體模式的邦聯制,或是比歐盟模式更緊密一些的類歐盟模式。維持現狀幾十年不變,以後有機會看情況而定,則是他們心裏最想說的話。
目前,台灣大多數人可以歸入此種中間派。如果以他們作爲争取對象,則有可能與台灣當局達成協議,因爲他們最具選票優勢。然而,如果兩岸矛盾日益尖銳,形成強硬激進的格局,兩岸關系進入準戰争邊緣,那麽中間派的影響力将在兩岸發生沖突時不斷被邊緣化。因爲一旦出現流血民衆就會兩極分化,中間派将出現失語狀态。
    五、中藍派。國民黨忠實黨員,親國民黨的知識分子, 均屬于這一派。他們是政治上最不得志的一群,數年以來台灣民主化的實際情況,使他們充滿挫折感與失落感。族群***,民主失敗,政客機會主義的表演、出爾反爾的行爲,兩岸關系惡化的險情,這些都使他們十分痛苦。他們中好些人對我說,他們已經很久不看電視了,因爲隻要一看電視,就會很痛苦而又無能爲力。一方面,他們十分不滿民進黨,另一方面,他們又對大陸不能在前些年放寬條件談判深感不滿。中藍派在政治上已經處于準邊緣化狀态。
    六、深藍派。國民黨時代的老官僚、退休公務員、外省籍老人。他們一般出生于大陸,但他們已經在台灣政治生活中完全被邊緣化,失去了影響力。雖然他們常常受邀來大陸訪問,但在台灣生活中的重要性急劇下降。  
    七、紫派。所謂紫派,指的是深藍中夾雜了若幹“紅色”。一些退役老軍人屬此類。他們多來自大陸,政治上認同于國民黨,對民進黨台獨傾向抱有極其強烈的反感,由對家鄉的強烈依戀感,而産生對“一國兩制”的完全認同。他們常常以成爲國台辦的座上客爲榮,時常會從口中說出一句“一國兩制好”。大陸人可能以爲他們代表了台灣的大多數的民意,并由于他們的強烈反台獨情緒,而産生對台灣社會民情心态的誤判。
    前幾天,我曾見到一位典型的紫派人士。這位可敬的老人已經80餘歲,強烈地抨擊民進黨台獨政策。他說台灣總有一天要回歸大陸,他可能看不到了,但希望能快些回歸,使他能看到這一天。他還說,回大陸老家看到家鄉變化如此之大,他覺得共産黨偉大。雖然自己地主家庭出身,父親在大陸受到鎮壓,全家都吃了許多苦,但回大陸親眼看到共産黨治國的成績,他也服了。他說,“當年參軍報國,爲的不也就是國家富強嗎?”“解放軍趕快過來,三個月就可以解決問題。要快動手,讓美國沒有還手的時間。”“當年解放軍先解放台灣,再打四川,就不會有現在的台灣問題了。”“把台獨分子抓起來,送去勞改!”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使這位内戰時與共産黨不共戴天的老軍人,此刻卻把統一看得高于一切。在他看來,共産黨統一台灣,比***爲台獨要好一萬倍。祖國統一是神聖的,不可讨論的,不能通融的,爲了統一,黨派政治界線早就該“一笑泯恩仇”了。聽他們的談話,不少大陸來的人會有一種溫暖感,甚至産生一種對知遇者的謝意。但問題在于,這些老人早已進入古稀之年,在台灣的政治生活中已經被徹底邊緣化,幾乎沒有任何現實影響力。他們的民族主義精神值得尊重欽佩,但解決問題,已經不能按他們的思路。必須正視台灣總體的、占優勢的思潮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06:35
樓主好!

文章中還少了"正藍派"。

同時,對綠毒的分析少兩個重要因素~ 真假台獨? 本土派?日本派?美國派?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06:35
老望您给细分一下台湾的色彩呗!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35
偶们大陆没有那么多派。只有纯官僚派,死忠派,西方民运派、改革派、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35
真希望看到两岸关系终论的那一刻!!可惜了!!!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36
其實沒有樓主首帖文章說的那麼複雜。

絕大多數台灣人民是彩色的,色彩的倾向完全取決於執政黨的施政方向與成果。

**中央說~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的話是正確的,而這些台灣人民要的也無非是和平與尊重,經濟與發展而已。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36
水到渠未成的話,水會成患的。
作者: 阿让    时间: 2010-2-1 06:36
我连水患也看不到!!!!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36
看看這一篇文章吧! ~ 台“陆委会”发新闻稿 反驳两岸交流速度过快说法 ~

水已經在流動了,快或慢,因立場不同而各有批評。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1 06:36
深綠,凡是與中國大陸有關的一切事物,均在他們摒棄排斥之列。-----他们都已经对大陆全身过敏了,一点点刺激都受不得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10-2-1 06:36
请再看看这一篇社论~

  回应王毅的回应
【联合报/社论】2009.03.13 05:56 am


北京国台办主任王毅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时,针对两岸签署CECA事宜,引据本报三月四日的社论称:如果借用《联合报》社论的比喻来说,我们希望双方都不要搞一厢情愿的“请君入瓮”,而是要搞互利双赢的“与卿共舞”。


记忆所及,这是北京高层政策官员,首次以台湾报纸社论作为其论证政策的引据。我们对北京方面注意及台湾的民间舆论颇感欣慰,亦对王毅赞同“与卿共舞”、否弃“请君入瓮”的政策宣示深寄期待。


本报三月四日社论的题目是〈北京的思考:请君入瓮或与卿共舞? 〉文中指出:北京不可将签订CECA视作“请君入瓮”的短线操作,而应看成双赢共荣的“与卿共舞”,追求的是可大可久。北京若将CECA视为“瓮”,欲封死台湾在“瓮”外的世界,则属逆天理、反民意,两岸关系亦将走上歧途绝路。社论并主张:北京应宣示乐见台湾与东协及其他国家缔结FTA。在此,我们愿对彼岸朝野再进数言:


一、要将“与卿共舞/双赢共荣”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及境界的追求。要打从心里就是这么想,这么相信;不要有口说“与卿共舞”、阴里“请君入瓮”的权谋思考。如果我们的观察无误,胡Jintao这一代对两岸关系的思维已有极大的升华。我们的解读是:他虚悬“和平统一”,而采取了“和平发展”的务实路线;也就是搁置了统独“目的论”的窠臼,改尚和平发展的“过程论”。一念之转,两岸似已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形势。


为什么说要将“与卿共舞”这种思考,视为一种信仰及境界的追求?其实,北京可将其处理两岸关系的方法,作为其对内对外治理的检验标尺。因为,北京处理台湾问题的方法,对外必须被国际接受,对内必须被大陆民意接受,对台湾更须被台湾的民主体制接受;因此,如果真心实意要和台湾“双赢共舞”,则必定要维持“和平”与“民主”两大准则。而北京若以这两大准则,用于对内与对外其他领域的治理,则整个中国的境界亦可望相应提升。胡Jintao这一代应当有此抱负:要以和平民主的方法处理台湾问题。因为,整个中国的问题,也唯有在“和平/民主”的准则下,始可能得到解决。所以说,“与卿共舞”只能是信仰,而不可是权谋。


二、关于“一个中国的原则”,应渐渐容纳“一中各表”。两岸问题的要害在台独,而台独之所以存在,主因是+++国处境艰窘,+++国没有尊严。北京今日的底线是反对“法理台独”,而+++国不是台独;+++国的立足基点是“一中宪法”,北京若不欲台独取代+++国,即应珍惜“一中宪法”之维持;北京今日政策是“维持现状”,就必须给+++国应有的尊严与空间。北京或许暂难宣示“一中各表”(唯一的一次在布胡热线),但虽不可说,却不是不可慢慢做。例如,最近东京球场上出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未见北京抗议,这应是佳兆。


三、北京倘不是要“请君入瓮”,即应乐见台湾参与国际社会;CECA签订后,台湾与东协及美国等其他国家签订FTA,亦当是顺理成章。毕竟,北京不可能以窒息台湾的手法来统一台湾。王毅已说,WHA五月“审慎乐观”,北京也不应自认这只是权谋的改变,而应视为境界的升华。


我们曾以“筷子理论”喻两岸关系。两只筷子若绑死在一起,是“统一”之害,不能有筷子的功能;若分离两处,则是“独立”之害,也不能有筷子的功用。一双正常操作的筷子,必定是有合有分,始能灵动自如。CECA这类“软屋顶”,正如有合有分的一双筷子,不独、不统、亦独、亦统,或许正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最佳机制。


其实,邓小平早就说过,两岸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这句话,也许今天到了胡Jintao这一代,始有可能成为一种信仰及境界的追求。
【2009/03/13 联合报】


~~~~~~~~~~~~~~~~~~~~~~~~~~~~~~~~~~~~~~~~~~


北京的思考:请君入瓮或与卿共舞?

【联合报/社论】2009.03.04 04:35 am


ECFA(原称CECA)在台湾已经吵得如火如荼,但海峡对岸却只是轻描淡写,几乎不动声色。然而,要两个人才能跳探戈,ECFA的前景如何,不能只看台北一厢情愿,也要看北京作何思考。


其实,北京的意念,也许才是ECFA成败的关键。倘若北京是想藉此“请君入瓮”,ECFA就不可能签得成,即使签成了也可能反使两岸关系更形扭曲,更加恶化;相对而言,北京倘若有“与卿共舞”的想法,两岸通过ECFA这一场行云流水的探戈,非但可能将双边盘根错节的关系理顺,也应能藉此建立可大可久的“和平发展”框架。一念之差,判若天壤。


北京不免会有“请君入瓮”的想法,而台湾则一定会有“不可入瓮”的顾虑。北京的短视者或许会想,藉由ECFA将台湾“套”住,即可恣意生杀予夺。但是,倘系如此,台湾的民意如何能答应签字?而签成以后台湾人民若觉得“入瓮”,处境恶化,将对北京当局的邪念恶意如何看待?又如何维系一个平衡稳定的两岸关系?


ECFA若签成,必定会使两岸关系更趋紧密。但此种紧密关系,切不可使台湾在民主机制及经济发展上感到更受制于北京;而应使此种关系,有助于台湾更能维持其内发性的民主机制与经济活力。只要ECFA能使台湾人民感知并证实此点,台湾人民就会支持ECFA,也就会因ECFA而支持此种建设性的两岸关系。这样的ECFA,对台湾有利,也对两岸关系有利,所以对北京也有利。


签订ECFA,在技术及形式上可以做到不涉“一个中国”等政治规范;但ECFA的签订,亦当然有其不可讳言的政治效应,因此北京当局千万不可对此种政治效应作出错误的解读。正确的解读是:ECFA一方面虽然将使“法理台独”变成更不可能,但ECFA也同时已使“法理统一”急遽降低了急迫性与必要性。所以,ECFA的作用非在“促统”,而是要使台湾民意对两岸关系因ECFA而产生正面的解读,以建立一个“不统/不独/亦统/亦独”的“和平发展架构”。


因此,北京看ECFA,不可将之视作“请君入瓮”的短线操作,而应看成双赢共荣的“与卿共舞”,追求的是可大可久。换句话说,北京若想用ECFA“套死” 台湾,两岸关系必将仍然无解,因为北京不可能用香港化或西藏化来解决台湾问题;反之,倘若台湾能因ECFA而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则这种效应必然将是两岸关系的重大正数。因此,我们对北京当局有二点基本建议:


一、台湾方面从“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调整为“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其中所谓“架构”(Framework),犹如拉起一条“ 晒衣绳”,先洗好的衣服就先晒上去,尚未洗好的就不晒;如此,即不必“包裹解决”,而可有“早期收获”。北京方面宜赞同“架构”方案,而不采“包裹”方式,可就轻重缓急作出回应双边现实需求及民意期待的决策。


二、最重要的是,在签订两岸ECFA前后,北京允宜同步宣示乐见台湾与东协及其他国家缔结FTA或他类经济合作协定。因为,两岸签ECFA,不在“套死” 台湾,而是透过加强两岸关系使台湾有更大的生机与活力;再因台湾民意感知两岸关系有助其对外发展的生机活力,而回过头来更愿支持及巩固此种两岸关系。如此一来,即成良性循环,即可“寄希望于台湾同胞”。反之,北京若将ECFA视为“瓮”,欲封死台湾在“瓮”外的世界,则属逆天理,悖人道,反民意,两岸关系亦将走上歧途绝路。


“胡六点”有言:“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这即是指两岸经贸与东协接轨的问题,或许可见,胡Jintao不是将ECFA视为“请君入瓮”的短视者,他应当怀有“与卿共舞”、“与君共济”的高瞻远瞩!
【2009/03/04 联合报】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0-2-1 06:36
台湾太小心眼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偶相信胡温不会如此做。天天害怕成这样一点自信都没有。台湾不是号称有大量专业人才吗。可以判断定夺,偶们又没有强迫你签,再说这在大陆更本就没有什么人重视这事情。不是什么重大的新闻。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