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2009北大过关群开通了 [打印本页]

作者: zychenming    时间: 2008-4-14 22: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jinzhu2000    时间: 2008-5-15 11:51
支持
作者: merci615    时间: 2008-5-29 15:58
10年的也来支持下:o :o :o :o
作者: 仙人球球    时间: 2008-9-23 08:49
加了
作者: 仙人球球    时间: 2008-9-23 11:29
我也要加
作者: 仙人球球    时间: 2008-9-23 11:30
确定是这个好么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7
[编辑]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試圖更新自由主義的思想,他們同意新現實主義主張國家是國際關係的主要參與者的理論,但仍認為非國家的參與者和国际组织也應該被認真看待。擁護者如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主張國家會在相對利益以外的事情上互相合作,也因此能出現互利的結果。在冷戰裡對國際組織的依賴增加也使得新自由主義被稱為新自由制度主義(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7
批判理論
國際關係批判理論跨越多種社會科學,在本質上而言也不是一種國際關係的理論。擁護者如羅伯特·寇克斯(Robert Cox)強調人類對於解放的需要,因為國家減少了在提供個人服務和安全上的角色。因此,這種「批判」的國際關係理論是以國家為中心的。

國際關係批判理論包含多種理論流派,不可能出現一個完整的列表。有人認為女性主義、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和構成主義都算是批判理論的分支。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7
[编辑]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反對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對於國家衝突或合作的觀點;相反的他們專注於經濟和物質上的觀點。他們假設經濟是高於其他一切問題的;強調階級是主要的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際系統是結合了資本主義制度追求資本聚集的結果。也因此,殖民時期帶來了殖民地的原料,也帶來了控制的殖民地市場以供出口,而殖民地自治化帶來的則是新的依賴殖民國的形式。

馬克思主義的依賴理論主張,已開發國家為了追求權力,藉由政治顧問、傳教士、專家和跨國企業滲透開發中國家將其融入資本主義體制內,以此佔用他們的自然資源,並使他們必須依賴已開發國家。

馬克思的理論在美國較少受到注意,因為美國從來沒有一定規模的社會主義政黨存在過。但它在歐洲和其他地方較為常見。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8
後實證主義/後結構主義理論
後實證主義的國際理論試著結合各種形式的安全問題。他們主張國際關係是以研究外交事務和關係為主的,國家和非國家的參與者都應該包含在內。與一般研究高層的國家政治不同的是,國際關係也應該研究世界上較為平常的國際政治—包含了高層與低層的政治部分。因此,一些議題例如性別(通常以女性主義為名突顯女性附屬於男性的關係—雖然最近一些女性主義也允許加以逆轉)和種族(例如沒有國家的參與者例如庫德族或巴勒斯坦人)都是與國際安全有關的—替代了傳統上專注於外交和戰爭的國際關係研究。

後實證主義的理論經常明確地提倡一種倫理學的國際關係研究基準。這在傳統的國際關係裡通常被排除,因為實證主義的理論在實證的真相和判斷的基準之間已經劃清了界線—而後實證主義者則主張理論是由現實所構成的;換句話說,由於不受權力影響的知識並不存在,因此完全獨立而真實的理論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後實證主義理論並不試著按照科學或社會學的方向進行。相反地,他們試著以研究有關問題的方式來講述國際關係,以判斷國際現狀是如何提升某些權力關係的。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8
社會構成主義
社會構成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亦稱建構主義)試圖將一些後實證主義的認識論和實體論前提與實證主義的理論結合。它的擁護者宣稱他們是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理論的綜合。社會構成主義專注於那些定義了國際系統的權力上,它的創始人—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指出無政府狀態便是由國家造成的,意味著國際架構並非只是限制在國家的行動上,事實上也包含了國家媒介的本體和利益所促成的行動。

不過,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兩派都提出了批評:後實證主義者主張專注於研究國家會造成其忽略了種族/階級/性別,使它成為另一個實證主義的理論。而(新)自由主義/現實主義的支持者則認為社會構成主義拋棄了太多的實證的假設,因此不能被視為實證主義的一種。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8
[编辑] 新現實主義
新現實主義主要是來自於肯尼思·沃爾茲(亦譯做華爾志)(Kenneth Waltz)的著作—不過沃爾茲本人將其稱為「結構現實主義」。在保持現實主義以經驗為依據的觀察上,國際關係是由互相對立的關係所組成的,新現實主義者指出這是國際系統的無政府架構造成的。他們拒絕解釋國家內部的特徵,主張國與國之間因為相對利益和平衡而不得不對抗權力的集中。與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新現實主義試圖採取科學和更為實證性的方式。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8
[编辑]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是為了反對自由主義而產生的,他們否定國家之間會互相合作。早期的現實主義者如漢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主張國家都是自私的、追求權力與國家利益的理性參與者。任何國家間的合作都只是意外造成的。現實主義者以二戰來證明他們的理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經典的作家如修昔底德、馬基維利、和托马斯·霍布斯都時常被現代現實主義者視為是現實主義的奠基者。不過,儘管這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支持現實主義的學說,但他們都不曾自稱為現實主義者。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8
[编辑]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試圖更新自由主義的思想,他們同意新現實主義主張國家是國際關係的主要參與者的理論,但仍認為非國家的參與者和国际组织也應該被認真看待。擁護者如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主張國家會在相對利益以外的事情上互相合作,也因此能出現互利的結果。在冷戰裡對國際組織的依賴增加也使得新自由主義被稱為新自由制度主義(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9
對國際關係的批評
一些人批評國際關係對於歷史的解釋是以歐洲為中心的;他們舉出在1648年威斯特法倫和約之前,便已經有一些非歐洲的國家有著類似的制度。一些人則主張目前的制度已經超越了威斯特法倫合約,因為政治共同體的擴張已經轉化為如欧洲联盟一般超越民族的政府。國際關係學者Barry Buzan便指出,由於世界上一些地區仍廣泛存在前現代的國家,也因此圍繞著威斯特法倫制度的解釋方式在這些地區是發揮不了作用的。威斯特法倫制度將國家視為國際關係的唯一參與者,但現代快速發展的資訊技術使得全世界的人們能更快而更輕易的進行交流,因此在這方面也難以用威斯特法倫的制度來解釋。同時資訊技術的增長也使一些非政府的實體組織能跨越距離限制,更快速地進行交流協調,使他們能更有效地發揮影響力。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19
社會構成主義
社會構成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亦稱建構主義)試圖將一些後實證主義的認識論和實體論前提與實證主義的理論結合。它的擁護者宣稱他們是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理論的綜合。社會構成主義專注於那些定義了國際系統的權力上,它的創始人—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指出無政府狀態便是由國家造成的,意味著國際架構並非只是限制在國家的行動上,事實上也包含了國家媒介的本體和利益所促成的行動。

不過,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兩派都提出了批評:後實證主義者主張專注於研究國家會造成其忽略了種族/階級/性別,使它成為另一個實證主義的理論。而(新)自由主義/現實主義的支持者則認為社會構成主義拋棄了太多的實證的假設,因此不能被視為實證主義的一種。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20
力量在國際關係上的概念可以被形容為一國擁有的資源、潛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程度。這通常被分為硬力量(Hard power)和軟力量(Soft power),硬力量與武力的使用有關,而軟力量則通常與經濟、外交和文化影響有關。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20
極化(Polarity)在國際關係上指的是國際系統裡的權力分配。這種觀念在冷戰期間浮現,當時國際系統是由兩個兩極的超级大国之間的衝突所主導的。在1945年以前的國際系統則被稱為多極,由許多大國之間主導。蘇聯在1991年的瓦解也使許多人將美國視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20
權力制衡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盛行歐洲的理論,這個理論主張國與國之間結盟的制衡將能達成穩定並避免戰爭。權力制衡的理論在冷戰期間再度崛起,成為肯尼思·沃爾茲新現實主義的中心機制。從這個理論上,發展出制衡(權力之間互相制衡)與選邊站(國家選擇與哪一方結盟)的概念。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21
霸權穩定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也是從極化衍生的概念,尤其是在單極化的國家上。霸權是在國際系統裡擁有單極優勢的權力,霸權穩定論主張這種情況的結構是穩定的,因為霸權勢力和其他國家都能在國際系統上互相合作。這與許多新現實主義的主張相反,尤其是肯尼思·沃爾茲,他主張冷戰的結束和單極霸權的出現是一種不穩定的結構,並且會不可避免地改變。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21
許多支持現行國際系統的人認為目前世界上的國家越來越互相依賴,彼此都對其他國家有所責任和依賴。支持者指出全球化—尤其是國際間的經濟互動逐漸成長。國際組織的角色以及在國際系統上各國對一些運作原則的廣泛接受也強化了互相依賴的理論。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21
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是時常與馬克思主義連結的理論,主張核心國家會去剝削邊陲國家以增進自身的繁榮。許多從這種理論衍生的不同版本要不是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標準的依賴理論),就是使用這個理論以強調改變的必要性(新馬克思主義)。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22
外交是各國的代表們進行談判的動作。在很大程度上,其他所有國際關係的工具都可以被視為是外交的失敗。

制裁通常是外交失敗後最先被使用的解決方式,同時也是確保履行協約的主要工具之一。制裁可以是外交上或經濟上,制裁並切斷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的交流或貿易。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23
國際羞辱的動員也可以被視為國際關係的一種手段。在國際層次上藉著「貼標籤和羞辱」的方式來改變一個國家的行為。最突出的例子是聯合國的人權委員會所發布的1235號決議,公開地披露那些違反人權的國家。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23
政權形式:一般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權形式能夠支配它在國際系統上與其他國家的互動方式。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39
民主和平论是一種主張民主國家之間不可能出現戰爭的理論。主張民主制度使得一個國家的政策基準具體化,只有在正當理由下才能對他國發動戰爭,而且民主也促成互相的信任和尊重。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39
宗教也時常被視為是一個擁有正常國家在國際系統裡的行動效力的組織。宗教是一種有組織地原則,尤其是在伊斯蘭國家,而政教分離論則是在這個光譜的另一端,自由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便支持分離政治和宗教的關係。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39
修正主義/現狀:國家可以依照他們是否接受目前的現狀來分類。修正主義國家企圖在國際關係的規則和實踐上進行根本的改變,對於當前的現狀感到不滿。他們認為當前的國際系統是由西方國家所創立以維持自身優勢的。舉例而言,中國原本屬於渴望改變現狀的國家之一,但近來已經傾向於維持現狀,因為現在維持現狀對他們較為有利。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40
國際關係的心理學因素:將心理學因素的解釋用於國際關係,是來自於現實主義所主張的:國家並非只是一個看不見的「黑盒子」,外交的決策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檢視人性在進行決策時的過程也可能提供一些解釋的力量,因為許多參與者可能接收了錯誤的資訊。團體迷思的現象便是將子單位層級的心理學因素套用至國際關係的經典例子。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40
宗教、種族、和分離主義團體:將這些方面作為子單位層級來研究時,能夠解釋一些種族衝突、信仰戰爭的原因,以及其他並非國家單位的實質參與者。這在研究近代以前國家微弱的世界時特別有用。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40
官僚政治:官僚政治專注於研究官僚在決策上所扮演的角色,並認為最後的決策其實是由官僚們鬥爭所產生的結果。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40
聯合國是一個國際組織,它將自身定義為「一個以促進全世界政府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平等上的合作的聯合組織」;聯合國是最為突出的國際組織。許多合法的組織也都模仿了聯合國的組織架構。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42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前身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简称人权委员会;英文: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UNCHR)。最初作为联合国系统框架下的功能委员会,是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职司委员会,它也帮助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开展工作。主要职责是: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人权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建议和起草国际人权文书并提交联合国大会。

人权委员会根据联合国宪章于1946年在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它是最早的两个联合国功能委员会之一(另一个是妇女地位委员会)。2006年3月15日,联大以170票支持、4票反对和3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建立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1]2006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十二届会议中,在未经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结束人权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亦全交由新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自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取代。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42
新的人权理事会拥有47个席位:亚洲13席、非洲13席、东欧6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8席、西欧及其他国家集团7席。

在选举理事会成员时,必须考虑候选国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所作的贡献。理事会成员国每届任期3年,最多可连任一次。经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联合国大会可中止严重违反人权的国家的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43
第一次理事会成员选举已于2006年5月9日进行,结果如下:

非洲: 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南非和突尼斯(任期均为1年);加纳、加蓬、马里和赞比亚(任期均为2年);塞内加尔、毛里求斯、吉布提、喀麦隆、尼日利亚(任期均为3年)。
亚洲: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巴林(任期均为1年);巴基斯坦、日本、斯里兰卡和韩国(任期均为2年);孟加拉国、马来西亚、中华人民共和国、约旦、沙特(任期均为3年)。
东欧:波兰、捷克(任期均为1年);罗马尼亚、乌克兰(任期均为2年);阿塞拜疆、俄罗斯(任期均为3年)。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阿根廷、厄瓜多尔(任期均为1年);巴西、秘鲁、危地马拉(任期均为2年);墨西哥、乌拉圭、古巴(任期均为3年)。
西欧和其他国家:芬兰、荷兰(任期均为1年);英国、FaGuo(任期均为2年);瑞士、德国、加拿大(任期均为3年)。[2]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44
新的人权理事会拥有47个席位:亚洲13席、非洲13席、东欧6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8席、西欧及其他国家集团7席。

在选举理事会成员时,必须考虑候选国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所作的贡献。理事会成员国每届任期3年,最多可连任一次。经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联合国大会可中止严重违反人权的国家的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54
新的人权理事会拥有47个席位:亚洲13席、非洲13席、东欧6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8席、西欧及其他国家集团7席。

在选举理事会成员时,必须考虑候选国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所作的贡献。理事会成员国每届任期3年,最多可连任一次。经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联合国大会可中止严重违反人权的国家的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55
新的人权理事会拥有47个席位:亚洲13席、非洲13席、东欧6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8席、西欧及其他国家集团7席。

在选举理事会成员时,必须考虑候选国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所作的贡献。理事会成员国每届任期3年,最多可连任一次。经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联合国大会可中止严重违反人权的国家的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56
第一次理事会成员选举已于2006年5月9日进行,结果如下:

非洲: 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南非和突尼斯(任期均为1年);加纳、加蓬、马里和赞比亚(任期均为2年);塞内加尔、毛里求斯、吉布提、喀麦隆、尼日利亚(任期均为3年)。
亚洲: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巴林(任期均为1年);巴基斯坦、日本、斯里兰卡和韩国(任期均为2年);孟加拉国、马来西亚、中华人民共和国、约旦、沙特(任期均为3年)。
东欧:波兰、捷克(任期均为1年);罗马尼亚、乌克兰(任期均为2年);阿塞拜疆、俄罗斯(任期均为3年)。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阿根廷、厄瓜多尔(任期均为1年);巴西、秘鲁、危地马拉(任期均为2年);墨西哥、乌拉圭、古巴(任期均为3年)。
西欧和其他国家:芬兰、荷兰(任期均为1年);英国、FaGuo(任期均为2年);瑞士、德国、加拿大(任期均为3年)。[2]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56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前身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简称人权委员会;英文: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UNCHR)。最初作为联合国系统框架下的功能委员会,是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职司委员会,它也帮助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开展工作。主要职责是: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人权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建议和起草国际人权文书并提交联合国大会。

人权委员会根据联合国宪章于1946年在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它是最早的两个联合国功能委员会之一(另一个是妇女地位委员会)。2006年3月15日,联大以170票支持、4票反对和3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建立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1]2006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十二届会议中,在未经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结束人权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亦全交由新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自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取代。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2:56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前身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简称人权委员会;英文: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UNCHR)。最初作为联合国系统框架下的功能委员会,是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职司委员会,它也帮助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开展工作。主要职责是: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人权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建议和起草国际人权文书并提交联合国大会。

人权委员会根据联合国宪章于1946年在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它是最早的两个联合国功能委员会之一(另一个是妇女地位委员会)。2006年3月15日,联大以170票支持、4票反对和3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建立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1]2006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十二届会议中,在未经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结束人权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亦全交由新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自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取代。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3:00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前身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简称人权委员会;英文: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UNCHR)。最初作为联合国系统框架下的功能委员会,是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职司委员会,它也帮助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开展工作。主要职责是: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人权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建议和起草国际人权文书并提交联合国大会。

人权委员会根据联合国宪章于1946年在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它是最早的两个联合国功能委员会之一(另一个是妇女地位委员会)。2006年3月15日,联大以170票支持、4票反对和3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建立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1]2006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十二届会议中,在未经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结束人权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亦全交由新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自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取代。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3:04
人权委员会根据联合国宪章于1946年在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它是最早的两个联合国功能委员会之一(另一个是妇女地位委员会)。2006年3月15日,联大以170票支持、4票反对和3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建立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1]2006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十二届会议中,在未经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结束人权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亦全交由新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自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取代。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3:09
2006年3月15日,联大以170票支持、4票反对和3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建立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1]2006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十二届会议中,在未经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结束人权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亦全交由新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自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取代。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3:10
根据联合国宪章于1946年在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它是最早的两个联合国功能委员会之一(另一个是妇女地位委员会)。2006年3月15日,联大以170票支持、4票反对和3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建立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1]2006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十二届会议中,在未经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结束人权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亦全交由新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自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取代。
作者: kacyuto    时间: 2008-10-15 13:26
2006年3月15日,联大以170票支持、4票反对和3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建立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1]2006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十二届会议中,在未经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结束人权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亦全交由新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自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取代。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