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奥巴马上台后的美国政治与大国关系2 [打印本页]

作者: hmswlg    时间: 2009-12-25 11:07
标题: 奥巴马上台后的美国政治与大国关系2
二、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格局的另类描述:
  西方:10亿人的“少数”集团(美国 3亿 欧洲 5亿  日本1.2亿,澳大利亚、新西兰),掌握80%的军事、金融、知识和媒体力量。10亿人的“少数”领导集团集团,掌握80%的军事、金融、知识和媒体等人为力量。
  非西方:58亿人的“多数”集团,5种类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泛伊斯兰国家(泛伊斯兰主义),反美国家(流氓国家?),失败国家。
  美国:
  (落后挨打,先进挨骂。)
  客观处境:一超多强;软硬力量突出;内外困境;超级大国困境;霸权成本(公共产品成本、安全成本);霸权依赖症(政治两极化、社会两层化——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并存、种族关系的变化与国家认同问题、经济虚拟化);
  911以来中美关系的四特点:(1)共同利益扩大;(2)美国对中国需求上升;(3)台湾问题上的有限合作;(4)美国对中国力量上升的战略戒备加剧。
  未来中美关系:重要性上升;复杂性空前;相互影响;时间在中国一边。
  欧盟:
  客观处境:客观地位;力量;问题。
  政策动向:中欧战略关系良好;欧洲中国威胁论的隐忧。
  日本:
  客观处境:政治和社会保守化;经济走出谷底;外交上的“积极主义”;亚洲外交的困境。
  中日关系问题:现状、问题、原因和前景。
  俄罗斯:
  客观处境:政治威权化(民主倒退);财政好转与能源依赖;社会问题(人口出生率下降、种族主义);美俄矛盾突出。在叙利亚建军港,卖人造卫星给伊朗,与委内瑞拉搞联合军事演习。
  印度:
  客观处境:经济发展强劲;政治稳定;外交左右逢源;种族和宗教问题;社会结构问题。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印、巴西:占人口80%。闷头发财。
  泛伊斯兰国家(泛伊斯兰主义):53个,人口14亿,巴以冲突,巴勒斯坦温和派不愿意单独建国,要求加入以色列,但以色列坚决不同意,这样的话,30年后,犹太人只占人口的十五分之一。以色列希望巴独立建国。
  反美国家(流氓国家?)缅甸、北朝鲜、津巴布韦、叙利亚等(2亿人)。流氓国家是美国主观定义的,原来相互不了解的。利比亚2008年与美建交,去除。
  失败国家:缺乏基本自理能力。索马里:土匪产业化。50个国家。7亿人口,活着的惟一目的是等救济。
  这个结构是不正常的。极少数控制世界。其中,如果第2、3、4种国家走到一起,可能由俄罗斯串起来,世界就不太平。西方内部团结,既得利益集团。
  国际格局新的变化趋势: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高盛集团发明的BRICs—金砖四国,日本人创的VISTA—展望五国,N11—新钻11国:没有叫响,把韩国归入中国一起,不高兴。政治发言权上升)的兴起。
  “8国集团+5”新机制的出现。上世纪90年代是西方大国的黄金时代,苏联刚刚解体,第三世界国家群龙无首。7国集团成为国际最重要机构。现在,必须开扩大会议了,为了扩大其权威。
  在经济危机过程中,新兴国家发展速度更快。
  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伊斯兰世界的矛盾长期化。俄罗斯、美国一年内关系会改善,因美国没钱。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压垮其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军事部署尽收眼底,极大的侮辱。奥巴马会调整。但长期来看,矛盾大。欧洲人讨厌俄罗斯人,原因俄罗斯人的特点:做事不计后果。19世纪,俄罗斯思想家(老愤青)写过一句话 “俄国人来到世界的使命就是给人类教训的。”他们与自然做斗争的能力世界第一:科技、艺术、体育能力发达,但根本弱点是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力量大,但不会用,一用,得罪人。开车30年如新;别墅是用双手做出来的;家庭吵架,一天冻死几千酒鬼;打人,打跑老婆,离婚率高。反映在外交上,就是不计后果,俄罗斯与美国关系难处理。
  中国以宋为界,此前很阳刚,审美情调是崇高美“醉里挑灯看剑”,但后来,阴柔、内向,怪:裹脚。太注重人际关系。
  欧美关系,西方内部的凝聚力下降。美国霸权两大支柱:一是超强实力,二是盟友遍天下。
三、中国外交
  2007年的中国外交:17*。
  2008年的中国外交:防守“三八线”。新出现的问题:西藏、大地震、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社会资本理论)。
  2009年中国外交的背景和任务:
  国内背景:艰难的一年(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四大矛盾并发,共震现象)10年前谈国际形势,不谈中国。中国人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看世界要把中国放进去。卢森堡8.3万人,最富的国家。中国今年很艰难。共振现象:各种矛盾积聚,政治敏感年。2007年,中国13%,德国2.7%;2008年中国8%,德国-2%——-2.5%。双方增长差距相同。内部压力大,必须化解。
  国际背景:金融和经济危机,美国新政府,各国政局不稳。经济危机发生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新政府的新思路,其他国家要相应调整。国际整个不稳,当下问题太多,不顾未来。东欧失业率达5%。
  2009年初中国外交的任务: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中美关系开好局,应对周边不稳定。
  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08年底20国集团会议;2009年4月20日,推动多哈回合谈判,遏制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推动自由贸易。美国众议院通过的8160亿救援计划含排外条款:如裁员、购物方面。2月11日参议院通过8380亿计划。双方还需协调。
  贸易中,中国某个领域往往占70%以上:冰箱75%,电视85%,黄岩城关镇的纽扣95%。“走自己的路,不给别人活路。”所以,必须拿出在国际上最有利的协调方案。全力以赴,减少冲击。
  中美开好局。现在很多有经验、活动能力强的大使都在华盛顿活动。避免原来新一届政府上台时的折腾。
  应对周边不稳定。去年底,印巴冲突中,中美联手按住印度。朝鲜要发射远程导弹,以引起奥巴马的注意。
  中国外交的五个组成部分
  大国外交(关键):首要的是处理好一超多强的关系
  中美关系稳定,中日、中俄罗斯、中欧出现小问题。
  周边外交(首要):四个次区域——东北亚(最重朝俄罗斯台湾问题也在此框架内解决)、东南亚(外交出彩的地方)、南亚(在印巴间平衡)、中亚。六方会谈机制,虽没有具体成果,但我们是主席。
  发展中国家外交(基础):非洲(重点。大张旗鼓,中非贸易1700亿美元,超过欧洲的,欧洲人很生气)、拉美(经济合作多,美国的后院实际,我们与拉美有很大的互补性。)、中东(中东水太深,进不去,也不愿进去。历史告诉我们,中东是大国的坟墓)。
  多边国际组织外交(重要舞台):全球(联合国,从低调到高调)和区域出彩(六方会谈。似乎没有作用,不要作用,只要主席身份,为谈而谈,外交诀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15年前,东南亚跟从美国,现在平衡。
  软力量建构问题(防止安全困境)这几年都谈。强制力,软力量都是影响力。文化制度影响力。影响别人去做你认为他们应该去做的。硬力量发展了,但软不够,有沟。形象不好的人,混得越来越顺,周围的人看不顺,在国际上被看作异类,形象不好,不得不付出不必要的安全费用。孔子学院,补贴涉外出版。新主张:和谐世界,不能说服,就把他搞糊涂。真傻与假傻。
  中国外交面临的问题分为客观和主观的,客观问题要面对,接受,主观方面可以改进。
  客观:与发展阶段相关的问题:将起未起,想韬光养晦都不可能了。外界的心理调整问题。台湾是我们的软肋。
  主观方面:政策自身问题:(1)结构问题,没有给中等强国的位置?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没有位置;(2)速度问题,欲速则不达(进口能源,所有的常委都谈石油,价格被抬头。实际上,只要局级干部和石油公司老总去谈就行。绑架,总理亲自打电话。)——欧洲、东亚合作、发展中世界、能源、军事透明度;(3)部门协调问题,2007年,我国打废掉的气象卫星,国家外交部却不知道,被美国发现;(强于控制,弱于协调)2008年,美国打掉卫星,事先通告,美外交部宣传说是为了空间安全;(4)突发事件预研和应对问题,预见性差;(5)与国内民众和利益集团沟通问题,仍然把外交人员看作“不穿军装的军人”。在多元化背景下,人民有要求;(6)应对西方非政府组织问题,与他们打交道的能力差。
  国际秩序的中长期走向:
  1、“一超多强”的格局不变。但国内外都开始有人将中国定义为另外一超。(目前,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国内外出现了心理差距,这是需要注意的重要事实)中国的影响持续上升。
  2、美国霸权的内在问题(政治和社会的“极化”,经济虚拟化,以及国际矛盾聚焦于美国而使得霸权成本上升),导致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3、欧盟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整个未来国际格局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根源。
  4、日本“正常国家化”趋势不变,但此过程会导致很多问题。
  5、世界经济循环出现问题,世界生产力过剩,市场的边界日益明显。在新增20亿生产者的同时,新的消费者在哪里?
  6、BRICs的崛起打破了原来的世界力量格局,包括东西力量对比。其中,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更引人瞩目,因为这意味着亚洲的崛起和全球地缘政治地图的改变。
  7、技术创新导致力量集中,技术扩散导致力量平衡。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加速主要导致了技术扩散。有规模,同时又有学习能力的国家地位上升。
  8、非传统安全问题,特别是恐怖主义、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威胁继续上升。随之,联合国在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功能得到加强。各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加强。
  与中国外交相关的几个学术问题:
  1、身份定位困境:经济利益上与发达国家趋同,政治利益要求认同发展中国家。
  2、发展阶段困境:中国处在将起未起的时期,其发展已经引起警觉,但未得到敬佩和接受。继续融入国际与在现有国际秩序中维护自己利益的问题。哪种倾向为主?
  3、国内社会利益多元化导致内部压力上升,如何平衡内外矛盾?
  4、民族主义再兴,如何处理?
  5、中国的国家认同(建构)问题解决了吗?台独与整个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关系?
  6、中国的地理事实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又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完成,中国将走向其地理事实本位,成为海陆复合型大国。这对中国的国家利益结构有何影响?对国家战略有何影响?
  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外交目标:
  国家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主观界定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如何界定国家利益历来是争论焦点,而如何实现国家利益更是争论的焦点。
  中国的三大目标是:政权稳定、现代化和国家统一。各种利益依据与三大目标的关联度或远近而分别成为核心利益、重大利益、一般利益。中国面临的威胁,近期有:金融隐患,台湾问题。中期有:政治现代化挑战,中日关系
  台湾问题的性质:战略机遇期的最大挑战。
  问题的来源:内战的产物(这是我们主权主张的直接来源,其他还有历史依据、国际法依据)。
  台湾的地缘战略性质:海权与陆权的交叉点。
  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由来(美国对内战的参与、朝鲜战争、中美搏弈、最大的国际因素)。
  三阶段:1949-1972;1972-1989-1989-迄今。
  冷战后台湾问题的演变。
  台湾问题重新突出的原因:****;冷战的结束;台湾民主化;中国崛起。
  台湾岛内政治的演变:民主化、本土化、台独化——认同问题。
  台独化后两岸问题性质的演变:从治权之争到主权之争。
  冷战后的阶段:1989-1992;1992-1996;1996-2004;2004-迄今。
  2004年以来的变化:
  2004年以来两国(中、美)三方(大陆、台湾)的态势变化:美,警惕台独;台,激进化;大陆,开始争取主动权,出台系统的政策
  2004年5月17日两办声明后的对台政策特点:主动性;灵活性;强制性(反分法、军事现代化);目标明确性(防独优先);有选择利用国际资源。
  近期挑战及其结果:扁的个人冒险性;绿的集体焦虑;社会认同问题——高危期、反台独关键年、多种手段——激进台独路线的失败:大选与公投。
  对策分析和前景分析:
  十七大报告分析:防止台独、和平发展、和平统一。
  几个观察点:马的行动;大陆的行动。
  决定底线的三种考虑:军事、政治、战略。
  近期前景:3/22、5/20以来的积极发展(两岸的表态);相对的稳定期。
  未来前景:大陆强势发展与台湾人的务实;美放弃台湾;大陆民主化;大陆海洋化。
作者: qihaosn    时间: 2009-12-27 15:26
OK  OK  OK
作者: 淡由繁生    时间: 2009-12-27 22:40
顶顶顶
作者: Freestar123    时间: 2009-12-27 23:00
回帖是美德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