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金牌值不值? [打印本页]

作者: KRIS    时间: 2004-8-20 12:27
标题: 金牌值不值?
从93年奥运争光计划问世开始,我国就明确了一切体育运动围绕奥运将派的目标。这样的成本投入看重的更多是金牌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r<br>以本届AOYUNHUI的投入来看,重点项目,即我国传统优势项目投入巨大,每块金牌的成本高达3000万—8000万元。而在我国,研究在现有体制下奥运金牌的成本核算的体育经济论文还没有出现。没有人们意识到,也没有人预测过几千万元一块金牌的成本及效率问题!
作者: fool mouse    时间: 2004-8-20 14:30
中国人永远是面子第一啊!!所以值!!!
作者: 火宅之猫    时间: 2004-8-20 18:24
不值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4-8-20 19:45
呵呵按照这种逻辑算,其实弄个人民英雄纪念碑什么的,也挺浪费的呢\r<br>
<br>不知那个“金牌成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br>
<br>另外,AOYUNHUI的成绩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国民身体素质的较量,尽管现在的AOYUNHUI奉行精英体制、中国也是体育上的举国体制,然而AOYUNHUI的成绩确实真真正正与国际形象相关的。\r<br>
<br>国际形象仅仅是“面子”的问题么?体育大国,它的背后,首先要有一个经济大国和一个稳定的大国。同时,通过对AOYUNHUI的宣传,可以达到社会性的普遍教育意义(精神、品质、全民体育的推动力等)。在AOYUNHUI的存在,体现了中国(以及其他体育大国)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存在。回到“国际形象”来说,AOYUNHUI(这次还是在雅典),为国内的厂家带来了多少订单、为国内市场扩大了多少内需(数字电视甚至因此而进一步发展),这其中的成本有人算过么?\r<br>
<br>按照“金牌成本不值”的逻辑,申办AOYUNHUI也没什么意义了,何必劳民伤财呢(按照AOYUNHUI的投入成本和预期利润言,好像性价比高不到哪里去哦)\r<br>
<br>恕我直言,楼主的“冷静”似乎有些过头了吧……
作者: KRIS    时间: 2004-8-21 21:30
楼上的不用什么婉言~
<br>这段话是我从报纸上一字不差的打上来的~让大家讨论讨论~
<br>金牌要拿~但是培养的过程应当更加科学~
<br>还有AOYUNHUI自从84年洛山矶AOYUNHUI开始就已经“扭亏为盈”了~
<br>还有~一个个人建议~不是我打击报复你说我的帖子~不要小心眼~我犯不着~
<br>你应该把自己放低调一点~别象小孩一样说话~
<br>
<br>我的观点是这样没有经过科学考量的投入是不应该的~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4-8-21 22:50
说我像“小孩子”,晕……\r<br>
<br>那个所谓的“金牌成本”是如何计算的,主帖并没有说明,如果你抄的那份报纸有说明的话应该一起抄到网上才公允吧?如果连报纸的原文都没有介绍核算方法,按照社会学研究方法,就属于典型的欺骗性统计了。\r<br>
<br>另外,即使一块AOYUNHUI金牌的成本真的有那么高,然而因此带来的体育产业的发展似乎也应该算做是“成本投入的效率”的表现之一吧?这个“效率”的计算几乎是不可能的。\r<br>
<br>如果楼主认为我反对用纯数字方法计算金牌的“成本效率”,是“小孩子气”的话,至少要提出应有的理论和数据来支持一下吧,简简单单几行字能说明什么问题。\r<br>
<br>在考虑某个社会产业“值不值”的时候,社会效应也应算做“产出”的一种。\r<br>
<br>另外,如果真的有数据支持的话,何不找出美、俄、日的数据对比一下,看看谁在一块金牌上面花的钱更多?这样起码的“科学考量”方法,难道不该先拿来用用么?如果中国与其他体育大国相比,在一块金牌上面投入过多的成本,那么就真的需要引起重视了。\r<br>
<br>这方面的东西我并不熟悉,所以仅从主帖给出的信息说了两句。\r<br>主帖文字是从报纸上面抄下来的事情我不知道,说师哥“冷静过头”算我说错了(但至少你是支持该文观点的吧),不过那份报纸至少是“冷静得过了头”,如果它没有提供有关核算数据的话。
作者: KRIS    时间: 2004-8-22 11:33
有详细的~只是我没打出来~
<br>
<br>        在展示全文之前我先得说明我的态度:我从没说过反对拿金牌,我不赞成的是没有科学考证的投入,要有一个效率的考量,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投入和训练。你不要扭曲的意思。\r<br>
<br>    这篇文章摘自《OBSERVER全球财经观察》,许多报纸和网站都有转载,大家都可以查到。\r<br>
<br>    下面是全文,大家一起看看吧:\r<br>  
<br>    从1993年奥运争光计划问世开始,我国就明确了一切体育运动围绕着AOYUNHUI奖牌的目标。这样的成本投入看重的更多是金牌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r<br>
<br>  以本届AOYUNHUI的投入来看,重点项目,即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投入巨大,每块金牌的成本高达3000万元—8000万元。而在我国,研究在现有体制下奥运金牌的成本核算的体育经济论文还没有出现。没有人意识到,也没有人测算过几千万元一块金牌的成本及效率问题。\r<br>
<br>  8月4日,因为费用的问题,中国迎接2008年AOYUNHUI的场馆“鸟巢”停建。从夜晚的长安街上看去,“鸟巢”那巨大的黑影耸立在街,透着微微的灯光,没有了往日里繁忙的景象。近日里,好几个2008年AOYUNHUI的场馆建设项目都受到了质疑,中国体育投入的“举国体制”引起微辞。\r<br>
<br>  但是,2004年AOYUNHUI的投入还是一样的庞大。从1993年奥运争光计划问世开始,中国政府就明确了一切体育运动围绕着AOYUNHUI奖牌的目标,无论多少的成本投入,更看重的是金牌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r<br>
<br>    在2008年北京AOYUNHUI还在被反复讨论的时候,8月8日,2004雅典AOYUNHUI中国代表团全体出发了。本次中国代表团共有633人,其中运动员407人,官员226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对记者说:“本次AOYUNHUI的费用我们还没有完全统计。总之,其中大部分是国家拨款,一部分是国际AOYUNHUI分配的费用,还有一小部分是社会捐赠的物资。”\r<br>
<br>  奥运争光计划的源起\r<br>
<br>  国家奥委会副主席吴寿章退休的时候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至今,他还清楚记得1993年的情形。那天袁伟民把他叫进办公室,告诉他拟定一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当时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可是,当他2001年离开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办公室的时候,悉尼AOYUNHUI荣获28块金牌的这个数字还在他的脑海中跳跃。
<br>
<br>  28块金牌,排名第三,他当年拟定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任务。新的奥运争光计划即将出台。2001年,一切都是新的开始。\r<br>
<br>  雅典AOYUNHUI代表团出发前,身兼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崔大林说:“是的,悉尼AOYUNHUI我们确实获得了28枚金牌,位居世界第三。可是,我们却依然不敢自称‘体育强国’。”他这句话并不仅仅是谦虚。我国现在的目标是在“冲击雅典AOYUNHUI,备战北京AOYUNHUI”的这个关键时期继续保持一种强势的姿态,或者更加明确的是要在本届雅典AOYUNHUI上保持“第三名”的位置,“举国体制”不仅仅是投入上的机制,更是一种普遍化的由政府提倡的社会心态,未来的半个月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将会盯在那些金牌上。
<br>
<br>  崔大林在内的很多人对此都持一种保留态度。他们不愿承重如此庞大的压力。\r<br>
<br>  在这种“举国体制”下,新时期的“奥运争光计划”的目标要求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稳中有升。扩大优势项目,继续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地位,巩固和加强在夏季AOYUNHUI的前列地位。\r<br>
<br>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纲要规定就必须要在继续实行“举国体制”的前提下进行。针对这几个目标,《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1-2010》中规定:“确保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国家财政拨款是体育经费的主渠道,必须予以保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体育法中‘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的规定落在实处。按照‘分级管理,分级投资,分级负责’的原则,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全国性体育组织机构的活动,承担为国争光任务的重点运动项目,参加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国家训练基地的建设等事项。  建立和完善体育专项资金制度。国家设立‘奥运专项资金’、‘全民健身专项资金’、‘体育设施建设与维修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保证体育事业的重点需要。”\r<br>
<br>  按照这个计划,为确保北京奥运夺金牌,将适度扩大国家队编制,增设部分项目的国家二队。目前,拟增加706个一线国家队队员编制和1200个二线国家队队员编制,同时在20个AOYUNHUI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和球类集体等项目中建立国家二队。这个编制正在进行中,那么,加上目前1316人的国家队编制,从2004年开始,国家队的人数将达到3222人。庞大的队伍,背后究竟是多少成本开支呢?\r<br>
<br>  究竟需要多少钱
<br>
<br>  为了实现这个“奥运争光计划”,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然而,“费用”这个词对于所有的人来说似乎都是一个很神秘的词语,每一个人对此都讳莫如深。“我们的费用是逐年增加的”、“我们的费用是得到保证的”……所有的人都对此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br>
<br>  “1990年代初期,我任球类司司长的时候,单就羽毛球队,国家一年投入2000万元,其中外事费用只有150万元。然而,实际上,每年参加各种比赛的费用,羽毛球队就需要外事费用六七百万元。”原国家体委球类司司长吴寿章回忆说,“不足的费用,都是由社会赞助解决的。”\r<br>
<br>  然而,在1996年,球类司就已经解散,分成为“小球运动管理中心”、“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等,相应的还有其余各司都成为“射击射箭管理中心”、“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等专业项目中心,到目前为止,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单位有2个机关中心、21个运动管理中心、5所直属学校以及其他共42个。\r<br>
<br>  从1999年起,按照“暗钱变明钱”的原则,国家财政部规定取消国家体育总局“预算内”、“预算外”的差别,将收支脱钩。也就是,所有收入,包括彩票的收入上缴财政部,然后由财政部统一拨款。因此,原本属于“预算外”收入的彩票收入与若干项目中心、场馆的创收都被纳入了“预算内”。\r<br>
<br>  2001年是《2001-2010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执行的第一年,在执行该计划前,从国家财政部公布的财政决算报告中可以看出,2000年“文体广播事业费”预算数为292.24亿元。“其中拨给国家体育总局的财政经费与事业费为16亿元”。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公布过的一个数字,国家体育局体育经济司副司长刘扶民证实了这一数字。但他还说:“每年国家拨款是超过16亿元的。而且将随着2008年的到来将逐年上升。”
<br>
<br>  “与往年AOYUNHUI突击式训练不同的是,备战2004年AOYUNHUI的计划已经从2001年就开始执行了。这就叫做‘奥运周期’。国家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从方式方法上来看也更加系统化。到目前为止,国家拨款还是我们全部费用的主要来源。超过90%。”刘扶民还说。\r<br>
<br>  “我们的目标就是奥运金牌,一切都是为了奥运金牌做准备。”本届AOYUNHUI专家组组长吴寿章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透露的数字表明,按照奥运争光计划,从2001-2004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1亿元;2005-2008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2亿元,那么到了2008年北京AOYUNHUI的时候,仅仅对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拨款就会达到27亿元,这其中并不包括国家专项拨款。为了备战2008年AOYUNHUI,国家的专项资金拨款就已经达到了40亿元。\r<br>
<br>  “实际上,国家专项拨款肯定会超过这40亿元的数目。”刘扶民说。\r<br>
<br>  另外,国家体育总局还有社会赞助的费用。但是刘扶民表示,社会赞助由于是商业运作因此一是不稳定,二是会按照特定项目投入,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些离市场比较远的项目中心比如举重、射击等来说,国家拨款是所有开支的惟一来源。然而对于体操、游泳等来说,国家拨款只是一个零头。其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足球,每年国家拨给的只有20万元的办公费用。而另外一些受群众欢迎的体育项目包括保龄球等,国家的拨款就更少了。\r<br>
<br>  吴寿章介绍说,国家重点投入项目18个(7个强项: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柔道、射击;其他11个项目为篮球、排球、田径、射箭、游泳、击剑、摔跤、赛艇、帆船、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一般性投入项目包括足球、网球、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拳击、自行车、皮划艇、现代五项、马术、武术、花样滑冰、冰球、越野滑雪、冬季两项、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国家保证对重点项目的投入,一般性项目国家只作有限投入。\r<br>
<br>  总体来说,国家拨款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家体育总局的行政费用,占50%,包括工资与办公室的基本单位开支、部分场馆的建设费;一部分拨到各个项目中心,占40%,其中包括非运动事业费、运动费、外事经费;另外还有10%则拨给有场馆的中心作为场馆维护费用。在所有的项目中,器材消耗大的有:自行车、体操、射击、飞碟、赛艇、击剑共6项,原因在于具体的项目:射击所使用的枪支、弹药、飞碟均为国外制造,而且属于每天的日常消耗,自行车的设施和服装也是一笔庞大的日常支出;设施运转消耗最大的是游泳、跳水、花样游泳共3项。因为每天游泳池的换水需要上万元。这9项是体育局的“拨款大户”。\r<br>
<br>  实际上,各个项目中心的费用使用包括两部分:一、基本费用,也就是包括事业费、人头费与外事费;二、专项费用,也就是拨给项目中心专款专用的费用。\r<br>
<br>  就器材消耗最大的项目——体操来说,国家体操队教练钱奎介绍说,从2001-2003年,每年费用为2000万元,其中器材维护更新费用为100万元,运动员115人伙食费为200万元、补贴85万元,其余1700万元则为办公费、教练工资、运动员专训费、外事费等。场馆建设有另外的专项资金。为了准备2004年AOYUNHUI的比赛,体操队更新了设备与器材,该项费用为400万元。\r<br>
<br>  因此,从2003年到2004年的两年,体操队共用去4400万元。4年累计下来,总金额约达8000万元。以体操队的夺取一到三块金牌的目标来看,最低的成本,是每块金牌2700万元。如果只得到一块金牌,那么,它的价值就是8000万元。这样的估算除去了场馆建设费用以及地方政府支出的一些费用。以得金牌数目较多的跳水运动计算,4年总投入为1.2亿元,得4块金牌的话,每块成本约为3000万元。\r<br>
<br>  这其中并不包括运动员服装,以及获得金牌后的奖励。\r<br>
<br>  由于当年的“体操王子”李宁的缘故,体操队的所有服装都是由李宁公司提供的。事实上,所有国家队的拨款中都没有包括服装这一项。“服装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刘扶民说。这也是目前各项目的基本模式,只有服装等小项目支出实现社会化,而且柔道、自行车等项目的服装也还没有解决。\r<br>
<br>  另外一方面,虽然运动员的编制在国家队,然而他们的工资关系仍然在各个地方,因此,国家队只是给运动员发放一定量的补贴。金牌奖励则是按照级别不同,项目中心向国家申请专项奖励资金。“今年特别不同,雅典AOYUNHUI,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将获得20万元的奖励。”钱奎说。\r<br>
<br>  这些计算都没有将运动员早期培养的费用计算在内。我国主要是以“业余体校”的方式来培养运动员的。在我国目前的“举国体制”下,培养一个运动员大约需要花费七八年的时间。业余体校是附着在传统教育体制上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业余体校。这些业余体校以训练为主,文化教育为辅。运动员们在此期间相应地参加各种比赛,其中成绩优秀的则被选到了省队,此时,运动员就成为了所谓的“专业运动员”。其中,所有的费用都是由国家负担,这是一般运动员的成长过程。\r<br>
<br>  随着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成长模式渐渐被打破。足球就是一个例子。“运动员的培养不再是单一的了。”吴寿章说,“人们可以花钱去培养运动员,这样一来,社会的参与度越来越增大了。体育事业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而且是全民精神的一种体现。”但是,这样的投入现在还是杯水车薪,与庞大的投入到奥运争光计划的金额相比,这些数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说,一个运动员一个月能用掉多少钱可以算出来的话,那么社会的投入(包括运动员幼年家庭和县市政府的投入)、各地的投入以及随之带来的费用则无法计算了。\r<br>
<br>  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体育经济的老师介绍,举国体制在2008年前根本不会改变,因为我们对那届AOYUNHUI有更大的期待。而研究在现有体制下的奥运金牌的成本核算的体育经济论文还没有出现,这个领域在我国还是空白。\r<br>
<br>  没有人意识到,也没有人测算过几千万元一块金牌的成本及效率问题。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4-8-22 12:21
几千万的花费被文章全部解释为“为了买一块金牌”,对这种纯经济观点我持保留态度。\r<br>按照本文概念,所谓的“争光计划”、“举国体制”,以及因之带来的大量花费,完全是为了取得“AOYUNHUI的某项目金牌”,却把因之产生的社会效益、国际形象提升、政府合法性提升、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全民健身等群众项目的促进……等等等等这些用简单的会计核算不可测的“效益”完全排除在外,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上,仿佛“体育事业”也应该是一个“有买有卖”的行当。\r<br>
<br>而且综观全文看来,其观点也只是投射在“成本与效率”问题,对于“值不值”的问题并没有论述,因为“值不值”的问题所涉及的方面远不止经济,相信撰文者也是承认的。\r<br>
<br>另外,我还是认为本文有<b>诡辩</b>倾向,将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全部算做“金牌投入”,并首先肯定了国家在“争光计划”中全部投入的唯一目的和唯一产出就是“金牌”,而排除了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其他促进作用。
作者: fool mouse    时间: 2004-8-22 13:11
中国政府要是能算帐算的这么精,那些重复建设,垃圾工程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从惯例来说,用钱换面子狠值!!!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4-8-22 15:33
金牌不只是什么面子问题,在国力弱小的时候,金牌象征着国家实力的被认可,是刺激弱国民族主义情绪的良方。\r<br>
<br>在十几年前甚至十年前,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去考虑“金牌是否值得”这样一个命题。一个弱国,特别是一个块头巨大的弱国,迫切地需要着外部的认可与赞许。\r<br>
<br>中国女排“五连冠”之时,也正是我国国力虚弱之时。因此也有人总结出一个规律,即国力越不振就越重视奥运金牌。如今的中国尽管内部外部矛盾和问题诸多,但毕竟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今天的中国比起1840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历史诉求。\r<br>
<br>我们不能在谈到AOYUNHUI时就只盯住金牌榜,那并不是AOYUNHUI的全部,更不是中国参与AOYUNHUI的全部。如今的对金牌的某些反思(无论是否合理),都代表着渴望通过金牌来求证自己存在的弱国民族心理的逐渐消失,也许,这就使大国意识逐渐形成的标志。\r<br>
<br>冷战时,苏联培养大批运动员参与AOYUNHUI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和强大,同时也是为了“不要被美国人比下去”,当今的体育大国俄罗斯,也因此得以继承前苏联的衣钵。我想说的,是金牌绝不是做生意,纯经济统计是不适用的。
作者: fool mouse    时间: 2004-8-22 17:17
难道现在还不适用吗?奥运的商业氛围现在明显地重于政治氛围!!!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4-8-22 19:03
我讲的不只是“政治效益”,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这要分清楚的。而且无论政治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从国家投入的需求目的来看,都要高于经济效益的追求。\r<br>AOYUNHUI有商业气氛不假,也很不错。然而从主帖的讨论问题而言,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对于奥运金牌的投入,是否应当只关注纯经济的成本与效率
作者: fool mouse    时间: 2004-8-22 20:28
这个嘛,有点道理啊,但是能激发出什么社会效益呢?没看到中央台这两天再呼吁青少年健身啊,这么多年的奥运搞下去,还不是搞不过应试的压力,现在倒是年纪67十的最勤锻炼 了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4-8-22 22:25
把AOYUNHUI的社会效益仅仅局限在促进全民健身似乎也太狭隘了吧,我只是为了论述方便才只举了那么几个例子而已。\r<br>
<br>社会效益多是抽象不具体的,你可以想想看如果没有“争光计划”、没有参加AOYUNHUI、没有那么多金牌逐渐的进步、没有那么大的体育事业投入,将会是什么样子,有些事情从反方面考虑也许会看得更加清楚
作者: wanglei00    时间: 2004-8-23 15:37
我认为金牌的社会效应是很大的
<br>而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金牌的价值\r<br>那些投入的钱不只是浪费了
<br>还有它的链式效应:在某个方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br>简练的说上面的两点是我投值的原因
作者: fool mouse    时间: 2004-8-23 21:03
社会效益多是抽象不具体的,你可以想想看如果没有“争光计划”、没有参加AOYUNHUI、没有那么多金牌逐渐的进步、没有那么大的体育事业投入,将会是什么样子,有些事情从反方面考虑也许会看得更加清楚(Sophokles语)
<br>是什么样子能说说吗?
<br>我看还不如一本带来的社会影响大嘞,有多少青年是受它的影响走出了房间去拍拍篮球啊!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4-8-23 22:57
自己去想象吧,我懒得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
<br>困死我了~
作者: Phevoshym    时间: 2004-8-24 12:19
小弟愚见 现在拿金牌激动的成分少了 完成任务的感觉多了 除了看那些扣人心弦的决赛外 奥运没什么值得关注的了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