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谢国忠:全球股市已经崩盘 抱歉,A股要熊两年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雪寒冰    时间: 2008-4-1 09:08
标题: 谢国忠:全球股市已经崩盘 抱歉,A股要熊两年
A股要熊两年

    眼下,全球股市已经崩盘,A股市场也已开始调整。我相信,上海市场还是被高估了100%。不过,经历上一轮调整后,股评家们将会抛出其他理由来鼓励投机者。其主要论点是,A股市场与众不同。他们要求投资者对价差抱着“一直朝前走,不要朝两边看”的态度。只要能让部分股民相信他们,这个泡沫就能持续到AOYUNHUI以后。现在的调整只是屋顶上的风波,真正着陆还要等到AOYUNHUI开完。

    夏天之后,投资者会面对现实。很多中国的公司只是在玩概念,不是长久性的。很多可能只是一个空壳,国家的紧缩政策会让那些资金流不足的公司显现出来。而这些情况的暴露可能会影响信心。通缩的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是会让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得更加健康。

    当A股超过2500点时,中国股市就进入了泡沫状态。泡沫也有它的自然寿命,一场股市泡沫持续三年也是可能的。国际市场的熊市,从2008年开始进入了。中国的熊市调整一般至少需要两年,所以2008年、2009年都是调整期。手头有股票的股民,应该趁着有比较好的反弹,赶紧出货。

    近期有些人狂呼“救市”,我的态度是,危机源于“疯牛”,调整远未到位,“救市”于事无补。在我看来,救市或能挽危局于一时,但最终只能让熊市变得更熊,让危机变得更危。我对证监会放行几只基金、发表几次谈话被市场解读为“救市”的举措不以为然。且不说这些措施是否可以看做“救市”,即便真的推出印花税减半、向市场注资等“救市”措施,我认为也只能让所谓的“牛市”再多苟延残喘几天。一个被严重透支后衰颓的市场机体,是不能指望靠几针“强心剂”便从此精神抖擞的。搞不好,“强心剂”反会加速其衰败。

    许小年

    A股暴跌很正常

    股市暴跌,记忆中这是第三次了,1993-1994年一次,2001年一次,现在是2008年,每隔七八年来一次,形成了固定模式的周期循环。市场低迷时,政府想方设法提升人气,报纸发社论,官员谈远景,放水注资金,新基金发行,降低印花税,2005年是国有股流通给兑价,无非鼓励大家买股票。看看指数上得太快了,就警示风险,控制发行节奏,加印花税,调控基金舱位,打击违规违法活动,震慑投机炒作。说打压也不是一打到底,而是要“快牛”变“慢牛”。这十几年的循环,基本都是同一套路,唯一不同的就是时间和指数点位。
其实,讨论点位毫无意义,千点也罢,万点也罢,判断一个市场是否有泡沫,要看盈利与股价是否匹配。如果盈利增长好,100倍市盈率也不一定有泡沫,如果盈利没增长,5倍市盈率也可能是泡沫。假设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率是10%,这已是很乐观的估计了,再假定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的精华,盈利增长可以高于GDP的增长,比如说每年15%到20%,股市的合理市盈率就应该在20倍以下。

    看看全球的市场,没有一个股市能够长期支撑50倍以上的市盈率。50倍市盈率是什么概念?大致要求公司未来几年的盈利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这么高的增长率,没有几家公司做得到,而去年上证A股的市盈率最高时达到70多倍,你说不是泡沫,还能是什么?(
作者: 飞雪寒冰    时间: 2008-4-1 09:10
谢国忠

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198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硕士,199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同年加入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分析员。在世行的五年时间,谢国忠所参与的项目涉及拉美、南亚及东亚地区,并负责处理该银行于印尼的工商业发展项目,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电讯及电力发展项目。1995年,加入新加坡的Macquarie Bank,担任企业财务部的联席董事。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亚太区经济学家。2007年,由于个人原因离开摩根士丹利.现准备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设立一个仅向熟人开放的私募股权“投资俱乐部”,资金规模2亿至3亿美元,将投资于中国的非上市公司.
作者: 飞雪寒冰    时间: 2008-4-1 09:11
他对形势和趋势的判断在多数情况下准确,这得益于他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多从国情出发,并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及传统因素在影响经济结果时所发挥的作用

在华尔街大牌投资银行里具有大陆背景的亚洲分析师中,谢国忠属佼佼者。这是许多业内同行认可的一个事实。在过去的三年里,谢作为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亚太区经济学家被基金经理客户评选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分析师。

谢国忠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源自他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预见到了陷阱。他清楚地看到“亚洲经济有巨大的结构性问题”。这使他在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

1997年初,当印尼的贸易顺差仍然很高,出口增加20%多,财政也平衡的时候,谢国忠就发表报告说印尼的经济会崩溃。当时很多人不相信。“我懂得印尼经济里最大的问题是腐败,”谢国忠说,印尼的财富是虚的,里面其实都被掏空了。等到外国人不愿意把钱放进去的时候,空架子就会倒下。

同年9月份,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两月有余,谢国忠又写了一份香港房地产要下降50%的报告。当时大家觉得是无稽之谈。谢国忠解释说,他主要看的是供应量层面,他看到香港通过控制房地产的供应量来提高价格,人为地吹起一个资本泡沫。

同样是在1997年的夏天,谢国忠看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通缩,并意识到中国经济将从短缺走向过剩。而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维持在8%的高水平,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谢国忠的观察是,原来很多产品短缺导致中国人消费的欲望很强烈。到了1997年左右,这些短缺的产品基本得到满足,消费欲望就开始下降。中国毕竟是一个财富积累较低的国家,不能保持高消费的水平。他因此提出通缩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主旋律。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但是这些先见性的观察后来经现实证明是正确的,谢国忠因此自1998年开始被基金经理们认可,并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

现在,谢国忠是亚洲地区被媒体引用最频繁的分析师。在公司内部,他是摩根士丹利公司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小组的领头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在多次关于中国经济的演讲中引用谢国忠计算出来的数据——在中国近8%的经济增长率中,出口占了74%的比重。

谢国忠认为,他对形势和趋势的判断之所以能在多数情况下准确,得益于他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多从国情出发,并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及传统因素在影响经济结果时所发挥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是谢国忠到美国留学之后逐渐形成的。在国内,谢国忠念的是工程。到美国后,由于觉得工程学对他已经不再有挑战,遂改学经济学。正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时,他深受经济学系索罗教授的影响,认为经济学的复杂性在于一切都是联系起来的。单纯地套用理论模式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问题。看一个模式,要看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毕业后谢国忠在世界银行工作过五年。这段经历的作用是帮助了他从宏观的、国家的角度来理解东南亚地区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行工作期间,他有机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或一个行业从上到下看了个透。比如在印尼,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研究这个国家的电力行业。

现在,谢国忠在亚洲区的同行中以追求立意新颖,见解独到而非人云亦云而著称。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谢国忠研究所涉范围虽广,但对有些国家及领域的分析并不够严谨和充分。另外,因为投行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谢国忠有时说话容易过激,即追求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谢国忠自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小到大,他在学校里的考试成绩总是第一。在同济如此,到了麻省理工依旧。仅得的一个B也是“因为故意跟老师作对”。

谢国忠是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直到赴美留学。他承认在就业上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每一次工作的转换都很顺利。目前他在摩根士丹利(亚洲)稳坐着首席亚太区经济学家的位置。不过,谢国忠对自己的人生观则非常务实。他认为人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同时,人要有自约克制力,要有耐心。不能贪,不能急功近利。他表示中国十几年来最大的弱点是很多青年人急于求成,因而导致浮夸。

至少到目前为止,谢国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由于他的工作需要经常和基金经理们交流争论,他将其形容为是一种上战场的感觉。他说他喜欢和很多人辩论时的那种兴奋、新鲜的感觉。特别是当市场出来的情况和预测的结论一致时,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不过,和一般印象中上海人的性格特征不太吻合的是,谢国忠喜欢想大问题。他在投行经济分析师中被列入“大师”一级,是因为其知识和见解的广度与深度被认为在众人之上。谢国忠说他对历史情有独钟。最近他正在读的两本书分别是《大英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史》。-
作者: automatica    时间: 2008-4-28 22:44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hao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