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试析第三方危机管理的条件性 [打印本页]

作者: 伊红    时间: 2008-3-9 14:56
标题: 试析第三方危机管理的条件性
作者:刘俊波 来源: 日期:2008-1-4
    危机管理研究一直主要是大国降低彼此之间冲突风险的研究。冷战结束以后,国际上各式各样的危机层出不穷。一些国际危机不仅影响到国家安全与大国间的合作,也造成地区局势紧张,成为国际局势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危机乃至冲突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本国边界,而扩散到地区乃至全球的层面。在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的环境下,如何处理国际危机成为外交上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但即使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消蚀了主权的内涵,主权的敏感度却也在同步上升。这种互相矛盾却又颇为合理的逻辑对国际危机的管理构成了一定的限制。本文根据这一逻辑,对国际危机管理的条件性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国际危机管理的机遇与限制。
一、    第三方危机管理的内涵
    国际冲突或危机管理的基本假设就是建立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存有可供管理的空间,国家或国际社会藉由策略或措施而防止冲突或危机的升高,以避免爆发战争。这种“空间”的存在便为通过某种外交方式应对国际冲突或危机提供了可能,危机管理就成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要理解危机管理,首先还要从危机说起。突发性和紧迫性的特点使得危机只是一个“点”的概念,即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激化状态。概括来讲,危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冲突。从狭义上看,危机是冲突与战争的中间环节,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通常认为,国际危机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危机双方或各方的重大利益或核心利益受到威胁;存在时间限制或紧迫感;有发生军事冲突的严重危险
    正因为危机的这几个特性,危机管理因此也有别于一般的冲突解决。一般认为,成功的危机管理往往不是寻求彻底解决利益冲突,而是控制局势、缓和矛盾、降低升级的风险。约瑟夫·奈指出,危机管理指的是应付已经发生的危机的措施,是为了防止其成为导致战争的诱因。从这个角度讲,危机管理只是一种即时性的应对冲突的策略,是专门针对突发性的危机而采取的一种外交处理手段。这正好与杨森(Patricia Youngson)的观点相符,即危机管理既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有效的“外交工具”;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在后冷战时期,危机管理基本上是作为外交辅助工具出现的,即防止危机发展成为战争。但是在另一方面,在控制危机的前提下,危机管理可以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中间步骤,从而为冲突的彻底解决奠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危机管理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范畴,达到了冲突解决的高度。著名的危机管理学者丹尼尔·弗雷(Daniel Frei)就认为,国际危机管理有三个主要目标:(1)通过限制和控制可能导致突发性冲突以避免战争;(2)消除潜在的冲突以化解危机;(3)建立或发展危机管理的组织或制度,即安全网络和制度,以应付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涵盖了从危机的预防到解决的所有区间,是一种更为广义的界定。
    所以,国际危机管理就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处理国际冲突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制定正确对策、防止危机扩大化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政策选择的行为。虽然理论上而言,危机是有限时间内的概念,但在操作上却也是一个过程化的决策行为,其根本目标是通过政策选择,在最大程度上用和平手段保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由于在当今的主权国家之上不存在世界政府,因此第三方能够在减缓或控制危机升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甚至有时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实践中,由于管理行为既可以施加于自身也可以受施于第三方,所以根据危机管理行为体的身份,国际危机管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卷入危机的当事方对危机进行控制和处理,姑且称为双边危机管理。这种情况下,在危机环境中的行为体只有两方,属于主动型的危机管理;另一种是危机的当事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管理属于其之间的危机,第三方或主动或接受邀请介入不属于自己的危机,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对其进行管理。对此,我们可称之为第三方的危机管理。这种情况下,危机环境中实际上就是三个行为体。对危机的当事方来讲,这种危机管理是被动型的。当然对介入危机管理的第三方来讲,则是主动的危机管理。一般来说,在这种介入方式中,参与危机管理的施动方是大国、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或者是国际组织;被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发生国际危机的国家,既包括地区大国,也包括中小国家。
    从理论上说,第三方危机管理部分源于外交实践中的调停等第三方介入行为。
    也就是说,第三方的危机管理与危机当事方之间的处理进程相联系,某种程度上是危机当事方处理危机过程的延伸。它包含了一个冲突各方都能接受的、公正的、中立的第三方的介入活动,以帮助争议方自愿达成他们自己彼此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简而言之,第三方危机管理即是由第三方寻求帮助卷入危机的双方达成互相满意的结果的一种过程。虽然第三方的危机管理意味着外界的第三方对危机的介入,但从本质上讲,这种第三方的危机管理可以看作是危机当事方之间谈判过程的一部分。起码在结构上,是危机当事方谈判通过另外一种方式的继续。
    所以,第三方国际危机管理是在危机中拥有资源和利益的第三方与危机各方的复杂的动力互动。其目的是要通过改变危机各方互动的四个成分:概念,方式,目标和行为——即转变危机当事方之间“零和”博弈的观念为“双赢”或“共赢”的认知;促使危机当事方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处理问题;促请危机当事方理性设定务实的目标,“自己活也让对方活”;鼓励各方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方式——协助无法有效处理自身危机的当事国控制危机,实现处于冲突风险中的问题的部分或彻底地妥协性和解。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不是别有用心的干涉别国内政,损害他国利益而攫取一己私利。
二、    第三方危机管理的内在限制及外部影响因素
     从性质上而言,第三方的危机管理是一种“协助性”行为,其内涵本身衍生出了第三方危机管理内在限制。
     首先,第三方是对本质上不属于自己的危机事件进行介入处理,是一种非当事方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方的危机管理根本上是一种非约束性的介入形式,其中,危机当事方保留有控制危机进程和结果的权利,因而也有接受或者拒绝危机管理或建议的自由。如同调停一样,这种争端的局外方作为第三方对争端进行援助的形式,导致局外方被天然的被“剥夺”了为冲突或危机各方做出决定的权力。这种对决定权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第三方进行危机管理的第一个内在限制。
     其次,第三方的国际危机管理必须是基于政治或外交的非强制性手段。也就是说第三方的危机管理不完全等同于干涉的概念,武力或强制性原则不仅损害当事国的主权尊严与领土完整、有悖于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而且还与第三方危机管理的初衷相违背。只有在第三方基于尊重主权的原则和当事方自愿接受的前提下进行危机管理,才能为危机的当事国所接纳,危机管理也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国际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才能得到保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才能得到维护。这种对于管理手段的限定性要求便成为第三方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内在限制。
     同时,在实际环境中,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第三方的危机管理带来不同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相互依赖程度的急速提升使得危机的影响也日益地区化甚至“全球化”。因相互依赖导致的国家之间利益的相互交织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国家的脆弱性;而一国的危机“外溢”而波及地区甚至国际领域的危险使第三方进行危机管理变得越来越现实。这种形势的变化不仅成为第三方危机管理的最佳条件,也催生了第三方国际危机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使其成为维持和平的一种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主权的“碎片”化,也刺激了主权问题的极度敏感化。国家主权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日益“泛化”的同时也出现了重新向民族国家时代“回归”的趋势,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构成了国际关系中既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促进的独特结构。这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危机管理的发展空间和实施效果。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与第一种形式的危机管理不同,第三方的危机管理无论是内在限定还是外在约束都增加了管理者自身难以控制的变量。这反映到危机管理者身上最直接的就是主导权或处置权的缺失,即第三方没有独*性的决策权。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管理危机的主导权的缺失构成了约束危机管理者处理危机的内在变量,而主权的因素却成为影响第三方危机管理的外在变量。这些内外因素刺激危机管理的条件性成为危机管理理论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在主权的“困境”中、在缺失危机管理主导权的情况下有效的处理危机,是现在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作为危机管理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    第三方危机管理的条件性
    第三方危机管理的内在限制因素以及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约束与机遇促使进行危机管理的第三方的条件性的具体分析。第三方进行危机管理,需要各方具备相关的条件。也就是说,危机管理的启动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和先决条件,或者说第三方的国际危机管理存在一些内部和外部的变量。无论是危机中的当事国,还是选择参与危机管理的大国或者其他国家,都把维护乃至扩大本国的国家利益作为接受或介入危机管理的考量因素。有效的管理危机不仅需要管理者具备自身的意愿,还需管理者拥有影响危机的资源与能力杠杆。
    总体而言,从危机管理的内外因素分析,第三方进行国际危机管理的限制因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必要资格;二是危机的当事方是否愿意接受第三方的介入。
    首先从第一方面的限制因素来看,亦即内部变量:第一、要进行危机管理,第三方必须在危机的当事双方看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例如,第三方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声誉,或在某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是为世界所公认的权威。这种对第三方的权威身份的认知可以赋予第三方以一定程度的可信度,从而加大危机当事方对于第三方介入危机的接纳程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国际上大多数的危机管理都是由大国或者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展实施的原因。第二、第三方在两方的危机中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危机的加剧并可能导致的冲突会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和损害其切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危机“外溢效应”的后果以及利益的关联性赋予第三方在危机中的“准一方”地位,这样处于危机之外的第三方与危机的当事方一样在消除战争危险和使事态恢复正常的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这使危机中的双方不得不考虑拥有部分发言权的第三方,从而可以大大抵消“干涉”的嫌疑而增大介入的合法性。第三、第三方具有影响危机演变的资源或对危机双方构成某种影响的能力杠杆。危机的发生从理论上而言主要基于两种原因,一是物质性资源的稀缺;二是对非物质资源的争夺。危机当事方在冲突的情况下很难自己解决危机,而第三方的介入不仅可以提供双方所缺乏的物质性资源来达成危机的解决,还有可能通过自身对某一问题的影响力,促成危机的缓和。对实际利益的判断以及掌控危机的考量会促使危机当事方考虑第三方的态度,以便最大限度的借用第三方的力量、减小外界对自身的负面影响。第四、第三方立场在危机双方看来有一定的中立性和可接受性。在危机当事方看来,第三方的立场公正或中立与否是衡量第三方管理危机效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危机中的当事方才不会担心由于非中立的第三方介入而形成危机形势下多对一的不平衡局面,才不会担心第三方的介入只会增加对方的筹码,而削弱自己解决危机的能力。只有在具备了这些必要条件后,第三方才具备了成为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者的资格,危机当事方也才有可能认可第三方的地位,从而为第三方进行危机管理提供某种可能。
    一定程度上,危机之外的第三方具备的上述条件只是一种资格,不会必然导致第三方危机管理的形成。毕竟,危机主要是当事方之间的事情,再考虑到主权因素的敏感性,第三方对不属于自己的危机进行介入、管理,无论在政治、外交上,还是民众情感上,都是非常敏感的。这种情况下,危机当事方的意愿,即当事方是否同意第三方介入危机便成为第三方的危机管理能否启动的关键因素。实质上,同意原则是作为国际关系最基本的主权原则的延伸。虽然有不少学者提出主权弱化的概念,但在当今民族国家仍旧是国际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体的情况下,坚持主权原则依然是保证现行国际体制稳定的基础。同样也是第三方开展危机管理的重要前提。
    一般来讲,以下因素构成影响危机当事方对第三方危机管理考量的条件。
    第一、当事方对第三方介入危机对自身利益所造成的影响的具体考量及评估。从现实利益的考虑出发,危机中的每一个当事方都希望看到第三方的介入会增进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相反。如果当事方认为第三方实行危机管理可以促使危机达成自身所希望的结果、实现比继续冲突对自己更为有利的结果,那么当事方就会倾向于接受第三方的管理建议。第二、当事方对第三方介入对危机的帮助作用的认知。在危机面临失控的情势下,危机中各方希望第三方的介入有助于控制局面的进一步恶化,并防止冲突升级或者失控,使危机趋于缓和乃至解决。这种出于形势紧迫感的“求助性”考量最容易促使危机的当事方接受或推动第三方启动危机管理。第三、危机当事方对国际形象塑造的考虑也会影响其是否接受第三方管理的一个因素。再现代国际关系中,信息技术的发达造就了传媒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影响力,促使其成为改善或者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媒介。从对外形象考虑,危机中各方都希望塑造这样一种对外形象:即接受国际社会中第三方的外交斡旋是对自己对国际规则和国际社会的公开承诺和尊重。这种良好的形象宣示有利于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国际舆论和环境,从而可以在危机的管理或解决中争取主动。第四、危机当事方对介入的第三方“双重身份”的认知效应。也就是说,危机中的当事双方认为第三方介入危机之后不仅可以有助于缓和甚至解决危机,也可以作为“证人”或者“监护人”,监督或保证他们之间达成的协议,使协议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以此作为以后约束对方行为、消除出现对方破坏协议危险性的一种手段。第五、对危机当事双方希望在自身直接谈判无望或自己无法有效进行管理危机的情况下,经由第三方介入,帮助达成某种解决方案,或提供一种比直接谈判更有利的解决结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是只有当事方认为接受第三方进行危机管理对自己更有利的情况下,他们才愿意接受第三方的介入,这种第三方的危机管理也才能水到渠成。
    总体而言,第三方的危机管理不会自动生成,危机当事方也不会无条件的接受第三方介入对自己的危机进行管理。只有当危机之外的第三方认识到危机的继续会威胁到其自身的利益,或者当他们意识到介入危机对其进行管理乃至解决是一个增进其利益的机会,第三方才会采取冲突管理行动。[xxiii]这种利益不仅包括其切身战略利益,也包括其国际声望与影响等“软性”的非物质利益。而同样的逻辑,当事方也不会轻易接受外界介入。简单地说,只有当他们意识到接受第三方的危机管理更有利于其利益时,才会接受第三方对冲突进行管理。所以,只有在危机当事方与外界的第三方达到这种契合点时,第三方进行危机管理的条件才算完全成熟,危机管理也才能真正启动。
四、    结语
     第三方危机管理的内外限制因素以及由此催生的条件性不仅给新形势下的危机管理带来限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成功的进行危机管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应当承认,国际危机管理的条件性既是第三方进行成功的危机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限制其开展危机管理的制约因素。这些条件性要求不仅在无形中为第三方有效处理危机设定了先决条件,也为第三方提高危机管理的成功率提供了指针。
    从限制的角度而言,第三方国际危机管理不仅受到管理者具备的资格的限制,也受制于被管理者的意愿及利益考量。作为危机的管理者,第三方既不能不尊重当事国的愿望与利益而强行介入,也不能使用强制性手段迫使当事国接受外界的管理。第三方进行危机管理的条件性为新形势下的危机管理设定了无形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危机管理的有效开展,限制了危机管理作为维持和平的一种重要手段的作用。
    但是从机遇的角度而言,危机管理的条件性不仅有助于打破国家主权与外界干涉的困境、抵消主权干预的嫌疑,也使介入国际危机的第三方可以趋利避害、准确把握时机,从而有助于提高解决危机的成功率,最终为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创造条件。尤其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危机管理方式发生了不同于冷战时代的迁移,间接导致国际危机管理的目标相应转移,使得管理的重点不再是防止世界大国之间发生国际危机或战争,而是转向防止由地区大国之间的冲突引发的地区危机、中小国家因内部危机或战争而引发的地区动荡、恐怖主义分子制造的国际恐怖主义事件所导致的国际危机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的发生以及对已出现的人道主义问题进行挽救等。这种变化扩大了危机管理的适用范围,并使得第三方管理的条件性成为成功进行危机管理的重要保证。
    国际政治这种由传统安全领域的高级政治层面向低端层面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转移的现象,不仅对传统的危机管理构成挑战,也催生了传统国际危机管理的进一步演化,这使得危机管理的条件性变得更为重要。虽然在外交实践中,引发危机的根源各不相同,危机管理的方式也有所差别,但危机管理的条件性是第三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有效处理危机必须重视的隐形因素。忽略了危机管理的潜在要求,不仅会使危机管理者难以实现危机管理的目标、维持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反而还可能招致损害自身的国家利益或国际威望,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作者: sailingsha    时间: 2008-3-9 17:19
这个我看过了~~~~~~~
作者: sailingsha    时间: 2008-3-9 17:20
还是要顶一下~~~~~~~~
作者: sailingsha    时间: 2008-3-9 17:20
是个挺不错的分析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