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从中亚与南亚能源合作前景看美国“大中亚计划” [打印本页]

作者: 伊红    时间: 2008-3-9 14:52
标题: 从中亚与南亚能源合作前景看美国“大中亚计划”
作者:赵青海 来源: 日期:2008-1-25 9:22:38


    推动中亚与南亚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美国“大中亚计划”的重要环节。但囿于地理条件及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现实,开展中亚—南亚能源合作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美国推动这两个地区能源合作的做法在短时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大中亚计划”及中亚—南亚能源合作的可能性
    美国在中亚推动“颜色革命”受挫后,为削弱俄罗斯、中国在中亚的影响,推动阿富汗重建进程,并扶植南亚国家,提出所谓的“大中亚计划”。该计划核心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整合中亚和南亚,从能源、交通、经贸、安全合作入手,建立由美国主导并将中俄排除在外的新的地区合作机制。能源领域是美国“大中亚计划”的主要切入点,美力图将中亚油气、电力南引,削弱俄罗斯对中亚的控制,阻挠印度、巴基斯坦从伊朗进口天然气。
    从理论上讲,中亚与南亚在地理上邻近,开展能源合作具有地理上的优势。此外,中亚具备向南亚供应能源的资源条件。中亚油气与水电资源丰富。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6年世界能源数据回顾”统计,截至2005年底,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石油储量396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3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探明石油储量5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2.9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石油探明储量6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1.85万亿立方米。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油气资源相对缺乏,但水电资源丰富。塔吉克水能蕴藏量约4万兆瓦,装机容量4052兆瓦。吉尔吉斯水能蕴藏量约2.6万兆瓦,装机容量2750兆瓦。据世界银行2004年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塔、吉水电的出口能力将分别从2003年的160.7万兆瓦时和264.5万兆瓦时,提高到2088.7万兆瓦时和1216.7万兆瓦时。扩大能源出口是中亚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各国均期望实现出口渠道多元化,南亚是其重要选项之一。
    合作的可能性还来自南亚国家对获取中亚能源的浓厚兴趣。南亚能源资源匮乏,但能源需求增长迅速。印度目前是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费国,70%的石油消耗依赖进口。随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印度能源缺口不断扩大。据估计,到2030年,印度对海外石油依存度高达91%。巴基斯坦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低。根据中长期能源需求与供应情景分析,巴在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石油需求分别为2069、4547和6684万吨;天然气为4.57、9.11和19.04万亿立方尺。而同期的石油供应则分别为1200、1800和1800万吨;天然气为4.42、3.00和2.30万亿立方英尺。石油缺口为869、2247和4884万吨;天然气缺口为0.14、6.11和16.74万亿立方英尺。在电力需求方面,印度目前通电率为56%,人均年用电量470千瓦时(2000 年世界人均年用电量 2345 千瓦时),到2012年,印电力需求将是目前的1.5倍;巴基斯坦通电率为56%,人均年用电量约320千瓦时,到2015年,巴电力需求将翻一番;阿富汗通电率仅为6%,其人均年用电量为16千瓦时。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北上获取中亚能源,是印、巴等南亚国家海外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亚—南亚能源合作的现有主要构想
    (一)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线(TAPI)。目前,由于缺乏管线连接,南亚尚未从中亚进口油气。但印度公司已积极参与哈萨克的石油项目。印度投资15亿美元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合作开发库尔曼加兹油田。现有的中亚—南亚主要油气合作计划是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线。2002年12月,土、阿、巴三国政府签署了输气管线项目框架协议。计划中的管线长达1700公里,项目耗资约35亿美元,年输气量约300亿立方英尺。管线从土库曼斯坦的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开始,途经阿富汗的希拉特(Heart)、坎大哈(Kandahar)和查曼(Chaman)以及巴基斯坦的奎达(Quetta)、木尔坦(Multan),最终到达巴印边境小镇法自卡(Fazilka)。如果将该管线延至印度将再增640公里,耗资6亿美元。美国积极支持TAPI,表示愿为TAPI提供资金和技术,并保障阿富汗境内管线安全。美还建议将管线延伸至哈萨克斯坦。亚洲开发银行表示愿为TAPI管线建设提供贷款,2005年该机构经研究宣布该管线具有商业可行性。2006年5月,印度政府批准参与TAPI管线计划。
    (二)从塔吉克、吉尔吉斯向南亚输送电力。塔、吉夏季气温相对凉爽,耗电量较少,而南亚夏季高温,需电量大。开展中南亚电力合作,就是在塔、吉发展水电事业,将其剩余电力输往阿富汗、巴基斯坦乃至印度。这既可充分利用塔、吉两国水利资源,带动地区国家经济发展,也可缓解南亚国家的电力不足。2006年5月和10月,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四国分别在伊斯兰堡、杜尚别召开跨国电力贸易会议。四国同意拟就一个跨境输电项目框架,成立联合工作实体加紧落实并进一步磋商技术及融资方面的问题,同时对地区电力合作项目进行技术和经济评估。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CAREC)也对中亚—南亚电力合作表示积极支持并愿为部分项目筹措资金。美国将推动中亚—南亚电力合作作为促进地区经济融合的重点。美贸易发展署提供80万美元帮助塔吉克政府与美应用能源服务公司(AES)合作更新现有电网,争取塔在2008年底前向阿富汗出口电力。在杜尚别会议上,美国表示将投资10亿美元用于塔水电站建设。美除派代表参加上述会议外,还于2006年6月在伊斯坦布尔组织召开了中亚电力部门论坛。
三、中亚—南亚开展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
    中亚—南亚开展能源合作虽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但实际运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一)地区安全形势不稳是中亚—南亚开展能源合作的主要障碍。其中,阿富汗乱局是TAPI管线迟迟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TAPI管线计划在阿富汗战争后被重新提上日程,是由于人们对阿战后重建一度持乐观态度。但事实上阿重建进程缓慢,塔利班在近年来死灰复燃,不断扩大攻势,北约虽对阿增兵,但未能稳定该国局势。阿富汗安全形势的恶化,已使各方对TAPI管线由热情再度转向观望。巴基斯坦仍把其油气进口优先方向选在中东,特别是伊朗和卡塔尔。此外,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形势动荡也是管线建设的另一不利因素。近年来,俾路支省部族势力与中央矛盾激化,地方武装力量多次袭击该省的油气设施。巴中央与俾路支地方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解决,这对必经该省的TAPI管线将是潜在的安全隐患。跨国输电线路同样易受袭击破坏,巴方对此尤为担心。
    (二)油气合作面临的问题。
    1、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可输出油气资源能力不足。尽管哈、土均有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期望,但其生产能力却相对有限。2004年,土天然气产量为587亿立方米,出口420亿立方米;2005年土天然气产量630亿立方米,出口452亿立方米。根据2003年4月俄、土总统签署的合作协议,土保证在25年内对俄出口天然气2万亿立方米,供气量从2004年50亿方到2007年700—800亿立方米。2007年7月,中土两国签署了天然气合作协议,土承诺在自2009年起的30年内,每年对华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土经常夸大其天然气储量,各方对其实际储量说法不一。该国也缺乏将潜在的天然气储量变成工业储量所应具有的资金能力和技术条件。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土库曼的天然气生产能力要满足俄罗斯、中国的需要都有困难,遑论供应TAPI管线。哈萨克斯坦虽是中亚能源大户,但其所生产的石油除向俄、中以及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汗管线供油外,是否还有余力向南亚供油令人怀疑。
    2、南亚国家在引进中亚油气问题上缺乏合力。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复杂三角关系使南亚国家在管线建设问题互相提防。印、巴关系近年来虽有缓和,但缺乏战略互信,印度担心巴借管线向其施压。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卡尔扎伊政府在反恐问题上龃龉不断,互相指责;卡尔扎伊政府亲印而疏巴。巴也担心阿富汗借管线拿捏自己。尽管TAPI管线是印、巴北上政策的选项之一,但由于相互间的矛盾和缺乏互信,他们宁愿乐观其成,而不会全力投入。
    3、来自俄罗斯的阻力。为满足自身需求并向欧洲、独联体及亚洲出口,俄目前每年需要从中亚进口790亿立方米天然气。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是俄天然气进口主要来源国。长期以来,俄向欧洲供应的天然气主要来自土库曼斯坦。根据俄土两国约定,到2028年前,土库曼全部天然气都须通过俄天然气工业公司以及俄罗斯境内的输气管线出口。俄一直将中亚油气资源视为禁脔,力图通过管线垄断控制中亚能源出口,以维护和加强俄对中亚的控制。2007年5月,普京访问哈萨克、土库曼,说服哈萨克继续通过俄境内出口油气资源,促使土库曼承诺在2028年前继续履行向俄提供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协议。12月,俄、土、哈三国能源部长共同签署合作建设沿里海天然气管道政府间协定。该管道将由土库曼西部沿里海穿越哈萨克,最终接入俄罗斯天然气运输管道,年运力200亿立方米。管道将于2008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10年底通气。沿里海天然气管道的实施无疑进一步强化了俄在中亚里海能源领域的优势地位,其他中亚油气外输计划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三)电力合作面临的问题。
    1、塔、吉电力生产受地区水资源争端的牵制。中亚90%的水资源集中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而缺水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对水资源的需求却很大。在苏联时期,联盟中央对中亚的水资源实行集中管理,推行用水配额和损失补偿制度。油气资源缺乏的塔、吉两国可以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得到用于发电取暖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供应,其境内水利设施的主要职能是蓄水,供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灌溉耕地。苏联解体后,塔、吉获得的补偿性能源供应大大减少,致使其热电厂无法正常运转,居民的日常用电以及冬季取暖得不到保证。这迫使两国开始将水库的蓄水更多地用于发电,特别是在用电需求急剧增加的冬季。水库职能的改变使得其冬季蓄水不足,夏季排放的灌溉用水也因而大量减少。灌溉用水的不足致使下游的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化,并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围绕水资源使用问题,中亚各国多次发生争执甚至冲突。近年来,乌兹别克对塔吉克的一些水电开发项目反应强烈,迫使外国投资者暂停对部分项目的投资。水资源争端使塔、吉两国诸多水电开发项目存在不确定性。
    2、投资来源与目标不一影响中亚电力外输走向。建设水电站周期较长,短期难见效益,加之中亚地区地形复杂,安全形势不稳,腐败及官僚作风严重,外国对地区水电项目投资风险较高,私人投资者缺乏热情和信心。许多工程项目需依靠国际融资机构和外国政府的投资才可能启动。尽管美国推动地区能源合作的调门很高,但实际投入有限,它更多依靠国际融资机构及其他各国的投资者。以塔为例,目前该国主要大型水利项目皆非美国投资。桑格图德一号水电项目由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与塔共同承建,俄方拥有75%的股份;桑格图德二号水电项目由伊朗承建,建成后主要向伊朗供电;罗贡水电站由俄罗塞尔(RUSAL)公司和俄罗斯铝业承建,建成后主要供俄铝业生产使用。此外,FaGuo等欧洲国家也承建了一些项目。塔电力外输,亦少不了已在塔电力市场中站稳脚跟的俄电力巨头罗塞尔和统一电力系统的参与。俄方从政治、经济利益出发,会优先考虑使用集中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电网,而不是向南建设新电网。吉尔吉斯与南亚并不接壤,其电力要对南亚出口,则需通过塔电网。吉目前生产的电力主要通过中亚电网向哈、乌、塔出口,并通过哈进入俄罗斯市场。吉优先考虑巩固哈、俄市场,并开拓中国市场,而不是将电力输向南亚。因此,中亚—南亚电力合作近期切实可行的似乎仅是塔吉克斯坦向南亚出口电力。即使这一项目,受塔吉克电力生产能力及跨地区输电线路短缺的限制,短期内规模有限。
    3、阿、巴支付能力不足制约中亚电力南输。由于阿富汗时常拖欠电款,目前中亚国家与阿富汗的电力合作通常皆以一年期为限。南亚国家购买力的相对不足将可能导致中亚电力资源的浪费并迟滞后续工程的建设。
结束语
    中亚—南亚能源合作面临的问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中亚计划”的不现实性。即使有关能源合作构想在中长期得以落实,但中亚国家奉行均衡外交,也不会因扩展与南亚能源、贸易关系等而完全倒向或受控于美国,美国亦未必能因此实现其地缘战略目标。布什政府极力兜售的“大中东计划”已基本失败,“大中亚计划”似乎也难逃重蹈覆辙的命运。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