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金融秩序与世界政治 [打印本页]

作者: xiaocisan    时间: 2009-11-24 19:37
标题: 金融秩序与世界政治
作者:兰德尔·杰曼(Randall Germain)/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政治学教授 刘坤 译

文章来源:《国际事务》2009年第4期

摘要:许多人坚持认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1931年以来最严峻的金融危机之中。虽然这场危机的起源尚存争议,但它所带来的变化的程度和范围正日渐明朗。这些变化包括:公共权威与私人权威之间关系的重新调整,国家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责任和能力的重新组织,国家间的权力关系的重新平衡。尽管金融危机在所有变化的维度上都产生了压力点,但对于金融危机能够带来一种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观点,我们应该保持小心谨慎。金融秩序与世界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系表明,金融危机将会导致世界金融秩序的渐进性变化,而非革命性变化。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政治中可能的深层断裂同时发生。它将经济转型叠加于政治重组之上,并预示着社会力量的新格局以及关于世界金融的传统思维方式的重新评估。对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些事态发展结合在一起是大半个世纪都不曾见到的。[1]笔者在此的目的是考察,当前的危机在哪些方面预示着世界金融秩序的根本变革。为了完成这样一种考察,笔者首先审视了这场危机与其主要历史类比——1931年的金融危机——相比较的程度与范围。在进行这种比较之后,笔者进而考察了可以认为是变革的三个关键维度:公共权威与私人权威之间关系的重新调整,国家的监管责任和能力的重新组织,国家间权力关系的重新平衡。尽管笔者对变革论的观点表示理解,但笔者认为总的说来我们还没有达到临界点,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全球金融秩序将出现更多渐进性转变,而不是完全决裂。

金融危机与“长视野”

任何有关转型和变革的评估都需要采取所谓的“长视野(long view)”,以进行历史的比较。“长视野”让我们得以建立衡量变革的指标。对于目前通常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风暴,我们当然也要采取这种长视野。在历史上的那些动荡年代里,1931年是最重要的年份,因为在那一年秋天国际货币体系以一种“正常”方式停止了运转。英国于当年9月放弃金本位制,中断了1925年以来构成全球经济生命线的财源流动。虽然制成品、商品和农产品的贸易都在1929年后出现下滑,但正是1931年资金流动的突然中断引发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衰退,这是因为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突然失去了信贷的支持。[2]这样的不祥之兆与今天有惊人相似之处。

有关大萧条的程度和范围的著述颇丰。[3]就当前的目的而言,有四项相互关联的基准显得至关重要:汇率安排、贸易流动、信贷流动、社会和政治重组。1931年危机导致的这些事态发展中的每一项都是直接的、重大的以及持久的。

金汇兑本位制自1925年英国回归金本位以后成为主导性汇率安排,其崩溃是两战之间金融秩序断裂最显而易见的表征。1931至1933年(美国当年也放弃金本位)期间,20多个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开始对汇率进行调解,试图达到正的贸易平衡。[4]结果之一是汇率成为大国政治盛行的战场。德国在中东欧地区强制实施了一系列双边安排;英国以英镑将帝国组织起来;以法国为中心的金本位集团形成;而美元在中美和拉美地区占据主导。尽管1936年英国、法国和美国的三方协议使得休战部分达成,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货币关系才得以稳定下来。[5]

国际贸易量自1929年开始小幅下降,1931年之后随着国家试图通过货币贬值增加进口成本(并由此减少其他国家的出口成本)来获得定价优势,国际贸易量巨幅缩水。这些“以邻为壑”的政策伴随着关税壁垒的提高,其中以美国和英国为首——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Smoot–Hawley)关税和1932年的帝国互惠体制(Imperial Preference System)。两战之间的国际贸易量在1928年达到了最高点,但是在随后的4年之中下降了近65%。[6]实际上,根据一些测量,1950年的世界出口量仅高于1929年约10个百分点。[7]

不过,真正的金融危机不能仅简单地根据汇率变动和贸易统计来界定,[8]而且还包括世界范围内的财富显著缩水、国际金融交易量以及更为一般性的经济活动水平的下降。在大萧条期间,所有这些指标都明显恶化。主要工业经济体的工业生产陡然下滑。如果我们把1927年当作基准年,1932年北美的工业生产比当年水平下滑了60%。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短暂复兴之后,1938年仍仅相当于1927年水平的工业生产。在苏联之外的欧洲,1932年的工业生产比1927年下滑了65%。直到1937年,重整军备才使得工业生产恢复到了1927年的水平。[9]生产的显著下降也反映了国际金融流动的萎缩,实际上在1931年以前基本陷入停滞状态。[10]当然,富裕国家内的股Shi价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没有完全恢复到1929年时的水平。[11]大萧条实际上是真正的危机期,既是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灾难的认识使得几乎所有研究这个时期的人都承认这是政治和社会关系的根本转变。在政治上,国家的主要制度形式——最少干预的自由主义国家——让位于更多干预的福利国家,这类国家为了避免社会和制度的崩溃,在其公民之间缔结了新的契约。这项契约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起作用。其一,它为欧洲和北美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新的社会保障标准,通过提供更多的健康保障、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更坚实的福利供应,使20世纪初的收益得到扩展。这项契约在不同国家的应用是异质性的,从新政中的美国到人民阵线的法国、苏维埃俄国以及纳粹德国。尽管如此,所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强化了公民的社会保障,或者是卡尔·波兰尼所谓的“反向运动(counter-movement)”。[12]

其二,国家的活动得到巨大扩展。国家干预扩展到了所有经济部门,从农业到公共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金融业。此外,政府开始将整个工业组织起来以缓和竞争,保障企业的生存。这种扶持也扩展到了工会组织,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开始保护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在1945年战争结束以后尤为如此。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生的国家形式是一种新型的、恢复活力的制度,通过大大拓展其活动扩展了其社会支持的基础。[13]

这种政治上的重构在社会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在其中掌握国家及其资源的(通常是通过有劳工基础的政党的活动)机会的增强使得工业经济体的工人阶级可以保护其新获得的福利权,巩固他们与企业雇主进行谈判的能力。

作为大萧条的结果,国家的延展和扩张将劳资关系置于一种新型的、更加平衡的立足点上,这部分上是因为国家介入了这些关系之中,试图在国家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进行调节。在这个方面,国家介入起到了调解、缓和资方与劳方之间利益冲突的作用,这恰恰是因为国家本身成为他们之间交锋的主要场所,最终解开了劳方利益与资方利益的纠结点。资方在谈判桌上而不是在街道上面对劳方,而且在国家的注目之下。尽管这些趋势在不同国家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结果大体上是相似的。最终的结果是一宗建立在坚实的、相对平衡的阶级间动力基础上的有组织资本主义,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竞争性的、失衡的自由资本主义截然相反。[14]

在这些真正的金融危机的基准指标中,有一些在当前的危机中似乎正在运行。由于2008年期间发达国家和新型市场经济体的股Shi损失在30%至70%之间,财富累积量成为主要的受害者。财富损失反应了产生价值的活动。2008年9月与2009年8月之间,对冲基金的资产价值下跌了25%;许多企业的资本金几乎消耗殆尽;破产(企业及个人)数量急剧上升;当然,许多遭到危机袭击的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挫。[15]财富总量的显著下滑与财富流动的显著恶化交织在一起,后者体现在工业生产、贸易以及金融交易的水平。

根据2009年第一季度末的统计,逐年工业生产增长率在美国下降了近13%,在日本下降了38%,德国下降了20%,英国下降了13%。在中东欧(包括俄罗斯)以及南亚、东亚、拉美的许多地方也出现了衰退。在世界上最大的或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和印度没有下滑。[16]工业生产和增长的下降是两种显著的、突然的事态发展的产物:信贷的突然缩紧和国际贸易的急剧下降。

在上述两种发展中,信贷金融是至关重要的。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保护之后,美林(Merrill Lynch)得到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救助,保险业巨头AIG被美国政府实际上国有化,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几乎信贷供给和增长的每个方面都变得岌岌可危。按揭贷款更加难以安排。商业信贷代价更高,即使中央银行调低了利率。银行同业贷款放缓。公司债券市场萎缩。并购活动陷入停滞。贸易融资变得稀缺。从各行各业来看,从所有工业化国家到新兴经济体,信贷市场都出现相当程度的失灵。[17]

当然,信贷市场的崩溃有多方面的原因,囿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强调。但是,如果我们试图将财富损失与信贷萎缩联系在一起,那么就有必要考察资产价值——股Shi财富——的下降是否会直接影响与企业和个人获得或提供信贷(进而影响一个经济体的财富流量)。在金融和实际资产价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维持或获得信贷的能力随之降低,因为他们能够用作支持贷款抵押品的财富减少。[18]随着他们获得信贷的机会收紧,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也会降低。而且,由于这种参与经济的能力萎缩,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必然下降。因此,以资产体现的财富损失与借贷能力之间有直接联系,正如金融机构贷款能力与其保持资本金之间有直接联系。金融机构本身需要资本金提供借贷,在资本金按照金融资产记名的情况下,这些资产价值的降低必然导致信贷收缩。因此,财富损失既影响债权人,也影响债务人。

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财富损失和信贷萎缩结合起来,造成几乎所有主要贸易国家经济活动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急剧下降。从北美到欧洲到亚洲,进出口水平下滑了15%至50%。总体来看,2009年的世界贸易预计萎缩了九个百分点,这是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1945年以来也仅是第二次。[19]实际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是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总体上首次陷入衰退。[20]

上文所引用的数字以工业化国家为主,不过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新兴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情况也不会更好。中东欧经济体压力极大。这些经济体的工厂不仅受到衰退的打击,而且汇率面临无情的压力,因为资本倾向于选择更加安全、流动性更强的投资(通常是美国国债)而逃离出私营产业。这通常是一种自我矫正的行动,因为汇率降低至少会促进出口。不过,这些国家的许多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债务规模庞大,由此不仅威胁到这些经济体的公共部门(由于汇率下降),也威胁到了私营部门(由于外汇债务膨胀)。[21]在亚洲,情况并不是特别凄凉,因为即使出口市场萎缩,大多数亚洲国家并没有出现汇率波动,而且这些国家私营部门的外债规模不大。当然,在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席卷整个全球经济,也影响到了新兴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中心和边缘在危机中融为一体。[22]

因此,这次危机与1931年的危机有相似之处,至少乍看起来支持了认为世界经济秩序已经开始根本转变的观点。这种转变有哪些主要断层线?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1)政治断层线——公共和私人机构之间权力平衡;(2)技术监管断层线——国家如何监管金融业;(3)国际关系断层线——世界政治权力的变化与金融秩序的关联。这些断层线中的每一个由于大萧条都出现了根本性的重新组合——有些是突然出现的,比如国家对金融体系的干预,有些则是在随后几年里缓慢出现的,比如大国关系。不论变化的速度如何,其结果是1931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这些重新组合的断层线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么?
作者: 魅鴈★香蕉    时间: 2009-11-27 17:07
广告之后,请接着欣赏

作者: 阅微草堂    时间: 2009-11-28 01:37
不错。值得学习啊,顶一个
作者: 阿紫飘飘    时间: 2009-11-28 12:35
真的牛,双手赞成,谢谢了
作者: 阅微草堂    时间: 2009-11-28 23:50
别在哭泣,好好活着,认真做人
作者: fulree    时间: 2009-12-7 16:18
浇灌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