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上海市委书记:应该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09-11-17 22:49
标题:
上海市委书记:应该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靠制度,建立惩防结合的体系。这不单纯是纪委的事,是我们很多部门的事,如土地、规划、工程招投标、资金的拨付等。除了靠制度的严密,更多的是要靠公开和群众的监督。
另一方面,这次全会上,我在讲话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增强原则性。查处案件固然重要,而有些案件为什么会从小发展到大?这和我们一部分党组织的软弱涣散是有关的。换句话说就是原则性不强,见到错误的事情不制止,对一些错误的东西、错误的现象不斗争,愿意当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这导致了一部分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的状态。
什么叫原则性?原则性就是党章规定的任何党员不能谋取法律和政策规定以外的权利和特权,不能享有这些特权。那么当有人有这些特权的时候,或者有违反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的时候,你是不是真正地制止他?有一些事情他是在暗中做的,但是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有风声的时候你是什么态度?
比如说我们上海这两年,在干部的使用上,规范了“带括号”的干部的任命,就是说“副局长(正局级)”这种现象必须规范。按照规定,只有个别岗位,可以“带括号”,比如说市级领导担任部门的主官,如统战部长,他的副部长可以是正局级。另外一种情况,原来做过正局级的干部到了副局级的岗位上,他还保留正局级。除此之外,不能够随意地说哪个干部他工作不错给个正局级吧,这种情况我们把它规范了。另外,公务员到企业去,你要拿企业的工资,你退休就必须退在企业。组织上派你去,你就要做出选择:继续拿公务员的工资,以后就能回到公务员的队伍;不能说到企业就拿企业的工资,我退休了再回公务员队伍,这是不行的。这两年把这两个问题规范了。这就是个原则的问题,看你是不是按原则办事。
要按原则办事啊,从制度层面按原则办事。比如说,津补贴,国家有规定,市里有规定,必须按国家的规定执行,单位不能用自己的钱,或者从底下刮来的钱,或者用罚没收入和收费的收入发津补贴,这是明文规定的。如果发了就要处理。那么这个制度你执行不执行?我听说有的单位还在滥发津补贴,这个事情就要查处。
再比如说住房问题,上海住房改革市场化推进得比较好,对公务员没有采取享受经济适用房的办法。因为经济适用房是面向全体市民的政策,公务员不应该享受这个特权。有的同志提出来,我们上海房价很贵,公务员住房困难,这是个事实,是个现实。但大学有困难,医院也困难,工厂的工人也有困难。面对这种困难,我们应该谋求一个全市的合理的解决办法,不能给公务员执行特殊的政策。
我刚才讲的要有原则,首先是制度的层面要有原则,要按规矩办事。可能会得罪一些人,可能会丢掉一点选票,但是如果一个城市,首先在公务员和党的队伍中间不讲原则,这种不讲原则的风气就要泛滥,在其他方面有些干部也就会丧失原则,最后沉沦到犯罪的地步。所以首先就要讲原则,这是上海干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要坚持的。
讲原则,对错误的事情就要批评。我们开市里大会,我不敢说每次,多数都要批评一些现象。这种批评,主要是讲事。我在国务院建设部工作的时候,朱总理开会经常批评,我也被批评过几次。被批评是对你的信任。批评有什么好处呢?公开地批评某种现象,是表明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对大家是个警醒,并不是说跟某一个人过不去。但是现在有一股风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做和事佬,这种风气对于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提倡风清气正的环境是不利的,是一种危害。所以能不能在制度上坚持,能不能对错误的现象进行批评,是原则性的重要内容。
还有一条,听到对干部一些作风的反映时要跟干部谈话。干部有些作风情况的出现,总会有些渠道反映过来。有的是人民来信,有的是大家的议论。听到这种情况,你负责的这个班子要跟他谈话。比如说我负责市委常委这一块,我是市委常委的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我听到常委的一些情况,就要跟常委谈谈,有些什么反映啊,情况有没有啊,没有你要注意啊,要有的话就把这个情况改掉。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都能够认真地把群众的反映反馈到当事人的耳中,争取让他心里头能够接受,我看很多干部的毛病在小事上就遏制住了。
讲原则,最后一条就是该处理要处理,不能手软。处理指的是腐败案件。对于工作中的失误,要宽容,要鼓励他去闯、去冒;干部的管辖范围内出了某些问题,如果他没有直接责任,更多的是要总结怎么从制度上加以改进。但是对腐败分子不能宽容,要有一件严肃处理一件。
我们反腐败最重要的是要提倡原则性。不讲原则,软弱就必然导致涣散,软弱涣散将导致党的灭亡。
五。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党内民主的好办法
问:推进党内民主,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内容之一。上海在推进党内民主方面,您觉得有什么比较好的做法?
俞:上海近几年来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全委会对常委的询问和质询的制度,党代表的提案制度,这都是扩大民主的措施。我们在全委会上按照中央的部署,每年年底要对这一年新任用的干部,进行满意度的测评;我们今年在后备干部的推荐中采取了两轮推荐方式,根据民主推荐的结果确定后备干部,这都是党内民主的形式。
现在的任务,我看首先是要落实这些制度。党代表的提案制,我们要找到方式和方法使代表的提案能够落实。在这次全会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来,党代表也好,党政机关的干部也好,最好有一个联系居民区的制度。这个没有写到我们的决议中,但这是个很好的建议。过去我们党代表的产生,很多都是以单位的形式产生的。单位当然很重要,现在群众居住的社区,也是很关键的。
在社区里吸收群众的意见,然后党代表把群众的意见通过提案制度反映到市委,市委把这个提案交给有关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研究并给予答复,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办法,也是发扬党内民主的好办法。
基层单位的公推直选,这是更大范围扩大民主的形式。当然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干部公开招聘的力度,实行差额推荐和差额表决的制度。差额选举、差额表决在人代会、党代会上有,那么在日常干部使用中,在某种某些情况下,能不能实行差额提名和表决的办法,这个是需要研究的。总之,在党内民主方面,当前第一是要落实现有的制度,第二是努力在党内民主方面,通过创新,比如说差额表决和其他的一些途径,使党内民主进一步地扩大。
六。应该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问: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觉得无所适从,因为互联网新媒体作用越来越大,网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人说对网上信息一定要反应快,绝对不能慢,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民意表达;也有人说,如果处处、事事都要看着互联网做的话,就什么都别干了。
俞:这两句话都对。网上七言八语都有,网上是虚拟的天地,又不用真实署名,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假的真的,真真假假都有,这要靠你判断。对舆情要判断,不光是网络,对报纸也是要判断。报纸中间真真假假也有,为了追求更多的发行量,把一个事情不做深入的调查就报道出来,这个也很多。这种情况下就要靠判断,要把可能对上海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关系重大的舆情找出来,加以反应。当然这个判断光靠我们个人不行,得有一个机制。
问:作为记者我们也发现,有些干部对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包括舆论监督事件反应的速度比较慢,经常拒绝采访。
俞:拒绝采访我也有,有些事你采访我,我也不能跟你讲。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浦东和南汇的合并,这是我们去年9月份开始酝酿的,我和韩正同志酝酿的。酝酿以后就组织了很小的班子,研究听取意见,然后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人大政协领导还有其他有关的领导一起研究,形成了一个共识。温总理来的时候,我们两个在陪同参观的时候口头汇报了一下,温总理表示支持。你当时要采访我这个问题,我不会跟你说的。为什么呢?你要问我有没有这个事,我说有也不行,说没有也不行。因为一说有,一传出去,两个地区的干部的思想就会有动荡,不利于这两个地区的发展。我说没有,等于骗你。我不置可否,无可奉告,那肯定是有。所以像这种情况,就很难接受你的采访。再比如迪斯尼,中央批准以前不得对外公布。你那个时候采访我迪斯尼的事,我只能打个官腔。我想你们记者也不高兴,跟我打什么官腔呀。所以,有时候我们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不希望采访,他也有他的道理。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