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打印本页]
作者:
zzhuzhen220
时间:
2009-10-31 11:17
标题: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二战后的第三世界 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处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之间,总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其中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人口则为佛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其中克什米尔谷地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数为穆斯林。查谟则是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克什米尔原属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拥有相对的独立性。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教王公控制土邦议会,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分为两部分:自由克什米尔和北部地区,占克什米尔土地的2/3,人口的3/4,首府为穆扎法拉巴德。印控克什米尔正式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占克什米尔土地的1/3,人口的1/4,首府为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双方开始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和控制区内重兵布防。双方经过三次印巴战争,目前仍在争夺对该地区的主权,并时有军事摩擦发生。99年5月,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激烈冲突。克什米尔问题是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
万隆会议即第一次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开幕共有来自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二战后,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非许多国家仍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状态,面临着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中朝在朝鲜战争中取得胜利,印支人民抗法战争的的胜利,亚非国家以独立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在会议上,大多数国家表达了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表示希望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但伊拉克、土耳其等国手美国挑拨,把矛头指向中国和共产主义。对此,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然后是分组讨论阶段,各国代表分成经济、文化、政治委员会三个小组进行主体讨论,虽然争论很激烈,但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引下,最终达成了协议。会议通过最后公报,是会议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总结。影响: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讨论自己的命运和问题的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亚非国家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开创了亚非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奋斗的局面,增进了各国的了解,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万隆精神,即亚非国家为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建立和发展友好团结合作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而求同存异,共同斗争的精神成为指引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奋斗的指针。
万隆精神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肯定了亚非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宣言提出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①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④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⑤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⑥(甲)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乙)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⑧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⑨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⑩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这十项原则是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伸和发展,为愿意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国家指出了努力方向。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强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的精神,被称之为万隆精神载入史册。
不结盟运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万隆会议的召开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开始争夺第三世界。为了摆脱大国控制,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尼赫鲁、印尼苏加诺的倡议下,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参加不结盟的标准是: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不卷入外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协定。随着世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发展,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未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主要机构为: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由第四次首脑会议决议设立的协调局、纽约协调局、还有不定期召开的一些会议等。我国一贯支持和重视不结盟运动,赞赏其坚持的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高度评价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七十七国集团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国际经济组织。长期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一直处于被剥削的无权地位。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联合行动以DIZHI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呼吁下,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亚非拉75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七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到九十年代初,有成员国128个。该组织没有常设机构和章程,宗旨是使其成员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加强接触和协商,协调立场,统一行动,逐步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每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该组织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1974年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领域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15国集团15国集团成立于1989年9月,是继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之后兴起的又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组织。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19个,分属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是一个跨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70年代中期以来,南北谈判陷入僵局,第三世界国家更加重视和提倡南南经济合作。为共同应付发展中国家日益突出的经济发展问题,适应发展的世界主题,1989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第九次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首脑级会议组织—南南磋商与合作首脑级集团,因其最初有15个成员,故称“15国集团”。宗旨:通过定期磋商,协调政策,指定南南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和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在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和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南南合作”;协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立场,促进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南北对话。影响:该集团的成立对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全称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英文首字缩写为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主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来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各方磋商,1989年11月首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澳、美、加、日、韩、新(西兰)和东盟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由此成立。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现有成员包括21个国家和地区。宗旨: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率,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关税壁垒,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主要机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各委员会、秘书处。主要成就:1、推行了有计划的经济自由化进程,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2、商务便利化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议题。3、经济技术合作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它与贸易投资自由化并列为APEC的两个轮子
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1963年5月,31个非洲独立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保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截止1984年,共有50个已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非统。组织机构有: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是非统的最高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一次。下设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此外还有非洲解放运动协调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一些专门委员会等机构,处理有关具体问题。非统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
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三世界一些产油国家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剥削、维护民族权益的国际组织。1960年由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5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决定成立,有一些国家相继加入,。长期以来,西方石油公司控制产油国油价制订权.该组织成立后,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提高油价和石油税率,增加产油国的股权。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又以收回原油标价权、提高油价、减产、禁运及国有化等措施展开斗争,不仅保障了产油国的合理收入,而且第一次以石油作为武器沉重地打击了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促发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进入80年代以来,该组织成员国还在石油的运输、提炼、化工和销售等领域加快发展步伐,以全面控制各自的石油资源。该组织注意增进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产油国)的合作.1976年 设立特别基金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斗争打破了帝国主义长期垄断国际石油经济的局面,在第三世界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中所起作用最为显著,组织总部原在日内瓦,1965年9月迁至维也纳,最高权力机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执行机构是理事会,下设经济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它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利马集团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个拉美国家为促进中美洲问题的和平解决,于1985年建立的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进入80年代后,美国同尼加拉瓜,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关系急剧恶化,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和平安定。对此,孔塔多拉集团为和平解决地区问题付出极大努力,但由于美国在中美洲问题上强硬,孔塔多拉集团的调解活动遇到了严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7月28日,参加秘鲁新总统就职仪式的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国代表达成协议,组成了一个“支持孔塔多拉集团”。其宗旨是,与孔塔多拉集团合作共同推动中美洲的和平进程,促进中美洲的和平条约的签署并保证该条约的执行。由于这个集团是在秘鲁的首都利马组成的,所以国际上成为“利马集团”。
孔塔多拉集团1983年1月,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四国外长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讨论不断恶化的中美洲局势。会议发表的公报表示四国愿意为缓和中美洲局势、和平解决中美洲问题作出努力。此后,国际上就称这四个国家为孔塔多拉集团。孔塔多拉集团曾多次举行外长会议,还和中美洲五国的外长举行过多次九国外长会议。1983年四国首脑会议发表了《关于中美洲和平的坎昆声明》,同年9月第四次9国外长会议通过了实现中美洲和平的《意向文件》。孔塔多拉集团在积极的外交斡旋中,确立了排除外来干涉,反对把中美洲问题纳入东西方对抗的轨道,由中美洲国家自己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本地区争端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提出了控制军备竞赛、停止武器输送、撤出外国军事顾问、禁止建立军事基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外国干涉、各国政府同本国反对派建立持久对话等一系列缓和中美洲局势的具体建议。孔塔多拉集团的和平努力得到了拉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里约集团里约集团成立于1986年,当年12月孔塔多拉集团成员和利马集团成员的八国外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决定建立“政治磋商和协调常设机构”,以推动拉美一体化进程,当时被称为八国集团,1990年3月正式易名为“里约集团”,目前有19个成员国。宗旨:就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彼此立场,并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促进拉美一体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代表本地区同其它区域性组织及国际集团开展合作。集团不设办事机构。影响:作为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的政治磋商和合作组织,里约集团对内成为拉美国家协商解决跨国共同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外则成为拉美国家协调共同立场反映共同呼声的舞台。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东南亚的区域性合作组织。1967年8月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曼谷宣言》,东盟宣告成立。后文莱加入,成员变为六国。其宗旨是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在平等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东盟初期活动仅限于经济、文化方面。1971年后,加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协调合作,使东盟逐步成为一个区域性组织。东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六过外长组成的部长会议,执行机构是常务委员会,秘书处是东盟的行政总部,设在雅加达。其他还有常设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等,并不定期召开六国首脑会议。
东盟地区论坛1992年由东南亚国家首脑会议倡议举办,1994年7月25日论坛首次在曼谷举行,东盟极其对话伙伴国日、美、加、澳、新、韩,协商伙伴国中、俄,观察员国越、老、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十八方代表与会。论坛以维护地区和平,防止发生纠纷,建立信任关系,和开展预防性外交为宗旨。以漫谈形式进行对话,一般不设具体议题。首次会议主席泰国外长巴颂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声明:论坛能促使亚太地区国家就共同关心的政治安全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和磋商,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和采取预防性外交做出重要贡献。首次会议决定,每年在东盟国家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之间为改善各自的经济地位,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同发达国家进行的地区性和全球性谈判。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位于地球的南半部,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半部,故称这种谈判为“南北对话”。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就和一些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寻求建立全球性的合理的经济秩序的办法和措施。后这种谈判转到联合国范围内进行。1974年第 6届特别联大后,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南北对话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相应的机构和举行了一些会议。1977年11月成立了南北委员会。为推动南北对话,七十七国集团在第34届联合国大会上倡议,在联合国范围内发动一轮新的全球谈判。此届联大通过了138号决议,责成联合国全体委员会进行筹备,只是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阻挠。为了打破僵局,1981年10月双方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了首脑会议。会议重新肯定了联合国主持下全球谈判的可能性和迫切性,对推动全球谈判起了一定的政治作用,但对全球谈判的议程和程序问题仍未达成协议。由于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南北双方观点相距甚远,对话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旨在促进各自民族经济的发展、集体自力更生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战结束以来,独立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发展民族经济,但为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所困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许多经济合作组织和多种初级产品的生产国输出国组织,维护了本国民族利益,促进了区域内部或跨区域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70年代南南合作迅速发展,已成为吸引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全球性运动。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已遍及亚非拉,80年代,南南合作继续向前发展,其主要国际性协调组织和机构是不结盟国家会议组织和七十七国集团。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和七十七国集团通过一系列会议决议、宣言,阐明了南南合作指导思想和原则、合作方案和具体措施。这些会议和文件都对南南合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南南合作有助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加强对发达国家的谈判地位,促进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和推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但发展中国家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政治倾向不同,加上一些边界纠纷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南南合作的实际进展距离现有的纲领和规划尚远。
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名。二次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主要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埃维昂协议即由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有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1954年至1962年在阿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人民经过7年半艰苦的武装斗争,终于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1962年3月7—18日双方在埃维昂签署法阿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自1962年3月,在阿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6个月之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在此之前的过渡时期,阿尔及利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临时行政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双方政府同意的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担任;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的海军基地,租借期15年,同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他军事基地。协议中还列有双方实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方案,法国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后者同意仍留在法郎区内。法国公司保持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并可以优先取得新租借地。同年,阿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后宣布正式独立,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洛美协定全名《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之间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20世纪70年代西欧由原来的作为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对立者演变为第三世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取合作的对象,使西欧国家有可能实行更有进取心的第三世界政策。西欧国家已经认识到南北关系与东西关系同样重要。为此,对第三世界维护自身经济权益斗争采取了比较支持的态度。1975年欧共体与第三世界国家缔结了《洛美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单面优惠制取代贸易互惠制。欧共体出资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适时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增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财政援助。适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支持看占了广泛合作,并为此建立“工业发展中心”。洛美协定对稳定和加强西欧与缔约国家的经济关系地到重要作用,而且为促进西欧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关系建立了信誉,有利于改善第三世界的贸易和财政状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前三项是各国间建立正常关系的基础,第四项是各国进行交流合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奉行了上述四个原则,就能实现第五项—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得到普遍遵守,世界和平就可以得到维护。它最初是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中提出的。当年6月,在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这些原则。在同一个月里,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再次确认五项原则。以后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英国与阿根廷之间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美洲麦哲伦海峡东部,从地缘上讲为南美洲附属岛屿。又称为福克兰群岛,近代以来马岛在西方列强及词易手。1863年英国正式宣布拥有马岛主权。但阿根廷仍未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重提马岛问题,并派遣海军陆战队占领了马岛,宣布拥有马岛主权。正值撒切尔著郑英国时期,对外奉行了强硬的政策,便宣布对阿根廷制裁和断交,并派特遣编队开往大西洋,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美国站在英国一边并向英国提供军事基地。英阿军队在马岛展开激战。这场战争由于英美联合打击阿根廷这场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由于失败阿根廷国内政局动荡,军政府下台。出现了民主浪潮。而美国态度引起了拉美国家反感。马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作者:
Noelani
时间:
2009-10-31 14:05
顶!!
作者:
ziluolan7731
时间:
2009-11-23 08:07
楼主辛苦拉谢谢啊
作者:
lfy518
时间:
2009-11-30 11:34
简直就是天使
作者:
hsgao
时间:
2009-12-7 23:17
谢谢啦~
作者:
梦久天长
时间:
2010-2-4 10:09
在这里首先感谢楼主,您的资料非常好,如果能够增加写次序性,或者做成一个附件,会增添资料的可读性及其质量。
作者:
ccxs1985
时间:
2010-2-4 16:45
感谢一下LZ
作者:
fejia
时间:
2011-4-14 14:24
ddddddddddd
作者:
fejia
时间:
2011-4-14 14:24
ddddddddddd
作者:
笑傲红尘
时间:
2011-10-6 00:01
二战后的第三世界 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处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之间,总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其中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人口则为佛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其中克什米尔谷地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数为穆斯林。查谟则是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克什米尔原属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拥有相对的独立性。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教王公控制土邦议会,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分为两部分:自由克什米尔和北部地区,占克什米尔土地的2/3,人口的3/4,首府为穆扎法拉巴德。印控克什米尔正式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占克什米尔土地的1/3,人口的1/4,首府为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双方开始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和控制区内重兵布防。双方经过三次印巴战争,目前仍在争夺对该地区的主权,并时有军事摩擦发生。99年5月,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激烈冲突。克什米尔问题是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
万隆会议即第一次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开幕共有来自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二战后,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非许多国家仍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状态,面临着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中朝在朝鲜战争中取得胜利,印支人民抗法战争的的胜利,亚非国家以独立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在会议上,大多数国家表达了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表示希望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但伊拉克、土耳其等国手美国挑拨,把矛头指向中国和共产主义。对此,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然后是分组讨论阶段,各国代表分成经济、文化、政治委员会三个小组进行主体讨论,虽然争论很激烈,但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引下,最终达成了协议。会议通过最后公报,是会议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总结。影响: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讨论自己的命运和问题的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亚非国家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开创了亚非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奋斗的局面,增进了各国的了解,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万隆精神,即亚非国家为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建立和发展友好团结合作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而求同存异,共同斗争的精神成为指引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奋斗的指针。
万隆精神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肯定了亚非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宣言提出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①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④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⑤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⑥(甲)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乙)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⑧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⑨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⑩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这十项原则是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伸和发展,为愿意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国家指出了努力方向。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强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的精神,被称之为万隆精神载入史册。
不结盟运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万隆会议的召开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开始争夺第三世界。为了摆脱大国控制,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尼赫鲁、印尼苏加诺的倡议下,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参加不结盟的标准是: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不卷入外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协定。随着世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发展,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未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主要机构为: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由第四次首脑会议决议设立的协调局、纽约协调局、还有不定期召开的一些会议等。我国一贯支持和重视不结盟运动,赞赏其坚持的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高度评价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七十七国集团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国际经济组织。长期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一直处于被剥削的无权地位。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联合行动以DIZHI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呼吁下,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亚非拉75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七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到九十年代初,有成员国128个。该组织没有常设机构和章程,宗旨是使其成员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加强接触和协商,协调立场,统一行动,逐步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每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该组织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1974年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领域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15国集团15国集团成立于1989年9月,是继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之后兴起的又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组织。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19个,分属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是一个跨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70年代中期以来,南北谈判陷入僵局,第三世界国家更加重视和提倡南南经济合作。为共同应付发展中国家日益突出的经济发展问题,适应发展的世界主题,1989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第九次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首脑级会议组织—南南磋商与合作首脑级集团,因其最初有15个成员,故称“15国集团”。宗旨:通过定期磋商,协调政策,指定南南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和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在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和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南南合作”;协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立场,促进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南北对话。影响:该集团的成立对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全称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英文首字缩写为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主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来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各方磋商,1989年11月首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澳、美、加、日、韩、新(西兰)和东盟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由此成立。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现有成员包括21个国家和地区。宗旨: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率,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关税壁垒,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主要机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各委员会、秘书处。主要成就:1、推行了有计划的经济自由化进程,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2、商务便利化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议题。3、经济技术合作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它与贸易投资自由化并列为APEC的两个轮子
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1963年5月,31个非洲独立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保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截止1984年,共有50个已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非统。组织机构有: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是非统的最高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一次。下设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此外还有非洲解放运动协调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一些专门委员会等机构,处理有关具体问题。非统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
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三世界一些产油国家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剥削、维护民族权益的国际组织。1960年由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5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决定成立,有一些国家相继加入,。长期以来,西方石油公司控制产油国油价制订权.该组织成立后,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提高油价和石油税率,增加产油国的股权。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又以收回原油标价权、提高油价、减产、禁运及国有化等措施展开斗争,不仅保障了产油国的合理收入,而且第一次以石油作为武器沉重地打击了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促发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进入80年代以来,该组织成员国还在石油的运输、提炼、化工和销售等领域加快发展步伐,以全面控制各自的石油资源。该组织注意增进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产油国)的合作.1976年 设立特别基金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斗争打破了帝国主义长期垄断国际石油经济的局面,在第三世界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中所起作用最为显著,组织总部原在日内瓦,1965年9月迁至维也纳,最高权力机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执行机构是理事会,下设经济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它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利马集团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个拉美国家为促进中美洲问题的和平解决,于1985年建立的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进入80年代后,美国同尼加拉瓜,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关系急剧恶化,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和平安定。对此,孔塔多拉集团为和平解决地区问题付出极大努力,但由于美国在中美洲问题上强硬,孔塔多拉集团的调解活动遇到了严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7月28日,参加秘鲁新总统就职仪式的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国代表达成协议,组成了一个“支持孔塔多拉集团”。其宗旨是,与孔塔多拉集团合作共同推动中美洲的和平进程,促进中美洲的和平条约的签署并保证该条约的执行。由于这个集团是在秘鲁的首都利马组成的,所以国际上成为“利马集团”。
孔塔多拉集团1983年1月,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四国外长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讨论不断恶化的中美洲局势。会议发表的公报表示四国愿意为缓和中美洲局势、和平解决中美洲问题作出努力。此后,国际上就称这四个国家为孔塔多拉集团。孔塔多拉集团曾多次举行外长会议,还和中美洲五国的外长举行过多次九国外长会议。1983年四国首脑会议发表了《关于中美洲和平的坎昆声明》,同年9月第四次9国外长会议通过了实现中美洲和平的《意向文件》。孔塔多拉集团在积极的外交斡旋中,确立了排除外来干涉,反对把中美洲问题纳入东西方对抗的轨道,由中美洲国家自己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本地区争端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提出了控制军备竞赛、停止武器输送、撤出外国军事顾问、禁止建立军事基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外国干涉、各国政府同本国反对派建立持久对话等一系列缓和中美洲局势的具体建议。孔塔多拉集团的和平努力得到了拉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里约集团里约集团成立于1986年,当年12月孔塔多拉集团成员和利马集团成员的八国外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决定建立“政治磋商和协调常设机构”,以推动拉美一体化进程,当时被称为八国集团,1990年3月正式易名为“里约集团”,目前有19个成员国。宗旨:就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彼此立场,并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促进拉美一体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代表本地区同其它区域性组织及国际集团开展合作。集团不设办事机构。影响:作为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的政治磋商和合作组织,里约集团对内成为拉美国家协商解决跨国共同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外则成为拉美国家协调共同立场反映共同呼声的舞台。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东南亚的区域性合作组织。1967年8月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曼谷宣言》,东盟宣告成立。后文莱加入,成员变为六国。其宗旨是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在平等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东盟初期活动仅限于经济、文化方面。1971年后,加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协调合作,使东盟逐步成为一个区域性组织。东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六过外长组成的部长会议,执行机构是常务委员会,秘书处是东盟的行政总部,设在雅加达。其他还有常设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等,并不定期召开六国首脑会议。
东盟地区论坛1992年由东南亚国家首脑会议倡议举办,1994年7月25日论坛首次在曼谷举行,东盟极其对话伙伴国日、美、加、澳、新、韩,协商伙伴国中、俄,观察员国越、老、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十八方代表与会。论坛以维护地区和平,防止发生纠纷,建立信任关系,和开展预防性外交为宗旨。以漫谈形式进行对话,一般不设具体议题。首次会议主席泰国外长巴颂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声明:论坛能促使亚太地区国家就共同关心的政治安全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和磋商,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和采取预防性外交做出重要贡献。首次会议决定,每年在东盟国家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之间为改善各自的经济地位,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同发达国家进行的地区性和全球性谈判。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位于地球的南半部,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半部,故称这种谈判为“南北对话”。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就和一些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寻求建立全球性的合理的经济秩序的办法和措施。后这种谈判转到联合国范围内进行。1974年第 6届特别联大后,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南北对话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相应的机构和举行了一些会议。1977年11月成立了南北委员会。为推动南北对话,七十七国集团在第34届联合国大会上倡议,在联合国范围内发动一轮新的全球谈判。此届联大通过了138号决议,责成联合国全体委员会进行筹备,只是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阻挠。为了打破僵局,1981年10月双方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了首脑会议。会议重新肯定了联合国主持下全球谈判的可能性和迫切性,对推动全球谈判起了一定的政治作用,但对全球谈判的议程和程序问题仍未达成协议。由于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南北双方观点相距甚远,对话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旨在促进各自民族经济的发展、集体自力更生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战结束以来,独立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发展民族经济,但为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所困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许多经济合作组织和多种初级产品的生产国输出国组织,维护了本国民族利益,促进了区域内部或跨区域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70年代南南合作迅速发展,已成为吸引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全球性运动。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已遍及亚非拉,80年代,南南合作继续向前发展,其主要国际性协调组织和机构是不结盟国家会议组织和七十七国集团。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和七十七国集团通过一系列会议决议、宣言,阐明了南南合作指导思想和原则、合作方案和具体措施。这些会议和文件都对南南合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南南合作有助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加强对发达国家的谈判地位,促进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和推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但发展中国家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政治倾向不同,加上一些边界纠纷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南南合作的实际进展距离现有的纲领和规划尚远。
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名。二次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主要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埃维昂协议即由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有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1954年至1962年在阿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人民经过7年半艰苦的武装斗争,终于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1962年3月7—18日双方在埃维昂签署法阿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自1962年3月,在阿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6个月之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在此之前的过渡时期,阿尔及利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临时行政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双方政府同意的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担任;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的海军基地,租借期15年,同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他军事基地。协议中还列有双方实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方案,法国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后者同意仍留在法郎区内。法国公司保持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并可以优先取得新租借地。同年,阿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后宣布正式独立,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洛美协定全名《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之间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20世纪70年代西欧由原来的作为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对立者演变为第三世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取合作的对象,使西欧国家有可能实行更有进取心的第三世界政策。西欧国家已经认识到南北关系与东西关系同样重要。为此,对第三世界维护自身经济权益斗争采取了比较支持的态度。1975年欧共体与第三世界国家缔结了《洛美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单面优惠制取代贸易互惠制。欧共体出资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适时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增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财政援助。适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支持看占了广泛合作,并为此建立“工业发展中心”。洛美协定对稳定和加强西欧与缔约国家的经济关系地到重要作用,而且为促进西欧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关系建立了信誉,有利于改善第三世界的贸易和财政状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前三项是各国间建立正常关系的基础,第四项是各国进行交流合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奉行了上述四个原则,就能实现第五项—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得到普遍遵守,世界和平就可以得到维护。它最初是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中提出的。当年6月,在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这些原则。在同一个月里,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再次确认五项原则。以后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英国与阿根廷之间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美洲麦哲伦海峡东部,从地缘上讲为南美洲附属岛屿。又称为福克兰群岛,近代以来马岛在西方列强及词易手。1863年英国正式宣布拥有马岛主权。但阿根廷仍未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重提马岛问题,并派遣海军陆战队占领了马岛,宣布拥有马岛主权。正值撒切尔著郑英国时期,对外奉行了强硬的政策,便宣布对阿根廷制裁和断交,并派特遣编队开往大西洋,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美国站在英国一边并向英国提供军事基地。英阿军队在马岛展开激战。这场战争由于英美联合打击阿根廷这场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由于失败阿根廷国内政局动荡,军政府下台。出现了民主浪潮。而美国态度引起了拉美国家反感。马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作者:
rocky2
时间:
2011-10-15 21:15
谢谢
作者:
超然1
时间:
2011-10-19 10:06
考研要耐得住寂寞
作者:
tiancailuan
时间:
2011-10-20 21:39
作者:
kent61747924
时间:
2011-10-20 22:22
谢谢楼主,楼主好人吖
作者:
坚韧
时间:
2012-4-4 15:07
谢谢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