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5日,美国国务院公布电子版《美国对外关系文献,1969-1976,E-13卷,中国档案, 1969-1972》(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 Volume E-13, Documents on China, 1969-1972)。E-13卷和8月31日公布的《对外关系,第17卷,中国,1969-1972》(Foreign Relations, 1969-1976, Volume XVII, China, 1969-1972)提供了大量历史文件,披露了尼克松总统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协助下与中国接触的详细经过。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历史文献办公室(Office of the Historian)、美国亚洲文化学院(US Asaian Cultural Academy)与乔治•华盛顿大学(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于9月25日至27日以"化解冷战:美国与中国,1969-1980"(Transforming the Co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969-1980)为题联合举行学术讨论会。国务院顾问菲利普•泽利科(Philip Zelikow)在讨论会上就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发表了讲话。以下是讲话稿的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翻译。
诚然,美国有关这些问题的历史记载可能受到质疑。我曾翻阅一些对此有不同记载的资料,偶然发现时任国防部长的哈罗德•布朗(Harold Brown)在1980年1月初访问中国后,有人发表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言论。当时有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对访华的美国中国问题专家们表示,不应该高估中美关系的前景。《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发表的文章援引这位中国学者的话说:"你们美国人真可爱,因为你们很健忘。我们不会这么快,或者这么轻易地忘记过去我们之间发生的事。"这次讨论会至少可以为增进我国有时被忘却的记忆勉力为之。
如果对这些问题逐一考察,很难发现美国方面从一开始就真正有任何具体和功利性的追求。按照均势理论,这表明美国与中国有可能共事,也可能产生基辛格强调的对俄罗斯的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但是令人很难抗拒的一个命题是,其中体现了尼克松所表达的更根本和具有本源性的问题,淡化了功利的色彩,加深了为解冻而解冻的意图。换言之,尼克松认为,他只要结束20年左右美中关系持续中断的状况,就可以青史留名。沃伦•科恩称美中关系中断的阶段为"大偏离"(the great aberration)时期。
下面请允许我举几个实例。1899年,在美国认识到中国已成为亚洲大国之际,约翰•海(John Hay)和威廉•罗克希尔(William Rockhill)即撰写了《门户开放照会》(the Open Door Note)。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了解,当时中国处于清廷衰败时期,一些大帝国正逐步瓜分中国,《门户开放照会》众所周知的目的在于保证门户不对美国工商业关闭。但人们在阅读《门户开放照会》的时候,同样应该注意到,这份照会提出了两个目标,除了要求不排斥美国,保持门户开放这层意思以外,还坚持要求允许中国继续控制本国财政,涉及掌握中国海关收入的问题。因为中国如果完全丧失对本国财政的控制,其有效的独立性就荡然无存。当时美国已经确定,中国保持独立非常符合美国的利益。
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对此并不满足,因为美国无法推翻其他大国执意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即使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也顶住华盛顿内部激烈的反对声浪,不顾来自伦敦和东京的抗议,在1928年准备取消治外法权,给予中国关税自主权,再次敢为天下先。当时的国务卿凯洛格(Frank B. Kellogg)及纳尔逊•约翰逊(Nelson Johnson)表示,他们坚决主张,一旦中国国内乱象得到整治,内部衰势得到扭转,即应促进中国的强盛和独立。
现在再回顾一下1969年的情况。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14号(National Security Study Memorandum 14)属白宫委托进行的大量研究课题之一。该课题于1969年春季和夏季交办,要求考察美国对华政策。基辛格有一句名言说道,这些研究属于为工作而工作的项目,目的在于让国务院有事可做。我认为这说明基辛格也有比较风趣的时候。我认为,实际上当时这项特定的研究获得相当大的重视。有很多人为这个项目工作,特别是国务院人员。当时的国务院文件还提出了一个很有预见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