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李文 [打印本页]

作者: lijinzhu2000    时间: 2007-12-14 16:41
标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李文
姓    名: 李 文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57年1月18日
电子邮件: liwen2001cn@yahoo.com.cn  
电    话: 010-84622085(H);010-64036159(O)
传    真: 010-64063041
学    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研究员
职    务: 政治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 东亚社会政治转型
掌握外语: 英语、日语
教育背景:  
1978年3月-1982年1月 辽宁锦州师院政治系 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1986年7月 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专业 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化进程

工作经历:
1974年10月-1978年2月 内蒙赤峰巴林左旗医院任总务主任
1982年2月-1984年8月 辽宁鞍山电大任教师
1986年8月-1994年8月 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任讲师
1997年7月-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政治社会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出国研修:
1、1992年5月-1993年4月 以奖励研究员身份赴日本东京立教大学社会学系从事研究工作,完成研究报告《战后日本社会学的发展及其基础》(日文)近10 万字。
2、1995年10月-1996年9月 以研修生身份赴日本东京一桥大学学习。
3、1998年4月-1998年10月在松下政经塾学习。

奖励情况:
《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2005年获第四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专著类二等奖。

当前研究:
1、东亚国家廉政文化建设比较研究。
2、东亚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的非暴力群众运动。
3、中日关系。

著    作:
1、《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06)
2、《东亚:宪政与民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08)
3、《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 2005.01)
4、《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4.09)
5、《武士阶级与日本的近代化》( 2003.08)
6、《东亚社会变革》( 2003.08)
7、《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译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8、《越轨与控制(译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9、《性别角色与学校(译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论    文:
1、富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亚太政治 ( 2007-2-15)
2、东亚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 ( 2006-12-15)
3、东北亚:三大变数影响时局发展 ( 2006-10-17)
4、东亚国家廉政文化建设比较研究 ( 2006-8-15)
5、中日政治关系失和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 ( 2006-8-15)
6、中日民间对立情绪增长原因探析 ( 2006-7-15)
7、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与农村政治参与 ( 2006-7-14)
8、青藏铁路:和平纽带 ( 2006-6-15)
9、亚洲:深藏自身的文化渐成巨大能源 ( 2006-4-16)
10、大气英气才气和正气——忆恩师罗荣渠 ( 2006-4-15)
11、东亚的变化与中日关系 ( 2006-3-15)
12、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 ( 2005-7-20)
13、从中国稳定发展的角度审视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 2005-6-5)
14、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 2005-3-10)
15、NGO与东南亚政治社会转型 ( 2004-8-5)
16、日本的民主与****的差距 ( 2004-7-20)
17、东南亚中间阶层的二重性及其成因 ( 2004-4-12)
18、中国和平崛起:何以能与何以为? ( 2004-3-28)
19、日本修宪及其对亚太政治的影响 ( 2004-1-10)
20、日本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向 ( 2004-1-4)
2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构及其意义 ( 载《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04-1-1)
22、中日韩地区合作中的观念差异问题 ( 载《2003年亚太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003-11-1)
23、全球化新时代的来临:理论诠释与现实意义 ( 2003-9-21)
24、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NGO in Managing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In East Asia ( 2003-4-5)
25、东北亚合作需要观念变革 ( 载《东北亚研究》2003年第4期 2003-2-11)
26、从东亚的经验看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性 ( 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003-2-7)
27、新加坡族群关系的融合及其政治影响 ( 2003-1-1)
28、东亚的崛起与全球化即“西化”时代的终结 ( 2002-12-3)
29、21世纪汉语的昌盛与东亚文明的复兴 ( 2002-6-1)
30、东亚的崛起与东西方关系的嬗变 ( 2002-4-1)
31、韩国文化对东亚文化的“离异”与“回归” ( 载《亚非纵横》2002年第4期 2002-2-1)
32、重新评价东亚儒教文化的历史作用 ( 2002-1-1)
33、东亚家族企业的社会功能与发展趋向 ( 2001-12-1)
34、东亚人口跨国流动与迁移的难点与问题 ( 载《2001年亚太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2001-10-19)
35、中国申奥成功和加入WTO对东北亚经济态势的影响 ( 载《当代亚太》2001年第11期 2001-9-21)
36、东北亚人口跨国流动与迁移的难点与问题 ( 载《当代亚太》2001年第5期 2001-3-19)
37、新中产阶级与东亚现代化转型 ( 载《当代亚太》2001年第1期 2000-12-4)
38、美国与东亚在经济安全领域的相互认知 ( 载《当代亚太》2000年第9期 2000-7-23)
39、日本武士阶级价值观念的基本层面 ( 载《日本学刊》2000年第5期 2000-4-5)
40、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阶层 ( 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000-4-2)
41、关于亚洲非政府组织的几个问题 ( 载《当代亚太》2000年第4期 2000-2-11)
42、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刍议 ( 载《东北亚研究》2000年第3期 2000-2-1)
43、亚洲市民社会的兴起 ( 载《当代亚太》2000年第2期 2000-1-4)
44、环黄海经济圈形成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 ( 载日本《面向亚洲的视点》1999年第9期 1999-7-3)
45、对日本东亚战略的重新审视 ( 载《当代亚太》1999年第9期 1999-7-2)
46、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 ( 载《当代亚太》1999年第6期 1999-4-29)
47、德川早期日本兵农分离政策的实施及其意义 ( 载《日本学刊》1999年第3期 1999-2-2)
48、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面临调整 ( 载《当代亚太》1999年第3期 1999-2-1)
49、知识经济挑战日本 ( 载《东北亚研究》1999年第3期 1999-1-23)
50、日本短时期内难以成为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力量 ( 载社科院《对外学术交流情况》1998年第18期 1998-5-11)
51、温柔化与幼稚化:我国学术界对日本文化的两种误读 ( 载《日本学刊》1998年第5期 1998-3-21)
52、中日文化模式的延续性与变异性 ( 载日本新泻大学《环日本海论丛》第13号(1998年) 1998-2-17)
53、中俄关系的发展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 载《东北亚研究》1998年第2期 1998-1-1)
54、明治时期日本官僚集团的自我更新 ( 载《日本学刊》1998年第2期 1998-1-1)
55、日本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权转换 ( 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日本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特辑 1998-1-1)
56、关于“民富主导型”现代化模式的几点思考 ( 载《开放时代》1997年3、4月号 1997-1-16)
57、明治时期士族知识群体的产生与日本实学革命的开展 ( 载《亚细亚文化研》第二辑,1997年出版 1997-1-1)
58、当代日本农业的兼营状态及其发生 ( 载《日本学》第8辑(1997年) 1997-1-1)
59、中日现代化启动条件的一个显著差异 ( 载《东北亚研究》1996年第2期 1995-12-21)
60、开创东亚现代化研究的新局面 ( 载《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 1995-1-5)
6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评介 ( 载《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1期 1994-12-1)
62、东亚:转型现代化的新范式 ( 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1期 1994-11-25)
63、我国现代化与全球性发展接轨中的几个问题 ( 载《理论与现代化》1994年第10期 1994-8-23)
64、对因“公”违法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 载1994年8月10日《光明日报》 1994-8-9)
65、中日企业观的差异 ( 载国家体改委编《改革内参》1994年第23期 1994-4-12)
66、对我国社会职业观念收入一元取向的社会学分析 ( 载《理论与现代化》1993年第8期 1993-6-4)
67、战后日本社会学发展的基础 ( 载《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 1993-4-3)
68、一门教人应付生活转折的新学科 ( 载《行为科学》1993年第4期 1993-3-1)
69、东方人的现代化理论 ( 载《读书》1993年第7期 1993-2-10)
70、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冲突 ( 载1992年9月23日《天津日报》 1992-9-22)
71、刍议中国社会学重建和发展中的理论建设问题 ( 载《南开学报》1992年第1期 1991-12-4)
72、徜徉于山水之间 ( 载《读书》1991年第10期 1991-3-1)
73、中国文化 中国精神 ( 载《读书》1991年第6期 1991-2-2)
74、读书三喻 书读三境 ( 载《博览群书》1991年第1期 1990-11-30)
75、论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中的实践范畴 ( 载《理论与现代化》1990年第11期 1990-9-21)
76、书生有用:明清实学思潮回顾 ( 载《读书》1990年第8期 1990-2-17)
77、中外学术中的天人范畴浅议 ( 载《社会学与现代化》1990年第4期 1990-2-9)
78、回到马克思:人·自然·社会 ( 载《读书》1990年第7期 1990-2-1)
79、回到马克思 ( 载《读书》1990年第3期 1990-1-2)
80、论我国社会学本土研究中的非理论化倾向 ( 载《社会学与现代化》1990年第3期 1990-1-1)
81、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 ( 载《社会主义研究》1990年第1期 1989-12-2)
82、论马克思与普鲁戈金关于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基本思想 ( 载《社会学与现代化》1990年第1期 1989-11-26)
83、W·T托马斯和他的《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 ( 载《国外社会学》1989年第5期 1989-2-26)
84、论社会学理论的构成要素 ( 载《社会学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1989-1-14)
85、论默顿社会学中程理论对结构功能主义的超越 ( 载《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1期 1987-12-18)
86、阶级——它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 ( 载《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1987-1-9)
87、现阶段东亚地区实施地方分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999年第1期 ( 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