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冷战的起源 [打印本页]

作者: zzhuzhen220    时间: 2009-9-30 10:46
标题: 冷战的起源
冷战的起源刍议
一   两极格局为冷战的爆发架构了平台
首先,世界权力分布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经济上,传统的欧洲大国英法德意及远东的日本经过一场大战呈现出一片破败景象等待着美国的救济。除了美国以外无论是战胜国和战败国在经济上都是一片破败景象;政治上,西欧已经失去国际权力的中心位置,东欧处于苏联的影响之下,希腊落入英美手中,非洲与中东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处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夜。中国已经处于内战酝酿期,印度与巴基斯坦处于分治的前奏阶段。另一方面,欧洲的东西两个邻居美国与苏联的国力已今非昔比: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总产值到1947年占到47%成为首屈一指的经济巨人;军事上,美国海军和空军是世界上最庞大和最有能力远程作战稍逊风骚但苏联的陆军很强大而且数量也多于美国;政治上,美国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包括英法在内的传统欧洲大国不得不唯美国的马首是瞻,苏联的经济却因为苏德战争遭受重创百废待兴,但是在打击法西斯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东欧成为它的DIZHI西方的缓冲地带。苏联控制着从易北河到千岛群岛广大地区。在亚洲与欧洲,苏联的政治影响力也仅次于美国。由此可见,国际权力中心已由欧洲向它的东西两个邻居转移并且在它们的主导下形成了两极格局。
其次,和平政治代替了战时政治。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数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二次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最为惨重的一场战祸,它对战后人们的观念产生很大影响。避免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维系和平局面,成为政治家们和普通大众的共同愿望,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观念也促使了美苏两大国的相互不信任和争斗。“在历史上两极化的国际体系中两强的和平共处是很困难的,任何一方都视对方所得即为自己所失,将敌方威胁盟友的行为视为对自身安全的威胁,从而导致日益加剧的相互敌视和斗争。”这不禁想到30年战争后的国际关系发展过程,每一次大规模冲突之前出两个阵营的阵线分明:30年战争前夕的天主教同盟和新教同盟针锋相对,(天主教的法国倾向于新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革命力量与反法同盟对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反法西斯与法西斯也是阵线分明并且走向二战,只不过希特勒在战争初期分化了反法西斯同盟使战争更加惨烈;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两个格局,这就促使了美苏两强像进入瓶子中能够的两只蟋蟀一样必定要争斗一番,总之,“二战后的历史环境给了美苏各自的扩张和相互竞争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战后没有一个大国可以在过利于国际影响上望其项背”同时还应该看到二战后的美国与苏联像两只章鱼一样把触角伸向世界:在欧洲,苏联与西方三大国在德国的易北河两相望,四大国分区占领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在中东,苏联与美国对峙于伊朗;在远东;美苏对峙于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北方四岛 。另外,不少地区处于动荡状态:西欧经济衰退导致社会动荡进而导致共产党为首的左翼力量强大。东欧进行着资产阶级与共产党里进行着权力较量,希腊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被镇压下去后该国的政局仍然不稳,土耳其海峡地区出现美苏的较量,伊朗正在美国的唆使下向联合国状告苏联,印度出现分治的阴影,印度支那地区由法国殖民者与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对峙,马来亚与菲律宾都有独立运动的出现,中国国共走向摊牌,朝鲜出现***,日本也有美苏的较量。总之,二战后的局势十分动荡和混乱。美苏两国的触角接触到这些地区并出现对峙状态无疑加剧了美苏从战时同盟走向对抗。
二  美苏互动关系中的“安全困境”日益严重
首先,所谓“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观念,按照这种概念,国家追求自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视为可能威胁。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这种“安全困境”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十分严重。关于第二战场问题,美英同苏联的关系曲曲折折经历了多次首脑会议知道德黑兰会议上才把这一问题予以定格,尽管美国一直敦促英国加紧开辟第二战场,但英国均以种种理由予以回绝,美国虽力争但附和了英国的要求直到德黑兰会议美国预感到在这个问题上与苏联关系的敏感性,三国才对这个问题一锤定音。苏联领导人一致认为英国意在让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之间相互争斗并让德军继续留在苏联战区而由它坐收渔翁之利。当然不能排除这个因素这加剧了苏联对西方国家的怀疑。可苏联也不应忘记大战前夕使他和西方国家一样把纳粹这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养得更肥,它们是导致苏联与西方民主国家产生了互不信任的共同作者。正是二战初期苏联保持的中立,坐视德国法西斯消灭波兰英勇的抵抗者也眼巴巴的看着德军成功“闪击”西北欧和英国陷于德国纳粹飞机的狂轰滥炸乃至潜艇的封锁。英国的确损失重大需要休整,西方盟军的现状与马上实现开辟第二战场的任务显然不太对称。苏联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素显得有些不公正而且老是认为西方国家在利用纳粹德国来消耗自己的实力。美国也会因为这个事情苏联不配合而感到它不很值得信任。关于租借援助问题,美国向苏联支付的租借物资大大少于它对苏联做出的承诺。这使得苏联认为美国并未援助它而是认为美国希望它既不能过分削弱以免被德国吃掉使得法西斯调转枪口对准西方国家。又不能受援过多以便迅速恢复实力击败法西斯,这些想法反映了斯大林对西方的不信任,认为这样的行径仍然是针对苏联的。而实际情况是运送物资到苏联港口需要有风险的考量,必须考虑德国潜艇战的威胁。“对苏租借物资输送还显示了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在相互理解方面的固有障碍:罗斯福丘吉尔对苏联危机处境并无切肤之痛,斯大林则难以体会物资运输的艰辛,国际关系中真正舍身替对方设想的事是极其罕见的。”【1】
其次,二战后美苏“安全困境”逐渐走向恶化。西方在战后苏联到底在当时是有怎样的安全观也是一种不信感,战后东欧处于苏联的政治影响之下,美国以为当时苏联在东欧的所为是针对西方国家的,但二战后的苏联处境与西方国家所想得有些出入,前者的经济遭受重创需要时间和精力医治创伤,“丧失51%的人口何0%的基础设施,战争**有1710座城镇被毁40%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被洗劫一空,农业总产量比战前间少40%”如此重大损失,很难想象它要立即对西方发动军事攻势。处于历史教训,战后苏联强调在东欧强制推行苏维埃化和确保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这不免带有老沙皇扩张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因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要直接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而美国则认为苏联的一系列举动威胁到它的利益。美苏两大国的“安全困境”者神经质的走向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一方面,苏联为了保卫莫斯科这一政治中心,认为必须拥有在东欧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一旦在东欧立足后它会认为为了保卫在东欧的地位而应该对西欧有所要求并极有可能把西欧列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美国为了保卫华盛顿这一政治中心必须拥有保持大西洋的绝对实力进而为了后者必须保持西欧这一资本主义的世界为了保卫西欧就必须插手东欧问题。总之,莫斯科和华盛顿都会觉得自己的行动是理性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与此同时,战后美苏在世界斗争的焦点集中在东欧﹑近东﹑伊朗和日本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角斗态势恰恰就在苏联国土周围。这些显然不利于美苏的“安全困境的”缓和。                                 
美苏两国地缘政治存在着天壤之别导致了两国的“安全困境”恶化。我们翻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一方面,美国的地理位置是如此的优越,首先,邻国很少并且是一些弱国或小国,又有两大洋保护这使得美利坚民族眼光是如此的开阔,所以它不会担心本土受到外来侵略。其次,更重要的是,美国以开阔的视野促使在国家利益向外投射的日益泛化。这一泛化在“安全困境”问题上与其他国家博弈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神经质倾向。它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必然去捍卫次要核心利益今又去保护其外壳层次上的利益者会神经质的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了对方的势力范围,而这种行动的至高境界无疑是把对方搞垮。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是如此的糟糕:首先,它的邻国很多并且在历史上得罪了几乎所有的邻居,。其次,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增加了它的孤独感。“俄罗斯处在一个没有畅通的道路通向先进的西方。波罗的海处于瑞典统治之下,黑海掌握在土耳其的手中,南部的沙漠必将之与中国隔开。”【1】为了打破孤独感,每一代沙皇乃至苏联政府都为了找到出海口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可是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它要真正的走向大洋的出海口可以称之为难于上青天了。从具有争议的“彼得大帝遗嘱”来看,历代沙皇们为之奋斗的出海口为波罗的海,地中海与波斯湾。可它们的势力即便是到达这三个地方与无济于事:首先,在波罗的海方向,但俄罗斯的势力向前冲时会在松德海峡遭遇德国与英国的阻挠,就算它冲过了这一海峡但在北海会遭到英法的阻挠 ;其次,在黑海方向,就算它冲出了土耳其海峡,但它仍然会处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封闭之中,因此不得不兵分两路 :一路直向西地中海可是在到达东地中海就会遭到英国阻挠就它过了这一关,但在突尼斯海峡及西地中海遭遇意大利及法国的反抗,即使过了这一关但是冲向直布罗陀海峡时强大的英国海军也会等着它;另一路走向红海而在苏伊士运河必遭英国的伏击就算过了运河在红海经过曼德海峡时也会遭遇英法意的联合阻击;最后,在波斯湾方向,它即使到达波斯湾岸边但是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就会遭遇英国反对。上述状况加重了俄罗斯人冲向大洋的痛苦,进而导致了它对外界有很大的不信任性。
总之,糟糕的地理位置而有众多的邻国及其它们的历史恩怨加上冲向大洋的心理创伤注定了俄罗斯民族追求国家利益时也会和美国一样有着强大民族心理反差的神经质的行动。美苏两大国的这一种倾向在处于两极格局刚开始运行国际时局混乱时会导致神经质的行动。由此可见的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与十分糟糕的地缘政治在两国各自对外政策的实施的冲动上具有极强烈的排斥性。它们没有解决用共同的原则或规则来正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不能缓和它们之间的“安全困境”“安全困境不能解除只能加以改良,途经是寻求一种方法对国家间的权力斗争施加某种规范性的限制使相关国家组成安全体制,在这个体制中各个国家认同一定的准则,规则,原则”【2】显然美苏两国并未做到这一点。
二战期间的首脑外交无疑有利于缓和美苏两德国间的“安全困境”但战后双方的首脑外交却没有相应出现。一方面,从历史上看,首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后国际上首脑外交并未盛行结果大国间的战争繁多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等。其次,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欧洲大国间形成了协调机制,即所谓“欧洲协调”,这促使了1814到1914年,并未出现全欧洲的战争,即便是克里米亚战争普法战争等也未像30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那样惨烈,关于东方问题的柏林会议和关于非洲问题的柏林会议都有缓解大国间的“安全困境”的影子。这缓解了一些大国间的“安全困境”进而使得大国可以不必用神经质的手段也能达到外交目的。再次,俾斯麦下台大国后首脑外交便少了许多。1892年形成的法俄同盟与三国同盟对峙,两大集团间的“安全困境”更加紧张起来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另一方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时段来看,美苏英等大国举行了一系列的首脑会议特别是美苏两大国的首脑参与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两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并了解对方的看法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取得不少进展,但波茨坦会议闭幕到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大国间再也没有进行首脑会议。而且双方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相互猜疑,一方的行动引起另一方的针锋相对把双方引向冷战一直到1955年在日内瓦举行四大国首脑会议迎来了美苏关系的缓和。(进入冷战以来,美苏两国首脑会议后美苏间关系便进入相对缓和阶段如尼克松入主白宫后的首脑外交迎来了冷战的第二次缓和,戈尔巴乔夫执掌克里姆林宫权柄后迎来第三次冷战的缓和)
综上所述,从案例中我们可以认为首脑外交有利于缓和国家间的“安全困境”。从二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由于美国的帮助,英国才打赢了大西洋之战。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打败日本海军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另一方面,苏联军队经受住了二战的考验击败法西斯德国的精锐之师并且成为陆军的佼佼者“不管怎样说,苏联是一个陆军强国,而美国是一个海上强国,为什莫它们不能像熊和鲸鱼一样进行分工各自生活在自己的空间呢?”【1】两国首脑完全可以效法以前首脑外交模式就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会晤但美苏两大国都没有这样做。由此可见,二战后的初期的首脑外交的稀缺对两国“安全困境”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两国“安全困境”的恶化又对两国关系的恶化起到助推作用使两国朝着冷战的道路上迅跑。
三 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分歧日益加重
所谓意识形态“一般指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行的系统的思想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2】首先,从十月革命后以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表现出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冲动。十月革命带动了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苏俄建立第三国际以指导各国共产党的活动加强同东方民族主义运动的联系并对其加以影响,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武装起来支持各地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这无疑加重了西方国家特别是也有意识形态对外传播的这个癖好的美国的恐惧。1925年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相对稳定,苏联的意识形态对外输出才有所减弱,这种态势一直到二战爆发。苏联建国伊始就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倾向虽然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低潮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是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后有表现出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从1944年开始,苏军进行大反攻收复国土并且进入东欧帮助了当地的共产党建立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东欧国家的苏维埃化。1945年,斯大林曾说过:“这次战争和以往的不同了;无论谁占了土地谁就在那里强加自己的社会制度。”
其次,美国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十分浓重的国家。“开放”“自由”等词语本身就是带有美国的意识形态的观念。首先,在历史上,美国人向来鄙视欧洲残存的封建传统,“把欧洲战乱频仍归咎于否定自由及人性尊严的政治体制制造的”其次,在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就使得美国带有极其浓重的**意识。“美国政治思想主流是共产主义思想为洪水猛兽,坚信‘自由’必然战胜‘极权’,在美国,基督教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超过了欧洲,**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根深蒂固。”这些并不奇怪。如果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当时已经形成严重对立,那么,美国把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视为资本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进而对共产主义体极其仇视则理所当然。
随着二战临近结束,美苏的意识形态分歧随着两国国力的壮大而日益严重暴露出来。美国对外政策中**推行美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就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在西欧支持资产阶级政府。在中间地带么美国和英法荷等帝国主义国家压制和消灭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力量;在东欧,罗斯福总统表面上主张在东欧实行民族自决让人民自己选择发展道路其实就暗含美国要在不久的将来在政治前途问题上对东欧要施加影响;如果在苏联的默许下东欧各国实行民主选举,那么在选举中苏联也会施加自己的影响,两大国都希望东欧政治前途的变化有利于本国。在二战结束的初期苏联的首要对外政策即为维护国家安全并医治战争创伤尤其要维护西部边界安全,那么苏联在东欧要建立亲苏的国家是在恰当不过的了。所以斯大林坚决不允许在意识形态上是东欧国家在倒向苏联的问题出现变数.。
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优越感对冷战起源所起的作用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促使了意识形态的发威。而两极格局中,主导这一格局的两大国家各自拉帮结派不可避免地用意识形态或类似的思想意识来激起它们团结起来。而在多极化的格局中,国家间或国家集团间形成一种网状的关系结构,各国的意识形态情绪没有那末严重。由此可见在两极格局中,意识形态对美苏之间爆发冷战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其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国的意识形态日益发展成两个国家人民的自豪感。一方面,美国自独立以来就产生“救世主”的心态,看到自己的国家国泰民安而欧洲出现一片纷争促使了美国人民越发对欧洲的专制制度反感而对自己的政治制度充满信心。经过一次战的洗礼,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巨人并由此感到自己的要改造世界的使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并转向了世界主义并且助推了它对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自豪感的增加;另一方面,政治上,苏联在列宁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在与德奥集团缔结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后退出一战并且击败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白匪军,又在帝国主义包围下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外交上,逐步实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在试图融入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外交成就。经济上,1928年,苏联执行“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而资本主义世界却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人民利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绩并且经受住了二战的考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大国。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也使苏联人民萌发并强化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自豪感,也希望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下把斯大林模式推向世界。
四两国国家利益冲突在冷战的原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无疑,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1】首先,要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即要使美国本土避免遭受新的世界大战,其次,要贯彻门罗主义原则来捍卫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因为华盛顿对于德国潜艇战和日本在太平洋的作战表现的冲击的印象仍然很深,它认为就必须加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力量。再次,填充“权力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要保为西半球就必须确立在西欧的绝对影响地位内在太平洋的对岸独占日本,创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最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拓展自己的影响和势力以主导国际政治舞台。由此可见美国国家利益着眼点已不仅在西半球更要跨洋过海拓展自己的国家利益空间从而造成国家利益的更加“泛化”。美国通过“门户开放”及“势力范围”原则对国家利益加以开拓在苏联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与苏联的对峙。
其次,就当时的时局而言,苏联的国家利益就是要维护国家安全医治战争创伤,这使得苏联有以下诉求:①确立可靠的西部和东部边界。战后苏联通过有关国家签订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立了苏联的西部边界。在远东,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获得了有助于其东部边境安全的权益。②帮助建立和支持对苏友好政府。③确保德国不再发动侵略。德国两次入侵俄国给俄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从国家安全考虑严惩德国以保证不再发动侵略成为苏联一项重要的对外战略目标。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胜利进军控制了从易北河到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带,苏联的保卫国家的思想是在别的国家领土上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他的思想有可能在当时是防御性的,但行动上却带有明显的进攻性。
五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外交思想
首先,杜鲁门外交思想。总体来说,杜鲁门总统的外交思想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倾向。其外交思想是美国主义和全球主义的结合。“他拒绝同苏联在联合国以外进行谈判,毫不妥协。”杜鲁门总统对私人外交没有那么多的热心这就不利于了解苏联的意图。杜鲁门总统在苏联遭受德国法西斯侵略时就幸灾乐祸希望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两败俱伤并且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暴君推翻另一个暴君的行动。他反感进行外交活动和对对方实现妥协。杜鲁门总统特别推崇实力政策认为要同苏联就共同关心一系列的问题达成妥协应该等待建立西方的实力地位,他又一重要和苏联一决雌雄的劲头。“杜鲁门考虑的是在美国具有绝对优势时通过与苏联的总谈判和摊牌来增强‘自由世界’实力而不是与苏联之间的讨价还价”
其次,罗斯福总统虽然也有很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但是他能绕开那些繁杂的外交程序和苏联问题专家与斯大林直接接触共商时局。他擅长私人外交比如他曾经派私人代表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会晤这就有利于了解苏联的意图,同时在二战期间罗斯福与斯大林保持着书信联系,但更重要的是罗斯福总统重视首脑外交先后与苏英两国首脑举行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会议上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且在私人关系的层次上增加了了解和信任。罗斯福总统与杜鲁门总统的外交思想有很大不同。
最后,斯大林在苏联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容易直接介入外交领域并且能快速做出决断。1939年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就可以证明。他可以利用首脑会议于对方商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但他更是一个拥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共产党人,“斯大林坚信,根据历史规律,资本主义连同维护其生存的国际制度将被埋葬。”在1946年在莫斯科苏维埃选举大会上斯大林发表的演说就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味。
由此可见,杜鲁门与斯大林具有某种相似的东西:意识形态很严重的影响着他们。杜鲁门总统力图在全球建立美式资本主义世界,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制度非黑即白把资本主义与战争画上等好这些都对两方相互了解对方意图。这就使得两国无法在共同关注的问题上达成谅解。我们不能说个人因素在推动两国走向冷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因素会有助于更好的探讨冷战的起源。
作者: dericzhao    时间: 2009-10-22 00:26
好东西,考试用得着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