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政治学导论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chinapipilu    时间: 2009-9-28 17:03
标题: 政治学导论之一
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英文“政治”politics 是由希腊文演化来的。起先出现在荷马的史诗里,指城堡或卫城,因此“政治”一词开始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中国《尚书》“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掌其政治禁令”。但更多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
“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如“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启以夏政,而作禹刑”。(《左传》)
“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如“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
而将“政”“治”两个字完全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孙中山:“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一、        各类政治观:
1.        君权神授说: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前资本主义社会,无论中外;
代表人物:董仲舒、阿奎那;
这种说法是一种主观臆测,经不起推理、实证,往往是暴君借神权****人民的“护身符”。
2.        治国说: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认为“为政必先正名”(《鲁论》);
在西方,柏拉图认为政治就是建立“正义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则要“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
3.        权力说:政治是争夺权力;
马基雅弗利,第一个使政治学获得独立、同伦理学彻底分家,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认为统治者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
4.        政府活动说:是政府的活动;(如:孙中山,马克斯•韦伯)
5.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和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揭示了政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确定了政治的属性;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这是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即争取和保持政权;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确立了政治的科学性质。
二、        政治:
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1)人性具有二重性,即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作为自然的人,有很多欲望,这意味着人有自然属性。同时,为了达到共同目标,人们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因此,人又是社会动物。
2)人是有欲望的,但是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通常又是稀有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如自己期望的那样富有、拥有权力和特权。
3)人们所需求的多数资源是有代价的,要得到它们,人们必须付出经济、时间、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综上,任何一个社会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决定这些资源和代价是如何分配的。这个分配过程就是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对整个社会所有人都有约束力,虽然并不一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
权威性分配,是指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机构去作出决定。参与分配过程的还有政党、社团及政治人。
一个政治体系不但是分配好处,还要分配代价。军队、警察和社会福利项目的存在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大多数人总是追求他们认为公平份额的好处,同时却极力减轻他们支付代价的份额。政府靠征税和服役来分配这些代价。
3.        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政治过程在履行着社会的关键性职责。政治系统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它从社会的其他系统接受“输入”,把输入的信息处理后就作出某些“输出”(决定,即政策产品),决定(可能是行政命令,也可能是法律)的执行又反馈到“输入”单位。
如果这一政治系统能满足这些要求,政治过程的各部分就皆大欢喜。
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要求者就面临几项选择:接受该决定,因为政策制定者有能力去执行它;重新提出更温和的要求;通过政治系统的其他渠道提出要求;撤回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甚至整个政治系统的支持。当大部分成员不再支持该政治系统时,就会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革命。显然,支持是对政策制定者对要求反应的结果。
根据上面的模式,给予支持或撤回支持就是第二种输入。
政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输入(要求与支持)影响输出(决定),而输出又影响下一轮的输入,如此循环不断。
政治活动是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
三、        政治博弈
——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与妥协、冲突与合作。博弈论正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构架。
“博弈”(Game)一词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
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人或本组织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其他方的相应行动。
因此,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发生于个人、团体、政府和国家之间的政治事实上就是对策学,因为行动者必须不断地考虑博弈中的其他方如何行动,忘记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政治家很难达到他们的目标。
1.        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局中人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其追求的目标可能不止一种,依赖的资源有财富、人数、威望、职位、说服技巧等,规则并不明确。
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运用。每一位局中人都要设计一套策略或行动计划以使赢得的机会最大化,损失的机会最小化。局中人制定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和资源,还要考虑到其他人会如何行动。
2.        政治博弈的规则:
1)        宪法:成文、不成文;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条文都是原则性的,它并不能解答所有的政治问题,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宪法解释;
2)        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
3)        习惯与传统:习惯和传统,是指为社会或社会的特定阶层所广泛接受并实践着的行为过程与模型。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非正式的规则影响着政治体系,越是不发达的政治体系,习惯和传统越重要。
上述框架或规则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政治规则处于正式或非正式的不断变化之中,常发生于博弈进程之中。
3.        政治博弈的类型
1)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设想双方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胜利,结果是只有赢家和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如两国之间的战争、两位候选人之间的选举。
2)        非零和博弈(Nonzero-Sum Game)是指一方参加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这种博弈的参与者等于或多于二人,有可能赢家多于输家,也有可能输家多于赢家;前者被称为积极的非零和博弈,后者被称为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1)        积极的非零和博弈:赢家多于输家;
合作不是说在每件事上都达成一致,只是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方都认识到自己的成功要取决于对方的行动。
适用的政治情形是参与者有分歧,但存在共同利益,为此他们采用的典型策略是讨价还价,结果是赢家多于输家或者每一方都是赢家。
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美关系。
(2)        消极的非零和博弈:输家多于赢家:
适用的政治情形是参与者处于总体冲突之中或没有意识到共同利益,每一方采取的策略是追求全面的胜利,结果是输家多于赢家甚至都是输家。
如冷战时美苏核战争;3人以上竞选一个职位。
四、        政治的地位(作用)
1.        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就是用以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不能不借助政治强制力来对付被统治阶级。
“市民社会的一切要求(不管当时是哪一个阶级统治着),也一定要通过国家的意志,才能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政治权力以公共利益代表的面目出现。
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都是通过政治实行社会化、普遍化的。让全社会认同统治阶级经济地位的合理性,使统治阶级或统治者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更经济、更有效地治理社会。
2.        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政治权力对经济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同时,影响民族精神、文化、艺术和法律的发展。
资本主义建立以来人类政治经济发展线索:
1)        自由主义的英国模式。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和产权制度最先产生。
2)        集权主义的德国模式。在一定时期内,集权主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集权主义使得政治经济关系变得扭曲,要么容易发生革命,要么走向战争而导致现代化的中断。无论是革命还是战争,最终都使这些国家走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模式
3)        威权主义的韩国模式。由于处于更加不利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威权主义以政治上的严格控制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适时地实行政治转型,保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4)        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实行政治权力和经济关系双集中的制度。经济为政治服务。
研究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
制度环境  ---  制度安排 -----------制度绩效
    situation                         system                          performance
由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构成的总体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经济产权的基本形式即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决定了制度绩效。
3.        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是阶级解放的工具,即被统治阶级首先夺取政治权力,才能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
在现代社会,民众的政治参与也是分配或享有政治权力的过程,可以保证本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不为决策者所忽视。如果一些人主动地不享用参政的权力,对政治的无知会更加严重,政治能力和政治警惕性会进一步下降,结果是自己的利益不被代表。
4.        政治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即政治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如地位、名望、尊重、安全、金钱等,还可以用来满足动机、补偿缺陷。政治还有一些副作用,如残酷、敌对、垄断、自私等。
五、        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具有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即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1.        政治学的规范性:指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
核心:“应当是什么”(what should be),即通常所说的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人类的基本的政治价值。
核心概念: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但是,政治哲学家们往往不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实际考察来论证他们的观念的合理性,而是依据哲学思辨,有时甚至借助于神学的权威。因此,政治哲学的贡献在于提出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政治哲学上的一系列规范性命题,是人们判断政治的好与坏、善与恶的标准,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问题,政治学家们便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
2.        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 what is )。
18世纪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现代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基础。他曾设想,一旦掌握了政治现象的普遍真理,政治纷争便可迎刃而解了。
政治学能成为“科学”,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政治现象的复杂性、人的非决定性及人的可变性、价值因素的影响,都使得“科学地”研究政治学成为不可能。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 1 )观察和收集资料。( 2 )把资料按意义和作用加以归类。( 3 )得出结论和预测性判断。( 4 )判断作为规律、趋势或倾向的结论的真实性。
政治学家达到第四个阶段时,即判断他的结论的真实性时,他会遇到麻烦问题。由于其对象是非决定性的、极具变化性的人类。
而且,人是有偏见的,而政治学家本身也可能带有偏见地去观察和研究政治现象。
政治学要成为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还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其结论适用性要狭窄得多。但这决不是说科学地研究政治学是不可能的。一些结论具有跨时代的指导意义,比如,“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博弈论对团体行为的研究。
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
1.        产生的历史背景
1)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形成于 19 世纪 40 年代;无产阶级)。
2)        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主要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非常革命的。(较高的理论起点)
3)        基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说明了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阶级斗争。
2.        体系(形成于经典作家的政治著作)
走向成熟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
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著作,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管理、无产阶级政党、群众参与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政治学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体系的基本内容: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这些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3.        特点:
第一,科学性。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级性。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革命性。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西欧革命运动中产生的,同时也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发展。这样就必然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
第四,发展性。其实践性决定;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得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当成解释世界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之;而东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则在如何改造世界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国家结构上的“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政党理论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我国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成果。(但研究方法相对滞后。同时,我们的政治学理论研究还落后于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现实。)
七、        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中国古代政治学(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占统治地位;主要典籍是《论语》《孟子》;学说主要集中在“礼”与“仁政”)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与儒家相对立;儒法关系上,法家的思想是根本,儒家的思想是表面。)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无为而治”是缓和社会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矛盾的方法,历史上发挥过实际功能,但其实际地位在儒家和法家之下。)
2)        中国近代政治学: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理论;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理论;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3)        中国现代政治学
开始政治学教学;介绍西方著作;
中国政治问题研究(集中在制度史方面);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4)        中国当代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八、        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第一,        在维护政治统治秩序及如何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内容蔚为壮观;
第二,        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文主义的色彩很浓;
第三,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把政治伦理化;
第四,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社会演变特别感兴趣;
第五,        中国古代思想的体系或系统性较西方要弱,除了先秦诸子外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思想家们多把现实的社会视为理想社会,忙于说明现实社会的合理性与永恒性,而没有建构起更高层次的政治理想图案。
九、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看)
1.        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政治学)
从古希腊到 19 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的政治学与哲学难以区分。
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代的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和卢梭。
集中在欧洲,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
不少政治哲学家努力去描述最好的国家状态,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也有科学性活动与工具性分析,但不占重要位置。
政治哲学家们在描述世界时,也企图解释世界,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马基雅弗利如何保持权力;工具性分析是指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如霍布斯认为实现和平的政治目标的手段是建立绝对的政治统治。
影响巨大,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理论直接改造了西方世界,其思想价值至今为世人所重视。
2.        旧制度主义时期:
从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1887年)到20世纪中叶;
直接传承了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
特征:
1)        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亚里士多德在归纳事实基础之上而提出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更高更好的价值目标,也就是今人所说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因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天然地包含着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基于事实即政治制度的类型而提出更好的价值目标,是亚里士多德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政治学传统。
古典政治学其实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即作为今人所说的政治科学的政治制度和作为政治哲学的政治价值是合二为一的。
这恰恰真实地反映了国家的本来面目,因为即使是人类最初的法律与政治,总是与文明渊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国家总是将法律范畴与伦理价值观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体,使它们共同发生作用。在国家的演进过程中,这种一体性未曾中断过,今天依然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都是一套特定价值观的结晶,或者说价值观构成了政治制度的物质性基础的一部分。近代政治学的研究基本上沿着制度与价值观合一的传统,尽管研究的重点是对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静态性描述。
2)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无论是古典政治学的政体论,还是近代政治学在既定政体下的制度主义和法律主义,说到底都是对政治制度的研究,因而是一种的整体主义方法论。
这种整体主义综合性地表现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法律主义的方法论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3)        制度中心主义、制度决定论。
    整体主义的思维中,人与制度的关系是制度决定人的行为。卢梭“任何民族永远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所使它成为的那个样子。” 近代政治学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优良的政治制度必然回会塑造优良的公民美德,公民也必然认同和拥护既定的政治制度,公民在政治过程中是被动的,被教育的。
作者: chinapipilu    时间: 2009-9-28 17:04
3.        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在制度危机下出现的,但它倡导价值祛除,否定政治学的政治功能,不问制度和价值的合理性而一头扎进数量分析之中。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先驱梅里亚姆、杜鲁门等人试图将政治学从对国家机构的静态描述转向政治过程研究,建立一种精准而普适的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行为主义政治学其实变成了一门行为科学。
行为主义的着眼点是人及人的行为,远远背离了政治学的基本传统和价值;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研究,不关心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方法论上科学方法的至上性、社会科学的统一性以及“价值祛除”,世界观上的个体主义观念。
但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潮,迫使政治学家认识到,所有的社会问题研究确实渗透着意识形态问题。在后行为主义时期,国家有重新成为政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问题:
1.价值祛除意味着理论发展的局限性,没有理论支撑的政治学是走不远的,充其量是论证既定的政治结构和价值体系,很难解决理论的普适性问题;
2. 无视整体性制度与规则的存在而一味地关注个体行为的量化分析,其结论可能存在根本性错误。
作用:1. 给人们提供了观察政治的新角度即个体主义的微观视野;
2. 分析政党政治下的选举行为和投票行为,决定了其在民主政治中依然有生命力;
3. 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性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如理性选择主义。
当行为主义不能解释很多现实问题时,一些政治学者借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来发展政治学,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主义的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来自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这是行为主义倡导的社会科学的统一性的结晶。贡献在于其思维开启的作用,让人们理解了政治中的自利行为、官员的腐败和预算最大化倾向、以及个人选择偏好对于政治的影响。
但是,理性选择主义是一种关注理论推敲而缺少经验性检验的理论范式。最大问题就是不能解释理想战胜利益的能力,以及在政治过程中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一些流派存在着明显的违反常识的假设。
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理性选择主义,由于背离了政治学的最基本传统,不关心整体性的制度和价值观,存在前述的问题是必然的。但是,它们留给政治学的遗产也是不容忽视的。相对于传统政治学的宏观的整体主义思维和制度决定一切的假设,微观的个体主义思维方式和人偏好选择集假设都是弥足珍贵的政治学财富。也正是继承了这些遗产并回归政治学的基本传统,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才得以成为政治学的一种主流范式。
4.        新制度主义时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都开始回归政治学古老传统,重新发现“制度”的价值。罗尔斯相信整体结构决定个体行为,关注、解释和设计政治现实。促使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等变量构成的新制度主义。
将思想观念嵌入新制度主义,就能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展为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新古典主义政治学的特征:
第一,制度中心论。这里的制度既包括古典主义所研究的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所指的中观性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所指的作为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第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因为研究的核心是制度,所以研究宏观的政体与制度结构要考虑到个人的偏好选择问题,研究特定的中观或微观组织与规则要有大历史观即整体主义的预设,任何偏废都可能带来解释上的缺陷,尽管研究不同类型制度时对于整体主义或个体主义的倚重程度不一样。
十、        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 1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政治学的规范性方面就是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
政治理论主要包括政府理论、国家理论、政治思想史,以及刺激和指导政治行为的各种意识形态,
( 2 )本国政府与政治。这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政治学其他分支的研究都应该为这个目标服务。
( 3 )比较政府与政治。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当代比较政治学起源于欧美,主要是把不同国家的政治机制、政治文化、公共政策加以比较研究。
( 4 )行政管理。政府责任的扩大迫使人们去关注政府的结构和运转过程;工业化促使人们研究组织行为。
( 5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研究主要包括推动国家关系的因素、引发民族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战争与和平的一般意义,以及避免战争和促进和平的方法。
十一、        政治学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        历史唯物主义(探究人类社会演变规律和演变动因)
(1)        人类历史的进步性。(技术革命与生产力发展)
(2)        经济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        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2)        阶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一个具体的政治分析路径)
(1)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从此导致国家的产生。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导致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进而导致国家的产生和演变。
(2)        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3)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4)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进而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社会。(私有制的存在与消亡)
必须面对的问题:政治实践中,革命者成为执政者后,如何将阶级分析这一革命性理论转变为建设性理论。
3)        制度变迁理论
(1)        在制度的含义上,研究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        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        在变迁方式上,经典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4)        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
(5)        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强调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但反对技术决定论或观念决定论,而把社会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的互动;
(6)        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看成被解释的变量。
2.        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        行为主义
基本特征:
第一,        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行为主要是个体行为,即个体的态度、人格形成和投票、院外活动等有形活动;
第二,        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资料的量化是科学的重要目标;
第三,        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即政治学要合法地利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资料来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
第四,        主张“价值祛除”(value free)或“价值中立”(value neutral)。
2)        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主义的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来自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假设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的利益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包括:
(1)        社会选择理论
探求的是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是集体理性问题,即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的问题,民意的问题。
假定个人是理性的,即个人会有偏好,会根据其偏好来做选择。
开山鼻祖:阿罗,“一般可能性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指无论用什么加总方法将人们的偏好加在一起,矛盾总可能出现,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政治态势。
阿罗的贡献在于,他为对特定的加总方法进行探讨,而是提出合理的加总方法所应具备的条件,但事实上没有能够同时满足所有条件的均衡性社会选择,即稳定的多数是不可能的。
试图打破有关民意(人们福祉)是人民意志这样的传统命题。
一般性均衡即稳定的多数选择是不存在的,但人的活动和政策选择议题常会因制度等因素而受到限制,致使某些特定偏好顺序无法排列,因而导致某种均衡的出现,即所谓部分均衡。这一反思促成了新制度主义的兴起,理性抉择理论演变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从社会选择理论到新制度主义,代表了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社会选择理论破解了我们过往对一般性均衡的迷思,而新制度主义则让我们在限制的范围内建立起一些部分均衡。
(2)        集体行动理论
奥尔森论证集体行动的基本逻辑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集团中个体的数量越多,个体所得收益就越小,所以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大,离最优水平越远。——“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行动的倒数规则)
对于一次性博弈而言,奥尔森也可能是正确的。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多次博弈的均衡;奥尔森以一次博弈的结果当作经济发展的最终结局,据此而推导的国家兴衰论是很难成立的;其假设完全无视制度和道德之于人的行为的作用。
(3)        公共选择理论
即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到政治学的研究。主题与政治学一样,方法是经济学的方法,代表人物:美国布坎南。
基本行为假设: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研究范围:政治市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社会组成,一个是以消费者和供给者为主题的经济市场,一个是以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官员为主体的政治市场。)政治市场分为三级,即初始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在初始政治市场上,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这个市场的供求分析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投票制度;
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而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基本问题是官员经济理论、政府增长理论、政府失灵理论;
在政策执行市场上,主要分析政策的执行结果及其影响。
核心方法:个人主义。一切社会现象都应该追溯到他们的个人行为基础,个人的目的或偏好是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石,必须把个人的目的性放在首位;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体做出集体决策、实现集体目标、开展集体活动。
分析范式:经济人,即政治行为中的个人是有利己心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个人参与政治活动是从自己的偏好和效用函数出发,从交易活动中寻求和创造使自己获利的机会。
政治家也不例外;必须设计制约他们权力和在权力范围内行为的法律——制度规则,即宪法规则的约束。政治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宪法秩序,在宪法秩序的范围内,给个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并保障他们捍卫这种自由。
使用经济人范式,有助于解释市场失灵、论证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特色,(目的是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其自身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困难,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不如说是制度的失败。有助于了解西方问题,分析我国问题。
以其对人的私利性的简单论断冲击了西方国家的政府行为,认为由此导致政府行为低效。其致命弱点是:忽视了政治过程中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
3)        新制度主义:
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还包括社会学制度主义)
(1)        历史制度主义
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接受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度的规定,将制度视为对行为起着建构作用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程序和规则,分为三个层次:宏大的国家结构、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具体的政府制度安排。
核心特点:强调制度的“关系特征”(其方法论特征主要是归纳方法),关注既定的制度结构如何影响政治行为的互动,关注国家与社会的整体范围如何影响政治行动者决定其利益以及如何确定他同其他政治行为者之间的关系。
不忽视个人的行为偏好问题,但认为偏好的形成和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和约束的,而不是一种外生动力量,即“路径依赖”——强调结构、传统对政治行为的影响;传统越重,制度创新越困难。
(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产生于对美国国会立法行为的研究;
以分析行为为假设,建立了经典的计算途径来解释制度对行为的影响方式,即当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就会出现;相反,人们就不会去冒险。
作者: chinapipilu    时间: 2009-9-28 17:04
第二章        政治权力
十二、        韦伯的权力观
他关注的是作为权力的特殊形态的合法性权力或权威,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权力,但其分析开辟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权力,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
十三、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1.        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无权力就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和政治作用。
(1)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主要指国家,即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政府;还包括政党、政治社团和政治个人。)(现代社会,由于代表制,使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分离。)
(2)        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与权力主体相对,不同范围或行动中表现不同,但二者地位可能互换。)
(3)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但不排除半强制力和非强制力的作用(因为政治权力的本质包含着生物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
2.        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物质的、意识形态的)
3.        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在政治关系中,谁的力量大,谁就能控制、统治、命令和影响权力客体。而权力客体会有反作用,影响和改变权力作用的方向和强度,形成复杂的政治格局。
在现实政治中,权力的实现一般表现为权力客体的行为大体上符合权力主体的意志,完全符合的情况是极少见的。
另外,权力的力量还取决于权力主体内部的意志的统一程度,权力主体内部的向心力或离心力程度直接影响着政治权力的实现力。)
综上所述,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
十四、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建构在权力结构与权力主体结构之上。
1.        从政治权力的结构方面来说,涉及的要素有:
1)        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权力具有指向问题,即权力运作的轨道;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充实或支撑着这一轨道);
2)        权力运行的层次。(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作用或直接、或间接的。间接作用过程中,从权力主体到权力客体之间会有许多中间环节。权力的层次性很好地表明了权力的结构。)
3)        权力运动的时间性。某种具体的权力(如政策),在一定时间内要为最终的权力客体接受。保持某种权力的连续性,就要不断地对其补充能量;保证日常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政策没有连续性,给人造成不稳定的印象;政策执行的不得力,下级层次的权力主体就会出现反权力倾向,从而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
4)        权力作用的结果。与权力作用的方式、权力的层次及时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权力作用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全部吸收或基本吸收;大部分吸收,少部分反射;少部分吸收,大部分反射;全部或基本上反射。
2.        权力的结构离不开政治权力主体的结构:
1)        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政治主体的层次,层次越高,在其框架内运行的权力影响的规模就越广泛;
2)        政治主体是多元的,这也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层次性。
十五、        政治权力的类型(根据政治权力运动的方式划分)
1.        强制性权力:
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做。
威胁措施使损失更大;有能力实施威胁;有实施的愿望(可信吗?)。
“可信性”很重要,要让受威胁方感到威胁是可信的,是实际存在的。
威胁只是使强制力成为一种有效的目标或对行动的遏制,是权力得以生效的保障。这种保障机制只是不得已的最后手段。如果经常使用威胁手段或总是把威胁付诸实施,权力主体就会自拆台脚。以强力的威胁为立足点的政策往往是失败的。
使用威胁必须审慎、适度、可信,目标是达到预期行为而非仅仅为了实施威胁。
2.        功利性权力
指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好处是实用的、有价值的。作为功利性的政治奖励,主要包括财富、职位、雇用、荣誉及权力。
3.        操纵性权力
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
假设: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造,他就会以别人所希望的方式去作为。
实行操纵性权力的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
1)“洗脑”,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操纵技巧,主要发生在战时对战俘的心理攻势。
2)宣传,是指通过各种说服技巧来提高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
任何国家的政治都存在宣传,不过有的宣传成功,有的宣传失败。失败者是因为表现笨拙,让听众意识到宣传者的企图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成功者是因为手段巧妙,把宣传的内容与人的潜意识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政治宣传和商业广告颇为相像。
如何宣传?列宁的教导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宣传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任何一种理想都应与现实的任务目标联系起来;理想的价值在于被社会接受的程度;理想要成为现实的可能,应与参加者的利益结合起来。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社会的政治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朋友、学校、单位、所属团体、报纸、电视和政府都起着重要作用,把社会的政治价值观一代代传下去。
4.        人格型权力
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克里斯马(Charisma),是德国政治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引入政治学的一个术语。原指古代的宗教先知、战争英雄,而韦伯把现代政治运动和宗教活动中的最伟大的英雄、领袖、先知、救星、救世主都纳入这一概念来考虑。在现代政治学中,克里斯马的范围被大大拓宽了,具有人格魅力的政治家都被称为克里斯马型的政治家。
具有人格型权力的人并不一定拥有官职,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当然,在现代政治中,来自机构中的权威与来自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5.        合法性权力
合法性(1egitimacy ),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是一种特性,它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主要关心的问题: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
自20世纪初韦伯提出合法性理论以来,合法性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普遍承认,并成了现代政治分析的一个关键术语。一般认为,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
合法性不只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合法律性(1egality ),它还具有某种正统性色彩。正是这种具有正统价值观念的合法性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持久的、最终的来源。因此,合法性不仅仅是一个权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权力和权威的基础。
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呢?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belief system)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信仰体系,就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
有限政府,就是政府的权力是有限度的,任何政治势力不得超越于法律。
有了合法性权力,决策者就无需借助威胁、许诺或操纵而颁布与执行他们的决定,权力客体将会接受决策者的权威。
权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其行使以强制力为后盾,成本很高。如果安全通过暴力获得,秩序通过权力建构,那么正义就需要依靠权威来确立。
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作出的安排,但是服从不等于认同。权力的强制命令可能会使人们服从,但却得不到人们的忠诚。
权威与权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权威被所有人当做正当的法则接受,其行使既为同意者所认可,也为反对者所容忍。面对权力,人们反对或者支持;面对权威,服从则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DIZHI权力是合法的,DIZHI权威则是不合法的。
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一个政权具有了合法性,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权威。实现由合法性向权威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
1.        合法律性。
指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实体法如宪法,又要符合程序法如组织法;权力主体既要遵守有形的法律,又要遵守无形的规则。是现代政治中合法性权力的最基本的前提。
2.        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符合公众利益的“应然”与“实然”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错位。政权权威的保持不仅要以合法性为依托,同时也需要日常的良好政绩源源不断地为其补充能量。
政绩的有效性的丧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程度较轻,那么政权能够依靠合法性提供的强大认同力量,基本保持住其权威性;如果程度较深,则政权的权威便会丧失。(但不一定会动摇其合法性地位,因为合法性通常以整个宏观政治体系、政治信仰为对象,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而权威则往往容易集中于较为具体的领导集团,甚至个人。因此公众的不满可以通过政府更迭、领导人轮换等方式消除;)
但如果有效性在大范围内长时间地丧失,致使公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那么人们对政权的“合利益性”便会产生疑问,构成权威基础的合法性便会随之动摇。
3.        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超凡魅力已不足以构成合法性的基础,同时合法性的获得也不一定非要有超凡魅力型领袖。但权威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合法性认同,是对政权的高度肯定与信任,当执政者完全顺应了公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且执政者个人身上也具备了为社会普遍欣赏的品质、性格时,这些直观、形象、极具感召力的因素很容易引发权威的形成。
权威虽然在合法性的基础上产生,却不是被动地随着合法性的消长而变化。这种深层次的强大认同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过来促进合法性的稳固性。
权威是由人民赋予的。没有人民的支持、接受无法统治。
合法性通常需要某种特定的仪式或过程。在传统社会,皇帝的加冕或登基仪式标志着权力的有序转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选举过程就赋予了谁获得替别人作出决定的权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给合法性权力补充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
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治体系都致力追求的。但是,现实中每一个国家都要使用不同的权力形式来保证人们服从政府的政策。强制力则肯定是有害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实现某种原则,政府必定会惩罚或威胁要违反原则的人。
功利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软硬兼施”。
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同样,合法化也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合法化领袖更容易被信任,很多公民并不怀疑官方对有关政治与军事事件的解释。任何政府在进行政治解释时都是有选择性的。
十六、        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指取得和占有真正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同时,运转的制度本身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权力的性质和力量。
1.        武力(首要基础;后盾)
2.        财富(财富的多少和占有方式;政治权力的性质、大小由经济决定)
3.        技能
4.        动机(影响个人和民族国家)
    权力动机,是个人对取得、占有或行使政治权力的一种愿望,是个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
5.        知识(读书的多少;占有的信息量和资料的多少)
6.        制度基础
十七、        政治权力的分配:
亚氏分类法运用了两个基本标准:谁拥有权力和谁从权力中受益。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可分为:
1.        前资本主义社会(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权力分配:
1)        奴隶制国家
(1)        东方暴君制(君主制):
指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国家所采用的君主制。在这些国家里,国家权力属世袭的君主,通过军事与官僚机构来统治国家。古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帝国及中国等,都属于这一制度范畴。
(2)        城邦民主制
即公职人员由奴隶主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古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所采用。
(3)        贵族制
即权力由奴隶主阶级中的少数显要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所采用。
2)        封建制国家
(1)        选举制
指终身任职的首脑由选举产生,如穆斯林国家初期的首脑“哈里发”、中世纪的教皇国的首脑教皇。
但这些国家的选举权具有严格的资格限制,享有选举权的人数极少。教皇的选举人是红衣主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人只有七个。有权选举蒙古“汗”的是人数不多的蒙古诸王贵族。
中世纪欧洲是领主制的封建社会,领主在得到分封的土地时,同时也就得到了这块土地上的“特恩权”,即行政、立法、司法、军事、铸币等全部国家权力,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欧洲历史上这种特有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地方自治的传统,西方民主是这种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2)        权力世袭制(王位继承制)
是最极端形式的私有制的表现形式。在这一体制下,皇帝把自己当做国家的大家长,国家则成了皇帝自己和自己一家的私有物,在政治权力分配上实行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
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宗法关系的主要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嫡长子早逝,皇位由嫡长子的长子、次子按顺序继承;如嫡长子无子,则由嫡次子、三子继承。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则由庶生的长子继承。
2.        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        直接民主
从来没有存在过纯粹的直接民主的国家。在直接民主制度下,人民自己作出所有的重要决定,诸如制定财政预算、确定税率和制定国防政策。
曾有一种社会接近过直接民主,那就是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直接民主只能在极小的政治系统中存在;人口过多,直接民主就不可能了。
随着世界变得复杂化,政治决定需要更多的知识、专长、经验和时间,这不是一般的成年公民所能胜任的,需要专门的职位政治家。
2)        间接民主
在代议制下,政府决定日常公共事务,人民选举政府官员,实行选举制。
不同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候选人的产生方式、确定选举人的规则、选举方法和选举程序不同。
“多数两轮投票制”:如果第一轮投票未能选出总统,只有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居前两位的候选人才能进入第二轮,得票最多者成为总统。法国和俄罗斯实行。
局限性的症结所在:
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经济的运行不再受政治操纵,造成了新的矛盾,即政治形式上的平等和经济实际上的不平等;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在国家领域内,作为政治形式上平等的产物,他们都是公民,是平等的参与者;但在社会领域内,由于经济上的不平等,使他们不能对政治产生直接的有效的影响,从而导致政治人格和经济人格的***。
3.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
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苏联的苏维埃制度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权力所有者与权力行使者的分离,即权力的最终所有者人民并不直接行使权力,而是选举或委托无产阶级的先进阶层来行使权力。
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选拔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选举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选举主要是用于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县乡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以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在法律规定上,各级政府机构的主要组成ren员由同级人大以等额和差额的方式选举产生。
作者: 京都寻梦    时间: 2009-10-2 22:54
LZ辛苦了,呵呵……非常感谢
作者: 京都寻梦    时间: 2009-10-2 22:55
希望还有更多……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0
恶化与日俄u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0
额外费尔特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0
如果让他个人通过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1
个人个人通过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1
个人个人通过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1
很多很多很多话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1
金额为何iue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2
人个人个人个人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2
如果客户进入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2
但如果让他人体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2
的个人体会让他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3
的是个热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3
是对方人多高的人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3
是对方人多高的人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4
色法瑞关于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4
体会让他和他如何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4
挺好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4
就斤斤计较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4
快快快快快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4
了来了来了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4
了来了来了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5
少时诵诗书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5
少时诵诗书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5
去轻轻悄悄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5
wwww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5
吾问无为谓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5
吾问无为谓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6
吾问无为谓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6
液体二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6
额外任务二位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6
而沃尔沃人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7
让我认为二位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7
我而沃尔沃人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7
如一日一日一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7
如一日一日一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7
我妻荣iurob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7
而特瑞特让他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8
如果热个人通过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08
如果让他个人通过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10
是解放了热家开发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10
热特瑞特让他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10
热特瑞特让他
作者: hndf    时间: 2009-10-10 17:10
热隔热个
作者: 0101    时间: 2009-10-17 10:12
同志们这就是好人
作者: lfy518    时间: 2009-11-3 16:22
十分感谢!
作者: mcalina    时间: 2009-11-5 15:40
顶一个
作者: mcalina    时间: 2009-11-5 15:42
辛苦了
作者: cquzhang    时间: 2009-11-12 16:07
谢谢楼主了,太辛苦了
作者: cquzhang    时间: 2009-11-12 16:07
顶一个
作者: cquzhang    时间: 2009-11-12 16:10
再顶一个
作者: 依然英国人    时间: 2009-12-8 23:05
大好人啊
作者: 麦兜猪猪    时间: 2009-12-13 13:02
谢谢,顶一个
作者: zjxuqing    时间: 2009-12-23 08:04
非常感谢
作者: 阿国1117    时间: 2010-1-28 13:33
谢了
作者: 阿国1117    时间: 2010-1-28 13:48
谢了
作者: 寻梦纳兰    时间: 2010-4-2 08:57
谢谢
作者: bobowind    时间: 2010-5-14 19:12
顶起
作者: lifesea    时间: 2010-5-14 19:28
谢谢
作者: ffgghhjj33    时间: 2010-5-18 13:33

作者: ffgghhjj33    时间: 2010-5-18 13:34
辛苦辛苦
作者: 杨亿    时间: 2010-5-22 22:51
谢谢
作者: 暗示元素    时间: 2010-5-30 00:13
啊、谢谢啊
作者: 铖心铖意    时间: 2010-6-1 17:26
dddd
作者: zhongzong    时间: 2010-8-7 22:54
xiexie
作者: 心无旁骛    时间: 2010-8-17 11:44
感谢!~~~
作者: shanying66    时间: 2010-8-28 09:34
期待更多啊
作者: 约克uk    时间: 2010-10-7 00:27
辛苦了
作者: albak12358    时间: 2010-10-11 10:38
必须收藏一下
作者: kyjleiei    时间: 2010-10-11 17:56
顶顶顶~~~~~~
作者: 千里江灵    时间: 2010-10-15 22:09
楼主辛苦
作者: 莫沙    时间: 2010-11-28 22:35
谢谢~~~
作者: 莫沙    时间: 2010-11-28 22:36
谢谢~~~
作者: 筱幽萌瑜    时间: 2010-12-24 18:04
多谢
作者: 天下连城    时间: 2010-12-28 22:57
多谢分享
作者: linyanhubo    时间: 2010-12-29 15:17
看看
作者: kathie87    时间: 2010-12-31 22:25
lihai
作者: marvin    时间: 2013-4-24 23:24
bucuo!
作者: 南海十三郎    时间: 2013-4-28 21:10
看看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