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国际关系的悲哀 [打印本页]

作者: 猫仔队总队长    时间: 2007-12-10 09:26
标题: 国际关系的悲哀
12月8日
国际关系的悲哀

按照惯例,周末在上周已经安排好了。接到清华的邀请函后,虽然身体出了状况,但是还是决定去参加每年一次的论坛,因为毕竟这次每年一次的学术大餐,尤其是对其中的几位点评专家非常期待,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当前国际关系学界的动态发展。
早上七点钟就起床了,头还是有点晕,咬着牙坐车来到清华。由于临时调换了教室,废了很半天劲才找到。本来我都走过,后来经人指点后又顺原路走回来了。走到教室时在门口看到了孙学峰老师,提着的心总算放下了,终于找到组织了,亲切!和孙老师寒暄了两句就进入教室了。教室里面已经有一些人了,非常简陋,我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搞学术论坛的地方,到后面更搞笑,由于真个教室里面就一个麦克风,而且还是胸麦。主持人、发言人、点评专家都在抢一个麦克,场面很混乱。经过多次主持自己的交流讨论会,个人觉得这次活动的组织显然是比较仓促的。
九点钟论坛正式开始了,原本认为就四五十人,结果到时间后,令我惊讶,来了有160人,小教室显得极其拥挤。看来大家学术热情都很高的。几位点评专家也陆续感到。搞笑的是专家和学生坐在一起,也在教室头一排蜷缩着。
第一节由**支持,对他的主持不敢恭维,两三年了还是没有改了他慢性口痴的毛病,让人听的十分难受。第一节有三个发言人,其中还有一个是我当时在上海研修时候的同学,南开张睿壮的学生,不由的感叹这个世界真小。不过,看他比两年前瘦了很多,看来博士生生活也是比较忙碌的。
三个博士生的发言总体上来说还可以。无论怎么说,他们在进行一种理论上的综述,听完后对你还是有一点启发的。不过,其中第二个美国博士生的发言最有意思,他一开口就是“当前乃至今后没有哪个国家敢对美国发动战争”。窥一斑而看全豹,看来美国人到现在也没整明白,到底谁才是他们最大的威胁,布什没明白,他们的博士生也没帮他弄明白,美国人的悲哀。在随后的互动时间,第一位发言人对地区主义作理论综述的女博士生成为被提问的焦点。确实,她的报告中有很多地方很模糊而且有些感觉她自己都没太弄明白。但是她的作答就有点令人大跌眼界了,有点让我怀疑她到底是不是清华的学生。一开口就非常理直气壮的说自己只是一个博士生一年级的学生,明明是在给自己找台阶,语气还十分理直气壮,好像这个理由是极其充分的。其实,根据她的回答就看出来,不断的模糊化,这显然是自己不明白却迫于情面不承认。陈的论文一看就是张和阎训练出来的学生,方法论的痕迹很明显,模式很简单,很清晰。
其实这一天给我感触最大的还是几个专家的点评。第一位时殷弘教授,以前和他接触算最多了。总的感觉就是时老师书看多了,讲问题总是很长,很模糊、很难懂。今天则不然,他讲的我全听懂了,真是在怀疑这是不是他。这次他直接从论文下手,直接点评发言人论文,他对三位论文的评判还是非常精准和到位的,而且也给我的点评很多启示。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时老师这么多年出了那么多书,即使是什么对日新思维也没有动摇他在学界的地位。可以说,他的理论功底在几位专家中也是佼佼者,确实是中国当前的国关理论大家。第二位点评嘉宾张宇燕教授是第一次出席国关类的论坛,他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对几位博士生的论文给予了点评,个人认为国际关系学中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借鉴经济学理论,张老师点评确实对我们的知识结构进行了补充。
第二节的发言就有点闹剧的意思了。从主持人到发言人,神啊!真不知道是怎么凑到一起的。这节由***主持,***的表现完全是脑子里面灌了酱油(老抽),论坛的场面被她弄得几乎可以说混乱,我有点怀疑**的智商,怎么会收个连话都说不明白的学生,还弄到台前来。今天对此深信不疑,不禁感慨“可怕的女博士”。几个博士生从地区实践来论述所谓的地区主义,第一节我还记录了很多。而到这节我基本放弃了,因为一听就知道他们也不知道从哪里搜来了所谓的材料,简单整理后就拼凑到了一起,让人听了味同嚼蜡。尤其是北大的那个博士生本来就在讲着一堆不能再垃圾的垃圾了,还表现出一副极其嚣张的气势,好像这是他引以为傲的研究成果一样。不禁为北大叹气,江河日下!社科院拉美所的博士倒是坦诚虚心,人家直接就表明自己研究不够而且是跨专业转过来的理论功底比较欠缺,别管他讲的如何,态度端正,值的称赞。其实这个世界最怕的就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本来自己就不行还必须装出来很行的样子,结果很简单就是自己骗自己玩。这节总体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在描述与堆砌。
到互动时间了,我最可爱的国关的学弟学妹门竟然冲出来,问了一些“裹脚布”问题。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的《国际关系考研实用手册》到底是给国关学界带来贡献还是造成颠覆,根据今天情境,我倒是觉得颠覆多了一些。手册本来是给大家一个借鉴,希望它能节省时间,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概论了,将理论嚼烂后直接放到书里,拿到书的学子门只是机械的背,究竟理解多少,不知道!到了硕士生阶段也没有好好的研读和学习原著中的理论内涵。所以继续深造后会显得的严重的先天营养不足。
第二节的点评嘉宾是王正毅。对他的印象简直太烂了,又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心里有些说不出异样。不过,可能今天是老阎坐在旁边的缘故吧。他今天的点评格外卖力,而且也相当经典。只是他那点臭毛病一点都没改,首先将老阎一顿拍,然后就是又狂吹了一顿自己,不过还是那么几句车轱辘话,表扬与自我表扬高度结合。当然,他还是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几个人的论文做出点评,句句切中要害。也许只有见到老阎这种明白人,他才能有点收敛,整出点正经的。
老阎还是保持一贯的相声风格。其实,老阎对国际关系学界做出的贡献真的是巨大的。你可以否定也可以不同意他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但是个人觉得他至少在指引你作研究,让国际关系学看起来还像个科学的样。今天他最经典的话莫过于对填补空白做出的定位“教室里面有一块空白的空间,不是说这个地方原来没有人扔垃圾,你制造一堆垃圾,然后扔到空白空间里面,就是填补空白”。听完这些话,看到台上的博士生脸色都有些许变化。
由于身体的原因,我还是决定就不坚持到底了,中午和孙老师打了个招呼,没吃清华的饭就回了,因为经过半天的学习我已经饱了!:kiss:
作者: 翠竹映清泉    时间: 2007-12-13 13:47
啥意思?
作者: lijinzhu2000    时间: 2007-12-13 14:17
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吧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2-13 15:10
:) 他的意思是对目前大多数的博士水平提出了质疑
作者: IRer    时间: 2007-12-14 10:36
你的文字功底我很欣赏,玩文字于股掌之间。
作者: 杀猪的    时间: 2007-12-14 10:41
  “教室里面有一块空白的空间,不是说这个地方原来没有人扔垃圾,你制造一堆垃圾,然后扔到空白空间里面,就是填补空白”哈哈,老阎太幽默了。

  真羡慕你们啊,可以有这么一个圈子,虽然学术水平参差不齐,但毕竟有个共同的话语空间。我在这边缘之地,除了自己跟古人对话,跟今人的著作对话,很少有机会交流。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2-14 11:04
我打算办个 硕士博士沙龙 大家一边喝茶 一边聊聊 探讨探讨 为学界的同志找个共同说话的地方
作者: lordjunker    时间: 2007-12-15 06:05
呵呵~~~,国关领域西方思想流派在国朝土地上的“日俄战争”还远还没有一个停止的时候
只是这两年才稍微好了一点。。
    这悲哀和%^就是显然的拉
作者: chuck    时间: 2007-12-17 09:05
真是悲哀
作者: 吴穹    时间: 2007-12-20 10:00
标题: 呵呵
都是这样的
作者: childsnow    时间: 2007-12-21 11: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ho    时间: 2008-1-4 21: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kdys001    时间: 2008-3-22 18:07
标题:

作者: yoyo2008    时间: 2008-4-13 22:54
阎老师说话真逗!
呵呵!
喜欢
作者: zmspanda    时间: 2008-4-20 20:42
ding
作者: dang139    时间: 2008-4-22 09:52
悲哀
作者: 惊飙飞鹰    时间: 2008-4-22 11:19
旁听过第三届的论坛,那时觉得还可以了。

感觉时和阎私交很好啊,阎主办的活动时每次必到啊,呵呵。
作者: EPRY    时间: 2008-4-22 22:33
ENEN
作者: jiangzz_8924    时间: 2008-5-27 21:43
ai 难免的  :@
作者: adw    时间: 2008-5-29 18:02
总有勤奋学习的,也有混日子的,有担忧就好。
作者: yanghiyu    时间: 2008-6-10 23:26
标题:
真的有这么悲哀啊
作者: Nicole555    时间: 2008-6-13 10:48
:victory: ,顺便看看
作者: crcsky    时间: 2008-6-18 23:51
有意思
作者: chuchulizzie    时间: 2008-7-1 16:14
标题: 分享国关资料
推荐]国际关系专业课资料!


国际关系史部分

缓和时期的东西方关系
一、缓和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缓和代替了“冷战”。
缓和时期东西方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政治气氛比较和缓,东西方各国领导人特别是美苏首脑频繁接触,达成许多协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经济关系普遍得到发展,贸易往来有了很大增长,签订了各种长期贸易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军事方面举行了一系列军备控制谈判,美苏之间达成了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
缓和局面之所以出现,首先是由于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侵越战争的失败使美国遭到伤筋动骨的削弱。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资3000多亿美元,伤亡几十万官兵,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武器,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侵越战争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这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来一维持侵略战争的基础。从1967年起美国全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连美国统治阶层也不能不承认侵越战争的失败。由于巨额军费开支,美国的经济日趋恶化,财政赤字扶摇直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美国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也被彻底动摇。相反,苏联则利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机,加紧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经济上,美苏两国的差距大大缩短。军事上,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全力发展军事实力,全面扩展军备,实力增长很快。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实力已赶上(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美国。苏联还利用美国陷入越战之机加紧在世界各地渗透,美苏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东西方缓和的基础。
其次,西欧、日本崛起,它们已不再是美国俯首帖耳的小伙伴,而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戴高乐首先向“美国治下的和平”发起了挑战。联邦德国也提出了“新东方政策”。西欧在许多问题上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屈从美国,它们或批评美国的越南和中东政策,或微波美国意愿与苏联、东欧打交道。日本则在经济上同美国发生激烈的摩擦。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动摇了。
再次,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加强团结,联合行动,坚持反帝反霸斗争,使美国顾此失彼,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之,到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经过激烈的分化组合,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东西方国家都在战略上和政策上作了新的调整。
尼克松上台后,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论,指出对抗的时代已经过去,谈判的时代已经来临。美国对其全球战略部署作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把以前的扩张战略转为收缩战略,将战略攻势变为战略守势,从亚洲收缩,从越南脱身。尼克松主义外交战略的主要特点是推行均势政策,而“实力”加“谈判”是维持均势,特别是美苏均势的主要手段。
同样,勃列日涅夫也把“缓和战略”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长期战略方针”。他在苏共24大上提出了以缓和为中心的六点和平纲领。这样,东西方关系逐渐走上了缓和的道路。而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则揭开了东西方缓和的序幕。
二、美苏关系的缓和
美苏关系的缓和是东西方缓和的重要体现。这种上,双方首脑进行了平凡的互访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军事上,双方签订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两国经济关系也得到较大发展,签订了许多经济技术协定。
三、欧安会和中欧裁军谈判
早在1954年,苏联就提出召开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但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到60年代末,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又一再提出召开欧安会的建议。西欧国家对苏联的建议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美国起初反对召开欧安会,但在欧洲出现要求改善东西欧关系的强大潮流面前被迫改变态度,以免被置于全欧会议之外。从1973年7月至1975年8月,欧安会分三个阶段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通过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文件包括10项原则、7项条款和3项有关后续措施的规定。最后文件主要反映了东西方在苏联一贯坚持的欧洲各国边界“不可侵犯性”和西方历来鼓吹的“尊重人权”、“人员和文化交流”两个问题上的斗争和妥协。
东西方缓和的高潮,从东西方关系发展的态势来看,可以说是20年来欧洲形势发展的一个总结。
开期间,1973年10月,除FaGuo、冰岛以外的北约成员国和华约成员国举行了中欧裁军会议。由于双方都想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保持或争取优势,因而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但它反映了东西欧要求相互接触,关心欧洲地区安全的趋向,也可以作为东西方缓和的一种体现。总的来说,在70年代,无论是美苏关系还是整个东西方关系,与冷战时期的封锁、隔绝、激烈对抗形成鲜明对比,东西方缓和对国际局势的改善和东西方关系的发展是有益的,它加强了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因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作者: chuchulizzie    时间: 2008-7-1 16:14
标题: 2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关系

所谓“冷战”,就是指战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吉尔的演说是美国准备发动对苏冷战的信号。与此同时,美国内部也加紧研究对付苏联的长远方案。1946年9月24日,杜鲁门的白宫主力克里福德提出了长达50页的《美国对苏联关系》的报告。这时美国政府内部全面分析美苏关系,确定对苏方针的重要文件。报告提出的对苏方针的着眼点,实际上是在反对苏联扩张的旗号下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经过一年多的思想和舆论准备,杜鲁门政府认为公开发动对苏冷战的实际已成熟。1947年2月,英国因经济困难和镇压希腊革命的失败,决定3月底从希腊撤军,停止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强调这两个国家军事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美国利用这个机会大力渲染希、土危机的严重性,乘机抛出了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纲领。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土危机表明“自由世界”受到“极权主义”扩展的威胁,美国的安全也受到危害,要求国会授权向希、土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文职和军职人员前往希、土参与“重建”。这一咨文在国内外引起巨大震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作者: chuchulizzie    时间: 2008-7-1 16:15
标题: 3
杜鲁门主义是处于顶峰时期的美国遏制苏联、独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他把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公诸于众。这时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的重要步骤,它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和集体安全,从而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盟友变成了敌人。它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此后,美苏之间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和较量进一步发展,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严重对峙:冷战从欧洲爆发,以欧洲为主要战场。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欧洲处于与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首要地位,是美国竭尽全力要加以控制的战略重点。欧洲是美苏争夺和东西方矛盾的焦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已不存在这种、经济、军事上力量雄厚、影响巨大的强国。同时,美苏两个强国的军事政治力量在中欧相遇,形成对峙局面,昔日的欧洲列强,如今成了“别人的棋赛中的小卒子”。西欧的这种局势为美国控制西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战争结束后,美国加紧制定控制西欧的政策和计划。1946年春,美国逐步形成了对西欧的总政策,即大西洋联盟政策,其重要步骤和具体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一个“欧洲复兴”计划。他在演说中首先强调,欧洲已是一片废墟,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美国给予援助,否则将发生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对于苏联准备参与该计划的表示,美国提出,在美国给予苏联援助之前苏联必须做出根本立场上的转变,并坚持要制定欧洲统一经济计划,并要各受援国提供本国的经济情报。苏联在弄清了马歇尔计划的意图后,宣布不参加该计划。在一片“反对苏联威胁”的鼓噪声中,美国国会于1948年4月2日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经总统签署后马歇尔计划开始正式付诸实施。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的全球性战略宣言,马歇尔计划则是杜鲁门主义的延伸。杜鲁门主义提出了一个**反苏纲领,而马歇尔计划则是为实现这个纲领而提出的具体方案。两者的精神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策略上有所不同,前者着重军事和政治对抗,后者则侧重经济手段。杜鲁门认为,西欧光有经济复兴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合作运动”之后搞一个“共同自卫运动”。在美国的支持下,1948年3月17日英、法、比、卢、荷五国在布鲁塞尔签署了为期50年的多边军事政治条约,它的公开目的是防止“德国侵略政策复活”,但真实意图显然是为了对抗和遏制苏联。西欧国家对没有美国的加入始终怀有疑虑,希望美国加入,承担保卫西欧的义务。许多美国政界人士也认为,现有的布鲁塞尔条约还不足以对付苏联,美国的直接参与是必不可少的。1948年3月,美、英、加三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谈,通过了美国一手包办的“五角大楼文件”,提出了拟定北大西洋区域集体防务协议的初步设想。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范登堡提出的关于建立北大西洋区域组织的决议案。这一决议的通过,解决了美国可以在和平时期与别国缔结军事同盟的问题,为美国政府缔结北约开了绿灯。1948年9月,美、加与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成员国经过谈判一直通过了“华盛顿文件”,对北约的性质、范围、缔约国的责任义务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等作了具体与明确的规定。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荷、比、卢、丹、挪、冰岛、葡、意等12国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的建立使美国既达到在军事上把西欧同美国拴在一起,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又保留了由美国国会按照“宪法程序”决定提供什么援助和怎样提供援助的行动自由。它是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使杜鲁门主义所包含的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逐步具体化,它是美苏关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笼罩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导致冷战在欧洲不断加剧。美国推行对苏全面冷战政策严重威胁了苏联的安全
作者: chuchulizzie    时间: 2008-7-1 16:15
标题: 4
。斯大林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已无法继续实施大国合作的方针,美苏对抗在所难免。1946年11月,斯大林在庆祝十月革命29周年的演说中提出世界存在两大阵营的对抗。1947年9月,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维辛斯基指出:“(马歇尔计划)在英法帮助下正在把欧洲***成两大阵营,从而最终完成西欧国家集团形成的任务,达到威胁东欧民主国家特别是苏联的目的。”面对美国在欧洲咄咄逼人的攻势,为了稳定东欧,使东欧各国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保障苏联的安全利益,苏联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47年9月,苏、波、南、罗、匈、保、捷、法、意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情报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指出,世界已***为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宣言揭露了美国作为帝国主义的主导力量和全世界反民主的反动势力的堡垒,为了建立世界霸权,在军事、经济和思想各方面进行的具有特殊侵略性的活动,指出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全球开展总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反击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苏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1947年7月,苏联与东欧各国签订了一系列双边经济贸易协定,初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经济圈。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的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随后不久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相继加入。冷战爆发后,苏联为了巩固东欧这一安全地带,保障国家安全,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美国抗衡。苏联加强了与东欧的军事合作,缔结双边同盟条约,形成了以双边条约为形式的苏联东欧同盟体系。1954年11月,针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并加紧遏制苏联的举动,苏联与东欧七国(保、匈、罗、波、捷、阿、东德)在莫斯科召开了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的会议。1955年5月,苏联与东欧七国在华沙召开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同时签署了关于成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决议。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它的成立是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组织公开做出的反应,它标志着战后欧洲正式出现了敌对的军事同盟体系。三、围绕德国问题的反复较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德国以其特殊敏感的战略地位牵动着欧洲局势的第一根神经,成为东西方政治斗争的焦点和军事对垒的关键地区。围绕德国问题特别是柏林问题的斗争成了反映东西方关系和国际局势变化的晴雨表。美国在战后德国问题的决策是同与苏联对抗的战略方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对苏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问题的实质在于,战后德国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因而形成几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由于各占领国都想把对的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的战略轨道,盟国管制委员会性同虚设,在非军国主义化、非纳粹化、非卡特尔化等问题上,美苏各自提出不同的主张,并在各自占领区内实行不同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德国事实上的***。在1947年11月至12月的伦敦外长会议上,美苏在德国问题上最后公开决裂,这是冷战全面爆发的必然结果。1948年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西德政府。不久,美、英、法占领当局于6月18日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B”记马克,在西占区流通。这是正式***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针对美国***德国的计划,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进行反击。
作者: chuchulizzie    时间: 2008-7-1 16:16
标题: 5
1948年4月1日,苏联占领军当局对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陆路交通实行限制措施,并从6月24日起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和货运,并宣布在苏占区与大柏林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的“D”记马克。西方只好派大批飞机向西柏林空运,在西占区和西柏林之间架起了“空中桥梁”。同时,美英法也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东西方严重对峙,气氛非常紧张。这就是所谓柏林危机,它形成了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个高潮。经过美苏之间的斗争和妥协,1949年5月5日双方达成协议。从5月12日起,双方取消封锁。柏林危机结束后,美国加快了***德国的步伐。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48年9月20日的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时,苏占区也积极筹建东德国家。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至此,德国正式***为两个国家。不久,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民主德国加入华沙条约组织,东西欧之间的分野也于此最后完成。德国的***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它在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页。由于德国位于欧洲中心,具有十分敏感的战略地位,所以它的***不仅关系着德意志民族的命运,而且牵动着整个欧洲局势的发展。斯大林逝世后,东西方关系开始松动。1955年7月,苏、美、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西方坚持德国在不搞中立化、不搞非武装化、不退出北约的条件下,“经过自由选举”实现统一,企图把德国完全纳入西方联盟。苏联则主张承认两个德国存在的事实,分两个阶段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先让东西德以平等国家身份分别加入两个集团,各国承担和平解决一切争端,保证不使用武力的义务。然后取消两大集团,代之以包括美国在内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这个建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1957年,苏联首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此后又以西方忧心忡忡的“导弹差距”来恐吓欧洲,结果反被美国用作将核武器引进西德的借口。1958年3月,联邦德国议院通过了以原子弹武装西德军队的决议。苏联认为,一个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而又有原子武装的联邦德国对苏联和东欧是一个严重威胁。11月27日,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政府,要求它们在6个月内撤走在西柏林的驻军,是西柏林成为一个在联合国监督下的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单独和民主德国签订和约并把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交民主德国管理。此后,尽管在柏林问题上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但双方的分歧依旧。其间,出现了东德人逃往西德的高潮,1961年7月每周约达一万人。据西方统计,从战后初期到1961年夏天,约有350万人离开东德,其中不少是技术人员和专家。这不仅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在经济上和国防上也给民主德国带来严重的问题。1961年8月,华约成员国首脑会议支持民主德国提出的保卫首都和国家安全的措施——在西柏林周围的民主德国国境修筑一道墙。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在这一地区筑起一道高达13英尺的“柏林墙”。西方对此提出抗议,美国表示要不惜动用武力保卫西柏林。美苏双方出动坦克部队在柏林墙两边对峙,接着两国竞相恢复核试验,持续三年之久的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柏林墙巩固了德国的***,它再次说明,柏林是一个神经脆弱的地方,它发生的事情总要牵动整个欧洲的神经。冷战期间,东西方关系有几个特点:一、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西方就是**色彩,并把**和反苏结合起来。
作者: chuchulizzie    时间: 2008-7-1 16:16
标题: 6
二、德国问题是东西方关系的焦点。两次柏林危机几乎使东西方迎头相撞,随着东西德分别加入两大军事集团,终于使德国的***局面合法化和固定化。三、集团间的对峙是东西方斗争的重要形式。四、东西方关系有时紧张到了极点,甚至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但美苏两国间没有发展成为“热战”。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两国几乎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只要一勾动扳机就会发生战争,两国搞的都是战争“边缘政策”,都是以讹诈对讹诈,但最后危机并没有酿成战祸,双方都避免爆发东西方直接冲突的全球性战争。
作者: chuchulizzie    时间: 2008-7-1 16:17
标题: 原创1
对美军导弹击落其间*卫星的一些思考
2月21日美军在夏威夷以西的洋面上的巡洋舰上只用了一枚战术导弹便将其间*卫星击落,且按照原计划击中了其燃料箱。事前,有专家预测命中概率为50%,美军方预测的是80%,在精确预测了良好的发射窗口后,于上午十时左右击中其卫星。
从军事层面来考虑这一事件,美军这也行动无疑是对其“ 掌握太空霸权”的有力证明。1985年美军也曾击落了其卫星,当时是利用导弹的爆炸的冲击力来摧毁卫星,而此次却是利用弹头直接精确打击目标。前苏联也曾击落过核电作为动力的卫星,但并未完全摧毁,部分残骸坠落于加拿大境内。俄罗斯曾以该卫星没有太阳能电池板为依据推测该卫星也是以核电为动力的,事实上该卫星是以肼为燃料的,这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物质,这也为美方实施此番行动提供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们是为了全人类的安全。这话真可笑,难道你发射此间*卫星也是为了全人类的安全和利益吗?   
从冷战以来,美国从未放弃其核战略的全球霸权企图,07年欲在俄罗斯的“后院”部署反导防御系统的初步尝试,近期的巨额军费预算(据消息美军大力研制新型“空基”导弹,当然军费开支并不只为这一项),前几日的新闻又播出“美招收月球工作人员”。这些消息足以调动每个战略家的紧张神经,而且我们能知道的动态消息是非常有限的。
从国关层面上说,援引俄罗斯有关专家的分析,美军方此番行动目的主要有三:1 测试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功能;2 阻止间*卫星自行坠落,以免坠落至某些敌对国家致使情报“流失”、相关技术被“盗用”(事前估计卫星会坠入波兰境内)3 炫耀其军事实力,表明其有实力主导太空霸权。    不难推测,各核大国都会紧绷神经,积极应对此事后的一系列可预测的和不可预测的行为。
美国的霸权魔爪已经伸向外太空了,前段时间有报道说俄罗斯也在北冰洋的某海底插上了自家国旗,阿根廷也欲争取对南极的领土权(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了),  无知的人类无休止地在母亲的怀抱里争夺,相煎何太急啊!   我并不完全认可康德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可也为此感到悲哀。  世界的无政府状态是一种认为的定义而已,而联合国改革的愿景就是憧憬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协调全球利益。尽管我不是悲观论持有者,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项事业任重道远。 想想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再强势,再有远见,接近平衡的利益局面也只是暂时或表面上的,那么,世界政府的可行性又有多少是可以精确预测的呢? 当然我很支持这样一种尝试和改革的憧憬,至少我们在做这样一件为了全人类福祉而奋斗的事情。
我想: 各种力量会在某一历史阶段达到相对的平衡的。 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家政府等一些真正直接参与世界事务的主体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自然本身是和谐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力量会有一种平衡的,但力量平衡状态也不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因为唯物辩证法说:运动才是本质。事务是不断发展的。
有人说:很多国际法和国关理论者过于理想化,有一定道理。我是学商务英语的,报考的是国关,我觉得批评是应当予以足够重视的。 有学者反驳“中国威胁论”,说中国只是争取自己应有的国际地位,这位学者是深受我敬重的,但我还是要表示不认同,这种说法是与周总理提出并得到广大国家认可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不一致的,难道你要回到昌盛的元朝、唐朝和前清吗,延续朝贡体制吗,这种说法是会引来国际舆论反感的,与我国提倡的“和谐世界”思想是不一致的,当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当发挥大国的作用,也应当有长远的战略思想理论依据。   美国的学者批评本国是最重最深的,这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学术精神。可悲的是我觉得大多数本国学者还是没能真正的以世界眼光去探讨、评论当前一些事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未让我国的学术提升一个层次。我只是位刚入门的学生,妄评本领域学者乃至学术气氛是需要勇气的。我浅读了《中国学者看世界》这套书的1和4 卷,感到大多数学者也是有此种想法的,王缉思先生的序言建议大家读读。秦亚青先生和王逸舟先生的书也是应当细品的,我对资中筠、陶文钊、金灿荣、门洪华、李少军、袁明等几位学者的论著拜读得较多一些,也希望和志同道合的你们多交流,听听你们的心得。
记得陆克文刚当选的时候,央视四套简直让我失望到顶了。报道一直在追究他的汉语说得流利,中文名字的汉语含义,他家人几乎都会说流利的中文(事后证明不是),甚至可笑地推测是否会“亲华”,这种论调,这种思维真是丢人。当陆克文向土著居民道歉的时候,向“被偷走的一代”深表遗憾时,我想起了勃兰特,想起了**。 (不知巴金老先生在世时是否亲眼看到了**博物馆)。真正的务实的传媒应当多报道这类事件而不是无聊地“嚼鸡肋”。
作者: chuchulizzie    时间: 2008-7-1 16:17
标题: 原创2
对**集团策动伤害平民的骚*发出严厉声讨
零八年三月十四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大昭寺、小昭寺等地发生骚*,有证据表明此次骚*是**集团有组织、有策划的一次反人民、反政府的活动。温Jiabao总理在大中外记者问时也就此事件阐明了中央的立场。“我们要认清**集团***祖国的本质,不要轻信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到底做了什么。”总理如是说。
央视四套在原定的《环球时讯》节目档播出了“拉萨骚*”的实况。触目惊心!!
淳朴的藏民遭遇这场劫难,多少幸福的家庭毁于这次骚*,多少人民的心里从此留下抹不去的阴影与伤痛!这种伤害平民的做法是一个自称为宗教领袖应当做的吗?
从此次事件的性质上来看,称之为“恐怖行径”一点也不为过,一些僧侣和极端分子纵火焚烧房屋、破坏金融、电力、邮政网店,用凶器伤害无辜的手无寸铁的百姓,天理不容!
无疑,**集团是软弱无能的,他们只会煽动少数无知并且狂热的极端主义分子去扰乱社会治安,伤害平民百姓。
**集团也是极其自私并且幼稚荒唐的。***祖国,西****立是真正有利于人民的吗?是真正符合历史潮流的吗?藏族人民和五十六族人民一同属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这是历史不争的事实,搞***,搞破坏的人终究会受到人民的谴责,遭到历史的惩罚!
政治家和政客有很多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政治家想着怎样是真正能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的,而政客却谋划着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否与广大人民的利益一致。
**集团是可笑的,藏传佛教(当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宗教都是教化人们行善的)当然也是。而他们的这些可耻的行径是对宗教的侮辱! 据纪实片报道,有约150名骚*分子事后主动自首,我个人质疑是否这自首行动也是精心策划好的。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我们可以把**集团看成是邪教组织,用一种极度阴险的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是这些人成为他们的工具,颠倒是非,摒善扬恶,倒行逆施!(联想到至今仍未彻底清除的“法oGONG”分子,他们无处不在,活动依然猖獗,我有同学甚至受到一些反政府****言论的骚扰电话,可悲!)  
就台独和****来比较,(当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不过相同之处是台湾和西藏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集团为首的****分子的行径性质已发生了改变,如果此种类似于恐怖活动得不到有效禁止的话,对西藏这块圣洁的土地以及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来说将是最大的不幸!
凡是中国人,都应当铭记这一天,铭记这场骚*中死伤的无辜百姓,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剧,因为,中华大地最圣洁的土地上竟会发生为可耻的目的而有预谋地伤害自己同胞的丑恶事件!芸芸众生,无数生灵存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是件值得珍惜的事情,我们应当尽我们所能去维护人们美好生活的权利!
作者: 侧卫风语者    时间: 2008-8-8 22:26
标题: 谢谢楼主分享
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zhuzuoliang    时间: 2008-8-21 08:50
何时才能看到附件 ?
作者: xinpeng    时间: 2008-9-15 21:13
没办法啊,唉
作者: 聂青    时间: 2008-10-17 13:44
标题:
如果真是这样,那确实悲哀。。。。
作者: 西乞术    时间: 2008-11-11 22:06
博士水平不外如是啊
作者: 小红番茄    时间: 2008-11-22 20:55
原帖由 白鹤 于 2007-12-14 11:04 发表
我打算办个 硕士博士沙龙 大家一边喝茶 一边聊聊 探讨探讨 为学界的同志找个共同说话的地方

真的?期待中……
“教室里面有一块空白的空间,不是说这个地方原来没有人扔垃圾,你制造一堆垃圾,然后扔到空白空间里面,就是填补空白”   这个说的太让人下不来台了吧。不过阎的国关方法论,我看过,确实很了不起,
作者: chartres7777    时间: 2008-12-29 16:58
看来基础还是要扎实才好啊
作者: xxxming    时间: 2009-1-8 18: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ycool    时间: 2009-1-10 16:17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作者: liushuiqing    时间: 2009-1-31 16:20
我是学俄语的,明年能考国关吗?
作者: liushuiqing    时间: 2009-1-31 16:20

作者: youeryou121    时间: 2009-2-8 20:20
悲哀也好,经典也罢,相对而言之吧...
作者: scarlett.c    时间: 2009-3-12 06:25

作者: dawang210    时间: 2009-3-14 16:40
心有戚戚然
作者: 孙超    时间: 2009-3-15 15:07
我想国际关系缺的不是主义,不是方法,而是一个执著于斯,爱于斯,奉献于斯的真诚之心。想想逝去的陈先生,真替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的将来担心。
作者: taoyin    时间: 2009-3-27 23:29
大家仍需努力
作者: sasuke    时间: 2009-3-29 20:15
一切都是那么的混乱 浮躁啊
作者: fengjiang    时间: 2009-4-2 22:03
 “教室里面有一块空白的空间,不是说这个地方原来没有人扔垃圾,你制造一堆垃圾,然后扔到空白空间里面,就是填补空白”哈哈,老阎太幽默了。
作者: liu.xu.guang.    时间: 2009-4-6 22:38
讲的切中要害,有意思
作者: chenjingchou    时间: 2009-5-2 13:19
中国国政还有待发展啊
作者: 菖蒲    时间: 2009-5-3 01:24
先羡慕下看见时教授啊,貌似这个帖子已经很久了,那时我才上大二吧,哈哈,还没想过考研的事呢,以前看过时教授的战略关系20讲(名字记不大全了,20肯定没记错)里面有谈到对日新思维,记得时教授特地解释了此新非彼新啊,之前还看过一本刘江永教授的中日关系30讲(除了数字,名字也记不大全了,囧的),两本在谈到对日关系方面,都侧重先搁置,都有不要将历史问题做为障碍的感觉,俺这样的水平,说实话,还挺赞同的,从一个民族主义愤青到一个热爱和平的社会主义好青年,起码证明了,时教授后面讲对日关系的时候我是看得懂的(前面介绍克劳塞维茨约米尼伯克利的理论时,我真得有撕书的冲动,的确,这起码也证明,1:俺水平很负有2:时教授书看的很多很多,至今我还记着假设用英语怎么说囧),后来,在南风窗里看到一片文章,谁写得忘了,才知道,原来就算恩,怎么说尼,当我毒化太深吧,觉得目前这种状况,尤其经济危机外加猪流感的特殊时刻,拿钓鱼岛和麻生送花给靖国神社这样的事出来说(何况人家最近大选,俺知道此话一出,有汉奸之嫌,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实在有点主次不分了,我不是说历史问题就不重要,南京南京拉贝日记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扯到外太空了,对不起,原来就算这样的先后主次论在民众看来也是要引起轩然大波的,其实,人民群众日子好过了,却依然脆弱的很啊,俺弱弱的想。
     LZ的帖子给俺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就是学术届的空白是用垃圾填的啊,LZ写这篇帖子其实也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吧,人都说乱世多英才,应该是被逼出来的估计,目前这种学术届貌似万马齐喑的局面不是一天两天了,一是人的原因,2是学术制度的本身也需要改革吧,俺一边拿着国关红宝书一边哀叹考研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工作,我是后者。。。继续哀叹。。。。
作者: thunder88    时间: 2009-5-3 09:32
先羡慕下看见时教授啊,貌似这个帖子已经很久了,那时我才上大二吧,哈哈,还没想过考研的事呢,以前看过时教授的战略关系20讲(名字记不大全了,20肯定没记错)里面有谈到对日新思维,记得时教授特地解释了此新非彼 ...
菖蒲 发表于 2009-5-3 01:24

读国关找不了好工作
作者: leo1983    时间: 2009-5-4 15:32
现实的情况是国际关系专业是一个贵族专业,它不是一种随学随用的专业。因此,选择国际关系专业之前在就要有一个提前的心理预期,尤其是在找工作方面。
作者: leo1983    时间: 2009-5-4 15:32
现实的情况是国际关系专业是一个贵族专业,它不是一种随学随用的专业。因此,选择国际关系专业之前在就要有一个提前的心理预期,尤其是在找工作方面。
作者: 酸菜鱼    时间: 2009-5-5 22:50
不知道最近两年的国际关系就业如何?如果考公务员,一般可以选择的大体有哪些个单位?
作者: word    时间: 2009-5-15 23:16
真是...
作者: gk611    时间: 2009-5-28 09:17
高人不少啊
作者: meganpretty    时间: 2009-6-9 16:58
路过
作者: 小地瓜    时间: 2009-6-14 10:27
不会吧,博士生连这点水平也没有啊??再说还是清华的,哪能啊??呵呵
作者: nanain707    时间: 2009-6-19 10:09
好可惜
作者: 水五行    时间: 2009-7-26 12:15
接触一下,聊聊总是好的
作者: d调人生888    时间: 2009-10-20 21:30
1# 猫仔队总队长

呵呵,拜读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