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建国大业》:主旋律的新里程碑
[打印本页]
作者:
湖面倒影
时间:
2009-9-21 16:54
标题:
《建国大业》:主旋律的新里程碑
《建国大业》:主旋律的新里程碑
毫无遗问,在2009年里,从轰动效应和关注程度上《建国大业》若敢称第二,则无片敢为第一。众星云集如走马观花,60年建国大庆的恰逢其时,再加之文艺界犹如群策群力的倾尽全力,都让这部影片未映先热,倍受关注。
而自影片初定下目标的开发期,至最终上映的这个导入期这段时间里,伴着影片拍摄而来的,是关注,也是层出不穷的非议。
其争论的焦点,显然对准了“主旋律”题材与明星扎堆的商业化矛盾上。电影能不能好看?也成为了人们最大的困惑。最终,等到其揭开面纱后,观之,却又暂平心绪。整体质量高于预期的影画效果,以及张力十足的几段对手戏,和某些明星的出色发挥,都为这座国产主旋律的里程碑奠基,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也即是说,《建国大业》算是一部大气,好看的电影。
故事:一山二虎的三进三退
《建国大业》一片的结构呈现错综复杂的格局,从开篇的献给“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字幕可以得知,在乱世为一方民众苍生平定繁衍生息土地,也即是国共两党的争斗与真实意义的“建国”意属根本,将贯穿始终。之后,重庆谈判的貌合神离为开篇,随即上演共方被迫离开延安,国民政府困于上海的针锋相对戏码。等到最后建国伟业的达成,大势不可逆转后,北平和平解放,渡江一统全国的高潮来临,前前后后,构成了剧力十足的三次进退。
这三部分的戏依靠着熟练的手法在国共两党之间辗转不止,毛**一方的班组式决策,与蒋介石的“一意孤行”形成了鲜明对比。当然,为了不再脸谱化与模式化,在大气的重庆谈判一幕后,双方出现了对各自为战的局面中人物形象的细致描绘与塑造。首先,对毛**与领导班子成员的“平民化真实化”下了很大力气,包括领袖与厨师关于食物的交谈,在野花间伴着吉他弹拨上演亲情一幕,以及摄影机在记录式的角度勾勒白描般的“群英谱”。这一幕幕无非是为了“真实”二字,不再让伟人的距离感存在。于是,与此对应的便是国民党方的陷入迷局纠葛了。内部争斗带了的是丧钟鸣响,决策失误与党羽林立的内忧外困好似暗潮涌动,从始至终没有平息。冯玉祥提前发难般对蒋中正“玩暗箭”的不满,蒋经国亲赴上海滩恢复市场秩序救世时孔家的阻力,以及李宗仁时刻虎视眈眈的期待上位,一切的一切都在剧力十足的戏码中上演。
如果说前者那为了伟人的“真”在共产党一方上演的戏偏娱乐和平实,依靠着大量例如轰炸时生死攸关与厨师的意外殒命;为锦州担忧的对话在星夜上演;决策时类似“头脑风暴法”的拨开云雾见青天给观众纠正思路,恢复主旋律印象。那么后者的一切,便是用剧力十足的戏去抢夺眼球乐。其上演着我们从未在银幕上见过的,对于国民党内部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其中,李宗仁与蒋介石一段关于是否需要参选的对话,可谓暗地刀剑出鞘般寒意四射;而蒋经国与杜月笙那段“黑帮戏”对话就显得气场十足;至于老蒋小蒋在和平鸽背景下的反腐之事无路可走般没奈何对话,更是将这种前景黯淡渲染得淋漓尽致。
于是乎,当民主党派与民盟的香港部分成为了双方拉锯的编外阵地,一场场战役夹杂其中渲染着气氛推进着建国的步伐,这国共两党的各自描绘就串联起了整部影片中段的大量戏份。好在,这些部分的处理加入了现代电影手法与戏剧编排方式,给人们很多可以入戏的理由和切入点。以至于等到影片的最后,东北野战军在北平兵临城下,为建国的“国旗国歌选定”探讨场景出现时,气氛已经迫近“统一”而开始轻松和娱乐的戏份居多,故事的走向也偏向恢宏了。
因此,整体而言,《建国大业》有了一个相对聪明的故事结构,去串联起这看似漫长的135分钟。除去民盟和党派拉锯战显得拖沓,之后的娱乐部分有为明星“凑戏份”之嫌外,整体还算是可以被商业片吃到饱的观众们接受。所以说,不好看的主旋律是因为思路的刻板与实施的谨小慎微,甚至是技术的落伍。当类似《太行山下》玩弱智轰炸、《超强台风》用塑料糊弄人的这些滥俗破烂在21世纪毁了“主旋律”三个字后。《Tiananmen》先行变革,《建国大业》随后改头换面,都值得表扬与褒奖。
技术:国产主旋律的升级
其实,除了影片的主旋律身份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外,人们很担心的原因还有一个:这部片子的“新”气象究竟何在?当电影技术已经呈现日新月异的趋势,国产电影纷纷升级的今天,这部《建国大业》到底有哪些电影技术上的突破呢?
影片很聪明的一点如下:以“文戏”见长,用“战争”点缀。
所有的战争场面全部作旧效果出镜的意外,想来也算是顺理成章。回避了影迷狂人和战争片粉丝直指瑕疵的锋芒。黑白效果的战争远离了喧嚣,只在炮弹落地的片刻,随着镜头的抖动有了一丝丝硝烟的气息。而一个描绘共产党挥师南下的场景里,绵延里许的航拍长镜演绎出了一丝千军万马的味道。也有了史诗感而非乱哄哄的过去人海战术的堆砌。
于是,少有的几个技术亮点就成为了影片纯“激动人心”的时刻。开篇的完全对称构图和沉郁配乐,就给出了人们“庄严、大气”的基调。而飞机划过云层,机身斑驳可见的影片第一个镜头,虽然CG不算完美,却依旧值得称道。再比如轰炸一幕,炸弹倾斜而下,源自珍珠港三角恋的“反炸弹视角”里,炸弹从天而降飞向银幕的想法令人叫绝;至于上海的激战过后,士兵遍地睡眠场景里的走位与大量群众演员的配合;氤氲细雨的中山陵,中正一行人款步间,伴着摇臂摄影机从高到低移动,而走过的一段路的片段与期间关于权术的谈话;大量的二人对话场景,围绕着人物快速旋转的摄影机;影片结尾毛**讲话时中规中距却色彩饱和度极佳的构图,都让影片有了不同于以往此类电影新意。可以说,直至最后蒋介石那个剪影般面对着阴雨绵绵,立于天地的背影特写,影片的摄影美学都在发挥着电影这门艺术的最大魅力,达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相比之下,影片的配乐和音效也毫不逊色,除去整体上厚重沉郁的配乐主旋律不断响起外。男声哼唱的意外一鸣惊人,提琴饱含深情的润色,以及吉他的撩拨心弦都是难得的情绪催化剂。
可以说,从整体上,这片子的影画效果绝对好于预期的文戏一路温吞猜测,制造了不少故事之外的亮点。这与陈可辛、吴宇森、陈凯歌、黄建新、以及冯小刚等擅于打造准流水线商业大作的导演加盟不无关系。那种技术上的“新”想来必然来自理念,用新电影人或者主流商业化市场取得成功的电影人之观点去打造一部主旋律电影,获得已经接受商业片模式观众的肯定和认可,也算是水到渠成的一种尝试。
何况,这里还有冯小刚熟悉的“黑帮式排场”、陈凯歌善用的唯美式构图、以及陈可辛最爱的人物表情和体态语言特写、和黄建新轻车熟路的那个南京。
明星:走马观花与倾情演绎
实则,《建国大业》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除去主旋律的题材和顺应时局的上映时间外。多到无法计数,甚至在片中以跑龙套身份示人的明星们,是吸引观众入场的最大看点。
我们可以将建国大业的明星分为“戏份吃重”“团体出境”和“意外亮点”三组。他们彼此间的戏份可以按照出镜时间多少,和扮演人物的重要程度简单的加以区分,去一一细数。
第一组的成员毫无疑问的包括了扮演毛**的唐国强与几位扮演领导人物的特型演员。以及扮演蒋介石的张国立与扮演蒋经国的陈坤,以及演绎宋庆龄的许晴和塑造李宗仁的王学圻。毛**的唐国强有些驾轻就熟的味道,而这次,很明显突出了伟人身上的“亲民性与平实感”,那个醉酒后志得意满的微笑就很到位,属于此类影片难得一见的场景。而张国立的蒋介石很优秀的按照其本人说法外形“不贴硅胶不作假”就完成了对一代枭雄的表述。深锁眉头若有所思的表情,和那些总是饱含深意的言语,如锥子般直刺观者心扉。与蒋经国几乎是宣告失败一幕里,几句夹杂着叹息的言语,给人极大的震动,覆灭之路忧似亲手铺就般不可逆转。至于蒋经国的扮演者陈坤,不要忘了其成名作《国歌》既是主旋律之作,而演绎纨绔子弟的突然严肃(《金粉世家》),也是其在荧屏得到好评的原因所在。因此,那些令人扼腕的努力都在介乎其银幕和荧屏“经典之作”的合力下产生了,蒋经国这个人物身上那些对抗逆势的努力和不屈,包括失败时的不解与无比愤懑,都完全的被诠释。从与佟大为对话一幕,频繁的走位中依旧可以保持住的剧力效果可以得知,陈坤在这个角色身上可谓下了极大的力气,壮志难酬的蒋经国也成为了全片最难忘的一个人物。至于许晴的宋庆龄一角,除了那个士兵沉睡的早晨由于剧情安排略显生硬外,基本上诠释了“气质”二字,属于全片戏份较多的女性角色。而扮演李宗仁的王学圻,依旧是活灵活现的到位。当戏中人故事的老四九城“气声”腔调和“爷”劲儿还在耳畔,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对于权势追寻不止的军人,难等可贵。
而此外,便是第二类以组团方式出场的明星了。开篇的重庆谈判部分,“一人一台词”的李连杰、孙红雷和胡军尤勇,除了李连杰的扮相较为英气,台词有些深度外,都在中规中距的行列。而等到战争开始,硝烟又起,黄圣依的播音员形象、范伟与张涵予的厨师搭档、黄晓明的军人造型都纷纷上演,这一系列人物里,范伟出场时有人物在银幕之外的笑点,张涵予无间道戏份有变节的意外。而等到确立北平建国后,国歌国旗的选择场景、甄子丹扮演的田汉、赵薇的代表一职、邓超与英达的文化界代表形象和冯巩的喜剧效果,构成了娱乐四溢的局面。至于照相一幕,郭德纲扮演的摄影师风头抢走了不少宁静、章子怡和苗圃女代表们的戏份,这些明星几乎和梁家辉一样成为了稍纵即逝的脸谱。而一些类似黎明依旧书卷气十足的博弈对话,成龙大哥狂秀粤语的采访和陈红一闪而过的提问,以及邬君梅扮演宋美龄那英语不俗的对话、黑人的调侃、陈凯歌扮演冯玉祥好似说给折磨过他电影之人的听“别玩阴的”之类警告,都可算做是零散的点缀了。
于是乎,除此之外,最后还有一些明星是以特殊面目示人的,算是龙套跑出了名堂。
刘德华扮演的愈济时与陈宝国扮演的周至柔就轰炸一事对话时,双方的进退权衡得很好,老刘的台词功底算是有了进步。与此同时,冯小刚的杜月笙派头十足般与陈坤扮演的蒋经国对话一幕,也是不可多得的文戏佳句。而与很多明星不同的是,吴刚虽显得名气不大,但是一幕话剧味道十足的演讲和赴死前的意外不解,都让闻一多这个人物给观者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不过,刘烨扮演的老兵引发了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有人认为这是傻与模式化,但是我依旧认为这是可以令人动容的宝贵瞬间。至于中年F4中备受关注的陈道明,那段与毛人凤的对话虽被姜文随性的粗口抢夺了光芒,但是穿起制服那相当赞的范儿,依旧满足了很多大叔控的愿望。最后,很活宝评价送给一对老搭档王宝强和葛优,这两个因冯氏喜剧出名的家伙,依旧在皇城根下演绎了一幕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引发了最大规模的笑声。
至此,可以对《建国大业》得出如下结论:从故事角度看,影片很聪明的玩起了“文在台前武偃旗”的把戏,在一些关键的戏剧转折点通过演员的表现抓住了观者,围绕着“建国”二字用对立模式走到了最后。从娱乐角度看,一些场景里吸收了如今主流商业片的要素,值得主旋律并不落伍,整体上的技术新意也比比皆是。最后,从商业角度看,大部分的明星的表现都在及格线上,韩三平挂帅,众多明星加盟的局面没有失控。参演人员也没有出现与史实人物气质形象不符的局面,且有部分明星在这种一勺烩的群戏里显得卖力且表现不俗,很值得肯定。
于是乎,当这个关于60年前风云际会的故事落下帷幕,一段有关信仰、权术、争斗、进退的历史被电影虽不完美,却很完整的重写后。在给主旋律指出了一条明路的同时,也竖立起了不能回避的里程碑。纵使其远远观瞧,看上去正气肃穆,显得不够创意。走进品味,才知另有天地,也算惊喜。依然值得用平和的心态与评鉴与观赏。
当你只把它当作电影时,那段有信仰的岁月就会浮现在眼前,而那些鲜活的枭雄名士就伴着笑声音符得以重现。
历历在目,不断回响。
整体质量:★★★★
演员表演:★★★★
音画效果:★★★★☆
娱乐指数:★★★☆
作者:
fly126
时间:
2009-9-21 22:54
影片:《建国大业》演员表: (附部分演员国籍)
陈凯歌 美国;陈 红 美国;刘亦菲 美国
陈 冲 美国;邬君梅 美国;顾长卫 美国
蒋雯丽 美国;宁 静 美国;王 姬 美国
童安格 加拿大;蒋大为 加拿大
徐 帆 加拿大;陈 明 加拿大
张铁林 英国;许 晴 日本;韦 唯 德国
沈小岑 澳大利亚;苏 瑾 新西兰
李连杰 新加坡;斯琴高娃 瑞士
胡 兵 泰国
一群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中国的历史大戏,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群高尚的人,一群纯粹的人,一群有道德的人,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