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时殷弘的学术路
[打印本页]
作者:
Schindler
时间:
2009-9-15 23:00
标题:
时殷弘的学术路
民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时殷弘南下讲学,在香港谈治学心得,「做中美关系研究,数十年如一日,读书当饭吃,不是那么愉快。但是,又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顶尖级的学问大家;从书中看到、学到他们的智慧,这种快乐无法言喻。」
「**」苦读马克思著作
在「**」时期开始大量读书的时殷弘,为解答史无前例的社会动荡,首选是马克思的书。「我最不感兴趣的是《毛**语录》,那是极度简单化的,《毛选》四卷我反覆读,不是响应中央号召,而是探讨中国革命的由来。『**』中流传毛的内部讲话文稿,口语式的,很有意思。马列的主要著作我全部读过多遍。得到一个感觉——当时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并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论述中也有生活的背景,要读他所经历的事情,读出作者内心的感觉和思想方法,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一般人读马列的书,都把列宁作为继承者,但是时殷弘却注意马列之间不同点;「《国家与革命》被认为是列宁主要代表作,但我认为《怎么办》才是最重要的。文学方面,读得最多的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对我来说最具震撼性的是雨果的《九三年》,他笔下的法国大革命同『**』很像,但不仅仅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那么简单,法国大革命还包含许多人格,人性的内容,很多痛苦的事情。」《九三年》写两个主角是旧贵族叔叔同革命党侄子将军之间的战争,赢得军事胜利的侄子,在精神上最终却屈服于保皇党。
不为功利只为求知
英国小说之中,时殷弘最爱看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可能与英美文学风格有关,此书不但写得深刻,而且简洁,包含著痛苦的幽默,并非枯涩的说教。当然,鲁迅的书我基本全部看过。」上山下乡之前,教育程度不过初中二年级的时殷弘,绝对是小书虫一个。下乡那九年,使他有系统读书的机会,难得的是当年全无功利心,因为上大学已绝望,只是对知识的追求,甚至是原始的本能——读书乐。
一张矮方桌,一个破旧水车轴心做小凳,煤油灯一盏,就是在乡下读书的物质条件;小说难借得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伴他渡过漫漫长夜,「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我看了三遍,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看了两遍,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看了一遍,关于《资本论》还有些零碎的手稿,考茨基为他整理成《剩余价值学说史》,当时没有借到,非常遗憾。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看了两遍,当然有些内容看不懂,《小逻辑》看过后不懂之处更多了,《精神现象学》就不大看得懂了。」就像采金者一样,时殷弘不断挖掘文化宝藏,努力不懈地向深度进军。九年苦读使他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很精彩,但也只是当时欧洲一个流派,并非历史的终结。
与小说绝缘二十年
时殷弘七七年考上南京大学历史系,七九年就提前考到研究生,全校文科只有两三个。时殷弘先后选修「美国对外政策史」硕士专业和「国际关系史」博士专业,「从此我改变了阅读习惯,因为每天都有书看是农村时代梦寐以求,现在有明师王绳祖和王明中先生指导选读中外精本,此乐何极?!但同时付出代价是没空看其他的书,二十年来与小说绝缘。」
拿到硕士博士之后,时殷弘留校教书,同时不断研究国际关系史,「读书当饭吃,就不那么快乐了。比如我研究五○年前后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大量原始资料、史料要通读、精读。」
在多年学术浸润之后,他掌握现代关系领域的权威及其主要著作,主要观点,另外,所引用的注释也是重要依据,是论文常用的论据。「虽然人的精力有限,作为研究人员只能集中精力看有关专业的书,但也要眼界开阔一些,不能太急功近利,学问基础太窄不利于将来升华。」
在信息爆炸时代,时殷弘主要看英文书,「看学问『大家』的专著,学他思想方法的长处,在做博士论文成书之后,再做几项扎实的专题研究,初步搭起自己的学术框架,积累到了五十岁左右,可以写通史一类的教材,指导后来者做学问了。我最爱看『大家』的演讲集;字数不多,包含的智慧不少。美国外交史专家,戈登·克雷格《阅读外交档案的知识乐趣》一文中畅谈他的学问升华后的体会和经验,有一些奇妙的见解。《大国的兴衰》作者保罗.肯尼迪是个『大家』,他的书未必对你的专题研究有直接作用,但能薰陶你的思想方法,打开你的眼界,对提升水平绝对有帮助。」
时教授指出,一般学生、研究生写论文,首先要穷尽能得到的文献,像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把大英博物馆有关藏书都通读,下笔时才心中有数。「我国在教育、在学术研究也是欠发展,想快速赶上前人,在国际关系史这门学科,首先学好英文,多看洋人『大家』的书,导师负责开书单,教科书是首选。西方学者敢写教科书时已是炉火纯青水平。看书时要动脑筋,书后的参考文献要仔细看,注释要读明白。看书中的事实和观点,更要看其思想方法,说道理的程序,甚至体会其文风,看得多了,自然摸到窍门。中西学问相通的,从孔子、苏格拉底至今,人们都在思考基本问题,什么是人?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好的国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是十几年以至几十年思考、积累才会开窍。
读《论语》求最高境界
「在材料方面,要鉴别、不要随意增删。但是,史料不可能圆满,此时需要负责任的想像,人的悟性至关重要。」
时教授指出,搞理论研究更注重利用前人成果。对前人不能吹毛求疵,要从大处著眼,看有无可吸收之处。「比如读孔子,《论语》是内容,是信条,然后你揣摩他的思想方法,最后你领会他的精神,其风格情调,是最高境界。你把握了上述几点才算对孔子有准确的判断。」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史,史学是史学史,政治思想就是政治思想史,搞理论的人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眼前的历史时期,追求风行一时的学问,更要追根寻源。人类发展承先启后,只要了解一门学术发展过程,就不会以为时髦的学说是全新的。
学者在西方被认为有学问,有思想,地位很高的。一个学者生命有限,只能在某个领域有较大自由度,眼光敏锐,善于把握事物关键,在其他领域,能知道多点信息也好,但未必能门门都精通。时殷弘在不熟悉的领域不愿多讲话,宁愿专注于国际关系学科,精益求精;「学者要勤写,光是脑袋里有想法,那火花一瞬即逝,不记下来不形成文章,就只是小聪明而已,我写文章每每废寝忘餐,一以贯之,全神贯注,非写完了不能自已。要是写本书,就更是如临大敌了。」
博士生导师时殷弘一头钻进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几十年,从孔子、苏格拉底到马克思等「大家」的书中求知;他更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探索「大家」的思维方式,谈及捕捉到「大家」的思路时,他就乐不可支。
作者:
西北大学学子
时间:
2009-9-16 01:19
的确,时老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可与国际大家某种程度上抗衡的教授之一
作者:
ricekal
时间:
2009-9-19 18:16
看完,忽地回想起他上课时候沉醉其中的表情…
作者:
TiffanyLin
时间:
2009-9-20 23:21
{:5_616:}
作者:
斯文博类
时间:
2009-11-8 14:04
支持一下
作者:
wangguang33
时间:
2009-11-11 14:54
人大国关拿得出手的只有时殷弘了,上周金灿荣来我们院做讲座,感觉讲的没有深度。
作者:
duke607
时间:
2009-11-19 18:29
我看过时翻译和编的很多书,感觉还可以,特别是他的中国战略三十篇
作者:
duke607
时间:
2009-11-19 18:30
金灿荣编的《美国二十讲》可惜没有看完,只看到了汉密尔顿的那篇,感觉汉密尔顿在美国的制度建立上的贡献很大,但是往往被杰斐逊等人所掩盖
作者:
wujuncass
时间:
2009-11-26 13:29
时在南大混不下去才来的北京
作者:
wujuncass
时间:
2009-11-26 13:29
文章不错,rp有待考究。
作者:
南丰阿荣
时间:
2010-3-13 09:52
几年前在人大听过他讲中国崛起的讲座,通篇在讲中国GDP何时超过日本,何时超过美国,竭力给学生营造一种中国崛起势不可当,一帆风顺的印象,对中国崛起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只字未提,让我大失所望,窃以为国关学者应该对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可能问题给予主要关注,这才是国关学人的主要责任
作者:
南丰阿荣
时间:
2010-3-13 09:55
还有此人好用长句,加N个修饰语,甚至生造新词,大师用语应简洁、深入浅出
作者:
洪湖浪子
时间:
2010-6-29 22:15
时代的浮躁,影响到了学术的浮躁!
作者:
胸怀祖国
时间:
2011-3-4 16:27
汉奸啊。。。
作者:
longcao129
时间:
2011-3-10 21:50
中国学者的楷模
作者:
胸怀祖国
时间:
2011-4-10 18:45
人品有问题啊,学问再高,立场不对也不行啊
作者:
沈伍刑
时间:
2011-4-12 00:59
不错的帖子的啊!!楼主说的不错的,支持了……
http://a10.pcbh.info
http://a11.pcbh.info
http://a12.pcbh.info
http://a13.pcbh.info
http://a14.pcbh.info
http://a15.pcbh.info
http://a16.pcbh.info
http://a17.pcbh.info
http://a18.pcbh.info
http://a19.pcbh.info
作者:
疯丫头
时间:
2011-9-6 00:15
哈哈 原来时老师南大读的历史呀 哈哈 我喜欢的大学 相信自己。。。
作者:
疯丫头
时间:
2011-9-6 00:17
哈哈 原来时老师南大读的历史呀 哈哈 我喜欢的大学 相信自己。。。
作者:
疯丫头
时间:
2011-9-6 23:48
国关 英语 任道重远。。。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