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冷战后国际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8 19:50
标题: 冷战后国际关系
冷战后国际关系


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一讲 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


冷战结束的标志:
1、东欧剧变
2、德国统一
3、华约瓦解
4、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渐进的变化——以波兰为代表。
(2)主动的变化——以匈牙利为代表。
(3)突发性的变化——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
(4)疯狂性的变化——以罗马尼亚为代表。
东欧剧变的原因:
(1)由苏联的绝对控制所引发的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变动。
(2)戈尔巴乔夫的自由选择原则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3)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与介入。

2、德国的统一
        东德的政治剧变是德国统一的必要条件。
        1989年11月9日两德边界开放被看作是德国统一的序幕。
        德国***了几十年,但统一的过程历时还不到一年,具体时间是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国统一的准备阶段(1989年11月9日——1990年3月18日)
1989年11月13日,莫德罗提出了成立两德“条约共同体”的建议。
1989年11月28日,西德的总理科尔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提出要建立联邦国家。其中第5点指出,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这是发展两个德国间的邦联结构并最终建成德意志联邦的“绝对必要的前提”。
1989年12月7日和1990年1月28日,东德各党派举行了两次“圆桌会议”,多数人主张与西德统一。1月28日的“圆桌会议”决定,东德1990年3月18日举行“自由选举”。
1990年2月1日,东德又提出了分4个阶段实现统一的主张,但提出统一后的德国要保持中立。科尔对莫德罗的建议表示欢迎,但反对德国中立化的主张。
2月17日,两德总理会晤时,科尔提出了首先建立以西德马克为基础的两德货币联盟作为实现德国统一的决定性步骤的建议,但莫德罗表示反对。
西德为东德的大选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财政支持 ,最后西德支持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

第二阶段:两德的经济、货币统一阶段(1990年3月18日——7月1日)
1990年4月12日,民主德国大联合政府成立,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当选为总理。4月19日,德梅齐埃在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民主德国同意与联邦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使用西德马克;同意在民主德国恢复州的建制,按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规定加入联邦德国。这表明两个德国在统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很快,双方就分别宣布将于7月1日建立两个德国的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
1990年5月18日签订《货币——经济——社会联盟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一个国家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货币统一。
(2)经济统一。
(3)社会和司法统一。

第三阶段:两个德国政治统一的阶段(1990年7月1日——10月3日)
1990年8月31日两个德国签订了《统一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根据条约,民主德国废除了原来的15个行政专区,恢复到5个州,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的规定,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这实际上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统一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方吃掉另一方。

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问题:
1990年2月14日,在美国支持下召开了“2+4外长会议”。1990年5月5日到9月12日,“2+4”会议又召开了4次,最后达成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也被称为《莫斯科条约》。
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起了关键作用。  

3、华约瓦解
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国家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相继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可能坐在一起讨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问题了。 1990年6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行动。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内容是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华约的军事活动。 1991年7月1日,华约在布拉格举行了最后一次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签订了华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从此华约正式解散。

4、苏联解体
        政治改革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大背景
        苏联国内分离主义浪潮的高涨
        “8•19事件”的激化作用
        苏联的最后解体

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
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脱节——超越现实
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脱离了原来的设想
        苏共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
        戈尔巴乔夫在外交上实行“外交新思维”

苏联解体的国际因素:
——美国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
        强调要把苏联纳入国际社会,使苏联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
        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和自由的欧洲。
        推行“实力”政策,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
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二讲 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两极体系瓦解与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一)两极体系
两极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
(1)1945年雅尔塔会议划分势力范围;
(2)1949年德国正式***为两个国家;
(3)1955年北约和华约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两极体系的核心是美苏关系。美苏之间展开的全面的对抗与斗争主要表现为:
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        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
        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除美苏对抗外,以美苏为核心结成了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是两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1、冷战时期的多极化倾向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开始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中美苏大三角关系 、美欧日三个经济中心 ——尼克松的“五大中心”论
      在这一时期,多极化还只是一种倾向,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的挑战。因为:
        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体制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体制的严密控制。
        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

2、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且与六、七十年代的多极化倾向不同,主要表现在:
        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六、七十年代以后多极化倾向的继续与发展;
        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在两极体制解体后发展起来的,不再受两极体制的制约;
        对于各行为主体来说,冷战后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不像冷战时期更多地考虑的是集团的利益。
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俄、欧、日和中等五大力量,投入了一场以争夺构筑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为特征的竞争之中。具体表现为:
        美国一直想构筑单极世界。
        欧共体要把欧洲恢复成昔日“世界的中心” 。
        日本要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
        俄罗斯要“重建大国地位” 。
        中国要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
到1996-97年间,多极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这主要表现为形成了几个相互制衡的战略三角,从而构筑了一个新的大国关系框架。这些战略三角主要有:
        美欧俄军事政治三角
        美日中军事政治三角
        俄中美准军事政治三角
        欧亚美经济政治三角
此外,各主要大国间也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
        自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进程的发展态势良好,但1999年美国和北约空袭南联盟事件使得多极化的走向有了弱化的趋势。
        如果说科索沃战争使得多极化出现了很大的倒退的话,2001年的“9•11事件”则使得多极化进程更加弱化。
        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多极化进程有了明显的发展。

3、关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不同理论及对多极化问题的争论
        “单极格局论 ”
        “单—多极格局论”和“复合格局论”
        “多极格局论”
        “过渡时期论”
        “一超多强论”
现阶段美国单极世界的趋势明显和多极化的进程之间并不矛盾。虽然当前的多极化进程较之单极世界的趋向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文明、国际政治等领域都有明显表现。更为重要的是,针对美国的单极倾向,一些强国通过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已经形成了一股反对单极化的合力。
当前多极化进程之所以与单极世界相比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是因为目前倡导多极的力量与主张单极世界的美国在实力上还有太大的差距。这表现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很多方面。
        如果美国能够保持此差距,则世界可能走向单极世界。如果其他强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则世界可能走向多极世界。
        主张多极化的力量将对美国的单极图谋形成很大制约。
        在多极化问题上,盲目的乐观和悲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把多极化看作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出现反复甚至倒退都是正常的。应该把当前的情况看作是主张单极世界的图谋和主张多极化的势力之间的较量,到底哪种力量最终会取得胜利,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见分晓。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简单地讲,国际秩序是由具有不同国家利益的国家,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形态。梁守德教授在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的定义: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它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首先反映在经济领域。早在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就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包括:
        一切国家都有平等权利参与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国际社会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解决或消除世界上存在的差距,且不能附带任何条件;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处理和利用自己国家的自然资源,都有永久的主权来支配自己的经济活动;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实行对自己的发展最适合和最有效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要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要在国际贸易中规定合理价格,消除贸易壁垒;
        要促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

  
在70年代,发展中国家还提出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主张 。
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表现得比较积极。
   美国布什政府的构想:
        认为建立世界新秩序是可能的。
        布什提出的世界新秩序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和安全的世界。
        布什政府关于世界新秩序的原则与作用。
布什政府认为,要建立世界新秩序必须推行下列政策:
        要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发挥美国在建立新秩序中的领导作用。
        加强与盟国的伙伴关系是建立新秩序的基础。
        在美国的领导下,发挥苏联作为小伙伴的作用。
        实施地区防御战略,把战略重心放在地区冲突以及可能带来的危险上。
        发挥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把联合国作为建立新秩序的工具。
西欧国家提出的新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民主、多党制、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欧洲各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在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方面,欧洲同美国、日本一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新秩序;
        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的主张,主张未来新秩序应由美、欧、日共同主导;
        欧洲各国希望联合国在世界新秩序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试图借助联合国最大限度地提升欧洲在世界新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
日本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建立美、欧、日起主导作用的“三极”世界。日本关于国际新秩序构想的核心是富国主宰世界,在全世界推行西方价值观。
前苏联关于世界新秩序的主张:有人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看作是戈尔巴乔夫对世界新秩序的构想。1990-1991年间,戈尔巴乔夫还提出过“欧洲大厦”和“北半球合作带”的主张。
中国主张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包括:
        新秩序是一种崭新的国际关系,与过去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完全不同。
        新秩序强调所有国家的平等性。
        新秩序承认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新秩序强调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新秩序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  
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主张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反对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国控制世界事务。他们做出的努力包括:
        积极要求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大力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主张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包括:
        建立什么样的新秩序?
        新秩序的基础是什么?
        新秩序以何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
        新秩序“新”在何处?

三、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1、新的国际关系逐渐形成,但与旧有的冷战思维同时存在。

2、在建立国际新秩序和处理国际关系的过程中,各国对自己的安全利益特别关注。

3、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
关于经济因素作用的增强:

“经济外交” 指的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确定外交活动的目标,制定对外政策,并开展相应的外交活动。

冷战结束后,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在加强。经济全球化的低级形式是区域化,高级形式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大概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各国、各地区更多地参与世界经济,跨越边界的经济活动大大增加。
其次,跨越边界的经济活动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各种贸易形成了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整体性结构。
再者,全世界市场机制的发展使全世界经济体制有一种趋同化。
此外,世界经济在区域化和集团化方面的进展也很快。冷战结束前后,建立了一些国际组织——以互助为目标,由邻近的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        经济集团化、区域化是经济一体化的过渡阶段。
        区域化、集团化是一种趋势,是发展的必然。
        区域化、集团化会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分化。
4、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仍不能低估。
5、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威胁已经明显减少,但核扩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6、全球的缓和与局部冲突的加剧同时并存。
除如上问题外,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国际组织的作用问题、南北差距的扩大问题、文化因素影响的上升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在冷战后有了新的发展,并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讲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对于冷战后的世界向何处去,各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模式。由此,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新概念
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概念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软权力”的概念
•         “国家退却”的概念  
•         “权力转移”的概念
•        
二、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1、“地缘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缘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卢特瓦克。
   2、新的全球化理论
  (1)“两枝世界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盛顿大学的罗斯诺教授。
   (2)“地球村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巴尼特和卡瓦纳夫。
   3、新的国际冲突理论
   (1)“新国际冲突论”——代表人物约瑟夫•奈、戴维•鲍德温。
   (2)“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谬尔•亨廷顿。
4、新的国际秩序理论
  冷战结束之后,许多学者都对世界新秩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均势论”:代表人物是基辛格。
•         “世界秩序新论”:代表人物是约瑟夫•奈。
•         “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是亨廷顿。
•         “和平地区——混乱地区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辛格和韦达夫斯基。
•         “新的两极模式”: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哈克维。
•         “新的跨政府秩序”: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斯劳特教授
•        
三、新理论流派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兴起
      建构主义(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在冷战结束后其影响力日益显现。建构主义者把自己分成两派,即常规的建构主义(conventional)和批判的建构主义(critical)。前者影响较大。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文特、尼古拉斯•奥纳夫、彼特•卡曾斯坦和麦克尔•巴奈特等。

四、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复兴
      (1)民主和平论
      (2)均势理论
五、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
•         进攻性现实主义
•         防御性现实主义
•         新古典现实主义
  2、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分支:
(1)共和自由主义(republican liberalism);
(2)商业自由主义(commercial liberalism);
(3)制度自由主义(institutional liberalism)。
   冷战后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新现实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

二、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        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在传统文化方面,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观点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2、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一些国际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国际斗争和国际冲突。此外,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有时也会引起误解,造成冲突。再者,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外交的效果,使得某些重要信息合外交姿态得不到理解或响应。
3、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密切国家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为国际政治斗争服务。
4、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维系民族存在与团结的要素;也是列强侵略、奴役、颠覆其他国家的工具。
        冷战结束后文化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强了。
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是文化扩张主义的倾向。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1)纵向的“文化霸权”
    (2)横向的“文化扩张”

三、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关系研究
一、 历史的视角
        主权与人权的概念都产生于西方。
        主权和人权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        在很长的时期内,主权与人权的概念是平行发展的。
        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获得重大发展的时间段基本上是重合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        在主权和人权概念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内容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交叉和重合的部分。
二、法理的视角
        基本的国际法文件确认了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
        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政治影响下形成的妥协的产物。
        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并不是无懈可击。
        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与联合国的人权实践之间存在矛盾。
        联合国人权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制订规则和形成机制。
        联合国的实践突破了不干涉内政原则对联合国人权活动的限制。
        国际人权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涉及到对国家主权的限制。这种限制针对的是国家对内的最高统治权。

         在国际人权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则,国家行使主权时必须遵循这些规则。
        如果一个国家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它就承担了相应的国际法义务,并且必须履行这些义务。
        在人权领域形成的习惯国际法也具有拘束力。
        联大的决议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也可以对各国在人权方面的行为发挥作用。
        国家主权在制订和实施国际人权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        主权国家是国际人权法的制定者。
         人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主权国家根据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承担义务的结果。
         对人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内途径解决的。

国际法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一些国际人权实践可能发展成为国际习惯法。超越国际法成文规定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对国家主权原则构成了挑战。
三、国际政治现实的视角
1、国际层次
国际社会在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观点的严重对立。
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国家之间
        冷战后的南北方国家之间
国际社会观点对立的原因非常复杂:
          意识形态的分歧
          政治需要
          历史背景
          经济发展利益
          文化差异
          国际大环境的变迁

2、国内层次——美国案例分析
美国承担国际人权义务的实践表明:主权原则是被摆在首位的。当主权利益与承担的国际人权义务发生冲突时,主权国家牺牲的是国际人权义务。
   美国的实践也表明其政策有很大的矛盾性。美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时,美国主权至上;而当别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或美国的人权标准时,就变成了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

四、对国际关系中主权与人权合理关系的探讨  
        人权与主权的内在关系表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        对一个国家来讲,人权与主权是可以彼此兼顾、相互促进的。
        在实现人权的过程中,国家主权所发挥的作用依然是其他任何国际和国内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        在争论较大的“人权是否内政”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尝试用把人权“二分法”来解释,把“促进人权”和“保护人权”分开考虑。
        要尊重客观现实,辨证地看待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        应该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四讲   冷战后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第一节 核裁军谈判的进展
一、冷战时期核裁军谈判的进程
1、酝酿阶段(1945-1958年)
2、部分核军控阶段(1959-1968年)
3、限制核武器数量阶段(1968-1984年)
4、减少核武器数量阶段(1985——1991年)
二、1991年之后的核裁军
(一)美俄双边领域
1、在战术核武器方面,美俄均宣布单方面削减。
2、美俄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1993年)
3、美俄签署《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2002年)
(二)多边领域
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无限期延长
2、《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
3、《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其销毁公约》(简称《化学武器公约》)
4、《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5、《禁止杀伤性地雷公约》
6、《制止核恐怖行为国际公约》

第二节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限期延长
一、冷战后核扩散的危险性
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延长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主要内容:
1、有核国家不进行扩散;(有核国家指的是在1967年1月1日之前生产和爆炸了一枚核弹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FaGuo和中国。无核国家指的是1967年1月1日之前还没有生产和爆炸核弹的国家)。
2、无核国家不能接收核技术和核武器;
3、和平利用核能。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8 19:51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原则和目标宣言》的主要内容有:
1、决定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要加强对条约的审议过程,每5年召开一次审议会议;
3、确立了一个裁军的目标,认为坚持不扩散核武器是一项紧迫的重点任务,呼吁各国加入该条约,共同做出努力防止核武器扩散。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一、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依据和目标
二、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遏制战略 1945~1952年
大规模报复战略 1953~1960 年
灵活反应战略 1961~1968年
现实威慑战略 1969~1980年
新灵活反应战略 1981~1988年
地区防务战略 1992~1995年
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1995~1997年
营造-反应-准备战略 1997~2001年
先发制人的战略 2001~现在
三、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特点:
1、军事战略的进攻性逐渐增强。
2、军事“参与”的广度逐步扩大、程度日益加深、紧迫性日渐提高。
3、实施军事战略日趋依赖高技术。
4、推行军事战略更加倚重北约。
四、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调整
1、俄罗斯制定军事战略的主要依据 :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军事因素
(四)科技因素
(五)其它因素
2、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调整:
•        “单纯防御”战略
•        “积极防御战略”
•        “现实遏制战略”
•        “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

第四节 冷战后的战争
一、波黑战争
1、波黑战争爆发的背景
“波黑”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Herzegovina)的简称,是原南斯拉夫的6个共和国之一,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部分组成。
(1)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2)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境内的冲突
2、波黑战争的爆发
3、外部力量对波黑战争的影响
波黑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许多外部力量介入了这场战争。不仅联合国介入了波黑战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介入了波黑战争。外部力量的介入对波黑战争的发生、发展和最后解决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联合国对波黑战争的介入
在持续近4年的波黑战争中,联合国安理会就波黑问题通过了近40项决议。这些决议和有关授权对波黑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联合国驻波黑保护部队对保护战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监督交战各方履行停火协议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形形色色的“和平方案”
除联合国外,其他国际力量也很早就介入了波黑问题。这些国际力量的介入多表现为提出各种各样的“和平方案”,并为此进行各种斡旋活动。
(3)北约对波黑战争的武力干预
北约对波黑战争的武力干预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而且北约的干预是与国际社会不断做出的和平努力交错进行的。
4、“代顿协议”的签署与波黑战争的结束
持续将近4年的波黑战争给波黑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波黑战争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惨烈、最旷日持久,参与干预的国际力量最广泛、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最多、却又是效果最小,联合国专门为之做出的决议最多却又对它最难施加影响的一场奇怪的战争;它既是一场内战,却同时又是局部的国际性战争;从表面来看,它是一场为求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但从深入来看,它却是一场领土争夺战;同时,它还是一场往往敌友阵线和战线难分甚至互换的大混战。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民族仇杀在不同宗族的人们留下的伤痕和积怨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在波黑和平实现之后,仍有一些冲突发生。而且从波黑战争开始爆发到最终结束,外部力量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外部力量在战争中有偏袒某一方的倾向,才使得波黑的战争如此旷日持久。外部力量对战争的结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外部力量的深深介入,波黑在实现和平之后也很难摆脱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大国对它的影响了。


战后国际关系史 -冷战结束前部分

第一讲   冷战(1947-1989)

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推行的一种政策及由此造成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斗争的局面或状态。

1、各国对冷战的观点
2、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确定冷战开始的三个原则:

(1)冷战是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
(2)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
(3)冷战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均势

3、冷战的分期
4、冷战的起源
有关各方的观点——
美国方面:
(1)传统派↗保守派
           ↘自由主义派

(2)修正主义派 ↗激进派
                ↘温和派

(3)后修正主义派

苏联方面:

中国方面:

第二讲 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

冷战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关系就是美苏关系。
美苏在冷战时期展开了全面的对抗与争夺。
•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        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
•        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一、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争夺
1、五国和约问题
•        意大利殖民地问题
•        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        对罗、保政府得外交承认问题
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        德国的赔偿问题
•        英美占领区合并
•        西方战区的货币改革
•        第一次柏林危机
•        德国的***

二、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        日内瓦首脑会晤
•        戴维营会谈
•        U-2飞机事件
•        维也纳首脑会晤
•        第二次柏林危机
•        古巴导弹危机
•        
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
2、苏联的“缓和战略”
3、卡特主义

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事件包括:
——美苏首脑会晤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谈判(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中欧裁军会议

四、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新遏制政策”
“星球大战计划”
“里根主义”
“超越遏制”战略

第三讲   冷战中的热战

一、朝鲜战争
1、朝鲜***
2、朝鲜战争爆发
3、中国抗美援朝

二、越南战争
1、第一阶段:1961-1963年——特种战争阶段
2、第二阶段:1964-1968年——有限战争时期
3、第三阶段:1969年开始——美越和谈与战争越南化阶段

三、中东战争
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1949年7月20日)
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12月22日)
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10日)(又称“六天战争”、“六•五战争)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23日)(又称”十月战争)

四、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爆发)

第四讲 冷战后的危机处理
一、柏林危机
二、古巴导弹危机
作者: lijinzhu2000    时间: 2007-11-22 20:52
辛苦了
作者: 上关飞雪    时间: 2007-12-25 13:18
楼主辛苦
作者: 淡淡如风周    时间: 2008-5-4 15: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ingyunxin    时间: 2008-5-4 18:03
辛苦了,谢谢
作者: 水晶荣    时间: 2008-5-4 19: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Donald    时间: 2008-5-4 20: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冷秋和冰    时间: 2008-5-12 12: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ichelle08    时间: 2008-7-9 11:56
谢谢
作者: michelle08    时间: 2008-7-9 11:57
但是不太详细也
作者: 805225319    时间: 2008-7-11 17:52
标题: jn vfj
mj cbnjh c
作者: 彼阳    时间: 2008-7-19 00:16
楼主辛苦了!
作者: zoe0401156    时间: 2008-7-20 15:55
赞的
作者: 晓罗依墨    时间: 2015-11-1 09:30

战前部分

1三十年战争
Thirty Years’ War
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FaGuo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FaGuo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会者为暴民。1618年 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见彩图三十年战争—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
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
  ①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为援助蒂利伯爵J.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西班牙出兵普法尔茨。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同期,休战12年的西班牙和荷兰于1621年战事再起。
  ②丹麦时期(1625~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引起外国参战。丹麦得到英国和FaGuo的资助,于1625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攻入帝国境内。捷克贵族A.E.W.von 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蒂利伯爵打败丹麦军队。丹麦王国同皇帝于1629年 5月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伸展到波罗的海。
③瑞典时期(1630~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FaGuo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于1630年7月进入波美拉尼亚,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连取胜。1632年,蒂利伯爵在累赫河战败身亡。吕岑会战中,瓦伦斯坦战败,后被暗杀。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会战中阵亡。1634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于1635年5月同皇帝缔结《布拉格和约》。瑞典国王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
  ④法兰西-瑞典时期(1635~1648):瑞典军队战败,促使FaGuo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年5月,FaGuo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FaGuo军队大败西班牙军。瑞典的胜利,又引起丹麦的不满,1643~1645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和。此后法、瑞两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南部。长期战争使双方都有极大的消耗,帝国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皇帝斐迪南三世(1637~1657在位)被迫求和,得到FaGuo和瑞典的赞同。战争结
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
斯特和约》。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故两个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FaGuo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帝国境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
  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割据的局面;为FaGuo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国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2均势外交
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
  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是从 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首席大臣 T.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FaGuo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FaGuo。K.W.N.L.von 梅特涅和O.von俾斯麦是 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FaGuo、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 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3俄土战争
17~19世纪俄国为向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扩张而同土耳其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初期战争主要限于俄土两国之间,战区集中在巴尔干、克里木、高加索等地。19世纪后,引起了欧洲一些国家干预。俄土战争多次发生,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10次:
第1次(1676~1681) 根据1667年1月俄国、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俄国攫取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包括基辅)。1672年土耳其为争夺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П.Д.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土耳其战败。根据1681年 1月俄土《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
  第2次(1686~1700) 1686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年、1689年,俄军在В.В.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克里木进行了两次远征。1695年、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根据1700年 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划归俄国。
  第3次(1710~1711) 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内(见北方战争)。1710年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根据1711年 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
  第4次(1735~1739) 俄国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于1735年向土耳其宣战,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1736年Б.К.米尼赫伯爵率领的俄军攻克皮列科普,焚毁克里木□国首都巴赫奇萨赖,另一支俄军占领了亚速,根据1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
  第5次(1768~1774)由俄国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П.А.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元帅指挥的俄军渡过德涅斯特河,连败土军,控制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另一支俄军占领了克里木半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参加了这次战争。(见彩图奥斯曼帝国舰队在黑海战役中战败 (1770))。根据1774年7月俄土《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国宣告“独立”,并于1783年并入俄国版图。
  第6次(1787~1791) 由俄国吞并克里木和接受对格鲁吉亚的“保护”而引起。А.В.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军连克布恩和奥恰科夫要塞,在伊兹密尔战役中获胜。由□.□.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统率的黑海舰队击败了土耳其舰队,控制了黑海。根据1792年1月俄土《雅西和约》,俄国获得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从此,黑海北岸全部处在俄国统治之下。
  第7次(1806~1812) 俄国目的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主战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战败。根据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攫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
  第8次(1828~1829) 俄国利用希腊独立战争,进一步南下,再次蹂躏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后经保加利亚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据1829年 9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俄国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国。
  第9次(1853~1856) 即克里木战争(又译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俄国借口“圣地”问题,发动的对土战争。根据1856年《巴黎和约》,俄国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归还摩尔多瓦,实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国舰队通过海峡。
  第10次(1877~1878) 1877年,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战争,打着“解放”的旗号,对土宣战。俄军在罗马尼亚军队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亚军队的支援下,连克索非亚和亚得里亚堡,兵临君士坦丁堡。由于英国干涉,俄国未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根据1878年 3月《圣斯特凡诺条约》,建立一个由俄国“保护”的庞大的保加利亚公国。英奥两国反对该和约。有关各国在1878年6~7月召开了柏林会议,重订和约。根据柏林和约,俄国重新获得比萨拉比亚南部,在亚洲获得巴统、卡尔斯、阿达等地。俄军虽然在少数战争中失利,但战争最后结局是俄国扩大了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在东南欧迫使土耳其人从巴尔干后撤。

4东方问题
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1821~1829年的希腊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1878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18世纪,强邻紧逼,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1695~1696年,沙皇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得君士坦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1792年俄国又进攻奥斯曼帝国,订立《雅西和约》,夺取了克里木。1812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29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FaGuo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FaGuo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到1878年柏林会议时,德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国加紧推行其东进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
列强之间的争夺 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33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1853~1856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19世纪90年代,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四伏。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形成,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书目J.A.R. Mapiott,The Eastern Question Study inEuropean Diplom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24.

5黑海海峡问题question of straits of Black Sea
黑海海峡是土耳其境内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及它们之间的马尔马拉海的总称。它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交通水道和战略要地。17世纪末以前,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海。1696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攫取亚速,使俄国成为黑海国家之一后,黑海海峡问题便具有国际性质,后又成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
  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分4个阶段。第1阶段(1696~1840),沙俄在海峡占优势。18世纪后期,沙俄发动对土战争,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领土;迫使土耳其于1774年7 月21日签订《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商船获得自由通行海峡的权利。根据1833年俄土《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沙俄进一步获得海峡只对沙俄一国军舰开放的特权。1833~1840年间,海峡实际上处于沙俄控制之下。第2阶段(184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峡平时对外国军舰封锁,战时开放与否取决于土耳其。《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缔结后,俄、英对海峡的争夺加剧。1841年 7月13日,英、法、奥、普、俄、土 6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这是对海峡制度作国际规定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实际上废除了沙俄的特权。
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1856年的《巴黎和约》重申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原则。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再次确定海峡对外国军舰不开放的原则。1878年柏林会议确认《巴黎和约》和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关于海峡制度的决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国插手海峡问题,进一步激化俄、德两国的矛盾。1915年3月12日,沙俄同英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规定战后俄国有权兼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随后FaGuo参加了这一秘密协定。第三阶段(1920~1935),平时和战时任何国家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废除1915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1920年协约国一度占领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峡的优势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3年 7月24日签订的《洛桑协议》(见洛桑会议)规定: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自由通过海峡,仅对军舰的艘数和吨位作有限限制。苏俄政府未批准这一协议。第四阶段(1936年迄今),苏联等黑海国家军舰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则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议下,1936年召开蒙特勒会议,讨论修改《洛桑协议》。会上,土耳其代表力争海峡对任何国家军舰封闭。英国代表坚持要求将黑海视为国际公海,反对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海峡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签定《蒙特勒公约》,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1945年 8月,苏联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两海峡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土、苏共同组织海峡防御。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绝苏、土共管海峡的要求。《蒙特勒公约》仍然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