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其实倒可以象吉登斯对待别人的文本那样来审视他的文本。他在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1993年)一书--看看这题目,好象他在发明社会学新方法论似的(他想盖过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其实通篇又都在讲他之前的别人的方法--对各种方法论一个个数落过来,轮到可怜的现象学就得到这样一个判决:It could be reasonably argued that phenomenology is a dying philosophy, in spite of the influence of phenomenological notions in sociology. Among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the post-war flour is hingo fexistentialism-whose successaws always something of aasucc èsdescandale in any case-tailed off very sharply, intentionally shifted to other areas, and new perspectives developed.〖18〗猛以为他要给现象学动手术或指点迷津呢,临了,这位当代欧洲学术大师却用了这样一番云里雾里的话来和了一顿稀泥。该书"Hermeneutics and critical theory: Gadamer, Apel, Habermas"〖19〗这一节更是骇人。这题目里提到三个人,但全文见不到一个字讲Apel的,写着写着忘了?尴尬的还在后头呢:鄙人不幸刚好充数过Apel的中译者,自然不肯让他这样轻慢一个写作那么严谨的德国学者。一追,就发现这一节居然是照Apel《哲学的改造》一书的内容顺序减缩而成--本来这里不干乔姆斯基和维特根斯坦什么事,但《哲》一书里有重要的二章写他们,所以吉登斯兄就连他们也不肯放过了。这一节里于是不是没有讲Apel,而是直用其内容写成,难怪插不进评论Apel的话了。这两天吉登斯在中国的门生和最热烈的崇拜和推广者被人指出抄袭,几乎也是同样地"不小心":忘了指出大段借用的文字的作者是谁了。
注释:
〖1〗康德《康德实践哲学》,M. J. Gregor英译,剑桥,1996年,第23-37页。
〖2〗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2年,第18页。
〖3〗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化》,P. Collins英译,Routledge & Kegan Paul,伦敦,1977年,第75页:"大学这一机构也许比教会和封建体制更忠实和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世纪的特点……大学使学生成为一个合股群体的一个成员(inceptio)……并将一种授课资格(licentiadocendi)赋予各成员。这相当于一种美德和才能的证书……"。第149-60页:"但所有学术生活都有两种因素构成:一是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方法;一是道德准则……除了数学问题这唯一的例外,论争最终似乎是人类心灵以最少的犯错可能来辩别真和假的方式。一切都必须付与公共的辩论,因为除了知识的专业的、很局限的一部分之外,一切都是处在争议中的……在中世纪大学里,Deutradiditmundumhominumdisputationi这样的训诫是不折不扣地被执行的:严格意义上的争议是诸科学之皇后;它是我们可用智性来审视事物的独特的和普遍的工具"。辩证和争论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色。
〖4〗韦伯《韦伯社会学论文选》,H. Geth和C. W. Mills英译,1947年,第240页。
〖5〗学术权力的机构化确保了物质和象征占有的永久性和积累,用不着这种权力的代理人不断去重新创造它们。这种机构化"设立了严格地确立的、法律上得到保障的各种位置与立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相对自治的空间里用等级来加以定义,与实际或潜在的占有者的有区别或独立"……其称号就象贵族头衔,财产称号或教育资历那样,赋予他们去占有这些位置和立场的权威〖布尔迪厄,实践的逻辑〗,R. Nice英译,Polity, 1990年,第131页〗。
〖6〗布尔迪厄《学术人》,Minuit,巴黎,1984年,第188-93页。
〖7〗布尔迪厄和巴斯龙《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英文版,Sage,1977年,第57页。
〖8〗《教育思想的演化》,同上,第98页。
〖9〗《大学系科之冲突》,《全集》,第七卷,卡西尔主编,柏林,1922年,第338-9页。
〖10〗《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同上,第60页。
〖11〗《什么是启蒙》,见《康德实践哲学》,M. J. Gregor编,剑桥,1996年,第18页。
〖12〗《皮尔斯选集》,Ch. Harshorne和P. Weiss编,1931-5年,第五卷,第354页。另见K-O. Apel《皮尔斯:从实用主义到先验语用学》,J. M. Krois英译,麻萨诸塞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52页。又见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考》,W. M. Hohenggarten英译,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88-114页。.
〖13〗加芬克尔《民俗方法论研究》,Polity,1996年,第33页。
〖14〗同上,第7-8页。
〖15〗《福柯读本》,P. Rabonow编,企鹅,1984年,第114页:"从十九世纪开始,在欧洲出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作者,可称他们为"话语性(dicusivité)的奠基者"。他们的独特之处就不光在于是自己作品的作者。他们还生产出了别的东西:形成别的文本的可能性和规则。弗洛伊德就不光是《梦的解析》或《玩笑与无意识的关系》的作者,马克思也不光是《共产党宣言》或《资本论》的作者。他们俩都为某一种话语寻找到了无尽的可能性"。
〖16〗《利比多经济》,英译,第254-62页〗。
〖17〗转引自波依雅《完美之罪》,C. Turner英译,Verso,1996年,第60页。
〖18〗《社会学方法论新准则》,Polity出版社,剑桥,1993年,第39页。
〖19〗同上,第60-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