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写在《拯救辞书》出版之际
[打印本页]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09-9-14 20:25
标题:
写在《拯救辞书》出版之际
今年3月10日,《新京报》一篇《政协委员炮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引发了一场至今仍未结束的“辞书规范”论争。这场论争是自“王同亿抄袭”案以来辞书界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论争,也是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学术公案之一。学林出版社日前出版的论争文集《拯救辞书——规范辨证、质量管窥及学术道德考量》,忠实地记录了这一争论的过程与诸多学者对有关的问题看法。
“辞书规范”论争,到底是学术之争还是市场之争,在学界是有争议的。其实,学术也好,市场也好,只抽象地讲,的确很难说得清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具体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简称《规典》)而言,则并不难分辨。无论是学术还是市场,其背后都有一个“是非”问题。经过几个月的辩论,至少使广大读者搞清楚了以下几点。
首先,《现代汉语规范规典》混淆了语言与文字的界限,误导读者。文字的规范绝不等于语言的规范,词汇及其释义是人民群众语言实践“约定俗成”的结果,而不是语言专家或行政主管部门的凭空制造。因此,除了科技类专业术语外,国家没有也无法规定哪些词是规范词,哪些词不是规范词。国家只是在字形、字音、标点、拼音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规范。《规典》把国家在用字和语音等方面制定的一些标准扩大为语言的规范,把执行这些标准的词典吹嘘为“标准语文范本”,是极其荒谬的。这类宣传严重混淆了语言与文字的界限和区别,不仅在理论上根本站不住脚,而且在实践上也根本行不通。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该词典收字13000个,而我国经过字形规范的汉字只有7000个,其余6000个并没有设立规范标准。这就是说,即使在用字方面,《规典》的所谓“规范”,也是严重地名不副实。
其次,《现代汉语规范规典》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为不合格产品。经过诸多学者的检查,发现该词典不仅在释义、注音和标注词类等方面错误百出,而且连一些起码的规范标准也未能遵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抽查(随机抽查十万字,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标准认定差错率,是图书质量检查的常规方式)的情况看,《规典》差错率已经超过万分之八,据另外两个单位分别对该词典其他部分二十万字的抽查,差错率更在万分之十以上。而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图书“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为不合格”。据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该词典差错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编写者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百科条目方面尤显薄弱。二是原创性不够,许多条目出错,都是因有意掩饰对《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借用”(“避现”)而产生的。三是作为一家外语出版社(虽然标明是两家出版社,但语文出版社只是挂名),汉语辞书编辑力量不足,难以严格把关。
再次,辞书冠名“规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所有的考试题目,都追求“标准答案”。不仅数理化,具有多样性特征的语文课的考试也实行了“标准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辞书纷纷冠以“规范”之名不仅一般的语文辞书,甚至根本不可能制定统一标准的歇后语、谚语等也出版了“规范词典”。据不完全统计,仅语文类“规范”辞书已有四五十种之多,其中有近一半又同时冠有“学生”之类字样,如《小学生成语规范词典》《小学语文规范词典》《中学生规范词典》等。今年元月出版的《规典》虽然书名中没有“学生”字样,但在广告宣传中特别强调它是“帮助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工具”和“标准语文范本”。很显然,《规典》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第四,更为严重的是涉嫌不良学风与学术腐败。一是《规典》的主编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居然“主编”了十七部、“顾问”了五部“规范”辞典。这种“大跃进”式的速度,能算是良好学风吗!二是出版社不在质量上严格把关,不下工夫练内功,而是把精力都用在拉关系、做广告、制造“百位大师雕成文字大树”的神话方面。诸如“严格遵照国家颁布的所有规范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规范词典’”,“它的问世将给汉语言文字建立一个规范”之类夸大其词的不实报道充斥媒体。这能算是“正当竞争”吗?!三是政府部门与官员的非正常介入。如果说2月15日在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全国人民共商“国是”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首发式,一大批官员出面捧场,虽然很不恰当但算不上是特意保护“差错”,那么到《规典》的严重质量问题已曝光后的7月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仍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实为“推销”)(见《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7月9日12版),就很难使人理解了。教育部最近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应当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先做到了!
最后是问题迟迟得不到处理。去年新闻出版总署“辞书质量专项检查”,对19种质量不合格的辞书进行了严肃处理,而今年对同样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规典》却网开一面。《关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校质量的报告》提交已经半年之久,有关部门任何反应都没有。其“双重标准”的“玄机”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拯救辞书》共选编文章71篇(某些针对性强的文章后还附有“资料链接”),按照内容将有关文章大致分为五类:辞书是否可以“规范”冠名、什么是“科学规范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差错问题、学风及道德问题、媒体有关述评。文集“附编”收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差错举隅》和《网友文摘》,“附录”收有《近年冠名“规范”部分辞书书目》、《辞书规范问题部分文章篇目》和《刊发辞书规范争论文章的主要网址》等资料。作为《拯救辞书》编者,我以为该书的出版是及时的,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集中了解论争情况,对于研究辞书编纂史和当代学术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个生动的“事件”提醒我们,学风建设任重而道远。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促使“辞书规范”问题有一个最终的解决,能够对于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健康的文化市场有所帮助。
(感谢邢东田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10月9日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