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 过量引证可能导致读者对作者原创力的怀疑,甚至有剽窃之嫌。
2 因为引用未发表之作品涉及原作者发表或不发表的权利,而且引征过量,可能使原作品的发表失去新意。
3 指直接引文,应保证字句和意义的准确。
4 间接引文,更须概括出作者真正的主张。常见字样如“某某认为”或“在某某看来”之后的观点应符合作者之真实思想。自然,沈德潜的话应当让我们对读者把握作者或引征者把握原作者意义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唐诗别裁》,卷一页一)当然,阐释学上这样的道理已经不在学术规范化的技术层面上了。
5 修订本经常包含着作者对此前版本中的思想或表达的修改,因此,除非在以某个作者的思想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其他情况下引征一位作者作为支持性的材料,或将某人作为批评对象,应以作者最晚近的表达为依据。
6 目前流行的其他注释方式还有文末注、随文夹注等。文末注的好处在于比较容易排版,尤其是当注文篇幅较长时更是如此。但缺陷在于翻检不易。随文夹注只适合标注简短的文献名称,而无从在注文中对某些不宜在正文中阐述的观点加以讨论。故页下注应为上选。
7 注号连排的好处是经济,如果一种文献多次引用,第二次之后便不需再一一重复相关信息,而只提及作者,第一次注号,以及页码即可。参看第10条。
8 有时亦可前缩格,后对齐。与正文所常用宋体字相对应,变换字体以仿宋体为宜。
9 从前人们多用“第N页”字样,多写一字,多费一倍的辛苦。
10 有些人的国籍不甚容易标注,如哈耶克。有些人则涉及内政外交问题一大堆,例如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如果是台湾学者,还要费力地注明“【台湾地区】”,不如省去这些麻烦。
11 这是一条比较典型的外文注,下面是我的转换。
原注:【9】 Id. at 1814-1815. See also Walter Weyrauch, "Limits ofPerception: Reader Response to Hitler's Justice," 40 American Journal ofComparative Law 237,243-248 (1992 ), and Marc Linder, The Supreme LaborCourt in Nazi Germany: A Jurisprudence Analysis (1987 ). Linder argues thatthis court, at least, adhered to traditional norms of legality even when that meant bucking Nazi labor policy. See, for example, id. at 61-63,
184-185.。
转换到中文:【9】 同上,页1814-1815。又见 Walter Weyrauch, "Limits of Perception: Reader Response to Hitler's Justice," 40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37,243-248 (1992),以及Marc Linder, The Supreme Labor Court in Nazi Germany: A Jurisprudence Analysis (1987)。Linder 论证道,至少最高劳工法院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法制规范,即便这可能冒犯纳粹的劳工政策。例见该书,页61-63, 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