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全集) -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孙学峰老师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7
标题: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全集) -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孙学峰老师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8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8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三)
作者:孙学峰博士  时间:2005年04月25日


同盟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针对共同的外部威胁承诺共同参与战争,目的是增强自身军事力量,以超过对手的军事力量赢得战争,或威慑对方不敢发动战争。北约是一个典型。同盟是排他性组织,针对的是具体的外部威胁。组成多边同盟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三条:存在共同的外部威胁;内部成员互不构成威胁;同盟中的主导国家的偏好选择。
冷战思维:冷战期间形成的一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友和以零和关系分析国际安全的观念,认为,敌对国家的实力不平衡是对国际安全的最主要威胁,与自己政治制度不同的敌对国家如果强大则更危险;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是压倒敌对国家或集团的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方法是扩军和加强军事同盟或采取遏制政策削弱敌方力量。
合作安全   合作安全以“共同安全”和“综合安全”等安全观念为基础,在安全利益相互冲突的国家之间展开政治和安全对话,加强相互信任,达到相互安全的目的。建立合作安全机制的前提条件比较简单,只要参与各方有避免对抗和冲突的政治意愿,合作安全就能够展开。冷战期间,欧安会就是两大对立集团为谋求欧洲的缓和而建立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主要是亚太国家,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合作安全概念。当代合作安全的典型是欧安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非排他性,即成员的广泛性;合作内容的广泛性,即包括政治、经济、人权、环保等非军事领域里的合作;非强制性,不建立强制机制。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代表的亚太合作安全还具有亚太模式或“东盟模式”(the ASEAN way)的特性:(1)合作的非正式性和灵活性,主要是非正式的对话和磋商;(2)渐进主义,强调平等和协商一致原则。
*新安全观:针对冷战后安全威胁变化的需要,中国提出的一种新的安全观念,包括三个方面,国际安全面临的威胁来源:取决于国家集团之间的政治关系而不是实力差距,一国是否成为威胁取决于一个国家奉行的内外政策;构成国际安全的基本条件:共同利益、相互信任和经济发展;维护持久安全的方法:扩大共同利益、建立相互信任措施和加强经济合作。安全合作的原则是不针对第三方、不干涉内政和平等协商。
集体安全   是国际社会以集体力量威慑或制止任何潜在的侵略行为的安全保障机制,它的原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理想的集体安全至少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即建立在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的基础之上;(2)以集体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合法和有效的冲突管理机制;(3)内向性,即没有特定的假想敌,没有对立的敌国和敌对集团;(4)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之上。全球性集体安全的实践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在实践中,全球性集体安全往往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国际联盟的失败和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受的各种挫折都表明了这一点。除了全球性集体安全,还存在许多地区层次上的集体安全。地区层次上的集体安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该地区只有一个主导大国,第二种情况是该地区有两个以上大国。在前一种情况下建立集体安全的前提条件是主导大国的偏好选择,如美洲国家互助条约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在后一种情况下建立集体安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三条:集体的力量大于任何一国;大国接受国际秩序的现状;大国拥有相似的价值体系和安全观念。例如海湾合作委员会。
大国协调(concert of powers)  指地区内所有大国按照多边主义原则合作管理地区安全事务,主要是调节大国之间的关系,降低安全困境的影响,防止大国冲突。大国协调的特征是排他性和非正式性,即只限于大国合作,而且不需要建立正式的制度和组织。历史上大国协调的典型是1815年到1823年的“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大国协调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条:大国之间存在最基本的共同利益,即避免相互间的冲突和战争;没有结盟行为;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个  体 集   体
  同盟 合作安全
目标 威慑、打赢 威慑、打赢 防止战争
基础 外部威胁 共同外部威胁 自部危险
方法 加强自身实力 增加同盟国 加强信任措施
性质 综合国力 军事 复合领域
原则 自保 强制性条约 自愿协商
效果 绝对安全-安全窘境 绝对安全-安全窘境 相对安全-无窘境

威慑就是让对手相信,他为采取某种行动而付出的代价或所冒的风险会大于收益,从而阻止其采取某个行为。威慑需要实力、使用实力的意志,以及潜在进攻者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评估等三方面的结合。而且,威慑是所有这些因素的乘积,而不是它们的和。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是零,威慑就会失效。。
*新现实主义:(1)国际体系的特征决定着体系单位民族国家的行为,而国际体系最核心的特征是体系结构,它具有独立性,一旦形成便约束着国家的行为并决定着国家行为(冲突与合作)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在沃尔兹理论中,两个主要的变量是体系结构和体系单位行为。(2)国际体系结构与国家行为之间是因果关系,其中,体系特征是原因,单位行为是结果。由于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首要利益是生存,所以它必须学会顺应国际体系的规律,依照国际体系结构的要求而行动,顺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会生存并发展,逆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则衰退并死灭。这样,在某一给定的国际体系结构中,国家必然根据其结构的特征制定本国的对外政策。(3)只要国际体系结构,即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不发生质的变化,体系中成员的国际行为(主要是指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也就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多极结构使欧洲诸国的合作不能实现,因为它们在安全领域里的互动只能是零和游戏,但在国际体系结构变为两极之后,由于美国对其盟国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所以它们之间的合作就成为可能。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8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四)
作者:孙学峰博士  时间:2005年04月25日


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的区别  简言之可归结为两点:首先,传统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就是要不断地谋求扩大自身的权力,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当中;结构现实主义者则认为,权力虽然重要,但却只是一种手段,国家最终所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其次,传统现实主义重视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单元层次上的分析来解释国际政治后果;而结构现实主义者则主要从结构层次入手,认为国际政治后果要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力量分布上来解释。
两极稳定论  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
多极稳定论  多伊奇和辛格认为多极结构比较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国家之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的反对。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霸权稳定论  霸权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
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而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国际金融领域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借贷国,因为只有霸主国才有能力和兴趣维持一个对公众有利、稳定的金融体系。这样一来,金德尔伯格运用现实主义的术语(行为体是国家)和半现实主义的因果联系(结果是由国家间权力的分配决定,尽管对霸权的选择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分析了一个自由主义的问题:国际体系内对公众有益的行动由谁负责实施。
////吉尔平和克莱斯勒认为类似的方法可用于对跨国公司和贸易的分析。国家对于利益的最大化非常感兴趣。但是,利益的获得可能引起相关利益分配上得与失的冲突。他们认为,权力分配是关键的解释性变量,因为权力将决定管理跨国公司的规则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或封闭程度。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经济的效用、增长、社会稳定和政治影响。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能够以有限的社会动荡换取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对支配性权力的政治影响,所以对于霸权国而言,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确保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霸权国的公司最具竞争力,且最易获得资本,因而在开放的体系中获益最大。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蒂莫希·麦克昂(TimothyMckeown)提出,英国在19世纪的行为与霸权稳定论并不相符。阿瑟·斯坦(ArthurStein)认为,19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并不是出自霸权政策,而是出自不对称的交易行为。戴维·雷克(DavidLake)和邓肯·斯奈达尔(DuncanSnidal)表示,享有支配性权力的国家并非是惟一与开放的经济体系利益一致的行为体。从与霸权稳定论完全一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想进行推断, 他们发现少数领先的国家也有兴趣和能力支持一个开放的体系。
防御性现实主义  该流派认为:(1)国际体系中的安全并不是稀缺的,而是充足的;(2)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通常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是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历史上奉行扩张战略的国家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制衡而最终导致失败,作为理性的国家会从中汲取教训,计算扩张的得失损益,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政策。如果一个国家采取一种不计后果的扩张政策,那么其原因在于国家层次而不是国际层面。(3)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当“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便同是追求安全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安全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安全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动员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
进攻性现实主义 (1)理解国家对外行为的原因,首先应该考察该国的相对力量和外部环境,而国家之间的内部差别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国际体系强大而直接的压力会使在体系中处境相似的国家采取相近的行动。(2)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尤其是大国采取进攻性战略,尽可能多的获得权力,因为无政府状态下大国必须依靠自己谋求安全,(3)扩大自身的相对力量是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毕竟一个拥有力量的国家比一个没有力量的国家要更安全,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冲突和战争。
防御现实主义 进攻现实主义
无政府体系中安全状态 基本充足 稀缺
国家目标 安全上奉行满意原则,拥有的权力要能维持已有的权力位置,足够维持平衡危险对手即可,而不是权力最大化。权力过大导致平衡联盟反而损害安全。 权力(安全)最大化,尽力获得新的权力,成为地区霸权。(区域内唯一的大国)(水域的阻碍作用使全球霸权的目标无法实现);防止竞争国的崛起,维持临近区域至少两个大国间的平衡。
国家战略趋向 防御性战略,维持现状。平衡战略为主,安全困境导致进攻行为 进攻性战略,打破现状,都是修正主义国家(成本收益合算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张),进攻是指增加领土控制。(实际上不存在安全困境)
战争是增加额外权力的主要战略,而建立均势和推卸责任是维持均势的主要战略,无论何时,受威胁的国家更愿意采用推卸责任而不是建立均势。
国家不计后果扩张的原因 国内层次 体系层次,并非非理性,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8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五)
作者:孙学峰博士  时间:2005年04月25日


新古典现实主义  (1)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位置,尤其是其相对力量物质能力是对外政策的首要驱动因素。(2)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国际体系既不像进攻性现实主义所说的那样是霍布斯式的,也不似防御性现实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平稳的,而是相当模糊的,处于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很难看清楚安全是稀缺的还是充足的,它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去解读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的国际政治现实,即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因此这种影响是间接和复杂的。也就是说,体系因素和单位因素对国家对外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才称新古典现实主义。(3)国内层次变量重要性体现在:第一,对外决策由领导人精英作出,因此领导人对相对权力的认识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中短期的对外政策选择不必总是认真仔细和连续不断考察的相对权力趋势。第二,权力分析必须考察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及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因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可以分配给对外政策的国内资源的比例。例子,美国扩张的原因。最后,体系压力决定对外政策的大方向,但不能决定国家行为的具体细节。
长周期理论  莫德尔斯基认为,全球性政治体系领导权的更替存在着周期,这一周期包括四个阶段:(1)全球战争阶段(global wars),其特征是大范围严重的暴力,全球性战争将决定霸主更替,宣告全球政治体系产生新的领导,进入实力高度集中的新阶段。(2)世界权力阶段(world power),在该阶段,某个民族国家有实力成为全球领导者并执行新的计划;(3)权威丧失阶段(delegitimation),这个阶段里,提出了世界领导者的合法性问题,新的问题进入了全球议程;(4)权力分散阶段(deconcentration),在该阶段,世界领导国的权力衰落到低点,一个或多个挑战国(原来可能是全球领导者的盟国)组织起新的同盟,向领导国发起挑战。根据长周期理论,崛起的大国要获得体系的领导权,必将经历全球战争。全球战争是体系领导国的选择机制,也是世界政治体系循环周期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自然选择作用。因此,长周期理论认为,全球战争将继续下去,除非出现某种替代性的全球决策机制,能够决定体系领导权的归属。
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认为,冷战之后,国际冲突的基本源泉将是文化,而非意识形态和经济。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冲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地区层次,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以国内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二是全球层次,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心国冲突。文明断裂带最容易爆发冲突。易发战争文明差异导致冲突的原因包括:文明冲突由来已久;文化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而文化差异又不易解决,因此文化之间的摩擦、冲突越来越多,尤其是对西方价值观的反对愈发激烈;现代化变迁导致个性解放,对国家的忠诚下降,宗教填补了信仰真空;经济地区主义使得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
对文明冲突的批判:(1)冷战结束前也是文明冲突,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冷战都不是文明内部冲突。(2)冷战后,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那么对国家的忠诚为什么会转向文明。民族主义的力量在于把个人文化亲近力与权力机构国家结合起来,文明还难以取代民族主义的地位。(3)文明发动冲突的行动能力吗?如果认为文明的核心国家代表文明,这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并非所有文明都有文明核心国家,二是这样的理论框架与现实主义还有什么区别;(3)冷战后,文明内部冲突不亚于文明间之间的战争,海湾、科索沃。911后穆斯林政府对美支持表明国家利益高于文明的作用。
三、自由主义
国际合作  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相对/绝对收益  当国家之间进行合作已获取某些利益是,他们关注的是利益如何分配。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更注重相对利益,即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所获,而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更强调绝对利益,即考虑在合作中自己是否有所收益,不顾及自己的收益比他国是多还是少。
相互依存  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行为体或者事件相互影响的情势,其中必然涉及成本和收益。完全均等或纯粹依赖都较为罕见,不对称相互依赖是最常见的情形。不对称相互依赖就是“相互的但有不平等的依附关系”。依赖性较少的行为体经常可能把相依赖关系作为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或者影响其他问题,这就是相互依赖关系中政治讨价还价过程的核心所在。
相互依存的成本:短期的敏感性和长期的脆弱性。(1)敏感性指依赖效应的强度和速度,即体系的一个部分得变化在多长时间里引起另一部分发生变化。(2)脆弱性是指改变相互依存体系结构得相对成本,即逃离体系或改变游戏规则的成本。相互依存的收益:(1)零和:你的所失即是我的所得,反之亦然;(2)正和:大家都获益;负和:大家都受损。
复合相互依存  指的是国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其基本特征是:(1)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或对外部门的正式联系;非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跨国组织的联系。(2)世界政治中各问题之间无明确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首位,内政与外交之间界线模糊;(3)在复合相互依赖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政府不在自己所处的地区内或在某些问题上对其他政府使用武力。武力变成了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多数情况下使用军事力量的结果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还难以预料。” (复合相互依赖的实际例证:时间上源于福利国家的长期发展,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加速发展。地域主要包括工业化多元主义国家,即西欧、北美、日本和澳新。)
小结   (1)权力政治与相互依赖是描述国际关系特征的两种不同理论框架。(2)两种框架都是理想模型而不是现实描述。任何模式都不能普遍适用,不可能对世界政治作完美无缺的解释,每一种模式将有助于解释某一时期或某个问题领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对实际情况作仔细的分析,而大多数实际情况又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所以在确定哪种解释模式适用于哪种情况或问题之前,关键在于判定理论框架与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
国际机制   regime这个来自法文的术语通常是指政权或政府,在政治学上往往是指缺少合法性/的政府。在西方学者那里,就是没有经过西方式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权。它的另外一个含义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斯坦福大学教授斯蒂芬·克莱斯纳给regime下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定义:“regime可以被确定是,在某一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期望得以汇集在一起的一系列明确的或暗含的原则(principles)规范(norms)、规则(rules)和决策程序(decesion-making procedures)。原则是对事实、因果关系及公正的信念;规范是由权利与义务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规则是对行为的特别规定或禁令;决策程序则是作出和执行共同选择时所通行的实践”。在给出这一颇为繁琐的定义之后,他又小心翼翼地区分了原则、规范和规则、决策程序之间的差别:前两项“提供了regime的本质特征,但是可以与原则和规范相匹配的规则和决策程度则很多。因此,后两项的变化只是regime内部的变化”,而“原则与规范的变化则意味着regime本身的变化”。此外,他还提出两项regime的外部特征,其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不是一个暂时的安排,其变化与国际权势和利益的转移相联系;其二,regime的利益具有长远性。regime指导下的行为不是以短期利益的考虑为基础的。克莱斯纳的定义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regime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这就与原来学者用来概括国际关系整体的概念———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区别开来了;二是regime包括了一系列的原则、规范及规则与程度,但不包括组织实体(organizations)。
国际制度 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国家活动、帮助国家的期望值趋同。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2)国际规则,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等;(3)国际惯例,指有着非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贸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国际制度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权威性。国际制度虽然是无政府国际社会中的制度,是权力分散状态下的规则,但却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国家是有效的。第二是制约性,指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目的是使国家行为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但是,由于国际社会没有强硬的法律执行机制,国际制度制约作用和国家遵循国际制度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制度可以使理性自私的行为体较好地实现自我利益这种功能。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自愿行为,但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国家具有约束作用。第三是关联性。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制度会不断扩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个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8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六)
作者:孙学峰博士 时间:2005年04月25日


理想主义 (1)人类拥有理性,总是在不断竞争和斗争中追求进步,走向自我完善。个人的最高利益与团体的利益是一致的,爆发战争的原因是良知误入歧途,一旦消除误解,即可消除战争。(2)通过组建国联和联合国这样得国际组织,建立行为规范,就可以改变国际社会的政治环境和国家的政治行为,消除战争;(3)代议制是实现和平时期的利益和谐所必需的框架,通过教育能培养出有教养的选民,开明进步的公众舆论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即在代议制下可以选出接受并改善行为规范的领导,因此由代议制政府组成的国际体系必将是一个和平的世界。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人性 本善;通过教育、修养可以改善 本恶;难以改变
国家关系本质 根本利益和谐,寻求合作,在道义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关系 竞争性关系,争夺权力;利益不可协调;以权力和利益为轴心
国家目标 许多,安全、经济发展、人权、正义 生存,安全
军事力量的作用 有限 非常重要
国际组织的作用 代表全人类利益,维护和平的唯一有效工具 离开权力均势,名存实亡
道德作用 非常重要 无关
国家战略 集体安全 自助、结盟
系统变迁 逐步摆脱现实主义 不会发生
对未来的认识 乐观:实现普遍裁军,建立民主政府,; 悲观:历史的悲剧源于人的权欲,美好的目标只能部分实现;

新自由主义 (1)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征。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虽然体系结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仅仅强调结构是不够的,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所谓进程,就是国际体系中单位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类型。影响国际进程的体系因素有两个:体系结构和国际制度。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是相当缓慢的,因此可以假定国际体系结构为常数。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国际制度就成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征。(2)国际制度和国家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即,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不同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3)国际制度促进合作。在承认无政府逻辑和体系结构重要性的同时,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基本考虑,国际制度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定性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导致国家的实质性合作。而新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使国家在整体上趋于不合作,相对收益是国家考虑的主要问题,国际制度不能从根本上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导致根本的国家间合作。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比较
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
无政府状态对国家的影响 有很大制约作用 新现实夸大了制约作用
国际合作 可能,消极合作,依赖权力;只关心相对利益时,零和不可能有合作 可能,经常发生,积极合作,制度能保证国家合作,因为国家时理性行为体
合作的出发点 强调相对利益,安全问题上更突出,感到不安全的国家关心相对收益 强调绝对利益,两者互不排斥,难于区分。
国家的优先目标(都来源于假设,两者都说明不了标准) 安全,无政府状态所致,没有军事实力保证,很难取得经济利益 经济福利,经济领域更容易合作
政策决定因素 实力、结构,原因在于意图不确定性强,实力才是安全独立的根本 意图(谋求相对利益或绝对利益),影响国家意图和偏好的实力才是实力
国际机制和制度的作用 有,但无法有效发挥,原因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 保证国家合作,是消除无政府状态的有效手段

一体化的功能主义理论 创立者为英国学者戴维·米特兰尼,其代表作是《有效的和平体制》(A Working Peace System)。米特兰尼认为,20世纪,技术问题日益增加。解决这些问题无须借助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化的民族主义,而需要相关技术专家根据具体的需要或功能实现跨国合作,这样的合作将促进合作网络、国际机制和制度的形成和巩固。由于认识到合作的必要,在某一功能领域合作的成功将会推动相关国家合作态度的改变,从而实现合作领域的扩展和合作程度的深化,进而使和平规范得以创立,从而减少战争并最终消灭战争。
新功能主义 新功能主义继承了功能主义思想,其关注的重点是欧盟,特别是欧盟制度的发展过程。新功能主义强调,福利问题与权力问题不可分割,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精英人物是推动一体化的关键人物。如果精英们认为,可以从某一超国家组织的活动中获得好处,比如预期到拆除贸易壁垒后,市场将扩大,利润将增加,他们就可能与国外有类似思想的精英进行跨国合作。此外,政府领导人也在发挥作用,因为如果没有国家的参与,专家们的工作无人理睬,难以完成。因此,为满足特定的需要,各国官僚机构中的专家进行合作是推动一体化最有效的方式。外溢(spillover)是新功能主义的核心概念,即一体化过程中一个领域的问题将会提出另一个领域的问题,或要求另一个领域的解决办法,因此,一体化必然向外延伸,能从一个部门外溢到另一个部门。新功能主义认为,在一体化的初始阶段,外溢仅发生在不同的功能性任务中,但随着中心机构的成长,外溢逐渐会扩展到政治领域,一旦清除了实质性的障碍,中心机构外溢的速度将明显加快,最终将逐步形成超越主权国家的政治共同体。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8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七)
作者:孙学峰博士 时间:2005年04月25日


地区主义 总体上是一种强化各种联系的趋势,常常是一群地理位置临近的国家,为了发展它们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与目标所进行的互动与合作。地区主义建构需要一定的条件。(1)形成共同意识。这些国家常常认同地区的地理空间,文化的相似性或者相同的意识形态、共同的威胁观念和共同的政治体系与价值等方面将使这些国家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意识或共同体感。(2)形成共同的制度化框架。通常这种制度化框架最终的体现是形成正式的地区组织,但地区组织构建是现代地区主义的基本层面,而制度的建设是地区主义的核心,制度框架可以促进成员国沟通信息、增进理解,减少成员国制定相关政策的交易成本。(3)成员国形成共同行为取向。共同意识和共同制度化框架将促使成员国的行为趋同。这些共同行为取向将使成员国形成一致的政策决策, 共同面对本地区之外行为体,增加成员国对外部的权势,强化地区主义共同特性。
二战后地区组织的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1)综合性地区组织,是指其广泛的行动和目标跨过政治军事和经济社会这种两分法界线的地区组织,如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和非洲统一组织;(2)军事联盟型组织,是指那些以军事政治为中心定位,提供反对外部行为者的安全性组织。(3)功能性组织是指那些提供经济、社会和政治合作,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安全因素的组织,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冷战之后,地区主义不再局限于相当狭隘的安全和经济目标。它所关注的内容和要求实现的目标不断增加,涉及建立在地区基础上包括人权、民主、环境和社会正义的跨国社会和文化网络等方面。随着内容和目标的增加与扩展,它体现了对国家内部事务的介入性。亚洲地区主义面临的问题:(1)地区认同感弱;国家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导力量。
多边主义 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国家是多边主义的基本行为体,协调国家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基本功能,寻求国家间合作是多边主义的主要目的。
全球治理 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regimes)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一些学者把这些要素分解成五个问题:为什么治理?依靠什么治理或如何治理?谁治理?治理什么?治理得怎样?
(1)全球治理的价值,就是全球治理的倡导者们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从这些倡导者的眼光看来,这些价值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2)全球规制(globalregimes)就是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的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具体地说,国际规制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规制在全球治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为没有一套能够为全人类共同遵守、确实对全球公民都具有约束力的普遍规范,全球治理便无从说起。(3)全球治理的主体或者说基本单元,指的是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概括地说,全球治理的主体主要有三类:1)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2)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4)全球治理的对象,包括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这些问题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而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各国学者提出的需要通过全球治理机制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类:1)全球安全,包括国家间或区域性的武装冲突、核武器的生产与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生产和交易、非防卫性军事力量的兴起等;2)生态环境,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污染源的控制、稀有动植物的保护,如国际石油资源的开采、向大海倾倒废物、空气污染物的越境排放、有毒废料的国际运输、臭氧衰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渔业捕捞、濒危动植物种、气候变化等等;3)国际经济,包括全球金融市场、贫富两极分化、全球经济安全、公平竞争、债务危机、跨国交通、国际汇率等等;4)跨国犯罪,例如走私、非法移民、毒品交易、贩卖人口、国际恐怖活动等等;5)基本人权,例如种族灭绝、对平民的屠杀、疾病的传染、饥饿与贫困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公正等等。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
艾利森决策三模式:理性选择模式、组织过程模式、官僚政治模式。
(1)理性选择模式,它把决策者视为具有最大限度理性的人,整个决策过程是一种纯粹的理智过程,即决策者始终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决策的一般程序是:认定形势;选取目标;探求方案;做出决策。有限理性模式:又称理性过程模式,是对古典决策模式的实用化,以有限合理代替完全合理,以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决策的一般程序是:形势判断;确定满意目标,选择一个符合最低要求的方案。(2) 组织过程模式:决策是通过政府的各个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最后做出选择。(3)官僚政治模式:政府各部门的领导人所代表的利益各不相同,最后决策是竞争、妥协和选择的结果。(4) 危机决策:针对突发性国际危机做出的决策,通常的决策程序是:接受信号、做出反应、信号反馈、修正目标、再做出反应,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逐步调整、逐步接近事实。危机决策采用高度集中的方式。
贸易和平论(贸易自由主义)。(1)对外贸易是获得主导权更为有效的手段。有史以来,国家一直通过军事手段和领土扩张寻求权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崛起,这些国家获得主导权、实现繁荣的手段是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相对而言,这些手段比武力扩张更为有效、更为划算。(2)为什么使用武力的成本上升、效用下降呢?罗斯克兰斯认为,首要的原因是现代化改变了经济生产的特点和基础。较早时期,拥有领土和丰富的资源是成为强国的关键。今天,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信息的获得和资本是成功的关键。二战后,最为成功的国家是日本和德国这样的“贸易国”。他们放弃了传统的军事政治策略,即军事上军费开支巨大,经济上自给自足。相反,他们选择的策略是推进国际分工,加强相互依存。而美苏依然奉行传统的策略,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3)冷战结束使传统策略的急迫性下降,贸易立国的策略愈加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现实中,现代国家重新选择传统的策略,进行军备竞赛和暴力对抗的风险仍然存在,但可能性不大。
民主和平论 (1)虽然不能说民主国家比非民主国家的冲突倾向更弱,但民主国家之间不会相互开战。(2)原因:行为规范(normative)模式认为,民主国家里,解决内部冲突的方法是妥协,而不是把对手消灭,这种民主政治的规范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得到了外部化。民主国家通常根据民主价值观,理性地与对方和解,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的冲突则由非民主国家的规范支配,因为非民主国家倾向于利用民主国家的温和天性,强行解决问题。结构(structural)模式认为,其原因是民主国家的战争动员过程相当困难和麻烦。除非最后不得不做出战争选择,否则民主过程的复杂性会使领导人不愿意进行动员,发动战争;民主的双方会拿出足够的时间,使外交官能够找到解决冲突的非军事办法。相反,非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在进行战争动员时受到的结构约束很少,他们也不大关心民意,因此他们更容易将冲突迅速升级到暴力水平。
国际社会 (1)布尔将其定义为,“一个由国家组成的集团(或者更一般地讲,一个由独立的政治共同体组成的集团),这个集团不只构成了一个体系(即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构成其他个体权衡的必要因素),而且通过对话和共同规则及制度,建立了引导相互关系及行为的准则,使所有成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在于维护这些安排。” (2)在这种国际社会里,主权国家在交往中遵循特定的准则,服从一定的目标,从事彼此间的合作,形成一种特殊的共同体。与这种国际社会相适应的国际关系,特别需要尊重道德和国际法,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与之相关联的运行机制和国际规范。这样,“国际关系一个未言明的事实是,它既不是霍布斯所描述的无政府状态下的相互冲突局面,也不是康德所说的简单超越国际无政府状态、实现联邦制或其他形式的自由联合,而是主权国家在没有统一国际政府情况下的合作与协调式的共处。”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9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八)
作者:孙学峰博士 时间:2005年04月25日


国际秩序 (1)布尔认为,无政府社会的要点是促进和保护国际秩序,国际秩序被界定为国际活动的一种模式或安排,它支持国际社会那些基本的、主要的或普遍的目标。(2)他确定了四种目标:维持国际社会;拥护成员国的独立;维护和平;帮助保护所有社会生活的规范基础,包括限制暴力(体现在战争法中)、信守承诺(体现在互惠性原则中)及所有权的稳定性(体现在相互承认国家主权的原则中)。布尔认为这些都是无政府社会的最根本目标,所有这些目标都具有道义性特点,它们不仅仅是手段性的或完全自利性的,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3)布尔还区分了世界政治的三种秩序:一是“社会生活秩序”(orderinsociallife),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它都是人类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二是“国际秩序”(internationalorder),它是国际体系或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秩序;三是“世界秩序”(worldorder),它是作为整体的全人类之间的秩序。他进一步指出,“世界秩序比国际秩序更重要、更根本,因为整个人类大社会的最终单位不是国家,而是单个的个人”,国家和国际社会只是暂时的———它们仅仅是人类关系的历史性安排,但是“单个的个人……是永久的和不可毁灭的,在某种意义上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则不是”。
国际正义 (1)是指授予国家和民族权利和义务(如自决权利、不干涉权利和所有主权国家被平等对待的权利)的道义准则。(2)“交换正义”(commutativejustice)。交换正义是关于程序和互惠的正义,它包括国家间要求和反要求的过程。国家如同市场中的公司,每个公司在经济竞争的框架内尽最大努力争取成功,这预先假定了一个公平的比赛场地:所有的公司都根据市场的相同规则比赛;同样,所有的国家按照国际社会的同一规则比赛,正义就是比赛规则的公平性,即同样的规则以同样的方式适用于任何人。国际社会的比赛规则通过国际法和外交实践来表达。这就是交换正义,它是国际正义的主要形式。(3)“分配正义”(distributivejustice)。分配正义是关于好处的,它涉及好处应当如何在国家间分配的问题。分配正义就强调:穷国和弱国应得到特别待遇,如发展援助等。这意味着不是所有国家都按照相同的规则进行比赛,有些国家取得特殊待遇。与交换正义相比,分配正义处于次要地位,因为分配正义涉及的规范事务获得解决的最合适框架是主权国家,分配正义通常被理解为国内政治事务而不是国际政治事务。但是,随着全球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分配正义的问题已经日益侵蚀到国际关系中。(4)世界政治中三个层次的正义:一是“国际正义”,它基本上包括国家主权平等的观念;二是“个人正义”,它基本上是涉及人权的思想;三是“世界正义”,它基本上包括对整个世界来说什么是正确的或好的,如在全球环境标准上表现很明显。从历史上看,国际正义通常在世界政治中占主导,自20世纪起,后两种层次的正义已经变得更突出,但它们还没有取代国际正义这个层次,因为世界政治中的大多数正义问题仍然是在国际正义的层次上阐述的。
秩序更具有根本性,“秩序是实现其他价值的条件”,即秩序优先于正义。但他特别强调这只是个一般性的论断,在特定情况下正义也许是第一位的。例如,人们普遍认为,有关亚非一些民族的自决和国家主权的国际正义在道义上优先于西方殖民主义在那些地区的国际秩序。这里,布尔的主要观点是世界政治既涉及秩序又包括正义问题,如果只专注一种价值而排斥另一种价值,就不能充分理解世界政治。
人权理论 (1)国际社会中,一方面,国家应当相互尊重独立,这是国家主权和不干涉的基本价值;另一方面,国际关系不仅涉及国家,而且涉及个人,不管他们是哪个国家的公民,他们都拥有人权。(2)在不干涉权利和人权之间有时会有冲突,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些价值中哪些应当有优先权?如果人权在一国内部受到大规模侵害,能否有一种人道主义干预?国际社会学派对这些问题主要作出了两种回答:一是多元主义(pluralist)的回答,它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认为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授予了主权国家,个人仅有他们自己国家所给予的权利。因此,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原则总是第一位的,国家无权因人道理由干涉他国。二是社会连带主义(solidarism)的回答,强调作为国际社会根本成员的个人的重要性,认为国家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进行干预,以便缓和人类不幸的极端情况。 “这是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如果某个国家因其所作所为而激起人类良知的义愤,局外人即有责任作出反应。”应当指出,近年来西方国家宣称的“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论调与国际社会学派的这种人道主义干涉理论有密切的理论渊源。
四、马克思主义
依附 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受制并从属于另一些国家的发展和经济扩张,处于支配地位的国家经济可以独立发展,而受支配的国家只有附属前者才能发展。(1)激进主义依附论。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理论”(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认为宗主—卫星的全球体系和卫星国中心—农村结构的存在使得处于外围的国家日益走向贫困,“外围”的发展与“外围”与“中心”的联系是成反比的。因此,他主张一种外围与中心“脱钩”。 阿明的理论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外围”发展的一种制约与剥削性质。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世界体系。矛盾并不存在于各个孤立考虑的国家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而是存在于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无产阶级之间。” (2)改良主义依附论。卡尔多索“指出发展和依附是同时发生、并存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个范畴”,因此要利用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来为本国的发展服务,而不是脱离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3)主流依附论 多斯·桑托斯认为,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到跨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发展中国家进入了一个依靠外资实现工业化。在这一时期,依附研究的重点应在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当代有三种依附形态,即商业—出口依附、金融—工业依附和技术—工业依附。
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具有单一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的实体。(1)世界体系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单一的世界经济作为其存在的基础。世界经济一旦形成,便围绕两个对立关系运行:一是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理空间的相对位置,即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而“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则是这个体系运行的动力。资本积累过程中不等价交换不仅存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而且,也存在于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世界分为三个地带,即核心区域(center)、半边缘区域(semi-periphery)和边缘区域(periphery)。“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是资本主义运转的基础。(2)多重国家体系,即世界体系的政治层面。沃勒斯坦认为国家自产生起就存在于国家体系之中,在国家体系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两重过程:一是中心区的“中心化”过程,即在世界经济中国家在几个地区不断垄断商品,利用国家机器在世界经济中使其利润最大化,这些国家因之成为核心国家。二是边缘地区的“边缘化”过程,即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利用不太先进的技术和过多的生产力,这些国家因之成为“边缘国家”。与这种经济两极化相对立的是政治两极化,即中心区出现了强国,而边缘区出现了弱国。这一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在扩张过程中,各经济角色及其地域也发生了变化,有边缘区上升为半边缘区的、半边缘区上升为中心区的正向变化,也有某些国家经济地位下降的逆向变化。(3)文明 其含义是指特殊的世界观、习惯、结构和文化等形成的整体。在这种意义上文明是多元的、历史的,是作为一种特殊性而非普遍性存在的。文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把信条个人化和普遍化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尽管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前存在多种文明,但自牛顿力学产生以后,即近代革命和科学至上主义风行以来,“追求科学”成了文明的象征,这一思潮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的扩展,而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明。这种文明长期压抑其他非西方文明,对于那些处于边缘区域的国家,由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边缘区域,因而对于核心区域所创造的文明处于一种微妙的两难境地:拒绝接受则很难享有这种文明带来的好处;如果接受则意味着放弃以前所具有的文明。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9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九)
作者:孙学峰 时间:2005年04月25日


五、建构主义
体系结构 温特强调建构主义是结构理论,讨论国际体系结构对体系单位的作用。但是,建构主义的结构内容不同于新现实主义的结构内容。华尔兹采用了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其结构是国家物质力量的分配(distri butionofcapabilities),是完全意义上的物质性结构。建构主义的结构则是社会意义上结构,是观念的分配(distributionofideas),它的构成是行为体的共有观念,因此其核心内容不具物质主义性质。
建构主义的结构包含3个主要因素。(1)最根本的因素是共有知识。共有知识指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社会环境**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在这个环境中,共有知识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安全困境就是这样一种共有知识或曰结构:当主体间期望使行为体具有高度的相互猜疑,使它们总是对他者的动机和意图作出最坏的估计,那么,一旦一方增加军备,另一方势必感到威胁,结果就是安全困境。(2)物质性因素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结构包含不可化约为观念的物质性因素,如国家的实力。但是,物质性因素本身的意义十分有限,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对行为体行为起到有意义的影响。(3) 社会结构存在的条件。温特认为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存在是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造就了社会建构。这个论点强调进程,也包含了社会结构变化的可能。结构现实主义的结构是静态结构:结构总是由主要国家的实力分配构成的,所以,虽然结构的形式可以变化,可以从单极到两极到多极,但结构的实质不会变化。建构主义的结构是动态的:行为体可以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并建立另外一种结构,新的结构是由完全不同的观念构成的。比如,国家可以建构安全困境,也可以建构安全共同体。如果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发生了变化,观念发生了变化,国际体系的结构也就会发生变化。
三种无政府文化 温特对文化的定义是:“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同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在国际关系领域里,规范、制度等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国家之间的互动实践造就的。国际体系文化的构成是由行动者之间的角色结构决定的。角色结构指行为体所相对主体的位置。国际体系中可以存在三种角色结构:敌人、对手和朋友,不同的主导角色结构产生不同的主导国际体系文化:敌人角色结构建构霍布斯文化,对手角色结构建构洛克文化,朋友角色结构建构康德文化。不同的无政府文化有不同的逻辑。
霍布斯无政府文化是由敌人的角色结构确立的,它的核心内容是敌意(enmity)。国家相互之间的再现是敌人,行为原则是不承认其作为独立的行为体存在的权利,并且可以无限制使用暴力。如果国家之间相互角色是敌人,它们往往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取向:(1)力图摧毁、消灭,或改变对方;(2)时刻把对方意图向最坏处考虑,任何事件都会与敌意联系在一起;(3)军事实力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既根据敌人的军事实力预测敌人的行动,又认为自我军事实力是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军事方式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具有最终决定权的手段,发展军事力量被视为安全的保证;(4)如果爆发战争,就会无限制使用暴力,直至消灭对方或被对方所消灭。所以,霍布斯无政府文化的逻辑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生存完全依赖自己的军事实力,相互之间的安全完全是高度竞争的零和游戏。这是完全意义上的霍布斯自然状态。
第二种理想类型的文化模式是洛克文化。洛克文化是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建立的,它的核心内容是竞争(rivalry)。竞争和敌意有着本质的不同:竞争的双方相互承认生存和财产权利,这种承认由主权制度表现出来。竞争对手不像敌人那样具有生死攸关的威胁,不会试图统治和消灭对方。如果国家之间的相对主体位置是竞争对手,它们往往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取向:(1)承认相互主权。虽然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争执会涉及边界甚至出现领土变动,但是主权作为一种制度是得到普遍承认和遵守的。(2)重视绝对收益。因为生存问题不是最紧迫问题,所以行为体趋于重视绝对收益,重视未来效应。(3)军事实力比重减弱。虽然竞争导致的冲突可能使得国家诉诸武力,但是军事力量的意义已经不像对敌人那样至关重要。(4)暴力受到限制。一旦战争爆发,竞争对手会限制暴力的使用程度,不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洛克无政府文化的逻辑是“生存和允许生存”。所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杀戮。温特认为从1648年至今的国际体系主导文化是洛克文化,主权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标志性印记,国家的低死亡率表明了生存和允许生存的逻辑。正因为如此,华尔兹表述的国际体系是洛克体系,而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霍布斯体系。
第三种文化模式是康德文化。康德无政府文化是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核心内容是友谊。在康德文化中,国家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并为之遵循两条基本规则,即非暴力规则和互助规则。这两条规则界定了康德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基本行为取向:非暴力规则意味着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互助规则意味着一方受到威胁的时候另一方将予以帮助。这不是说朋友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但是朋友之间不使用暴力解决利益冲突问题。①康德无政府文化的逻辑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当一个体系成员受到威胁或暴力侵犯的时候,其他体系成员即使在没有直接利益的情况下也会尽力相助。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不仅不再是威胁其他国家的手段,而且还成为体系中成员的共同财富。这就是集体安全或安全共同体的体系。它排除了完全个体意义上的利益,形成了一种真正的集体身份和高度的利益认同。在这种体系中,个体利益体现在集体利益之中,助人和自助也就融为一体。
虽然霍布斯、洛克、康德文化都是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文化形态,但其内涵截然不同,所以,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无政府逻辑。至于哪一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则要看作为施动者的国家怎样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文化建构。这就是温特著名的论断:“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施动者造就结构,结构也建构施动者。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1-17 14:59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十)
作者:孙学峰博士 时间:2005年04月25日


温和建构主义 (1)国际体系特征是国际文化,就是国际社会**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因此,在本体论上,建构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内容是观念,是非物质性的。物质结构的确存在,但是物质结构只有通过观念结构才能具有意义。(2)在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往往预先设定无政府文化的单一性,把无政府文化作为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作为先验给定的国际体系秩序。但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国际体系文化有着多种形式,因而不具单一性质。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比如,霍布斯文化的意义是杀戮和被杀,在这种文化中的物质能力是用来消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这是典型的安全困境;而康德文化的意义是友谊,在这种文化之中同样的物质能力则可能是保护大家的。(3)国际体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第一,国际体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建构关系。因果关系是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两种变化有着时间的先后。如果将国际体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设定为因果关系,研究重点就是:在国家身份和利益已定的条件下,国际体系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国家行为变化。建构关系则表现了结构属性怎样构成了单位属性(身份和利益),即国际体系文化怎样使国家成为国家、怎样使国家产生了利益,这是一种“建构”关系。这样一来,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就不是给定因素,而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温特本人认为,考虑国际体系文化对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作用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第二,国家因素首先是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而不是国家行为。由于结构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假定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是给定的,在国家体系出现以后,国家就是国家,国家利益就已经确定,所以,单位层次上的变量应该是国家在无政府环境的刺激下采取什么样的不同行为来实现既定利益。而建构主义思考的核心问题却是国际体系文化怎样使国家产生了某种身份和利益。当然,这并不是说建构主义不考虑国家行为,任何国际关系理论都无法避开国家行为这个问题。但是建构主义的观点是国家行为是由国家身份和利益决定的,所以,只有确定了国家身份和利益之后才可能真正理解和解释国家的行为。第三,温特在早期论文中更多地强调能动者和结构的相互建构,但是在其试图将建构主义理论全面发展为体系理论和结构理论的时候,关注重心却已经置于体系结构对体系单位的建构作用上来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议程也多是分析国际体系文化对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玛莎·费丽莫的《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一书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她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和世界银行产生的国际体系规范是怎样被国家习得、内化并界定为自身利益的。所以,温特理论的核心可以表述为以下形式:Sc→←Ui→  Ub其中Sc表示体系文化,Ui表示国家身份和利益,Ub表示国家行为。这一简图的第一部分表示体系文化和单位身份之间的互构。但在强调体系层次的建构主义研究设计中,这一关系图往往成为如下形式:Sc→ Ui→ Ub即由强调体系文化与国家身份的双向互构转向体系文化对国家身份的单向建构。这并不是因为结构和能动者之间的互构不复存在,而是研究人员将单位对体系的作用设定为已知或常数。进而,在这两个部分中,第一个箭头区间又是建构主义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

行为主义 主张使用科学方法研究国家关系,其科学哲学基础是科学实在论,主要观点包括:(1)人类行为存在着可以认知的规律;(2)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检验、证实这些规律;(3)强调研究过程,注重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可信性;(4)研究过程中,价值中立是可能的,主张研究过程不要受价值标准影响;(5)建立不同于应用性研究的纯理论。

*新帝国论 9·11之后,美国出现的一种战略思想或战略取向,其主要观点包括:(1)美国实力超群。当今的美国是自从罗马帝国消亡以来最为强盛的国家,无论是在经济、军事、科技等物质领域还是在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非物质领域对于其他大国都享有全面优势地位,是可以堪当“新帝国”角色的惟一超级大国。所以,美国决心接受新的挑战,发挥帝国的作用,担负其帝国的重任。(2)国际安全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面临着全新的威胁。 至少在近期,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不是其他大国的挑战,而是失败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全面崩溃和失控,成为贩毒、走私、非法移民的孳生地以及恐怖主义和其他极端分子的庇护所,从而形成了对世界稳定的巨大威胁,布什政府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声称,在如今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危险“在于极端主义和技术的结合”,“来自衰败的国家”。因此,美国的对外政策必须对此做出反应,应对日益增长的‘失败国家’的威胁”,。(3)更新手段,维护美国安全,实现美国霸权下的世界稳定。传统的手段比如外交努力、经济援助乃至武力威慑都已经不再有效。例如,由于存在着广泛的腐败和国家职能的崩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援助已经不能帮助其摆脱困境;“失败国家”,没有自己的领土和人民,传统的武力威慑政策根本不起作用,因此,“美国将不得不成为帝国主义者”,其政策选择包括:把美国的领导地位与现行国际体制下的国际合法性结合起来,摆脱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的烦琐程序,建立美国主导、基本反映美国利益的国际管理体系,其中美国可以任意采取行动,其直接体现是“先发制人”战略;用美国的优势地位建立起美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单极霸权世界,抑制其他国家试图谋求霸权的挑战倾向。
作者: yixiuyixiu    时间: 2007-11-21 13: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vf0867    时间: 2007-11-21 15: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公孙大娘    时间: 2007-11-22 17:52
标题: t
thanks
作者: lijinzhu2000    时间: 2007-11-22 18:39
标题: 太感谢了
辛苦了!!
作者: dinghao850717    时间: 2007-11-22 21: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uyedao    时间: 2007-11-23 11: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uanmeimei    时间: 2007-11-24 12: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sbn02    时间: 2007-11-28 09:57
谢谢
作者: xfwd2008    时间: 2007-12-1 00:03
标题: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作者: mohan757    时间: 2007-12-1 09:27
谢谢
作者: napoleon-rym    时间: 2007-12-1 09:59
呵呵,谢谢楼主啊
作者: zwb0427    时间: 2007-12-1 1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舰艇    时间: 2007-12-1 11:33
dsfvjhijsdhfijv
作者: wht0305    时间: 2007-12-1 17:07
辛苦 学习学习
作者: handsome257    时间: 2007-12-1 17:29
学习学习
作者: handsome257    时间: 2007-12-1 17:37
早看到这,我就不买红宝书了
作者: anemone    时间: 2007-12-2 2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大气    时间: 2007-12-3 14:31
ding
作者: chengjisihan    时间: 2007-12-3 21: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翠竹映清泉    时间: 2007-12-3 21:20
:@ 很有指导意义!
作者: davidbeauty    时间: 2007-12-4 19: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elenclaire    时间: 2007-12-5 15:34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强~~~~~
作者: irene89    时间: 2007-12-5 21: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une36    时间: 2007-12-6 09: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xhappy2008    时间: 2007-12-6 10: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紫水晶2008    时间: 2007-12-8 15:46
Thank you:@
作者: 45852964    时间: 2007-12-9 15: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fw1000    时间: 2007-12-10 08: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qiuqiu    时间: 2007-12-10 09: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anb05    时间: 2007-12-12 00:53
顶一下。非常感谢
作者: 心灵笑窝    时间: 2008-1-2 21:07
:o
作者: 西风啸白马    时间: 2008-1-8 00:04
w kankan
作者: lizzy135    时间: 2008-1-10 17:15
真的太好了!:@
作者: poplar529    时间: 2008-1-10 19:12
hao  

支持
作者: edwardslv27    时间: 2008-1-13 13:10
ddd
作者: rengaofeng    时间: 2008-1-22 21:37
谢谢阿
作者: chensi0731    时间: 2008-1-22 2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诺    时间: 2008-1-22 22:59
看看~~:o
作者: renzaity    时间: 2008-1-23 11:39
dddddddd
作者: obtain    时间: 2008-1-23 12:20
前天考最后一门专业课 战后国际关系史没有考好  很遗憾
作者: 524085262    时间: 2008-1-25 11:29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作者: blackflower    时间: 2008-1-25 15:35
标题: 多谢!
辛苦了
作者: syffly22    时间: 2008-1-27 22:08
:victory:
作者: wuke8800    时间: 2008-1-28 10: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houpaul2008    时间: 2008-1-28 20: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yffly22    时间: 2008-2-10 18:44
:hug: :kiss:
作者: wwh2008    时间: 2008-2-11 21:51
:)
作者: vivienne    时间: 2008-2-12 15:01
我啊  安定发哈;哦饿哦的发安放
作者: sunshine88888    时间: 2008-2-14 14:49
标题: 2003国际关系基础
2003国际关系基础
名词解释 哈尔斯坦主义 77国集团 莫洛托夫计划 中美8.17公报 布加勒斯特会议
简答 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20年代以来大国在中亚的角逐
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
论述 小布什政府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动因及影响
90年代以来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动因,内容和影响

国际关系综合
简答
十月革命以后的中苏关系(1917-1925)
不结盟运动兴起及其意义
为什么美国队朝鲜战争的武装干涉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到中日建交期间中日关系得基本特点
论述
二战前英法的绥靖政策及其危害
评述小布什上台以来的中美关系
汉语写作
911后美俄关系大幅度调整的表现及原因



2002
名词解释 乌德勒支和约 北部湾事件 第三次中东战争 中导条约
简答
威伐条约和对国际法的贡献
二战中的第二战场问题
布拉?裰旱闹饕谌?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产生的背景和作用
论述
凡华体系的建立和后果 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关于世界新秩序的构想

国际关系综合
2001年4月的撞机事件中,美国违背了哪些国际法原则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重要意义

论述 伊斯兰教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的重大影响
世纪之交的中美俄三角关系
汉语写作 中东和平进程为什么曲折坎坷


2001
国际关系基础
名词解释
欧洲联盟 阿拉木图宣言1991 美国“与台湾关系法” 新东方政策
简答
北约新战略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APEC的建立与发展 海湾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论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影响
中俄建立“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综合
英语翻译(略)
简答 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与正义性
从国际法角度简评“主权过时论”与“主权有限论”
汉语写作

近年中美台关系的新特点



2005年国政试题(国关史)

一,名词解释

1,约翰*杰伊条约

2,中立法案

3,和平法令

4,恐怖主义

5,洛加诺公约

6,

二,简答题

1,简述三次帝国主义战争

2,欧盟的发展进程

3,两次朝核危机

4,简述冷战后南亚地区安全形势

5,

论述题

1,简述二战前,苏联为了防止德国进攻所做的努力

2,评价罗斯福

3,简论小布什上台后,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趋势

4,谈谈你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看法
作者: doesanybodyin    时间: 2008-2-26 17: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丑丑    时间: 2008-2-28 00:22
谢谢
作者: 彭辉    时间: 2008-2-28 21:23
ding  feichang 感谢:o
作者: AthenaQLee2008    时间: 2008-3-4 11:06
:@ 资源共享 其乐融融 :o
作者: 凿破沉寂    时间: 2008-3-7 09:30
kan
作者: jbj830    时间: 2008-3-7 10:07
;P
作者: jbj830    时间: 2008-3-7 10:09
:hug:
作者: jbj830    时间: 2008-3-7 10:10
:)
作者: merci615    时间: 2008-3-7 10:20
:( :o
作者: wxpairforce1    时间: 2008-3-7 11:08
ding
作者: xufnev    时间: 2008-3-7 11: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gicmagic    时间: 2008-3-7 12:13
标题: k
:)
作者: llin415    时间: 2008-3-7 20:02
感谢
作者: XJF    时间: 2008-3-7 22:14
OK
作者: XJF    时间: 2008-3-7 22:15
OK
作者: XJF    时间: 2008-3-7 22:15
OK
作者: XJF    时间: 2008-3-7 22:15
OK
作者: XJF    时间: 2008-3-7 22:16
OK
作者: XJF    时间: 2008-3-7 23:51
OK
作者: cpl329    时间: 2008-3-8 00: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kdys001    时间: 2008-3-23 03:35
:@ :@ :@
作者: 丑丑    时间: 2008-3-27 17:11
xiexie
看着很深啊
作者: yonggang85    时间: 2008-3-27 17: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z198303    时间: 2008-4-1 14:20
标题: dddd
ddddddddddd
作者: 飞扬    时间: 2008-4-1 14: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aolihua2597    时间: 2008-4-8 18:58
谢谢
作者: ss帝国青年师    时间: 2008-4-9 22:08
这样的帖子一定要顶!!!!
作者: 瀛瀛    时间: 2008-4-10 14: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幸运星    时间: 2008-4-12 17: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394655867    时间: 2008-5-7 01: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云之南    时间: 2008-5-7 09:29
看看
作者: allchinaxu    时间: 2008-5-8 11:04
非常棒,不过,请问复习(二)在哪里呢?怎么看不到?
作者: ppzhang    时间: 2008-5-8 19: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ikecatyu    时间: 2008-5-10 20:44
好贴
作者: kikilai    时间: 2008-5-11 12: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ikilai    时间: 2008-5-11 13: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eteor8712    时间: 2008-5-11 13:56
hao
作者: kv300ly    时间: 2008-5-14 22: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ironmonkeytt    时间: 2008-5-15 00:38
谢谢师兄了
作者: sanduban    时间: 2008-5-15 11: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live    时间: 2008-5-16 20: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