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大学起源于行会的职业教育,如律师、牧师、医生,等等。美国的哈佛和耶鲁大学在最初就是以培养牧师为主要目的的。同时,职业教育的基础是所谓的“自由艺术”(liberal arts),也就是古希腊文化中认为自由人所应该掌握的一些艺术和知识,其具体内容包括“三文”(trivium)和“四数”(quadrivium),合称“七艺”(septem artes liberales)。“自由艺术”教育至今仍旧是美国本科教育的主流,尽管其内容早就不再是“七艺”了。
柏林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改名洪堡大学。洪堡(Freiherr von
Karl Wilhelm Humboldt, 1767-1835)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他在1809年任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洪堡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要通过教育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全人教育。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训练他们的判断力,培养他们理性思维的能力,建立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对宗教的感情,为他们进行学习作准备。中等教育的目的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 使他们学会如何学习。高等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的统一性,其次则要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大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从事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大陆当时的教育体制与美英体制不完全相同,德国的中等教育实际上相当于美国大学本科的前两年,所以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应该认为是研究生教育思想。
那么,大学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呢?英国教育家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他的名著《大学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中是这么说的:大学是传授全方位知识的地方。如果它的目的是科学发现,它根本就不需要有学生;如果它的目的是培养宗教道德,它也不需要有文学和科学的位置。
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大致来说,基础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也就是所说的“创造知识”,而应用科学研究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创造财富。应该承认,基础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进化的作用是长远的,巨大的。但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这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目前,中国社会的经济不平等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全社会的多数人,也就是那些农民和工人,实际上是在生存线附近挣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拿出巨额资金来搞基础研究,不能说是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著名科学史学者W. C.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曾指出,“人类历史上有三个学术发展最惊人的时期:即希腊的极盛期、文艺复兴时期与我们这个世纪。这三个时期都是地理上经济上发展的时期,因而也是财富增多及过闲暇生活的机会增多的时期……记住这个事实也许是有好处的。”这就是说,从古至今,纯学术研究的长足发展都依赖于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有才能的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换句话说就是,社会财富积累在先,学术发展在后。因此,想要通过纯学术研究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见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科发基字[2001]81号文件:《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是与历史事实相悖的。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按作者姓名字母为序,中文文献按作者姓名拼音为序,同名之中,按发表日期排列)
Anonymous. Why China needs an NIH. Nature 428, 679. 2004 April 15.
biosys:这就是我们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哈工大紫丁香BBS》2003年8月6日。
Haagmans et al. Nat Med. 10(3):290-293. 2004 Feb 22.
Nasar, S. (1999) A Beautiful Mind: The Life of Mathematical Genius and Nobel
Laureate John Nash. Simon and Schuster Inc.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3-200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New York, NY., 2003.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7卷第5号1920年4月1日。
陈鲁民:教师节随想:大楼·大师·大爱。《千龙新闻网》2002年9月10日。
陈诗余:陈竺院士《沁园春》赏析。《新语丝》2004年3月1日。
陈永杰:素质与知识。《教育与探索》2000年第3期。
邓琮琮:杨福家: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中国青年报》2002年9月8日。
杜若原、傅先萍:抗SARS药物被找到:了不起的武大病毒研究中心。《人民网》2003年5月28日。
段玉明:另一種國家研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9年12月號第56期。
范岱年:关於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年8月21日。
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顾海兵:院士制度--中国科技创新的障碍。《搜狐视线》2002年12月19日。
顾海兵:人才问题上的六大误区。《科技日报》2003年9月23日。
何怀宏:重温学者志业。《二十一世纪》2000年第2期。
胡适:《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黄俊伟:说过去的教授和现在的教授。《书屋》2004年第5期。
黄莺:葛红兵:痛恨美男说法。《都市快报》2003年11月6日。
冀文海: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滑坡,8成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不满。《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3月28日。
姜澎:不甘长作编外“雇员” 上海九名博士生怒炒导师。《文汇报》2004年1月19日。
焦新:“985”工程 向着世界一流大学挺进。《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