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剑教授所介绍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格式标准(MLA)只是美国文科中最流行的三种格式标准之一,另外两个标准分别是《芝加哥规范手册》(Chicago Manual of Style)和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格式标准。APA的标准和MLA的标准大同小异,注明引用出处都是采取在行文中用括号加注的形式,通常只给出作者名(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用发表的年代来区分,同一年代的话,再用ABCD来识别)和页码,在文末再给出所有引用文献的全部信息,按作者姓氏的ABCD排列。这两个标准中也有脚注或尾注,主要用来放说明性文字。夹注作法的最大好处是节省篇幅和便于统计引文次数,绝大多数的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期刊都采取这两种格式标准。但它们用在人文学(文史哲),特别是历史学论文时就非常不便。因为历史学论文常常要注明文献的性质、内容、时间、发表或收藏的地点。比如笔者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引用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所收藏的文献,其中的一个注释如下”proposed directives govern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U.S. military advisory group to China”, appendix “b”, p.24, RG 319, 091 China TX,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这样的注释显然只能靠脚注或尾注才能解决。因此,大部分西方的人文学期刊都采取芝加哥手册中所推荐的脚注或尾注标准。需要指出的是《芝加哥规范手册》是美国出版界和学术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专业写作和编辑规范,它同样也介绍了夹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