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虚作假
虽然并非来自真实的实验结果,但得到自身想要的结果对科学家是一个永恒的诱惑。当满怀希望的理论得不到实验数据的支持,当迫于工作的压力而别无选择的时候,欺骗就可能出现。William Summerlin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事例(Broad and Wade 1985)。Summerlin的研究成果似乎在器官移植问题上获得巨大的突破。他的老板,一位急于求成的研究者,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他的思想,但Summerlin无法获得与其理论相符的数据,迫于无奈,他伪造了数据,并被指控弄虚作假。
John Spector事件和John Darsee事件(Broad and Wade 1985)是更为典型的情况。在这两个事件中,年轻的研究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被科学界视为冉冉升起的新星。科内尔大学的Spector,被认为是著名的实验学者,发现了癌症的机理。哈佛大学的Darsee在一年的时间里发表了近百篇论文。然而,后续的研究人员对他们的高产提出了怀疑,最终,经过广泛的调查和争论,两名研究者失去了他们的工作。
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在科学的领域弄虚作假是无法被接受的。然而,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科学界中发生的弄虚作假事件是很难被发现的。在很多事件中,在别人注意到之前,需要揭发者持续不断的努力。
剽窃
剽窃是从原作者手中强占工作的成果及其带来的荣誉。有时剽窃只是简单的偷窃行为,有时却更像是勒索。Helena Wachslicht-Rodbard事件是第一种情况的典型案例。年轻的研究者通过研究作出了一篇论文,并将其向某重要期刊投稿。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核,期刊论文评审人员传回消息:除了某些必要的修改,该论文可以发表 (Broad and Wade 1985)。
正当Dr Wachslicht-Rodbard修改自己文章时,一本期刊的另一篇文章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的论文的所有部分、她的数据,甚至她的语言表达方式都被以别人的名义登载在另一本期刊上。很自然的,她对此提出了抗议,但单单寻找评判的科学家就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对方作者的身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该文章的一名作者,Vijay Soman只是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但另一名作者,Philip Felig则是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知名科学家。
在真相大白之前,Helena Wachslicht-Rodbard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运动。事实上,Soman,那名年轻的研究人员的确是在Wachslicht-Rodbard论文的基础上改写的那篇文章,而Felig并不知情。由于两者的工作关系,Felig的名字也被放入文章作者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名誉作者”,尽管很多人并不认为其性质特别恶劣,但这的确是科学界的一种普遍的不诚实行为。真相大白之后,Soman失去了他的工作,而Felig则丧失了他在过去建立起来的声望。但也许Helena Wachslicht-Rodbard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从此以后,她对科学研究完全丧失了兴趣,并退出了这个领域。
剽窃也可能以勒索的形式出现。想象一下,一个初级的研究人员——也许只是一名助手——他做了论文所有的工作,但他的老板把自己作为文章的第一作者,窃取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荣誉,他又能够怎么做?如果对此“小题大做”的话,则当他的合同在年底期满的时候,老板就不会与他续约。通过观察发现,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在科学界相当普遍,毕竟每个科学家都想让自己拥有作为某一领域开创性研究者的荣誉(Manwell and Baker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