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人对学术规范的昭示中包含着当今中国社会规范危机的忧虑,而社会规范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危机。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危机呢?就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这是一种复合危机,它既是现代社会的一般性危机,也是中国社会的特殊结构性道德失范的危机。先说第一种危机。现代社会不同领域的差别,使得传统的德性规范作用大大减弱。科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已形成它们自己的规范价值体系,不再受制于以往常常由宗教或传统来表述的关于“好”的理想,现代科学在传统德性伦理向现代规范伦理的转化中起了决定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科学不是指狭义的自然科学,而是指一切相对独立的领域。艾涅丝.海勒曾指出,现代科学之父不是伽利略,而是马基亚维尼。〔注11〕马基亚维尼的天才不在于他倡导一种非道德的或者反道德的政治(很多人是这样看待他的学术),而是在于他提倡从一个不带预设道德立场(在十六世纪,那就是宗教道德立场)的理论眼光去理解政治行为和制度,把政治确立为一个有其特殊规范的领域。在同样的意义上,曼德维尔(Bernard de Mandeville)成为现代经济领域规范的始作甬者,他提出经济科学必须摆脱道德成见去认识经济行为和体制。但曼德维尔却不幸走向了极端,他甚至认为普遍性的“不义”恰恰是经济领域中的“美德”。
注释:
〔注1〕贺奕:《群体性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文艺争鸣》,1995年第3期,第28页。
〔注2〕王守常:《学术史研究争议》,《学人》第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8页。
〔注3〕陈平原:《学术史研究随想》,《学人》第一辑,第4-5页。
〔注4〕Jurgen Habermas,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oxton:
Beacon Press, 1971).
(注5〕蒋寅:《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学人》第一辑,第44页。
〔注6〕Alvin W. Gouldner, The Future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Cla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19, 28.
〔注7〕Ralf Dahrendorf, The Modern Social Conflict: An Essay on
the Politics of Libert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 30.
〔注8〕同注1,第29页。
〔注9〕任继愈《学术界要自重、自爱、自强》,《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5期,第8页。
〔注10〕同注7。
〔注11〕,〔注12〕Agnes Heller, General Ethics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8), pp. 149-50, 39.
〔注13〕王蒙:《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另参见《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