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浅析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 [打印本页]

作者: 入主中原    时间: 2009-9-14 18:37
标题: 浅析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
针对学术规范问题,王岚同志撰文进行了分析(《现代教育报》,2004.11.10,6版),提出“标”“本”兼治思路,阅后感到意犹未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愿结合自己所见所闻浅谈几点看法。


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现在的高校左手承接财政的税款,右手笑纳学子的学费,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纷纷有了争创“一流”的万丈豪情。钱多了,大楼多了,矛盾也多了,师德见落不见涨。究其因,笔者认为与利益分配有绝大关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几乎所有的公办高校依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利益分配上不可避免地继承着“长官意志决定一切”的通病。笔者所在高校教职员工不足千人,仅行政后勤人员就占有百分之六十。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并不从事学术活动,也不从事教学活动,更不直接与学生打交道,很难说创造出什么效益,在利益分配时却往往处于有利和优先的地位。眼见着掌握人力、物力、财力的人通过种种制度性的“合法”收入充实腰包,更见着某些占有好“塘口”(实权部门)的人,利用灰色甚至黑色的手段肆意瓜分资源(这是公开的秘密,相信高校人都不陌生)。一些教师由激QING到冷漠,心理失衡严重,“师德”也就随之沦落了。

教师在高校教职员工中属弱势群体。于是一些头脑灵活的教师为了改变处在“象牙塔”底层的尴尬地位,开始绳营狗苟,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以迎合现行的学术评价、人才评价的“机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成果),用来摘取“职称”的桂冠(职称是高校教师的唯一价值判定)。一旦获得成功,有了“职称”的本钱,就可以沽价出售,换取官帽;一旦“入仕”,从一介教师成为入品的“官员”,不啻为鲤鱼跳龙门,身价倍增,由弱势转强势。现在高校官员,除了享有公务员的待遇,拥有大量的资源配置权,还罩有学者的光环,可谓既有面子又有里子,风光极了。
因此,要彻底解决学术规范问题,必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确定学术权力在高校的地位。这一点,在讲究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欧美的情况或许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欧美一些高校,推崇的是学术权力,谁的学术地位高,谁就受到尊重,也就会获得高收入,一校之长只做二件事,一是聘请教授,二是筹措经费。高校设有教授委员会,大小事由教授说了算,高校只存在学术话语权,几乎不存在单列的行政、后勤系列。教授治校,天经地义。就像基辛格这样的大学者,一朝从政,立即剥夺其教职,请求也毫无用处。如此这般,教师就会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术活动中去,绞脑汁,耗心血,拼“智力”,争的是学术地位。蓬生麻中,不扶且直,形成了学术至上的大环境,学术自然符合规范,谁也不敢轻意投机取巧,拿学术生命冒险。

反观我们,情况如何呢?笔者对所在高校做过一个调查,毕业五年的年轻教师,平均存款不足四万元,加之学校给他们的住房补贴,总计不到六万。笔者所在城市房价平均三千一个平米,八十平米的房子要二十四万人民币,年轻教师若完全依赖自己的工资购房,至少要再积攒十年,此公那时也近四十岁了。而一个科级年级主任,同样工作五年,实际上已拥有百平米的住房,据说还不用贷款。这就是当教师与搞行政的利益差别。这还是与辅导员比,如果是搞教务、总务、财务的,有招生、购物、基建实权的人物,就无法比了。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让教师怎能不失落,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沦落实属正常。是的,良好的待遇不一定就会规范学术、提高师德;但没有良好的待遇,教师就不会被尊重,师德就难以养成。不仅如此,由于工作强度和报酬的不相符,近年来,一线好教师流失非常严重,特别是年轻教师,很多人改行干行政,笔者所在的高校,教师青黄不接,情况十分严重。

同时,和全国其他行业一样,高校学术自律更多地还是挂在嘴上,无法付诸实施。而行政权力的越俎代庖,正是高校学术自律发育不良的先天因素,由于利益驱动和权力欲,行政机构仍然在干大量不该干又干不好的事。不少高校的纪检机构,形同虚设。纪检工作人员,不懂学术,又缺乏权威,成为一个养老的部门。笔者干了近三十年教师,没见到纪检组织在学术规范方面做一丁儿工作。而笔者所在学校的教代会,行政人员占九成,成为“干代会”,其行使的是行政权力,而非学术权力,这又是让教师伤心之处。掌权者,面对学术不端,懵懵懂懂,无所作为;能对学术进行鉴别,并对学术失范进行揭露DIZHI者,又处在无权的地位,这就是高校的现状。

好的制度可以防止学术失范,杜绝不端行为,而坏的制度让恪守师德的教师难以独善其身。现在,终于有人将矛头对准体制,而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了,这实在是向正确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教育部计划制定学术规范的政策法规,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在以往有关学术界种种不正之风的讨论中,充斥着对教师学者不端行为的指责,绝少理性分析与客观态度。如果我们继续用那种方式和态度去解决问题,不把办教育权还给社会,不去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确定学术权力至尊的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高校的主人,那么,再多再缜密的政策法规,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利益的失衡仍会将原本学术道德高尚的人“逼”成不讲学术道德和规范的人。大不了,不当教师,干行政去。

(感谢汪一江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11月21日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