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原文页765,注9,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国的城乡生活》)著者为Y.K.Leong 和L.K.Tao。此处的原著者显然是中国人名的简写,译者仅译为Y.K.Leong(郎)。笔者作为此书的责编之一先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写成T'ao Li Kung和Liang Yu-kao。又阅读此书的《序言》得知,两人均为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中国学者,此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生活。此书出版之后,T'ao Li Kung回国任教,而Liang Yu-kao则留在英伦。既然.T'ao Li Kung已回到本国,那么《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果然T'ao Li Kung即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大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1888—1960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译。查找Liang Yu-kao更加困难,因为其始终旅居国外,本国很可能没有介绍他的专文。只好仍以陶氏为线索,终于在多卷本的辞书《北大人》中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另一作者Liang Yu-kao的中文名为“梁宇皋”。
在审读《法国汉学》第四辑中有如下译文:“在上引《隋书·经籍志》中所记述的道教仪式之外,还用一种不太肯定的口气记录了一种道士们所宣称但却未必如此的箓的古代传说。(中略)虽然隋代的历史学家记录了这个不太可能的道教的说法,(中略)很难证实隋代的编年史学家们……”《隋书》是唐代史学家编纂的,此处应改为“隋史的编纂者”或“唐代的历史学家”。同类者尚有侯旭东在《误译丛生的一部书——〈佛教征服中国〉中译本琐谈》(载《中华读书报》)文中的举例:“如原书页19‘in the Hou-Han chi,a fourth cent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中译作‘在记载公元4世纪后汉历史的《后汉记》中,’(页29)令人啼笑皆非。按《后汉纪》(译文作‘记’误)为东晋人袁宏作,书成于四世纪,而后汉亡于三世纪初,中译应作‘在《后汉纪》——4世纪成书的关于后汉的史籍——中’”。这种常识性史料还原的错误应在译文中绝对杜绝。
对背景文化还原的难度还应在前两者之上。因为背景知识准确的掌握不仅包括对史实的确切了解,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感,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且能心领神会,并运用自如。不止是一个词,一段话的索骥,而应把文化内涵整个地融入行文之中,至此才使译文达到风格上的忠实与流畅。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句原文“Within,the principal palace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原译为“(故宫)各大宫殿按南北向轴心排列”。这容易引起歧异。事实上,原作者不是想强调宫殿的南北对称,或者是要说明所有宫殿都是南北排列。因此译为“重要的宫殿座落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就更明了。又同书“Confucian commentators”译作“儒家评论家”也不能算错,但“清议”一词可能比较符合传统,也更典雅。又比如称南方地区下级管事者为“teacher”,译作“蒙师”不如“师爷”确切。
《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2页注72“见L·S·杨的两篇文章,……收入的《汉学中的远行》(Excursion in Sinology)”。“L·S·杨”即杨联陞。1 “Excursion”一词本身有远行之意,但用在中国书籍和文章的名称当中,应释作“短文”,又可引申来表达中文特有的文体“赋”、“策”等。如苏东坡《赤壁赋》,英国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H.Giles)把它翻译成“An Excursion Below the Red Wall”,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李杏村则译为“An Excursion to the Scorched Cliff”,都使用“Excursion”表示“赋”一词。所以杨联陞“Excursion in Sinology”一书或译成《汉学散策》可能更为恰当。
形式问题之一:在审读汉学译著时,历来把核对有关海外学者的名号与著述题目的看作是译文的关键,也是难点。目前所遵循的原则是:国外汉学家已有汉文名字,或约定俗成的中译法的应遵从;其他所有外国人名都应以通用字典,尤其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系列各国人名译法辞典为据,并在首次出现时用括号标出原文。专著或论文的题目也当如是处理。如法国汉学家Kristofer M .Schipper在《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中分别被译为“席佩尔”、“史波儿”、“施博尔”。在参加了一次Schipper在京举办的讲座中,我才知道他的正式中文名字是“施舟人”。又比如《美国中国学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54页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以擅长中国语言学和历史学闻名、撰写过《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中华书局,1999年)的蒲立本先生(Edwin George Pulleyblank)译作“普利布兰克”。《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一书的著者Schafer被翻译为“谢弗”,其实他有中文名字,叫“薛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