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王晓渔:向聘任谢泳的厦门大学致敬 [打印本页]

作者: laruence    时间: 2009-9-14 17:47
标题: 王晓渔:向聘任谢泳的厦门大学致敬
谢泳到任之后,对厦门大学、对中国学术界是一个考验。谢泳和大学之间或许会有一段磨合期,这种磨合是难得的学术经验和学术实践,值得我们关注。
    
经过11个月的程序,厦门大学决定聘任只有专科学历的谢泳先生为该校文学院教授,此举受到学界普遍好评。(《新京报》5月9日、10日)在目前的学术体制里,绝大多数大学是“一票否决制”,没有博士学历简历免看,纵使你的学术成就再突出也无济于事。尤其对于厦门大学这种重点大学,各种评估对教师学历有着严格要求。
    
近年来,部分学者以不同方式对学术体制存在的弊端表达着自己的意见。不仅学者,在一些校长论坛和校长访谈中,一些作为学术管理人员的大学校长,对学术行政化等问题也颇有微辞。
    
然而,很多学术管理人员对学术体制的批评,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要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作出一些努力。他们的这种姿态,一方面是为了说明自己也有学者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进行辩护。
    
既然学术体制如此,我也没有绝对的权力,所以无能为力,这是很多学术管理人员的辩护逻辑。事实上,当学术体制在短期内不可能进行根本性调整的情况下,作为个人的学术管理人员的作用尤为重要。期待拥有绝对权力再做事情的想法,是“空想浪漫主义”。
    
蔡元培聘请没有读过大学的梁漱溟到北京大学任教,已经成为历史的佳话。今天,经常听到的不是佳话,而是有些荒诞的笑话:某某学者因为没有博士学历,虽然学术成就获得公认,依然无法进入学术体制。这当然跟学术体制的变迁有关,但即使在目前的学术体制里,学术管理人员在自己可以影响的学术空间里,也绝非无可作为。
    
上述种种道理,此处不再赘述,相信学术管理人员比我更加清楚。目前缺乏的不是理论分析,而是“挺身而出”的具体实践。所以,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以及校方、院方各个方面“唯才是举”的行为,更为难能可贵。这种实践不可能改变外在的学术体制,但它构建了学者心中的内在尺度。根据报道,谢泳的材料曾经送给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等评审,他们都给予了很高评价。这也说明在既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之外,学者之间还拥有另一种尺度,学术是多样的,学术的尺度也应该是多样的。学术聘任需要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但是它们不能被简化为几个指标,也不能成为非此不可的刚性程序。学术聘任程序需要有适度的弹性,因为学术水平不像身高、体重、肺活量一样,直接拿仪器测算就一清二楚。
    

毋庸讳言,谢泳到任之后,对厦门大学、对中国学术界是一个考验。现有的学术制度和谢泳的学术风格,将会构成什么关系,现在谁也无法预言。但无论是互相冲突,还是互有妥协,这都不是坏事。对于厦门大学来说,能够容忍批评者存在,这种大学不正是学者们期待的大学吗?对于谢泳来说,站在学术体制内部进行感同身受的批判,跟此前的外部批判相比,将会开拓出全新的视野。谢泳和大学之间或许会有一段磨合期,这种磨合是难得的学术经验和学术实践,值得我们关注。不管最终磨合的情况如何,现在,都有必要向“挺身而出”的大学致敬。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7年6月9日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