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是错注还是“伪注”?——答《学术论文的伪注问题》兼论健康的批评文风之建设 [打印本页]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09-9-14 17:39 标题: 是错注还是“伪注”?——答《学术论文的伪注问题》兼论健康的批评文风之建设 最近“学术批评网”上登载署名“林豩”的文章《学术论文的伪注问题——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发表的一篇重头文章说起》。文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所刊的第一篇文章——《产业结构变迁和世界秩序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世界秩序》使其颇有点失望,失望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作者的注释。该文的一条注释是这样写的: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批评者搞错了:我的原文中注释是“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看来人总是难免会失误的——鲁品越附注),Diplomacy, New York,Summer,1993”。“正是这一条看似规范的注释让人看到作者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因为中文所说《外交》是约定俗成的译法,它的英文名称是Foreign
Affairs”。批评者由此推断:“本人这里暂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加以猜测,鲁品越教授很可能是把中文的名称翻译回去的,并没有看过原期刊。”批评者进而推论道:“现在学术论文中的伪注现象相当严重,不少学者在论著中‘作注’喜欢外文,否则似乎不够档次,不能表现出其学贯中西的气象。但是,引用外文书刊的条件是自己必须亲自读过或者至少是认真核对过。我觉得,在学术论文中作‘伪注’也是一种学风问题。因为文科文章中的注释,如同科学论文中的数据一样,是不能作假的。”其意非常清楚:认为本人未读过、甚至根本读不懂英文亨廷顿“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的英文原文,只是为了装模作样才写成英文注释的。对此批评我答复如下。
一、是错注,而非“伪注”
我一向自以为自己的文风比较老实、严谨,当然懒惰之事偶也发生,但决不是故意作假。此文所引用的英文文献,自己认真看过,而且逐句翻译。在写作过程中,我从网上得知美国《外交》杂志1993年夏季版曾发表亨廷顿“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一文。由于没有条件找到作为印刷品的英文该期刊(这对我来说,也许的确太困难,尤其是过时期刊),于是从网上搜索并下载了此篇英文的全文。文章很长,在电脑上转为word格式,共62,577字符,41页。文章中有小段对作者亨廷顿的介绍,并标明此文是Olin Institute的“变化的安全环境与美国国家利益”(The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项目的成果,但没有标明刊载此文的杂志名。我在认真读过之后,概括了其中有关的主要思想,并将其中一部分译成中文。拙作与此有关文字虽然仅仅5行,我却为此下了很大功夫,在这些较为丰富的原文材料基础上写成,所以曾经自认为态度够严谨的了。文中的概述与引文的方式,足以证明我是认真参阅了英文原文的。以下英文段落,便是从网上直接拷贝的:
“These conflicts between princes, nation states and ideologies were primarily
conflicts within Western civilization, "Western civil wars," as William Lind has
labeled them. This was as true of the Cold War as it was of the world wars and
the earlier wars of the seventeenth,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网上原文第4段)为节约篇幅,拙文中将此段简要地概述为:亨廷顿“主张冷战结束之前世界冲突的中心点是‘西方的内战’——从王侯间冲突到民族国家间冲突,再到冷战中的意识形态冲突。”
“With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oves out of its Western
phase, and its center-piece becom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non-Western civilizations and among non-Western civilizations.”(网上原文第4段)我的引文为:冷战后国际政治“走出了西方阶段”,演变为“文明的冲突”:世界冲突的“中心点演变为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之间,以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
“It is my hypothesis that 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conflict in this new world will
not be primarily ideological or primarily economic. The great divisions among
humankind and the dominating source of conflict will be cultural.”(网上原文第2段)我的引文省去了原文中“我的假设是”这样的技术性交代,译为:“这个新世界中的冲突的基本源泉将主要不是意识形态的,也不是经济的。人类之间的巨大***与冲突的主要源泉将是文化的冲突。”
可以断定:没有看过该篇英文原文的人,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个性化的概括与翻译的,例如什么时候该用引号,什么时候不用引号,以及本人的一些习惯性译法等等。没有看过英文原文的人,甚至不可能将中文《文明的冲突》翻译成“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因为存在着其他可能的英文译法,而且绝不可能想起在题尾加上?号。至于批评者说,“这位哲学教授没有犯题名错误,因为中文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上就有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对此我只能哑然失笑。我还不可能聪明到如此程度,能够从中文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悟出亨廷顿曾写过一篇题名上有?号的文章。实际情况是我写作此段引文时没有参考任何中文译文。这些英文极其简单,根本不需要“学贯中西”,稍识英文者就能一目了然。我的英文水平虽然不高,但作为一个毕竟翻译出版了几十万字英文书籍与文章的人,犯不着为如此简单的文字去“作假”。
我不知道亨廷顿的《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是否有中文译文(此文太长,估计译文很难在中文刊物上公开发表),当然更谈不上看过此文的中文译本。至于中文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说句老实话,我到现在还没有看过其封面如何,更谈不上看过它的一个字(因为我认为为写此文中的5行字,我只需要根据此篇英文原文就足够了)。如果有人认为我抄了此书或别的任何文章中的中文释文的话,可以很容易将我的上述引文与其译文相比较,结论一下子就出来了。我真诚地希望批评者拿出这方面的证据来。而且,假如我真的是从别人的译文中找到了上述引文,那么,为何不再进一步搞个“举手之劳”,抄写一下别人标出的英文出处?怎么可能将刊名搞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