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学术规范不能治“标”不治“本”
[打印本页]
作者:
dulidiyijun
时间:
2009-9-14 17:12
标题:
学术规范不能治“标”不治“本”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表示,教育部计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在推广有关高校的成功经验和办法的基础上,尽早拿出《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作为各地各校处罚学术失范的基本依据。
盛行于学术界的种种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学术工作者的声誉,损害了学术创造的原动力,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拟出台《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值得我们期待。
而笔者认为,对学术不正之风进行惩治,只是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治标”之举,而非“治本”之策。应该认识到,学术不正之风泛滥,不仅仅是学术道德问题,其根源也并非在于惩治机制不健全,而是在于现行的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人才评聘机制不尽合理。其突出地表现在:以学术成果作为惟一标准,来对一个学术人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评价,作为其晋升职务、职称的最重要依据;而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又过于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譬如,目前通行的教师中高级职称评定依据,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是一个“硬指标”。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好,无论其有限的论文中包括质量多么高的一两篇论文,也无法得以晋升。这种只重“量”而不重“质”的评审机制,就导致了一些人在学术创作时进行低水平重复,重复别人也重复自己,剽窃他人也剽窃自己。
我们常常听说,国外某个学者毕其一生只写一本书,或者只发表一两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论文。这些学者能沉下心来坐冷板凳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所处的环境允许他这样做。而目前我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何一片浮躁?一些学术人的道德素质不高、沉不下心来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现行学术评价和人才评聘机制让他没法沉下心来。
种种事实表明,改革目前不健全、不合理的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机制,才是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根本之道。人们常说,好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坏制度可以让好人变坏,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恰如其分。如果学术和人才机制不合理,那么就会将很多原本学术道德高尚的人“逼”成不讲学术道德和规范的人,而且光靠惩治根本无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而如果学术和人才机制是合理的,那么不讲学术道德和规范的人,便无立足之地,便会迫于好制度的压力而变成讲求学术道德和规范的人。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4年11月11日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