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打印本页] 作者: 入主中原 时间: 2009-9-14 17:10 标题: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The United States is unique in the world: The world is
here! If it’s good for America, it’s good for the world.
——美国谚语
美国的霸权诉求在多大程度上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相吻合?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以人类文明的合理代表自居,目的是获得美国霸权的合目的性。正如“国际制度和平论”所表现的那样。面对美国霸权在新形势下的困惑,公共外交理论开始受宠,也是因为它旨在解决美国霸权的合目的性问题,其最终目标仍是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信息时代下一次大的革命应该发生在外交领域”[26] 。公共外交的勃兴正是这一革命的产物,是信息时代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外交实践。1999年由美国主管防御、控制、通信和情报的助理国务卿办公室(OASD/C3I)发起并由兰德公司国防研究院承担研究的一份报告,提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建立“心灵政治”(Noopolitik)新范式的必要,明确提醒美国应从单纯提防“电子珍珠港事件”(electronic Pearl Harbor)转为追求信息时代由美国激发的“天定命运论”,以从中受益,并提出“正义出力量”(right makes for might)的口号[27] 。公共外交、心灵政治继承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终极关怀,即美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公共外交理论突出表现为确保美国扮演信息时代“仁慈霸主”(benevolent hegemon)的角色,并证明这一角色的合法性与正确性。它是信息时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使命,也流露出美国传统的危机意识。心灵政治则折射了美国——作为既有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主导信息时代下国际秩序的能力和承担责任所面临的挑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实现美国“信息帝国主义”的宏伟目标。同时,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还是美国优越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又一明显体现:美国不改变自身的霸权行为而试图改变他国人民对美国的观念或印象,让世界接受美国而很少考虑美国怎么接受世界,其潜台词是美国总是正确,世界需要接受美国的国家形象[28] 。
美国例外论、天定命运观在历史上曾帮助塑造美国的身份与认同,鼓励美国对外扩张,促进美国从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的转变。两次世界大战孕育和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和体系塑造,造就了美国性与世界性的完美结合,产生了所谓“美国的世界主义”:凡是世界的事务都与美国有关;凡是美国的好东西,都是世界可适用的(The United States is unique in the world: The world is here! If it’s good for America, it’s good for the world!)。所谓“霸权稳定论”、“单极稳定论”、“大国的兴衰”、“大国政治的悲剧”,表面上讲的是霸权、单极、大国,其实更多的是美国——这就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体隐化”现象,因此很少有“美国学派”的提法而只有英国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对主流理论的批判或补充。当然,为什么美英之外的国家对国际关系理论贡献不大或其贡献没有被充分认知和承认?为什么英国学派、哥本哈根学派难以对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构成实质性严重挑战?为什么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能吸收欧洲思想和各学科之所长并创新不断?人们通常认为是美国式国际关系理论的生命力使然,但实乃美国的理论霸权(话语霸权)所致。
注释:
[1] Max Weber, Objectivity i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In Weber,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
Edward Shils and Henry Finch (trans. and ed.). New York:
Free Press, 1949. Cited in Ido Oren, Our Enemies and US:
America's Rivalries and the Making of Political Science.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15.
[2] 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Robert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207.
[3] Stanley Hoffmann, An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aedalus, 106 (3) (Summer 1977), pp.41-60.
[4] 参见王逸舟:《试析国际政治学的美国重心》,《美国研究》1998年第1期。
[5] 任晓:《国际问题研究断想》,《国际观察》1998年第4期。
[6] 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p. 208.
[7] 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8] 这一想法最近尤其受到翻译《美国和美国的敌人》一书的鼓励。该书深入揭示了政治学的美国性问题,以详细的历史事例指出“美国的政治学是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学说”。见该书导言“American Social Science as Ideology”。
[9] 参见王义桅、倪世雄:《论比较国际关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
[10] 当然,英国学派的“哲学-历史”研究方法是对大英帝国历史遗产的继承。只是在以美国式社会科学占主流的情形下地位不突出,或者正如下文指出的,这本身就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话语霸权的表现。
[11] 参见刘绪贻主编《战后美国史:1945-2000》(《美国通史》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12页。
[12] 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学派·论战·理论》,《复旦学报》1999年第1期。
[13] Ido Oren, Our Enemies and US: America's Rivalries and
the Making of Political Science, p. 16.
[14] 参见王义桅、倪世雄:《均势与国际秩序:后冷战时代的思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
[15] Hans Morgenthau,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heory (1970).In James Der Derian (ed),
International Theory: Critical Investig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5. p.41.
[16] 斯坦利·霍夫曼,《美国社会科学:国际关系学(1977年)》,詹姆斯·代元主编,秦治来译,《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17]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18]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4, No.1 (Summer 1999), pp.5-41.
[19] 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楮律元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84页。
[20] 松村昌广,《伊拉克战争与国际秩序》,日本《世界周报》2003年4月1日。
[21] 所谓“美国化”,首先表现在对确定性的追求(以科学化为目标的),实证主义成为有效的“工具箱”。其次,关于现状的研究占据学科研究的统治地位。最后,深层次的“美国话语霸权体系”主导着国际关系学的发展脉络。《国际关系理论批判》论文集是揭示、分析国际关系学“美国化”现象的较好著作。参见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序。
[22] Molly Cochran,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A Pragmatist Case for Divers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Robert M. A. Crawford and
Darryl S. L. Jarvis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ill an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1, p.53.
[23] “合目的性”借助了康德历史哲学的提法:“构成康德历史哲学的中心线索的是历史的两重性,即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历史的合规律性;亦即人类的历史在两重意义上是有道理(理性)可以籀绎的:(一)它是根据一个合理的而又可以为人类理解的计划而展开的,(二)它同时又是朝着一个为理性所裁可的目标前进的。就其当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目的的;就其实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规律的。”(康德 著、何兆武 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译序)。
[24] 参见王义桅:《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
[25] 参见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第20、125页。
[26] Ronfeldt and Arquilla, What if there is a Revolution
in Diplomatic Affairs?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25 February 1999. http://www.usip.org/virtualdiplomacy/publications/
reports/ronarqISA99.html.
[27] John Arquilla and David Ronfeldt, Emergence of
Noopolitik 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9.
[28] See Newt Gingrich, Rogue State Department.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3.
[29] Ido Oren, Our Enemies and US: America's Rivalries
and the Making of Political Science, p.5.
[30] Martin Wight, Why is there no International Theory.
In H. Butterfield and M. Wright (eds.), Diplomatic
Investigation: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66, pp.17-34.
[31] 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第53页。
[32] 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第207页。
[33] 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3页。该书成功地以“国家体系”(即“国际体系”,主要指“均势”)和“国家风格”(美国的政治价值观、经历及其历史)两条线索分析二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
[34] 在1918年1月发表的“十四点和平纲领”(该纲领奠定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的基础)讲话中,威尔逊向世界保证,美国没有自私的目的,它所要求的是使这个世界“适合于在其中安全地生活;特别是使它对于每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成为安全的,这些国家,像我们自己的国家一样,希望过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制度,在反对武力和自私的侵略中,确保能得到世界其他各国人民公正和公平的对待。”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下册,许季鸿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2页。
[35] 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第191页。
[36] 参见拙文“战争原因的‘生命力假说’——大战过时论及其它”,《国际观察》2003年第5期(特稿)。
[37] Barry Buzan & Richard Littl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World History: Rema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21.
[38] Cited in Buzan & Little, op.cit. See Adam Watson,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1992; The Limits of Independence: 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in 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1997.
[39] 总体说来,现实主义着眼于客观世界,肯定(同化)无政府状态,而且还把理想主义斥之为“乌托邦主义”(E·H·卡尔的《二十年危机》即是典型);自由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人化世界,将理想主义的理念发展成为一门可与现实主义相对的学派,以各种渠道(国际制度、国际组织、经济相互依存等)修订(异化)国际无政府状态前提,使国际社会有序化;建构主义进一步指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温特语),否定了通过外在力量修订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思路,而强调回到建构国家行为本身(原教旨化),并设计了无政府状态从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康德文化三层次演绎的前景。
[40] 关于“西方中心论”与“种族优越论”的论述,可分别参见“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第三章“种族等级观念”。我国古希腊史专家黄洋教授认为,“现代西方所谓的民主政体实际上更类似于罗马共和政体,而同古代希腊的民主政体相差甚远。事实上,美国宪法的制订者也是回到罗马而不是古代希腊寻找榜样和模式的”,见黄洋,《民主政治诞生2500周年?》,《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关于美国如何继承古希腊/罗马遗产及美国国父们如何受古希腊/罗马思想影响的论述,参见Meyer Reinhold, Classica Americana: The
Greek and Roman Herit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Detroit,
1984; Carl J. Richard, The Founders and Classic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1] 对强烈的建构主义种族优越感批评,参见Jef Huysmans, Revisiting Copenhagen:
Or, On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a Security Studies
Agenda in Europ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4 (4), 1998, pp.479—505.
[42] 关于国际关系学者如何寻求“表明支持大多数当今国际关系文献观念的知识与历史根源”的很好资料书有Mark V. Kauppi and Paul R. Viotti, The Global
Philosophers: World Politics in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1992. 此书的一半篇幅阐述各个古希腊与古罗马思想家。 ——引言及解释均取自伊多·奥伦(Ido Oren)回答我有关“古希腊/罗马思维传统如何影响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来信。
[43] 布鲁斯·麦斯基塔:《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
[44] 在西方政治学中,“‘权力’基本上是指一个行为者或机构影响其他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参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94页。这一定义受达尔文思想影响,主要是从权力施予方(权力主体)给出,没有考虑权力接受方(权力受体)的感受。实际上,权力的最终效果不仅要考虑权力主体的能力,而且要考量权力受体对此权力的接受程度。这是古代东方朝贡国际体系与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权力法则的重大区别。顺便指出,比较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与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地位,也应该兼顾权力主体与权力受体两方面。公共外交即是美国着眼于权力受体的重大努力。
[45] Steve Smith 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ritish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nc., 1985.
[46] Steve Smith, Paradigm Domi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Social Science. In Hugh C. Dyer and Lean Mangasarian
(eds.),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tate
of the Art. The Macmillan Press, 1989, pp. 3-27.
[47] 最近发表的文章再次提醒国际关系学界非欧洲历史的重要性,参见David C. Kang, Getting Asia Wrong: 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 (Spring 2003), pp. 57-85. 文中特别强调将亚洲(中国)历史纳入国际关系分析框架的必要性。
[48] Steve Sm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isciplin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GEMONIC COUNTRY,
HEGEMONIC DISCIPLINE”.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4, Issue 2 (Summer 2002), pp. 67-68.
[49] 详细论述,参见王逸舟:《试析国际政治学的美国重心》,《美国研究》1998年第1期。
[50] 王义桅、唐小松:《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学术界》2003年第6期。
[51] 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第174页。
[52] 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p. 207.
[53] 郑若麟,《走向一个重新平衡的世界——访法国前国防部长让·彼埃尔·舍韦纳芒》,《文汇报》2003年5月15日。
[54] 赫德利·布尔:《1919-1969年的国际政治理论》,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第224页。
[55] 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