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和亚欧会议
一、东盟在创办亚欧会议中扮演的角色
东盟为什么要启动亚欧会议进程?有学者分析,1994至1995年间东盟领导人决定在曼谷召开第一届亚欧会议,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
第一,当代世界的变化程度对东盟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1995年北美、欧盟和亚洲十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分别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9.5%、29.5%和24.9%。然而,亚洲每年平均增长5%,欧洲和北美则为2.5%。按照1994年的购买力计算,到2020年时,北美、欧盟和亚洲十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加起来将分别是145870亿美元、143990亿美元和207330亿美元。换句话说,到2020年,东亚的经济总量可能比北美和西欧的经济总量更为巨大。因为世界经济由三驾马车拉动,因此它的未来要求我们必须在三大区域经济中心之间建立真诚的、合作性的关系。
第二,存在于三大权力中心之间的制度性联系差异驱使东盟做出改变。北美和西欧之间存在着一个严密的由制度与人际联系构成的网络,例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 意大利斯波莱托“两世界艺术节”(Spoleto Festival of Two Worlds)等等。近年来,东亚和北美的领导人正在建立跨越太平洋的桥梁,例如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然而,就欧盟和东亚的情况而言,仅有极少的制度性和人际联系。东盟和西欧领导人决定于1996年3月在曼谷召开的首次峰会,因此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第一届亚欧会议的成功为东盟带来声望。东盟能够明智而合乎时宜地,尤其是在后冷战时代的世界里,争取主动权。
东亚的地区主义前景展望与政策选择
就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签订一个正式协议的想法由来已久。1960年代末东盟形成不久,东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就开始考虑加入东盟的可行性。随着19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和北美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人们提出了更加严肃的计划与建议。持续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一主题复活:亚洲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是否应该以及怎样才能得到加强呢?
(一)东亚经济论坛。在就东亚地区一体化协议提出的种种建议中,由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建立 “东亚经济论坛”(East Asian Economic Caucus)的想法,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东亚经济论坛如若能成功举办,早就使东盟(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到东北亚国家(与地区)了,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2]虽然这个想法没有被正式抛弃,但是它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强大阻力。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我们之前的观察,东北亚国家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加入到东亚的任何一种地区经济分化组合进程中来,都将有望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一种额外的刺激。
促进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另一种方式是给予韩国、日本和中国个体化的会员资格。这一方法与东亚经济论坛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所指的会员资格是在个体而非集体的基础上授予这些国家的,所以三国中的任一国家可以在任一有意愿的时刻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3]这当然预先要求东盟自由贸易区取得全部成员国的一致同意,不过,这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二)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追求一种开放的地区主义,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议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该构想如下:
如果亚太经合组织继续坚持“开放式地区主义”的概念,它除了单边自由化或将自己发展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区外,再别无选择。考虑到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将自己引向单边自由化的道路面临着巨大困难,一个替代方法便是将亚太经合组织发展成为一个看起来“似是而非的自由贸易区”。在这方面,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作为逼近亚太经合组织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第一步。
结论:无论这些建议中的哪一个被采用,某种形式的合作与一体化框架至少对东亚而言是必需的。考虑到要抗击已有的、预防未来的区域内经济危机,这就更有说服力了。东亚国家采取的加强区域一体化的片面方法,可能使世界经济面临破碎化的风险,即将其分割为三个巨大的贸易体,也就是欧洲、北美和亚洲。因此,东亚需要在地区一体化和跨区域合作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作法。对后者而言,东亚已经置身于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之中,这为世界经济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世界经济不会在地区层面上进一步地破碎化,而会在全球层面上进一步地一体化。
原文来源:Sree Kumar, Introduction, Section IV: ASEAN and Multilateral Relations, Selected Readings in ASEAN, compiled from the 2nd ASEAN Reader ,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