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学说在西方哲学中不断发展和演化。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本体论做了不同的解释。美国哲学家蒯因(W. V. O. Quine)把本体论简单地归结为“何物存在(what is there?) ”, 豪尔(David Hall) 和艾姆斯(RogerAmes)则认为本体论“是对事物最基本特征的研究”,是“寻求发现是者之是”。[5] 总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以“存在”代替“是”作为本体论的研究对象,而“存在”又被当成表示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概念。于是,本体论被当成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总之,在西方哲学中,“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生出来的其他“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无须证实的形而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视为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6]
[7].在温特之前,克拉托赫威尔和鲁杰两位学者曾对国际制度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参见Friedrich Kratochwil and John Ruggi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 State of the Art on an Art of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 40, 1986, pp. 753 - 775。
[9].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370;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466页。
[10].科学研究中存在着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分。整体主义从整体的观点审视个体,认为个体为整体而存在,因整体而具有意义。个体主义则把整体理解为国家个体欲望、需求、信念和行动的集合结果。参见Robert Keohane, N 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1986, pp. 268 - 271。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讲,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先于个体而存在,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先于整体而存在。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主要是从整体与个体谁更本源的区分角度对本体论做出假定的方法,所以也常常仅被当做一种方法论。
[11].Robert Keohane,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pp. 268 - 271.
[12].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 - Hill, Inc. , 1979, p. 91.
[13].Robert Keohane,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pp. 268 - 271.
[14].Robert Keohane,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pp. 268 -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