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FaGuo35小时工作制导致劳动力市场僵硬 [打印本页]

作者: 阿让    时间: 2009-8-18 19:02
标题: FaGuo35小时工作制导致劳动力市场僵硬
  “星期日休息”起源于希腊-拉丁文化传统,在18世纪工业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上帝的星期日”让位于“节日的星期日”;FaGuo大革命之后的1793年实行的日历改革正式确定为“旬日”休息制度;1880年,大型商店雇主联合会发起大规模社会运动,推动1906年7月13日成功地采取一项立法,规定在6天工作之后,星期日为休息日。此后FaGuo历次立法均对1906年这项立法予以肯定和确认,例如,FaGuo《劳动法》第L.3132-3条明确规定:“每周的星期日是休息日”。FaGuo《劳动法》还规定,雇员50名以上的商业机构如周日开业,必须首先要经过雇主和雇员的集体协商,否则将受到经济处罚。
  在欧洲,英国率先于19世纪末立法,规定周六下午和周日为“法定休息日”,成为其他欧洲国家效法的样板,由此,weekend(周末)这个英文词汇便传入欧洲大陆许多国家语言之中,法语也直接“借用”了这个单词。

  继FaGuo之后,意大利于1907年立法规定周日休息,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也随之陆续立法,规定周日为法定休息日。FaGuo不仅是欧洲大陆立法规定周日休假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规定最为严格的国家。
  战后以来,上世纪50-70年代欧洲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FaGuo等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陆续对劳动力市场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过度的劳动保护制度一方面使劳动者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但另一方面,这个“双刃剑”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副作用日益显现,尤其进入90年代以来,当经济徘徊不前和经济危机发生时,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失业率始终在两位数以上,成为欧洲大陆失业率最高的国家,青年失业率常常高达30%以上,成为一个社会痼疾。
  为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提高就业率,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FaGuo政府不得一再压缩工作时限,旨在“创造”就业机会,让那些“隐含合同”下长期失业的大军能够“分享”到有限的就业机会:1982年将每周41小时工作压缩到38小时;1999年又从38小时压缩为35小时,并对“星期日休假”实施更加严厉的管制,如违反这些规定,将处以严厉的处罚。FaGuo《劳动法》规定,超过35小时以外的工作将分为加班、夜班、加时三个档次,凡是超出法定休息日的工作时间,如节假日和周日,在经过集体协商前提下,必须要支付加倍工资。这就是闻名的“FaGuo35小时工作制”。但最近几年来,35小时工作制和周日休假制度日益被视为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本来,实施严格的35小时工作制和“周日休息”,是为了保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就业率,据当时政策制定者估计可增加十几万个就业机会,但其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工作的人休闲的时间多了,而没有工作的人却依然找不到工作,就是说,“隐含合同”的潜规则使劳动力市场门槛更高,就业更加困难,就业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分享,分享的只是休闲时间,失业率尤其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反倒受到了损害。
  于是,FaGuo政府不得不于2006年初出台《首次雇佣合同法》,规定20人以上的企业在雇佣年龄不满26岁的年轻雇员时,可在头两年内随时解雇工人而无需说明理由,旨在最大限度地改善26岁以下青年人的就业状况,因为当年15岁至25岁青年人的失业率已高达36%。但是,这项法案引起青年人的极大不满,全法近40所大学在校生走上街头,最终全法几百万人卷入进来,范围覆盖200多城镇,演变成战后以来最大的群体事件之一,FaGuo当局不得不派出4000名防暴警察施放催泪弹和水枪,导致800多人被逮捕。在强大的反对压力面前,原本立场强硬的总理德维尔潘不得不做出让步,《首次雇佣合同法》被迫流产。
  10年来的实践证明,僵化的劳动力市场与持续的两位数失业率在FaGuo已成为青年恐慌、社会骚*、街头政治的重要根源之一,2000年以来全国范围发生的社会示*群体事件均与此有关,FaGuo政府对此心知肚明。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