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表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1969年7月25日,他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格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 I laid down in Guam three principles as guidelines for future American policy toward Asia. Firs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keep all of its treaty commitments. Second, we shall provide a shield if a nuclear power threatens the freedom of a nation allied with us, or of a nation whose survival we consider vital to our security. Third, in cases involving other types of aggression we shall furnish military and economic assistance when requeste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treaty commitments. But we shall look to the nation directly threatened to assume 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the manpower for its defense.
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1971和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义代表美国对全世界的基本立场,是美国对待其全球主要盟国的方针的中心。狭义上,这个主义只限于美国调整其海外义务,以及与其盟友的关系;广义上,还包括对中苏政策的总方针,即“实力”加“谈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义”。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http://baike.baidu.com/view/68026.htm(百度百科)作者: 艾祖国 时间: 2008-1-8 11:27 标题: 还要回复? 太...作者: 艾祖国 时间: 2008-1-8 11:29 标题: 再支持下 为什么还是不全?作者: 徐峰 时间: 2008-1-17 17:24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作者: Lilyliu 时间: 2008-1-18 12:12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谢谢你的详细地资料!作者: Lilyliu 时间: 2008-1-18 13:48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hao作者: fionahj 时间: 2008-1-22 15: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作者: klf 时间: 2008-1-23 20: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作者: klf 时间: 2008-1-23 20: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作者: maggie9 时间: 2008-1-23 20:41
谢谢啦